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和单片机概述,微机与单片机概述课件.ppt
《微機與單片機概述課件.ppt》由會員分享,提供在線免費全文閱讀可下載,此文檔格式為ppt,更多相關《微機與單片機概述課件.ppt》文檔請在天天文庫搜索。
1、1.微機與單片機概述1.1 微型計算機的特點和發展1.2 微機的分類與單片機1.3 微處理器、微計算機和微計算機系統之間的關系1.4 微機與單片機的應用1.5 微型計算機的性能指標《微》第1章 & 《單》第1章1.6 計算機中的數與碼1、CPU的功能和內部模塊。2、微型計算機的基本結構。3、CPU三組總線:數據總線、地址總線和控制總線本章的學習重點1.1 微型計算機的特點和發展:① 體積小、重量輕。② 價格低廉 ③ 可靠性高、結構靈活④ 應用面廣 微型計算機的特點:計算機的發展:自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制成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以來,計算機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五代的變化:■ 1946年開始的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計算機運算速度一般為每秒幾千次至幾萬次,體積龐大,成本很高,可靠性較低,在此期間,形成了計算機的基本體系,確定了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數據處理機開始得到應用。■ 1958年。
2、開始的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 運算速度提高到幾萬次至幾十萬次,可靠性提高,體積縮小,成本降低,工業控制機開始得到應用,磁芯作主存儲器, 磁盤作外存儲器,開始使用高級語言編程。■ 1965年開始的第三代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使用半導體存儲器,出現多終端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可靠性進一步提高,體積進一步縮小,成本進一步下降,運算速度提高到幾十萬次至幾百萬次。在此期間,形成機種多樣化,生產系列化,使用系統化,小型計算機開始出現。■ 1971年開始的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出現了微型計算機、單片微型計算機,外部設備多樣化,可靠性更進一步提高,體積更進一步縮小,成本更進一步降低,速度提高到每秒幾百萬次至幾千萬次。■ 1986年開始的第五代巨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億次至上百億次,由一片巨大規模集成電路實現的單片機開始出現。微處理器發展過程 4位微處理器 8位微處理器 16位微處。
3、理器 32位微處理器1.2 微機的分類與單片機 按處理器的字長分類:微型計算機的分類 按系統規模分類:單片機個人計算機(臺式機Desktop)筆記本電腦(Laptop)掌上電腦有關單片機 單片機的概念:單片機即單片微型計算機,它是將CPU、RAM、ROM、定時/計數器和多種接口都集成到一塊集成電路芯片上的微型計算機。單片機也稱為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 MCU)、嵌入式控制器(Embedded MiCrocontroller Unit, EMCU)。 單片機的分類:單片機分為通用型和專用型兩種,通用型單片機把可開發的內部資源全部提供給用戶,內部資源豐富、性能全面、適應性強。專用型單片機針對某些產品的特定用途而制作,是MCU發展的一個趨勢。 單片機的特點:(1) 集成度高,功能強。單片機在一塊芯片上集成了CPU、RAM、ROM、I/O接口等資源,在芯片上還包含了中。
4、斷系統、串行通信接口、定時器/計數器等功能部件。芯片功能強、體積小、集成度高。(2) 具有很高的性價比。單片機盡可能地把應用所需的各種資源集成在一塊芯片內,性能高,但是價格卻相對較低廉。(3) 抗干擾能力強。單片機是面向工業檢測、控制環境設計的,因此,抗噪聲干擾能力較強。程序固化在ROM類型的存儲器中不易被破壞;許多資源集成在一個芯片,可靠性高。 單片機的發展:第1階段(1971~1976):單片機萌芽階段。 第2階段(1976~1980):初級單片機階段。第3階段(1980~1983):高性能單片機階段。 第4階段(1983~1990):8位單片機鞏固發展及16位單片機推出階段。 第5階段(1990~ ):單片機在集成度、功能、速度、可靠性、應用領域等方面高速發展。 1.3 微型計算機系統的三個層次:微型計算機系統從全局到局部分為三個層次: 1.微處理器 2.微型計算機 3.微型計算機系。
