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链财经-区块链基础知识系列】 第三十二课 从区块链溯源来看农产品链的设计
在區塊鏈的應用場景中,農產品溯源和食品溯源一直是翻來覆去講的故事,但實際上溯源是一個偽命題,農產品和食品的加密上鏈實現溯源看起來很豐滿,然而現實卻很骨干。我們經常忘記了初心:溯源的目的是為了什么?
農產品和食品的溯源來自于安全問題,消費者已經對農產品的產品品質、產品產地、農藥殘留等問題、對食品的品質、安全等問題失去了信任,溯源是為了建立消費者的信任,所以這是一個信任的問題,而不是為了溯源而溯源,我們不是要打造一個區塊鏈溯源系統,而是要建立一套數字可信體系。
如果只是從區塊鏈的技術角度出發,將農產品或食品通過各種技術(RFID、物聯網、攝像頭、AI視覺識別、DNA基因檢測等)實現物理產品的數字化和上鏈溯源,但是不對農產品或食品的產業鏈協同關系、農產品資產和共識的算法創新,那么就還是一個初級的數據化的過程。
為什么說只做溯源是偽命題?因為再完美的技術,借助技術實現數據上鏈來達到百分之百的“證真”很難,因為上鏈前的數據有真假、人有劣根性、法規有不完善性等等;而區塊鏈經濟不是簡單的上鏈證真,而是試圖用一種新的生產關系:“產業鏈的分布式加密賬本+產業可信(初始默認可信)貨幣化+證偽+激勵懲罰機制”的經濟生態來解決產業鏈問題。圍繞農產品和食品產業的信任缺失并不可怕,關鍵看怎么創新和迭代?
建立農產品或食品的數字可信體系,并不是不需要區塊鏈溯源,溯源的數據上鏈是基礎,但不是全部。農產品或食品的區塊鏈溯源,主要是通過各種技術和設備來實現全自動采集數據,這些數據通過節點的公鑰加密上鏈,從而實現溯源。如果能夠確保全部是自動化采集數據,沒有人工干預的話,這還是有優勢的;但問題是國內的農業現狀,還不能做到全部自動化物聯網技術采集數據上鏈,不同于國外的農場模式和已經全部智能和數字化的農業產業,國內還是粗放式的種養殖或者部分規?;霓r業生產,或者只有局部的自動化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場,這些僅限于部分大棚而不是全部區域。尤其是這樣的模式重、投資大,而且不容易推廣,因為牛羊養殖的需要這樣的智慧技術和場景,而水果則需要那樣的智慧技術和場景,蔬菜大棚又是另外的智慧技術和場景,如果羊的這樣水果的那樣,蔬菜的又是另外的模式,導致不能規?;彤a業化的實現智慧農業,就很難做到全部自動化采集數據上鏈。
區塊鏈溯源
所以,區塊鏈溯源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一旦要依賴于人或者部分需要人參與,只要一有人就開始各種問題:
產業鏈上的節點他們為什么要配合你來上鏈?
種養殖的農民為什么配合來輸入或者上傳各種數據而且還要加密?
溯源二維碼在流通環節中會不會有人因為利益沖突來仿造篡改?
商品包裝上的RFID設備可不可以替換?
物流運輸環節的人為什么要費事多做一步上鏈的動作?
這就是區塊鏈溯源的問題:一是加密上鏈前的數據,因為人的因素就不能確保真實;而是溯源二維碼是可以攻擊的,比如套牌套碼、篡改鏈接的地址等。
所以我們要從信任和共識入手,形成一種對共識算法的敬畏,用代碼來實現。這樣的話聽起來很碼農,也就是說溯源只是手段,關鍵是產品品質控制,最終的目的是建立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所以這是一個品牌產品的問題,核心是一個社會共識,能夠讓消費者建立信任的可信協議,在區塊鏈里面用算法和代碼實現,而不是依賴于人為因素。
這個時候就存在一個問題:溯源往往是物理資產(農產品或食品)數字化后加密數據上鏈,形成產品的分布式賬本,這基本上是借助各種技術來實現一對一的物理實物對應和追溯。但是,消費者的信任是什么?他們關心的是這個實物是不是一一對應的“真”?還是這些產品的品質和可信?
