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和语用--转
《檻外人觀察》【注】
???????????????????????? 語義和語用
周錫令
xlzhou0421@vip.sina.com
2003-3-29
?
據說,既涉及人工語言,又涉及自然語言的“符號學(Semiotics)”是由三部分組成的:語法、語義 和 語用。
遵守語法,大家可以使用規范的語言,弄清楚語義,彼此就交流了思想。那么還要討論語用干什么呢?按照Webster 詞典的解釋,語用學(pragmatics)就是“符號學中專門研究符號或者語言成分 和 它們的使用者 之間的關系 的一個分支?!?#xff08;A branch of semiotcs that deals wth the relaton between signs or linguistic expressions and their users.)
這話說得太抽象,有點叫人摸不著頭腦。我們不禁要進一步問:你這門學問研究的是符號和它們的使用者之間的什么關系?
為了簡短起見,在以下的討論中,我們用“詞語”一詞來通指在符號流的層面上的自然語言中的單詞、語言成分;計算機語言中的標識符、程序片斷。
實例探討
現在讓我們從一般社會生活現象中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例1:有兩組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開會。其中一組人正在討論社會上流感問題,有人在說話中提到了“病毒”,他們是在醫學的語境下指稱“生物性病毒”。
另一組人正在討論計算機安全問題,有人在說話中提到了“病毒”,他們是在計算機安全這一話題的語境下指稱“計算機病毒”。
評論:這是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景”中具有不同“語義”的典型例子。
例2:A女士借鄰居B先生到北京出差的機會托他替她買一雙紅色的布鞋。B先生認真地挑選了一雙“在規格上完全滿足A女士所提出的全部要求”的布鞋回來。然而A女士卻非常不滿意。B先生大惑不解地說,我為你買的鞋子已經滿足了你提出的全部規格需求,你為什么還不滿意?A女士回答說:“我已經結了婚,有了孩子,怎么能穿這種緋紅顏色的鞋子?你應該買一雙棗紅色的才對?!?/span>
評論:大大咧咧的男士B先生的頭腦中“紅色”就是“紅色”,他沒有想到,對于心思更細的A女士來說,“紅色”一詞還可以進一步更深更細致的劃分。換言之,表面上看起來是單義詞的“紅色”這一詞語可以被理解為“鮮紅”。“大紅”,“粉紅”,“緋紅”,“棗紅”……,因而依然具有含糊性。A女士在“語用”方面的考慮使得含糊性較大的“紅色”進一步細化,用公式加以表述就是: “紅色”+“說話人A女士已經結婚” →“棗紅”。
例3:“陽光”,“青春”,“中國”,“林黛玉”……本來都是名詞。但是近幾年電視臺和年輕人群中流行“把名詞當作修飾詞(形容詞和副詞)來使用”:
我喜歡這位男生,因為他很陽光。
同學們都說我穿這條裙子很青春。
我的臉很中國。
她比林黛玉還要林黛玉。
…………
評論:這意味著新的用法給原來的詞語增添了新的語義。
例4:設想有人到超市看見一件衣服很喜歡,就問售貨員:“這件衣服多少錢?”
