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c++鼠标变成了光标_游戏鼠标到底能不能提升你的实力?
hupu id:Nagisa bilibili:大荒玫瑰MaLimeiya
前言:
很多人說,高手用辣雞鼠標也能分分鐘打爆你。就以CSGO這款游戲來說,如果讓兩個水平相同的玩家,一個用19塊包郵的鼠標,一個用大品牌適合自己的游戲鼠標,哪一邊勝率會更高?
毫無疑問肯定是用適合自己的鼠標勝率會更高一點,適合自己的鼠標用起來肯定更加得心應手,能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其次,良好的模具以及引擎,會讓你的發揮變得更加穩定。
如果簡單的給使用鼠標的用戶分類,可以分三類:家用、辦公、游戲。
大部分家用鼠標用戶不會有太多要求,能用、不雙擊、就基本完事,這種用戶群體比較容易滿足。
辦公鼠標講究就是握起來要舒服,對于側鍵會有要求(可以編輯、宏等),無線辦公鼠更講究續航、是否方便攜帶這些問題。
那么游戲鼠標到底講究什么呢?答案就是都要講究!
我認為模具>重量>傳感器,一款鼠標你握起來不舒服的話,它就算有再多特點用的也不舒服,重量能做到70-100G之內可算是黃金重量,我自己就是一位CSGO玩家,400DPIx1.25的EPI,臂腕結合,過重的鼠標我自己玩久了手腕酸痛的厲害,但是追求輕量化的風氣慢慢發展之后很多外觀打洞的鼠標都做到70G以下的重量,我自己而言過輕的鼠標捏在手上感覺沒有份量,所以重量方面也是因人而異的。
傳感器方面,市面上大部分都是光學引擎(這里搬一段咱們數碼區百科里面對于光學引擎的解釋)
【光學傳感器】:
光電鼠標:光電鼠標內部有一個發光二極管,通過它發出的光線,可以照亮光電鼠標底部表面,經底部表面反射回的一部分光線傳輸到一個光感應器件內成像。當光電鼠標移動時,其移動軌跡便會被記錄為一組高速拍攝的連貫圖像,被光電鼠標內部的一塊專用圖像分析芯片(DSP,即數字微處理器)分析處理。該芯片通過對這些圖像上特征點位置的變化進行分析,來判斷鼠標的移動方向和移動距離,從而完成光標的定位。可能大部分人對光學引擎的印象就是底部散發的紅色光芒,但事實上目前中端以上的光電引擎基本都已經使用紅外線不可見光作為光源。所以現在區分光電引擎和激光引擎可以通過觀察透鏡來區分,大透鏡一般是光電引擎。全新的光學技術使得光標定位更加精準,高速的傳感器也可以避免指針的抖動和不規則移動現象,提高瞄準精度。仍然是目前游戲鼠標采用的主流技術。
目前大部分都是用原相的引擎,羅技部分鼠標使用的自研的hero引擎,這里補一張天梯圖(大家可以在數碼區的百科里面了解到很多關于鼠標的部件的一些解釋)
不一定說好鼠標一定要最好的引擎,我前面也提到了鼠標最重要的還是模具。所以一款優秀的游戲鼠標,不一定能提升你的實力,但是能讓你變得更加穩定。
扯了那么多,今天主要給大家帶來的是雷蛇Viper毒蝰和QPAD DX-30E的對比。
毒蝰和DX-30E是這段時間我經常上手的兩款鼠標,這段時間上手體驗之后又有不一樣的感覺。
至于為什么會拿出這兩款鼠標來作為對比,因為這兩款鼠標發售日期相近,而且用的都是外觀不打洞的減重方式,而且都是在500元以下的價格。
模具
Viper是一款左右手通用的對稱鼠標,砍掉了滾輪燈只保留了razer祖傳的三頭蛇LOGO燈,但是這次的標志沒有以前的那么清晰,并且如果LOGO燈不亮的話,是看不出LOGO的形狀的。整體與FK類似,都是整體修長,兩側內收變窄,我個人覺得算是中鼠大小(官方數據123mmX65mmX40mm),因為鼠標屬于分體式按鍵設計,上蓋中間做了凸字型的V造型凹槽,凹槽里面是鏡面材質,說實話這種設計在雷蛇上不多見,我第一眼就覺得上殼的設計思路有點像奧羅波諾蛇。兩邊側裙用的大面積防滑橡膠而且向上延伸,紋理也從以往的條狀、顆粒改為立體點陣紋理,但是問題還是一樣,沒手汗的時候抓附力很強,當手汗覆蓋側裙之后任會變滑,如果能出點不同樣式的側裙替換就更好了。不過我個人是重度右手人體工學鼠標用戶,這個模具我用久了小指無名指會有抽筋的情況,不過這種情況也是看個人的使用習慣,是我自己主觀的感覺。
DX-30E的模具基本上就是DX-30,沒有了底部環形燈圈、QPAD LOGO燈、去除了RGB元素、左側裙的狙擊鍵,只保留了四色滾輪燈。整體屬于極簡修長風格,屁股較為扁平,左側裙內收有一個拐角,這種設計其實方便了用戶抬鼠,右側裙展開不大,無名指位置做了垂直角度,算是中鼠大小(官方數據123mmX65mmX40mm)。趴窩適合17-18CM左右,抓握適合18-19CM左右手大小得人使用,上蓋也不是用QPAD以往用的類膚材質,改成了類似雷蛇的那種磨砂外殼,這種處理實用性很高,抗汗能力更強了。側裙官方說是碳纖維紋理,具體操作方式是激光蝕刻,說實話這第一眼很像幾年前DIY的風格,當時很多人給鼠標側裙、鍵盤外殼貼碳纖維貼紙。側裙剛上手的時候偏滑,不過用久了感覺也還行,手汗多的人可能會覺得很滑,如果有必要的話還是貼點防滑貼。
