产品经理的职业壁垒
作者:啟辰菌(轉載已獲得作者授權)?
大家都說產品經理是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裝。也有很多產品經理,慢慢發現自己的工作有點像不專業的UI,不專業的開發,或者不專業的運營,感覺自己沒有什么職業壁壘。這也是很多產品經理在度過一開始新鮮期之后的瓶頸。
有不少朋友和我探討過這個問題,感覺這是新手產品經理瓶頸期會遇到的普遍問題。思考許久,有些心得,也想和大家分享下我這段時間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產品經理的職業壁壘是什么,這個問題的出現是現在整個互聯網行業,對于產品經理的職業定義,以及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的定義整體來講不夠清晰導致的。
現在大家對于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以及產品經理的職業定義都比較模糊,主要體現在幾個典型問題:
產品經理和項目經理有什么區別?產品經理和用研有什么區別?
如果設計師會畫原型圖,會協調資源,是否和產品經理一樣呢?
如果技術懂業務,是不是也可以勝任產品經理一職呢?
運營和產品的關系,到底是什么?
有產品經理,和沒有產品經理,由運營或者設計來做產品,有什么區別?
產品經理的崗位壁壘,到底在哪里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從根源解決,就必須深究產品是什么,產品經理的職業定義及核心能力模型是什么,才能推導出產品經理的崗位壁壘。
一
產品是什么呢?
產品是指能夠供給市場,被人們使用和消費,并能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任何東西。
這定義有點空泛。具體到不同行業上,各行各業的產品形式各不相同。
對于房地產公司來說,產品就是不同戶型,不同設計風格等的建筑設計產品;
對于通信公司來說,產品就是不同形式的通信套餐產品;
對于傳統商品來說,產品就是制作的商品,比如水壺,桌子等等。
不過對于互聯網產品來說,產品更多是沒有實體的存在;是手機里的app,是小程序,是網頁,是一種建立在虛擬世界里的產品。
而產品經理是產品牽頭人,對某個產品的盈虧負責,并為這個產品的運作去協調所有的人,并充分地協調這個產品的所有運作環節和經營活動,是產品設計,產品生產,產品經營的負責人。
比如你是一款電腦的產品經理,那么你就需要負責這款產品的市場調研、設計、生產、渠道銷售策略的制定等等很多的工作。這和我們互聯網產品經理的工作類似,用研、設計、開發、運營的工作我們都需要了解一二。
但是大家會發現,這個定義有點寬泛。
如果只是和橫向業務溝通,完成落地,似乎找專職的項目經理,以及在大公司內部有話語權的技術或者運營的老員工就可以了,為什么需要產品呢?
我們來看看現在比較通用的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以騰訊為例,基本都差不多):
作為一個推崇簡潔至上的人,我認為類似這種花里胡哨的產品經理能力模型,既不簡潔也不實用,也沒辦法描述處產品經理的工作特點。
這樣的能力模型描述,看起來啥都要懂一點,但什么都不精通。這個崗位的人究竟是要他干嘛的?為什么不找個項目經理來帶很多專業設計,開發來做這個事兒,而要找個產品經理?產品經理的能力要求,和其他崗位的要求有什么不同?
二
通過研究很多產品經理的招聘啟事,結合實際的工作經驗,我認為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模型,是商業能力+行動力。
我覺得上面不同公司對產品經理的這么多能力要求,歸根到底就兩點:商業能力和行動力。
商業能力:我對商業能力的理解是:有行業嗅覺;有構建,尋找商業模式的能力;有協調資源方,將產品商業模式跑通的能力;有快速將該商業模式復制并推廣的能力。可見,除了執行能力以外的所有能力要求(產品,運營能力),都是圍繞商業價值的判斷和實現展開。
我們可以看到,對應上面的產品經理能力模型中,主要體現商業能力的包括:市場/用戶調研分析,市場營銷,運營數據分析,商務溝通,市場分析能力等。
行動力:落地執行能力。行動力不同于執行力,行動力是執行力的更高層次。他們的區別是,執行力是被動的接受,行動力更多是自發的行動,在明確了某件事情的價值后,自我驅動,想方設法去達到這個目標,實現這件事情的價值。
我們可以看到,產品經理的各項能力中,主要體現行動力的包括:項目管理、技術知識、執行力、溝通能力、產品規劃及產品設計能力等。
三
我們看完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模型,我們再來看看日常生活中,不同工作內容的產品經理,可以怎么樣利用這個核心模型來優化工作,提高能力的。
大家都知道產品經理分為很多種,有業務性、平臺型、商業性等等的產品經理,有的做前臺業務,有的做后臺系統,有的做平臺支撐。
那么,不同的產品經理對于產品經理的要求是否一致?