如果售貨員回答說:“120元。”這是一般正常的回答。
如果售貨員又加了一句:“只剩下這一件了?!币馑际?#xff1a;“要買快掏錢,否則就輪不上您了?!边@就涉及到一種特殊的“語用”:售貨員委婉地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方式來表達她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評論:當很多人想說一句話,但是直說出來顯得不禮貌、粗魯……但又不能不說得時候,往往采用這種婉轉的說法。這是一種特殊的語用,它利用了對方在社會生活常識的推理。
分析
例1中涉及的是“詞的多義性”。自然語言中絕大部分的詞都是多義的。但是在特定的“語境”中,其含義基本上都能唯一地確定。【如果不是這樣,聽話人就會提出問題,要求對方“說清楚,以資解惑”。】
計算機編程語言中也有同樣情況。如果不是分工合作,我寫的程序中使用的變量“X”和你寫的程序中使用的變量“X”根本不是一個東西。即使在同一程序中,也可以內嵌一個block,在其中重新定一個名字一樣,但實際上完全不同的變量“X”。
可以認為,任何一個“語言成分”的含義都必須和它所在的“語境”結合起來才能確定。自然語言和計算機語言在這方面的區別只是:后者可以通過Scope原則等簡單而又精確地“解惑”;而前者則要通過社會生活常識、專業知識的運用才能做到(這一點正是計算機理解自然語言時遇到的最大難點)。
例2表明:如果向精細的方向進一步推進,任何表面上看起來毫無多義性的詞語都會變成“多義性”的。計算機編程語言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一個簡單的程序循環看起來語義非常明確,可是,如果進一步詢問:這個循環是否處于很內層因而必須優化,還是反過來用不著優化,就不清楚了。如果要進一步說清楚,就要用 pragma 等手段加以說明。
例3表明,自然語言中常常是通過“流行的新用法”而產生的。但是在計算機語言中,必需要“顯式”地預先定義之后才能使用。
例4則進一步牽涉到社會生活常識的推理,本文暫不討論。
含糊性的正面作用
在大部分有關NLP的文獻中,含糊性(歧義,一個詞具有多種詞性等等)總是被當作一種負面的東西來看待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含糊性有它積極的一面。
例1a:設想例1中正在討論“計算機病毒”和“生物病毒”的這兩組人正在一起開會,目的是為領導機關擬定某某年度科研項目申報提綱中的最后一個項目的名稱。由于主管機關所掌握的經費的限制,允許申報的只剩下最后一項,而且必須在中午12點以前將申請書上報,過期作廢。
可以想象,這兩組人將互相爭執不下,達不成共識。但是為了避免因為上報時機延誤而使雙方都落空,最后決定先寫出一個“表述一致,但是各持自己理解”的申請書:《關于建立“病毒”檢測與預防機制的研究》。至于是那種病毒,留待今后進一步申述。
評論:這是一個假想的例子,但是他顯示了許多外交文件的實質。自然語言的含糊性在此顯示出它偉大的功能。
?
在文學藝術領域,含糊性更是功不可沒。除了小說、詩歌以外,音樂中的樂譜,舞蹈中的肢體語言,都通過其含糊性為讀者、指揮者、表演者提供了極大的發揮其想象力或者進一步詮釋的空間。有了這樣的空間,讀者,聽眾,觀眾,表演者……才得以積極地參與,得到美學以及其他諸方面的享受。
觀點的比較
對于“語義”和“語用”,一種傳統的解釋是:
l? “語義”是一個單詞或者一個語言成分“所固有的”,它和包括說話人、聽話人、語境等在內的“言語情景(Speech situation)”無關。
l?? 而語用(pragmatics)則是語言成分相對言語情景的含義。
但是按照檻外人的觀察,任何一個一個單詞或者一個語言成分的語義都是多重的,在這多重的語義解釋中,所謂“固有的”只具有時間上先后的含義。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在不斷地在動態的變化著,這種“固有性”會變得越來越弱。
因此,關于“語義”和“語用”,不妨更為簡單的用以下幾句大白話來概括:
l“語義”就是一個單詞或者一個語言成分的含義的解釋。而其解釋通常不止一種。而在自然語言中,一個詞語的新語義往往是通過流行的新的用法而產生的。
l“語用”就是:說話雙方按照該單詞或者語言成分所在的“語境”來確定應該選擇其中那一種。
l“語境”的范圍可以變化很大:從一個句子,一段話,到整篇文章,乃至文章作者的身份和處境,所在的時代的文化背景。研究古文,古詩詞的專家常常要探究作者的生平和經歷,就是這個道理。
結語
l?在自然語言中,每一詞語具有多種語義是普遍現象。計算機語言中也有類似現象。這是同一層次上的“含糊性”。
l? 同一層次上的某一含義(概念)在進一步細化時又會在下一層次顯現出新的含糊性(例如“紅色”細化為“大紅、粉紅、棗紅”……)。
l?詞語的多義性會隨著時代而變遷。在自然語言中,某一詞語的新的語義項的產生是由于新的用法得到流行而產生的。在計算機語言中,作為一種符號的標識符也可以得到新的含義,但是往往必須“先定義,后使用”。
l含糊性的存在給“解讀者”提供了“解釋和想象空間”。于是引出了“語用”的概念?!罢Z用”的效果是使詞語的“語義”進一步按照語境或者說話人、聽話人的身份具體化或細化。
?
-------------------------------------------------------------------------------------------
與50位技術專家面對面20年技術見證,附贈技術全景圖總結
- 上一篇: 线性模型小结
- 下一篇: 不用光盘可破解电脑系统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