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产品经理,都是“数据思维”的高手
市場上老有消息稱,拼多多超過京東,成為國內僅次于阿里的第二大電商平臺。
這個消息結論是否可靠呢?
我隨手翻了幾個信息,整理如下。
(數據來源于網絡)
通過上面數據能知道。
京東在市值、GMV上都超過拼多多,僅從這兩個角度看,不足以支持拼多多超過京東的結論。
在訂單量上,拼多多遠超京東。這得益于拼多多客單價低、京東客單價高。如果僅從這個角度看,勉強可以說拼多多是超過京東。
當時如果進一步分析,比如分析GMV,拼多多的增長速度是遠超京東的,如果按照這個數據推測,拼多多超越京東就在這一兩年。
結論靠不靠譜,都可以靠數據驗證。
今天三哥概述下產品經理的數據思維。
數據對產品工作的價值
數據的價值,如何強調都不為過。不同的數據對不同的人價值不一樣,同樣的數據對不同的人價值也不一樣。對于產品來說,數據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發現產品存在的問題
老板通過公司經營指標發現公司經營存在的問題。
CFO通過財務指標發現公司財務健康狀態。
產品經理通過業務數據可發現產品中存在的問題。
業務數據的背后是每個用戶的行為的堆砌。如果數據有波動,一定是某些節點不同于往常,需要重點關注。
落地頁到注冊的轉化率比前幾天有下降。是不是新上線功能影響的?是不是用戶推廣渠道變化導致用戶質量變化?
詳情頁到下單的比例有下降,是不是有bug?是不是優惠政策變化帶來的影響?是不是新功能導致操作路徑變長了?
數據波動的點,就是問題點,就是我們當前工作的重點。
2、輔助產品經理做決策
A方案和B方案,如果有數據支撐,能證明A方案比B方案好,那直接使用A方案。
A方案和B方案,如果暫沒有數據支撐,不知道哪個優劣,可以做A/Btest,A/Btest上線后的數據表現,來決定我們是選擇A還是選擇B。
不管哪個方案,如果數據表現向好的方面發展,要放大這個效應,全面去應用讓數據好轉的措施。如果數據表現向不好的方面發展,快速定位導致數據波動的真正原因,給予解決。
不管是產品方向的決策,還是產品方案的決策,都能通過數據來指導。
3、評估新上線功能是否達標
每個新上線功能,有且只有一個最合適的指標來評估其效果。
如果一個功能需要多個指標來評估,要么這個功能不只一個功能,要么指標選擇不對。
功能上線前,需要確定最合適的評估指標是什么?該指標能到達什么值?
功能上線后,需要跟進該指標,分析指標實際值、原值和目標值情況。
實際值<原值,效果不如之前,趕緊回滾到原來方案,然后排查原因是什么?來確定放棄還是繼續迭代。
原值=<實際值<目標值,說明沒有讓該方案變得相比原來更差,但實際值為何低于目標值?低多少?是否有提升空間?分析清楚后再評估是繼續改進還是放棄。
實際值>=目標值,說明達到目標,甚至超過預期,盡快大范圍推廣該功能,或舉一反三,用類似思路去改造其他功能。
產品經理的數據觀
1、無數據,不工作
對于產品經理起來說,新工作沒有數據做指導,工作重點不明、方向不清。已做工作沒有數據做指導,工作效果不明、迭代不清。
只有有數據的支撐,我們才能更加有理有據、走在做正確的事情的路上。
2、數據讓一切問題無處可藏
線上bug,第一時間反饋在數據波動上。
產品流程不暢、體驗不佳,第一時間反饋在轉化漏斗上。
內容對產品沒有吸引力,第一時間反饋在跳出率上。
推廣渠道質量不好,第一時間反饋在和其他渠道對比的數據上。
總之,我們的產品問題,都逃不過數據的法眼。
3、用好數據即可,不需要我們成為數據產品經理或數據分析師
數據產品經理是搭建數據平臺、為各數據需求方提供工具的人。
數據分析師,是從類似獨立三方的角度來滿足公司各數據需求方出數、分析數據、給分析建議的人。
產品每天看數據、隨時看數據,但并不需要我們成為他們。
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我們要做的是善于用已有的數據平臺、已有的資源來獲得我們需要的數據。
對于經常要看的數據,可固化或產品化。對于非常規數據,借助他人的力量完成。
當然,對于業務早期,如果沒有數據產品經理、數據分析師,需要自己想辦法搞定一些數,比如找技術。如果我們知道如何利用一些工具,比如MySQL查數,會更加主動、更加了解數據庫和表的設計是否滿足業務需求,但不是產品必須技能。
如何落地數據思維
對于產品經理如何落地數據思維,是很實操的事情了。三哥一直在實踐的方法如下。
1、建立自己的數據指標體系
知道自己需要看什么數據,才知道如何獲取數據、分析數據。
我們需要建立一套自己的每日觀察的數據指標。
這套指標,不宜過多、過泛,宜精煉、簡潔,能反饋出業務變化情況就行。
