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BI,数据产品的前途在哪里?
在一個企業內,一只數據團隊只會報表,取數、建模和分析是遠遠不夠的,對上,你的貢獻會被業務和前臺屏蔽,對下,云原生等等技術已經讓平臺運維變得更為容易。
雖然現在數據中臺如火如荼,給了數據團隊名義上的機會,考慮到數據中臺的本質特征是業務化,但如果你連接觸前端的機會都沒有,怎么可能能建設好一個業務化的數據中臺呢?
很多數據團隊在企業內存在感不強,或者是老黃牛的命,是有其深層次原因的,并不會因為數據中臺的出現而有什么實質性變化,而只有數據產品才能真正解決數據價值創造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從數據產品的性質劃分,一般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種是決策分析類產品,主要提供分析服務,比如BI報表系統、分析專題等等。
第二種是推薦投放類產品,主要提供營銷服務,比如營銷管理平臺,精準廣告投放平臺等等。
第三種是數據管理類產品,主要提供采集、開發、挖掘、運維及管理服務,比如數據管理平臺等等。
但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數據產品表現并不驚艷,很多企業對于BI和大數據差不多是一個印象,取數、指標、報表,平臺,最多大屏可視化一下,還有什么?
你會發現很多數據產品天生的基因決定了它只能做螺絲釘,做到極致也就是70分,其創造價值的天花板是很低的。這也是筆者進入公司后一直面臨的挑戰,伴隨著自己走過了10年。
作為傳統企業,這幾年我們在數據產品的方向探索上還是比較多的,最近正好看到阿里的一張PPT,如下圖所示,感覺大家最終還是殊途同歸,發現了數據產品真正能創造價值的地方。
阿里提到的很多數據產品,無論是DataWorks,Dataphin還是OneService,都是偏后端的數據產品,它們其實屬于數據價值鏈的中段,而真正能直接創造價值的數據產品,則是上面圖示中的阿里媽媽、阿里小貸、觀星臺、生意參謀、黃金策、嵌入業務中臺等等。
的確,我們以前對于數據產品的分類似乎出了點小問題,其實不應該簡單的按產品的性質分,而應該按產品服務的對象分,只有這樣,才能撥云見霧,看到數據產品真正能創造價值的地方。
比如阿里的前端數據產品就是直接服務于外部企業、高層、賣家、策劃及消費者,諸如此類。
而這些服務對象在任何一個企業都具有普適性,也就是說,通過打造為這些對象服務的產品,你的數據產品也許就找到了真正出口。我們應該努力回歸第一性原理,從直接能創造價值的地方尋找數據產品的機會。
下面筆者就結合阿里和我們的實踐來談一談數據產品的機會和前途,主要包括五個方面:賦能管理者、賦能合作伙伴、賦能運營、賦能業務中臺以及賦能外部變現。
1、賦能管理者
阿里有觀星臺,其提到主要作為公司的健康晴雨表,分職分權的財報,這就是傳統BI做的東西,而我們公司對應的名字正好叫作黃金眼,是一個報表+指標門戶,這是數據團隊在一個公司的基本面,使命就是確保數據及時準確,無他。
報表指標做到70分是比較容易的,而從70到100是很難的,你的數據一般只能反映事實,最多做個相對固定的比較,而無法直接提供決策能力。這意味著即使你能在這個上面雕出一朵花,其邊際效益還是很低的,你幾乎很少有機會能通過產品的完善去影響老板的決策。
考慮到固定的KPI和報表的邊際效益很低,因此針對這類數據產品的創新,應該跟隨公司的業務重點變化去追求場景化的數據產品解決方案,基于數據中臺去快速打造。
比如阿里的雙11數字大屏就是這一類場景化的數據產品,但你要知道,它一年的生命只有幾天,但它發揮出了應有的價值,這就是場景化解決方案,你說它跟BI有啥本質區別,沒有。
其實每個企業都有這個尤里卡時刻,比如運營商每年有校園營銷,就應該考慮為校園營銷快速定制數據產品,為各類管理者方便看數提供更為便捷的針對性解決方案,不要嘗試用一堆大而全的報表指標去淹沒管理者。
以下是為校園營銷快速定制的數據產品,非常火爆,因為它適配了校園的場景,圍繞校園這個實體增加了實時指標、熱點地圖、校園信息等豐富的要素信息,這也許是BI的未來。
2、賦能合作伙伴
阿里有生意參謀,它這個產品是服務眾多的賣家的,因為只有賣家活得好,阿里的電商平臺才能活得好,因此他們之間是合作共贏的關系。
其實任何一個企業都有這樣一個合作生態,你的數據產品就應該盡力為這些合作伙伴去賦能,這個跟賦能自己的管理者沒有區別。
我們在感慨阿里生意參謀強大的時候,其實應該想到馬云說的那句話:相信只有別人成功你才能成功。
生意參謀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但我們有多少企業的數據團隊想到了這一點,在這個方面能走出關鍵的一步?