上一張對比
按鍵
Viper用的是8鍵布局(左、中、右、左側裙x2、右側裙x2、DPI按鍵)左右按鍵用的是雷蛇光學微動,我自己個人用下來感覺手感比較一般,聲音有點空洞偏悶,對比歐姆龍50M來說回彈不夠迅速,快速點射的時候按鍵可能會粘連。左右側鍵位置隱蔽,但是對于趴窩型的用戶容易誤觸,但是手感清脆回彈給力,屬實好評,DPI按鍵隱藏在底盤,最大限度避免了誤觸的問題。滾輪用了鏤空減重設計,造型屬實像奔馳,重點是滾輪手感優秀,上下滾動無異響,但是刻度感小了一點。
DX-30E用的是6鍵布局(左、右、中、側鍵x2、DPI按鍵x1),主按鍵(左、右)用的是歐姆龍50M藍點,50M=理論上五千萬次按鍵壽命、按鍵壽命是由機器測試出來的(有機會的話講講微動),我自己的這一只鼠標沒有空鍵程的問題,按鍵清脆手感適中,側鍵用的是TTC的,手感脆、觸發鍵程剛好,比卓威的側鍵好不少(卓威EC系列側鍵鍵程實在是太。。),DPI按鍵做成了凹型按鍵,對比凸型按鍵減少了誤觸概率,滾輪編碼器用的是ALPS編碼器,刻度感適中不易誤觸上下快速滾動無異響,合格。
腳貼線材
毒蝰我第一時間上手的時候就發現,腳貼不平整,刮鼠標墊,后面發現前面的腳貼有一個角翹了起來,我看網上有不少人也有這個情況,還是自己備一套腳貼替換比較好。
線材用的是雷蛇自家研發razer speedflex,具體結構的不太清楚,我自己用起來就基本和傘繩差不多,搭配上線夾在CD45上用,基本跟無線鼠標差不多。
DX30E線材從DX30的編制線改成了橡膠線,我自己對線材追求沒有那么大,只要不是以往老羅技鼠標的大鋼鞭基本上都能用,DX30E的線材介于雷蛇編織線(不是毒蝰的Speedflex)和卓威橡膠線之間。腳貼我自己替換了虎符的弧邊腳貼對比原裝腳貼會更滑一點,而且大腳貼撕下來還能替換小腳貼,我沒用換過只能找網上的圖片給你們看看。
(兩只鼠標都有做防拉扯和出線口抬起,避免了線材刮到鼠標墊)
鼠標引擎以及重量
Viper用的是PAW3390引擎,目前雷蛇的頂級傳感器,在MOUSETESTER軟件下測試穩定,目前使用沒有任何丟幀的情況發生。這次的雷蛇為了給Viper減重,看的出來模具方面做了很大的功夫,改了pcb,改外殼厚度用加強筋賦予整體剛性等等,直接減重到了70G左右,可以說在外觀不打洞的情況下做到了極致。
DX30E鼠標引擎用的是PMW3389,基本上是目前旗艦級別的光學引擎,性能表現強勁,不過我看網上有人說開機會卡在左上角,升級固件可以解決。重量我自己測了一下大概78g,對比毒蝰稍重一點,不過影響不大,至少能做到80G以下。
驅動交互
雷蛇的雷云3驅動想必不用多說了吧,看似方便但是小問題多多,經常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驅動崩潰或者識別不到設備,所幸我自己沒遇到這些問題,我自己能用到的也就DPI調節和燈光調節,這次Viper竟然帶了一組板載記憶功能,就算你調節完卸載驅動,鼠標還是能保存你最后一次設置的選項。配置文件按鈕變成DPI按鈕在鼠標底部之后還帶了5種顏色的指示燈讓你方便確定具體的DPI數值,可以說算非常不像雷蛇了,DPI的數值顏色都可以在驅動更改,算是一種小進步吧。
DX30E驅動交互方面,可以說真的是刪繁從簡了,就一個1.8M左右的驅動,沒有宏設置,能簡單調節回報率、DPI檔位和數值,就.....沒了。沒錯,真的就這么簡單,不過也是一樣會保存最后一次設置的數值。
總結
Viper作為雷蛇在下半年投出的重磅炸彈,可以說無論從任何方面來說都是無可挑剔,基本能預定了今年TOP5以內的地位,出色的手感、輕量化設計、T1級別的線材最關鍵的是它還不貴,無論是不是雷蛇的粉絲,我覺得都有必要嘗試一下。DX30E作為QPAD第一款輕量化的產品,沿用上一代DX30的模具做了減重,在低背右手人體工學這個范圍里面屬于佼佼者,合適的重量、不打洞的外觀、無特別硬傷,這也是為什么DX-30E能成為我這段時間的御用鼠標,同時也希望QPAD能給8K換上3389,那個模具真的是太舒服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devc++鼠标变成了光标_游戏鼠标到底能不能提升你的实力?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db2 删除索引_MySQL 选错索引的
- 下一篇: 基于uml的系统分析的网上商城_UML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