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点滴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博士生教育的核心,博士生的學位論文必須有所創新。下面是我在攻讀學位期間和畢業后工作中就創新能力培養的一些體會。
?
一、導師起著關鍵作用
?
博士導師對博士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導師要
有很強的責任心。一方面,導師要對國家負責,招收學生的根本目的是
為國家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導師要對學生負責,除了讓博士生學到知
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研究的方法,不能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
如果讓學生參與一些項目的研究,要盡量讓博士生參加研究性的項目,
避免讓他們參與開發性的項目。有的導師招收博士生后,讓博士生做大
量的開發工作,直到畢業前一年甚至半年才讓學生開始看文章,這是培
養不出好學生的。
?
導師既要給學生創造自由的研究環境,又要給學生必要的壓力。在
我攻讀學位期間,我的導師夏培肅院士經常告戒我,一篇博士論文一定要
有明顯的創新,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論;否則,即使有很大的工作量,可
以算若干篇碩士論文,也算不了一篇博士論文。我的博士學習生涯中,有
近兩年的時間就是在怕畢不了業的壓力下度過的。直到閱讀了大量的文獻,
對國際上相關領域的研究有了深刻的了解,自然地就有一些新想法。
對于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導師不能不管,但也不必管得太細,以免限
制學生本身創造性的發揮。導師應該向學生介紹本學科目前國際上的研究
熱點和發展方向,讓學生自己去選擇題目。在研究工作中,導師要注意對
博士生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養。我在1995年6月完成博士論文的初稿,
一直到1996年2月29日才答辯,中間根據夏老師的要求修改了二十多稿,
歷時8個月。夏老師對我的論文從它的學術內容,到章節的安排、單詞的
用法、甚至標點符號,都進行了仔細的推敲和修改。一個在我看來是理所
當然的結論,夏老師卻要求我給出嚴格的證明。到答辯時,我的論文與其
初稿相比已經是脫胎換骨、面目全非。在這8個月的論文修改中,我受益
非淺。可以說,是導師手把手地教會了我如何做學問。
?
如果有可能,導師可以給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接觸國內外領域的一
些權威人士和學術帶頭人。這對學生畢業后的發展是很有好處的。我的導師
夏培肅院士是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創始人之一,是國內計算機系統結構領域的
泰山北斗,我也受益非淺。
?
二、大量閱讀文章,把握國際研究前沿
?
創新是對人類現有知識的拓展。博士論文的創新必須基于對所研究領域
國際同行工作的全面了解。這就需要閱讀大量論文,了解本領域現有的工作
基礎和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甚至了解國際同行工作的特點。應該達到這樣
的程度:在談到所研究方向的情況時,一般來說,這個過程需要一年到兩年
的時間。我自己以及我的師兄唐志敏和馬余泰,都花了一年半以上的時間來
閱讀論文。根據我自己的體會,我很難相信,那些被導師的與論文無關的項
目占用了大量的時間,只在畢業的前一年(有的只有半年)才開始做論文的
學生能作出合格的博士畢業論文。有些博士論文,連所研究領域的綜述都寫
不好,更談不上創新。
?
閱讀文章是一個認識不斷加深的過程,需要經過幾個階段。剛開始是了
解階段,了解自己所要研究的領域國際上同行的一些工作,有一些點滴的了
解,還沒有全局的觀念。隨著閱讀文章的深入, 慢慢地會產生一些問題和
迷惑,一方面,對國際同行的工作有了較全面的認識,覺得要解決的問題很
多,另一方面,覺得自己能想到的別人都想到了,無從下手。這時候再看別
人的文章時,不僅要了解,而且要注意領會,對一些核心的文章,可能要反
復地看,同時結合自己的迷惑和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這樣過了一段時間,
終于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覺得自己接觸到了一些問題的本質。這時再回頭
看別人的工作,就能夠發現其中一些不足的地方或值得改進的地方。
?
三、理論與實踐結合,進行創新性研究工作
?
對工學學生來說,下一步可以進行實驗和模擬。由于已經對別人的方法
有了透徹的了解,在實驗中就可能提出自己的方法或對別人方法的改進。即使
自己的方法不如別人也不要灰心,而是要分析原因。在實驗過程中,對于碰到
的問題再去有針對性地閱讀文章,這種有針對性的閱讀會對別人工作的細微之
處有更深的了解。如此反復,不斷經歷從實踐到認識,再用認識指導實踐過程
[1],就能不斷認識,發現問題,創新的火花也會從中迸發。從而對本研究方向
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
最后,當自己對所研究的領域有了系統的了解和創新后,再看論文時,就
會覺得雖然文章多如牛毛,但很難看到讓人眼睛一亮的好文章了。同時也覺得
自己以前發表的文章大部分是垃圾。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才能避免為了文章
而寫文章的情況。我產生這種認識和體會的時候,是在博士畢業若干年之后了。
?