因為這套指標是我們每天要看的,每天要做的工作一定是“成本最小”的,否則會成為每天堅持的阻礙。
如果你是交易型產品,可參考這個公式做你的數據指標體系的拆解:銷售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次數。
比如銷量的指標,按渠道的流量指標,轉化率的指標,金額和訂單數指標,新老客的指標等。基本能覆蓋業務全流程。
數據正常,就不要多花時間。數據有波動,就需要進一步去分析,找出波動原因。
只有心中有一套基于業務的數據指標體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數據是需求方案必填項
1)出需求方案時,確定核心評估指標
核心評估指標,一個即可,如果有多個,說明找錯了,繼續找。
確定核心評估指標的最有效方法是,我們做這個方案的目的是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一旦清楚目標或解決的問題,核心指標也就確定了。
確定核心評估指標后,也可再找1-2個輔助指標。
比如,我們在收銀臺新增加一個支付渠道,這個核心評估指標是什么呢?新支付渠道的訂單占比?新支付渠道的支付成功率?都不是,這些可作為輔助指標。
我們增加支付渠道,如果目的是支付成功率由原來的80%提升到85%,那所有渠道匯總后的整體支付成功率,才是核心指標。
2)評審時,評審數據需求
需求評審階段,需要和技術溝通:我們需要看哪些指標來評估這個項目,為了獲取這些數據,技術同學需要做什么。
一般頁面類的訪問、點擊等行為數據,借助第三方平臺埋點即可完成,如GrowingIO、神策、GoogleAnalytics等,都是很好用的工具。
對于類似注冊、下單、支付、狀態等業務節點的數據,需要入庫存儲,特別是一些狀態和時間的記錄,需要基于我們的數據需求,和技術溝通清楚。
3)上線后,及時看數據和給相關人反饋
新功能上線后一兩天,就需要觀察數據情況,并給領導和項目參與人反饋該新功能的數據表現。
這能增加我們的專業度性和靠譜程度。
當我們做的項目,能做到和研發測試等項目相關人分享項目數據時,他們對我們新發起的需求接受度更高,因為他們覺得這個產品很專業、很靠譜。
上線后新功能的數據,一般要持續觀察1周左右。后面可當做日常指標定期去看即可。
3、養成每天看數據的習慣
每天早上到公司的第一件事,看數據,看我們之前確定的核心指標,這是一個好習慣。
對于數據的表現,不管是正常還是異常,都丟在工作群里同步下,讓大家知道目前的產品數據表現。
這樣做一方面能獲得來自團隊的反饋,有反饋會進一步強化我們看數據的行為。另一方面也建立自己的靠譜的形象,能做到每天看數據,看業務指標,這就是靠譜。
對于每天早上看數據的習慣,如果還沒有養成,三哥提供兩個很實用的建議。
1)如果公司有每日站會,站會的第一件事先匯報上一天的數據情況。流程化確定下來,讓我們不得不看。
2)設置好2個鬧鐘,間隔3分鐘,頻繁提醒自己要看數。
2周后,沒有站會、沒有鬧鐘,也成習慣了。這是一個讓我們快速建立專業度、靠譜度好習慣。
總之,產品離開數據,就像開車走錯方向,讓你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可能有同學要問了,數據雖然很重要,但也不能迷戀數據。
我要說的是,我們多數人還沒有到被數據帶偏的地步。盡信數據,比自己瞎想強。
最后,也推薦大家關注他的公眾號:產品筆記
最后,也歡迎有面試問題的小伙伴加微信:yw5201a1?溝通交流。
此外我們的官方網站也上線了,每日分享高質量的文章、原型素材和行業報告,小伙伴可自行前往索取,支持搜索,需要的小伙伴可點擊底部的閱讀原文直接查看,或者復制網址:www.dadaghp.com?打開。
更多干貨可關注微信公眾號:產品劉
想學習更多關于產品、職場、心理、認知等干貨,可長按右邊二維碼,關注我們。
··················END··················
RECOMMEND
推薦閱讀
面試中遇到回答不上來的問題可以這樣做
如何考核產品經理的績效?
B端產品經理訓練營
面試題,你為什么想做產品經理?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干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真正厉害的产品经理,都是“数据思维”的高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深入理解Java中异常体系
- 下一篇: git新建项目并push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