這實際上是在問一個核心問題:區塊鏈的數字可信,來自于物理實物?還是來自于代碼?僅僅映射物理實物并實現追溯的,并不解決信任問題;信任,一定要與人的信用相結合,也就是農產品或食品的數字可信標識和體系,要與人的信用綁定并貨幣化,與額度和透支綁定,與反饋激勵機制綁定,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品控。
凌駕于物理資產之上的數字可信,作為當前產業的上層建筑,以一個新的數字資產的再分配方式,對傳統的物理資產進行顛覆,從而形成一種新的貨幣化的產業共識,產業內的從業人員或者節點(包括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交易市場、加工企業、銷售企業等),都對這個共識背后的算法代碼形成敬畏。
首先,共識的核心是什么?解決了農產品的可信問題。那么,溯源有沒有解決信任?沒有,它只是解決了物理資產一一對應的問題,而且還做得很重,也不能確保完全百分百解決。
為什么不能百分之百解決?為什么會有作假需求?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要知道,物理資產的所有權、經營權等都在舊的利益節點上,這些舊利益持有者往往不是區塊鏈的擁抱者,而且物理資產以前處在一個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依賴于信息中介或者中介組織,信息不對稱是他們賺錢的關鍵;用RFID、芯片、物聯網技術試圖將物理資產改造為數字資產和透明化,這時候資產權益的分配就發生了沖突,舊利益持有者尤其是中介者會有抵觸或者作假行為;用RFID等新技術進行證真很難,因為這是先假設節點或者中介者都是假的,然后區塊鏈要用新技術來證真,這些新技術的價值不是在于將物理資產變為數字資產上鏈,而是將經過可信體系上鏈的資產能夠連接起來接受區塊鏈的規則和合約。
數字可信體系
其次,產業內的人員和節點對共識達成一致非常難,這需要大量的落地溝通和協同工作。但是,找到產業鏈節點的利益共同點,尤其是農民、一線的農業企業與市場端企業的需求,即使是去中介化的被去掉的節點,也可能找到服務、金融等利益共同點,這個需要在產業現場一場場的溝通、碰撞和妥協出來的,而不是程序猿拍拍腦袋寫出來的。
與溯源的證真不同,數字可信體系是假設節點都是真的,只需要進行證偽或者懲罰。這時候,證偽就不是每一個都做,只需要抽樣抽查或者接到消費者投訴時再進行證偽檢測。同時,可信資產進一步與人綁定,包括可信、身份和聲譽,來打造一個透明的去中介化的可信性共識,而不是對應物理資產的信用。這個可信世界,是建立在一個分布式賬本和共識代碼的基礎上,進行數字可信資產的再分配,甚至可能再分配到實物上。與人的綁定,是每個參與產業鏈的人都會在數字可信體系里有一個節點Dapp和密鑰,結合溯源的二維碼或標識設備,進行最終組合形成動態的可信標識。當需要打印可信標識的時候,由有定價權或者最希望提高價格的零售端負責打印,打印成本加入到產地價格或零售價格、或者代幣里面。
這時候,區塊鏈的數字可信體系是一個P2P網絡,消費者也是一個提供閉環反饋或者口感評價的Peer,與前面的每個人的節點進行互通,在分布式賬本和貨幣化的coin基礎上,大家圍繞節點身份、聲譽、交易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數字可信體系。
總而言之,區塊鏈的溯源是偽命題,農產品或者食品領域真正的場景不是證真而是證偽,最終目標是可信體系而不是溯源。如果去詳細分析一下區塊鏈二維碼的大米、帶腳環的步步雞,基本上都難以為繼,不可能成為可以全面推廣的模式。
這意味著區塊鏈溯源不可能解決完全的防偽和安全,而如何讓產業鏈的人和節點能夠形成共識,來改變交易結構、去中介化和讓節點利益最大化,并分享溢價或超額收益,再進一步把共識貨幣化,讓有貢獻的人有激勵,讓要作假的人成本很高,這樣只需要證偽進行懲罰就可以,證偽的成本和場景就非??孔V。
對于農產品或食品的區塊鏈設計,可能要從構建一個新的產業協同的生產關系入手,實現數字資產(非物理資產數字化)上鏈,建立“溯源+數字可信”,并形成新的組織形態和激勵coin,打造一個有良性循環的經濟生態。
所以,農業的區塊鏈應用不應該只限于講故事看匯報的溯源,而是與農業產業進行深入融合,在農業產業協同鏈(新型的農業經營體組織和農民與產供銷的生產關系)、農產品溯源和資產上鏈(與金融相結合進行資產化)、農業數字資產(農產品及土地、茶樹等資源)的交易與金融衍生服務、農業供應鏈金融、精準扶貧區塊鏈錢包等,與一二三產融合、精準扶貧等戰略相匹配。
后記:這是我們在傳統產業方面的深入分析和專業設計,并不是任何傳統產業都適合區塊鏈,而且區塊鏈也不是拍拍腦袋就可以設計的。
本文來自【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0074634890788765&wfr=spider&for=pc】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问链财经-区块链基础知识系列】 第三十二课 从区块链溯源来看农产品链的设计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问链财经-区块链基础知识系列】 第三十
- 下一篇: 【问链财经-区块链基础知识系列】 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