四、要有獻身精神,注意學術道德的培養
?
在讀書期間,應逐漸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覺得自己不適合做學問或對
金錢十分感興趣,趁早離開做學問的地方。
?
做科學研究是要有獻身精神的。在生活中,不僅要準備過比較清貧的生活,
而且要容忍各種社會壓力和誤解。在工作中,要全身心的投入,沒有上班和下班
的區別,即使在走路或吃飯的時候,腦袋里還常常縈繞著一些問題,半夜也會為
了一個新想法的產生而興奮得不能入睡。
?
做學問是一種踏踏實實的工作,需要長期的積累,不能有浮躁的心理。創新
思想的產生,常常是在長期平淡的工作之后,因此,需要非常的耐心和持之以恒
的決心。做學問最講究實事求是,來不得半點虛假。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寫文章的正確態度是在做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之后,覺得自己的工作已經到
了可以總結一下的時候,不要為了文章而寫文章,更不要為了文章的數量而涉足
抄襲以及一稿多投這些禁區。論文的署名更要實事求是,須知論文的作者既是一
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近年經常看到一些知名者由于學生的虛假論文而受到連
累的報道,我們要引以為戒。現在學術界有一種認識,就是在學生完成的論文中,
都要把導師作為作者之一。這即使在國外的許多地方也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
但我的老師夏培肅院士卻不允許這樣做,除非論文中確實包括她的實質性的工作。
在我入學之初,我的師兄就告訴我,如果不經夏老師同意而把她列為論文作者之
一,會受到嚴厲的批評。后來,夏老師說,她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博士導師也是
這樣要求的。在這方面,作為老師的弟子,都是十分小心的,并且我們也同樣地
要求我們自己的學生。
?
五、不要自高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經常接觸到一些老科學家,他們是國際的知名學者
或是某個領域的泰山北斗,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謙虛得很。越是謙虛我
越覺得他們厲害,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遺憾的是,這種普遍存在于老科學家身
上的謙虛精神在年輕人中已經嚴重地淡化了。我接觸到不少這樣的人,他們確
實在某些領域有所建樹,卻總是怕別人不知道他的成績,怕別人不知道他在國外
知名的大學呆過。其實,一個人越是謙虛,別人越是覺得他深不可測,這一點
我在當夏老師的學生的過程中體會得非常深刻。
?
我們也不要妄自菲薄。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覺得土博士不如洋博士。于是在
有些研究機構國內培養的博士待遇就不如從國外回來的博士。于是不少年輕人為
了出國而出國,甚至把出國當作人生目標。誠然,從總體上說,西方國家的博士
總體水平要高于我國,但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個都如此。一般說來,出國求學的學
生由于受到很大的壓力,都非常刻苦。現在,國內的研究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如果
我們立足國內,靜下心來刻苦鉆研,沒有理由比洋博士差。其實,對個人來說,國
內的機會更多。
?
六、我國博士生的教育體制需要改革
?
一般說來,要在三年內完成優秀的博士學位論文是非常困難的。博士生從學習
到創新心態的轉換需要一個過程,創新能力的形成也需要一個過程,掌握國際研究前沿以及做出創新性的工作需要積累和實踐。此外,博士生不可避免地需要做一些與研究方面關系不大的事情。因此,三年的時間是十分緊迫的。而且,不同的研究領域所需的時間也不同,博士生的個人素質也有所差異。因此,一概以三年而論是不科學的,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教育部門做一定的規定的基礎上(如基礎課的有關規定),由導師確定畢業時間。同時,逐漸形成對導師的監督機制。
?
此外,應該克服博士生"只要呆夠年頭,就一定能取得學位"的心理,改革博
士生的答辯體制。表面上,答辯能不能通過在于老師,其實導師也有苦衷。普遍的問題是,博士生三年時間一到,教育部門就開始給導師壓力,如果不能及時畢業,那么學生以后的宿舍、助學金以及其它的一系列問題都會成為導師頭痛的問題。有的研究生教育部門甚至以以后限制招生為威脅。因此,導師必須在三年內讓博士生畢業,否則就是導師的過錯。這是引起導師把關不嚴的重要原因。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一個人才哪有那么容易的。最近開始實行的碩博連讀制度很受導師的歡迎,但也存在管得太死的問題。因此,我國博士生教育體制需要改革。
?
?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点滴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清华校长送给毕业生的五句话,值得一看!
- 下一篇: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我的两次“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