以運營商為例,其有大量的渠道合作伙伴,包括直銷經理、客戶經理等等,數據產品應該為其賦能。
近年來我們打造的生意寶、獲客寶、和客戶等大量一線產品,將IT和數據能力直接注入到生產流程,驅動營銷模式從“坐商”向“行商”轉變,就是一種有益的探索。比如下圖就是獲客寶的精準擺攤示意圖。
3、賦能運營
阿里有黃金策,其主要是為用戶洞察和營銷策劃服務的,我們其實也有類似的數據產品,比如大數據精確營銷平臺,如下圖所示:
運營的一個關鍵是你能每次看到營銷活動的效果,然后基于這個效果去發現問題,找到優化提升的方法,從而優化下一次的營銷。但現實中我們大量的營銷評估往往僅限于營銷了多少用戶,訂購了多少用戶而已。
但什么叫作好,什么叫作不好,我們其實并沒有什么量化的標準,我們大多還是靠經驗去運營,但企業當前的營銷水平跟10年前的營銷水平相比,到底有多少的長進?這個問題就像問當前的中醫跟1000年前的中醫有什么長進一樣難以回答。
數據產品本來應該承擔這個使命。
但很多傳統企業在客戶洞察、沙盤推演、渠道投放、營銷術語、AB測試、模型迭代等各個方面,都沒有很好的數據產品進行支撐。
雖然筆者不知道阿里的黃金策具體做了什么,但肯定是要數據說話。
市場細分、客戶洞察、策劃手段,投放策略、渠道分配、模型效果等等都應該作為要素逐步融入到了數據產品的設計中,固化到流程中,從而實現運營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不會因為一個新手的到來而讓運營水平下降一個臺階。
最近自己也在思考精確營銷平臺運營提升的事情,包括能否為每次營銷的標簽的打上效果標識,能否建立自動AB測試的功能,能否實現模型的自動迭代,能否實現數據在各個渠道的高效協同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向互聯網學習的地方。
4、賦能業務中臺
阿里這里取了個名字,叫作嵌入業務中臺,然后有兩個強大的數據技術組件:搜索引擎和推薦引擎,的確,這兩個東西只有干數據的才能做好。
但深層次的含義其實是這樣,數據產品你不能總是沖在最前面,或者你沖在最前面的機會并不多,畢竟先有業務系統才有數據,而有了數據才孕育出了數據產品。
數據產品更多體現價值的機會應是作為一個技術組件,嵌入到企業的任何生產流程中去,嵌入業務中臺是一種形式,由此延伸開來就很多了,比如風控模型嵌入業務流程。
我們的推薦引擎,也是嵌入到了CRM的生產流程中去,但業務平臺到底對于數據的理解有多深,愿意給你什么樣的運營位,很多時候決定了推薦引擎的成敗,這有賴于業務平臺數據意識的崛起。
嵌入業務中臺應是數據產品體現自身價值的藍海,但要做好有三個前提:一是業務平臺是否有足夠的數據驅動意識,二是數據團隊是否有足夠的業務水平和足夠寬的視野,三是數據產品的質量是否經得起生產的檢驗。
5、直接對外變現
前面說得數據產品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你的貢獻基本是間接的,而直接對外變現則是數據產品直接從外部獲取收益。
阿里的阿里媽媽和阿里小貸是最典型的數據驅動的業務,也是阿里最大的利潤來源,一個是廣告投放,一個是金融風控。而我們則有神燈大數據產品線,這是最能證明數據價值的方向。
如果有機會,每一個做數據產品的人都應該努力去嘗試,直面外部的客戶,獲得真正的需求,創造新的產品,獲得直接的收益。
由于客戶只為有用的東西買單,因此假如你能持續的賺到錢,意味著你的數據產品經受住了市場的檢驗,這是最大的價值創造。
五種數據產品類型,其實蘊含著數據產品創新的機會,如果你已經感受到了數據發展的瓶頸,正困惑于無法找到數據價值的出口,也許從這里可以找到一些啟示。
當然我們還在苦苦探索尋找新的機會,你發現了并不代表就能做好,這也是大廠面臨的挑戰,特別是在產業互聯網這個大背景下。
中國移動浙江公司大數據產品手冊發布!
除了報表和取數,我還有多少大數據應用的機會呢?
如何建設一個標簽庫?
產品的天機和成敗:我的實踐史與俞軍的方法論
BI(商業智能)的未來?
為什么你的標簽庫沒人用?
重新認識數據可視化
為什么就做不好數據產品的體驗?
創作挑戰賽新人創作獎勵來咯,堅持創作打卡瓜分現金大獎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超越BI,数据产品的前途在哪里?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C++快速排序
- 下一篇: 这或许才是产品人真实的工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