5、統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簡稱μP或MP,或MPU (MicroProcessing Unit)。MPU是采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將算術邏輯部件ALU(Arithmetic Logic Unit)、控制部件CU(Control Unit)和寄存器組R(Registers)三個基本部分以及內部總線集成在一塊半導體芯片上構成的電子器件。又稱為“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or Unit),即通常所稱的CPU。 一、微處理器CPU內部包含如下三部分:算術邏輯部件累加器和寄存器組控制器CPU的功能:進行算術和邏輯運算可保存較少量數據能對指令進行譯碼并執行規定的動作能和寄存器、外設交換數據提供整個系統所需要的定時和控制響應其他部件發來的中斷請求 微型計算機(Micro Computer)是計算機的微型化,簡稱微機,它由CPU、存儲器、輸入接口、輸出接口以及。
6、系統總線組成。該層次就是已安裝了CPU和內存條的主板。微型計算機的硬件結構如圖1-1所示:二、微型計算機 微處理器是微型計算機的核心,它的性能決定了整個微型機的各項關鍵指標。 1.微處理器(CPU)2.存儲器(用于存放程序與數據的半導體器件)按讀寫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隨機存取存儲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又分為靜態存儲器SRAM和動態存儲器DRAM,在PC機中,前者用作高速緩存,后者用作內存條,可隨時將信息寫入RAM,也可隨時從RAM中讀出信息。另一種是只讀存儲器ROM(Read Only Memory),CPU只能從ROM中讀出預先寫入的信息。存儲器均按字節編址。 I/O接口(Interface)是CPU與I/O設備之間的連接電路,不同的I/O設備有不同的I/O接口電路。3.I/O接口 總線(BUS)包括地址總線、數據總線和控制總線三種。所謂總線,它將。
7、多個功能部件連接起來,并提供傳送信息的公共通道,能為多個功能部件分時共享。總線上能同時傳送二進制信息的位數稱為總線的寬度。 CPU通過三種總線連接存儲器和I/O接口,構成了微型計算機。4.總線 (1)地址總線AB(Address Bus) 微處理器數據總線寬度地址總線寬度最大存儲器容量808616201MB80888201MB8018616201MB80286162416MB80386SX162416MB80386DX32324GB8048632324GBPentium64324GBPentium Pro643664GBPentium Ⅱ643664GBPentium Ⅲ643664GBPentium Ⅳ643664GB(2)數據總線DB(Data Bus) 數據總線是CPU和存儲器、CPU和I/O接口之間傳送信息的數據通路,數據總線傳輸的方向為雙向傳輸。數據總線的寬度越寬,CPU傳輸數據。
8、信息的速度越快,8086 CPU數據總線為16位,Pentium Pro的數據總線64位,分別表示CPU一次可與存儲器或I/O接口傳送16位和64位二進制信息。 (3)控制總線CB(Control Bus) CPU的控制總線按照傳輸方向分為兩種,一種是由CPU發出的控制信號,用以對其他部件的讀控制、寫控制等,另一種則是其他部件發向CPU的,反過來實現對CPU的控制,在兩種方向的控制信號中前者多于后者。三、微型計算機系統1.系統軟件操作系統一系列語言處理程序和數據庫操作系統具有如下功能: CPU的運行和管理 文件管理 存儲器管理 設備管理 人機界面 程序員界面 2.最常用的輸入設備鍵盤鼠標掃描儀光筆3.最常用的輸出設備顯示器打印機繪圖儀等1.4 微機與單片機的應用:科學計算信息處理過程控制儀器、儀表控制家用電器和民用產品控制 …… 微機與單片機的應用:1.5 微型計算機的性能指標:一、字長 。
9、字長是CPU內部一次能并行處理二進制數碼的位數,字長取決于CPU內部寄存器、運算器和數據總線的位數。字長越長,一個字所能表示數據的精度就越高,處理速度也加快。 CPU的時鐘頻率也稱CPU的主頻。CPU是按照嚴格的時序進行工作的,產生時序的脈沖源是CPU的時鐘脈沖,CPU的時鐘頻率越高,CPU的工作節律加快,計算機系統的速度越快。二、CPU的時鐘頻率 主存也稱內存,主存的容量以字節(Byte)為單元,簡寫為B,字節數量的大小,由CPU能發出地址線位數多少來確定。 CPU只能訪問內存,所有存放在外存中的程序與數據必須調入內存后才能被CPU執行與處理,主存容量越大,則從外存調入內存所占用時間越少,CPU處理數據的效率就越高。并且內存容量越大,存放信息量越多,便于執行復雜的程序。三、主存儲器容量 微型計算機一般配有硬、軟盤驅動器,分別可以驅動硬盤和軟盤。還配有光盤驅動器可驅動光盤,USB接口可以外接U盤,這些外存儲器中,硬盤容量最大,決定了微機能存放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的多少,當前高檔微機一般配置320GB以上硬盤。四、外存儲器容量 要求微機配接外設種類齊全,配接方便靈活,而且擴展能力強。勢必要求微機主板上硬件接口功能齊全,軟件驅動程序功能要強。五、外設的配置與擴展能力1.6 計算機中的數與碼《單》第1章 1.3節 (自行復習)。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和单片机概述,微机与单片机概述课件.ppt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ap设置 维盟660g_New丨维盟双频
- 下一篇: bigdicmal除法精度设置_Bi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