我覺得各種類型的產品經理價值實現和成長路徑都可以用商業能力+行動力這個模型來評判。
商業能力的核心是提高效率。效率的提高無非就兩方面:開源和節流。老板最想要的無非是掙錢,而不是一開始就做個驚天動地的產品。
我們從開源節流上來看,怎么開源呢?找到好的商業模式并落地(可落地,可盈利,有獨特點且可快速復制),前臺業務更多就是干的開源的工作;后臺系統呢,做的更多通過優化操作后臺,提高人效,干的是節流的工作。比如提高工作人員效率啦等等。平臺產品,做的也是節流的工作,包括沉淀,系統優化的工作,目的都是屬于提高系統整體效率。
以電商來舉例,無非就是:想盡一切方法,提高坪效和人效。
前臺業務通過組織不同形式的導購、促銷、會員等形式來提高坪效,后臺業務通過建設不同形式的后臺來提高運營效率,平臺業務通過不同形式的業務沉淀來優化系統空間。具體怎么樣識別并確認我們負責業務的商業價值,是需要我們的天分,努力和不斷試錯來進行商業敏感度的提升的。
比如業務產品,運營會提出不同的需求,作為產品也可以自行提出需求,這些需求其實承載了不同的商業價值:有的短期,有的長期;有的小,有的大。這時候就要求業務產品從商業的角度綜合考慮投入產出比,從做這個需求帶來的商業價值,決定是否要將這些需求列入to do list中來提供產品的價值。
后臺產品,使用后臺的小二也會提出很多需求,我們也要判斷這些需求對于提高商業效率的優先級,看如何提高產品的商業價值。
四
上面一直在講產品經理需要重視商業價值。但是運營和產品,都是很注重商業價值的崗位,這兩者的關系是什么呢?是不是資深運營都能無縫對接成為資深產品呢?
對于運營和產品的關系,我聽到過一個經典的比喻:
運營的工作就是撞墻(達到某個商業目標),而產品的工作就是給運營設計出趁手的撞墻工具,讓運營能夠更好的撞墻。當撞出一個洞后,再設計更好的工具,讓點迅速撕裂成面。
這就是產品和運營的關系:服務于同一個商業目標,但采取不同的方式來完成。
運營聚焦于完成目標的過程,而產品既要聚焦于目標:又需要懂得根據不同的目標,不同的撞墻方式,不同的撞墻隊伍,其他公司的撞墻進度,來開發不同的撞墻工具,來更好更快的達到商業目標。
所以,運營和產品雖然都對商業目的負責,但兩者在達成商業目標中的作用并不一致;應該通力合作,而不是越俎代庖,或者互相撕逼。
通過隨本溯源和與不同崗位的橫向比較,我們就能很清晰的得出產品經理的崗位壁壘:發現可落地的商品價值,并根據該產品的現狀進行合適的設計,最大化該產品的商業價值。更高段位的產品經理,越能發現并有能力協調更多資源,實現更大商業價值。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說過:產品經理沉淀下來最重要的東西是行業經驗。事實上,行業經驗就是對這個行業的認知,是產品經理在特定行業商業能力和行動力的沉淀。
一個設計出既獲得紅點設計獎,又能大賣,為公司年賺5000萬的的電熱水壺的產品經理,就是一個很棒的產品經理了。
五
看到這里,大家就會明白為什么周鴻祎、喬布斯、雷軍、張小龍連axure、prd都不會寫,卻都說他們是特別厲害的產品經理了吧?就是他們的商業能力,行動力都在產品經理中處于頂級。
無論什么類型,什么職級的產品經理,認識到自己的工作的商業價值,才能更好的組織自己的學習路徑,圍繞著對商業價值的深度思考,來構建自己的產品能力模型。
多說一句:由于真正好的產品經理具有對商業價值的深度思考和行動力,還有日常工作中帶來的不同基礎能力(橫向部門的溝通能力、虛擬團隊管理能力、爭取資源的能力等),這其實是創業的最初始需要的能力。這就是為什么很多產品經理到最后自己都去創業的原因。
在我看來,產品經理是最不適合做螺絲釘的崗位,因為一旦成為螺絲釘,缺乏商業思考和行動激情,就容易淪為一個三流的UI和一個三流的技術,難以實現自己獨特的職業價值。
如果在工作中,能找到靠譜的業務伙伴(需要長期合作來建立信任。找到靠譜的業務伙伴很重要),那么請大膽的:
將用戶體驗和設計,交給用研和設計師;
將技術開發和架構,交給開發;
然后,將大量時間和運營一起,探索如何給用戶/客戶帶來更多價值,更多商業上的可能,并把它落地成為現實,并關注數據和進行產品的快速迭代反饋,驗證不通過快速否定并進行下一步嘗試。
產品經理們,努力提升自己的商業能力和行動力吧!
歡迎小伙伴加微信:yw5201a1?進行交流。
更多干貨可關注微信公眾號:產品劉
··················END··················
RECOMMEND
推薦閱讀
這些數據分析方法你都掌握了么
常見的兩個面試題以及面試的心態
手把手教你做B端產品經理
分享一篇關于社區團購的競品分析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干貨
總結
- 上一篇: SpringBoot自定义转换器(Con
- 下一篇: 京东到家休闲食品即时消费趋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