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 自然语言处理(NLP)(国内外研究组)
博主github:https://github.com/MichaelBeechan
博主CSDN:https://blog.csdn.net/u011344545
============================================
概念篇:https://blog.csdn.net/u011344545/article/details/89525801
技術篇:https://blog.csdn.net/u011344545/article/details/89526149
人才篇:https://blog.csdn.net/u011344545/article/details/89556941
應用篇:https://blog.csdn.net/u011344545/article/details/89574915
下載鏈接: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u011344545/11147085
============================================
清華AMiner團隊 AMiner.org
國外:
The Language Technologies Institute (LTI)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卡內基梅隆大學語言技術研究所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自然語言處理、計算語言學、信息提取、信息檢索、文本挖掘分析、知識表示、機器學習、機器翻譯、多通道計算和交互、語音處理、語音界面和對話處理等。
The Stanfor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Group
斯坦福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小組包括了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系的成員,是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的一部分。主要研究計算機處理和理解人類語言的算法,工作范圍從計算語言學的基本研究到語言處理的關鍵應用技術均有涉獵,涵蓋句子理解、自動問答、機器翻譯、語法解析和標簽、情緒分析和模型的文本和視覺場景等。該小組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將復雜和深入的語言建模和數據分析與 NLP 的創新概率、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方法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The Berkeley NLP Group
伯克利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小組分屬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部。主要從事以下幾方面的研究工作,語言分析、機器翻譯、計算機語言學、基于語義的方法、無監督學習等,多次在頂級國際會議(ACL、EMNLP、AAAI、IJCAI、COLING 等)上發表多篇論文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Group at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圣母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小組主要關注機器翻譯領域,并有多個項目的研究,如由 DARPALORELEI 和 Google 贊助的無監督多語言學習模型和算法研究;由亞馬遜學術研究獎和谷歌教師研究獎贊助的研究,主要研究課題方向包括基于神經網絡的機器翻譯模型,以及使用神經網絡進行翻譯和語言建模的算法等。多次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
The Harvar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Group
哈佛自然語言處理小組主要通過機器學習的方法處理人類語言,主要興趣集中在數列生成的數學模型,以人類語言為基礎的人工智能挑戰以及用統計工具對語言結構進行探索等方面。該小組的研究出版物和開源項目集中在文本總結、神經機器翻譯、反復神經網絡的可視化、收縮神經網絡的算法、文檔中實體跟蹤的模型、多模態文本生成、語法錯誤修正和文本生成的新方法等方面。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group of Columbia University
哥倫比亞大學自然語言處理研究室是在計算機科學系、計算學習系統中心和生物醫學信息系的支持下進行的,將語言洞察力與嚴謹前沿的機器學習方法和其他計算方法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在語言資源創造如語料庫、詞典等,阿拉伯語 NLP,語言和社交網絡,機器翻譯,信息提取,數據挖掘,詞匯語義、詞義消除歧義等方面有著比較深入的研究。
國內:
中科院計算所自然語言處理研究組
自然語言處理研究組隸屬于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研究組教師有劉群、馮洋等人。研究組主要從事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翻譯相關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機器翻譯、人機對話、多語言詞法分析、句法分析和網絡信息挖掘等。研究組已完成和正在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 計劃、科技支撐計劃、國際合作等課題 40 余項,在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翻譯領域取得了多項創新性研究成果。研究組自 2004 年重點開展統計機器翻譯方面的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并于 2015 年起轉向神經機器翻譯并取得很大進展。
2018 年 7 月,正式加入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任語音語義首席科學家,主導語音和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技術創新。在自然語言處理的頂級國際刊物 CL、AI 和頂級國際學術會議 ACL、IJCAI、AAAI、EMNLP、COLING 上發表高水平論文 70 余篇,取得發明專利 10 余項。研究組已經成功將自主開發的統計機器翻譯和神經機器翻譯技術推廣到漢語、維吾爾語、藏語、蒙古語、英語、韓語、泰語、日語、阿拉伯語等多種語言。部分語種的翻譯系統已經在相關領域得到了實際應用,獲得用戶的好評。
哈工大社會計算與信息檢索研究中心
哈工大社會計算與信息檢索研究中心(HIT-SCIR)成立于 2000 年 9 月,隸屬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研究中心成員有主任劉挺教授,副主任秦兵教授,教師包括張宇、車萬翔、陳毅恒、張偉男等。研究方向包括語言分析、信息抽取、情感分析、問答系統、社會媒體處理和用戶畫像 6 個方面。已完成或正在承擔的國家 973 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 863 重點項目、國際合作、企業合作等課題 60 余項。在這些項目的支持下打造出“語言技術平臺 LTP”,提供給百度、騰訊、華為、金山等企業使用,獲 2010 年錢偉長中文信息處理科學技術一等獎。
研究中心近年來發表論文 100 余篇,其中在 ACL、SIGIR、IJCAI、EMNLP 等頂級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 20 余篇論文,參加國內外技術評測,并在國際 CoNLL’2009 七國語言句法語義分析評測總成績第一名。研究中心通過與企業合作,已將多項技術嵌入企業產品中,為社會服務。雙語例句檢索等一批技術嵌入金山詞霸產品中,并因此獲得 2012 年黑龍江省技術發明二等獎。
微軟亞洲研究院自然語言計算組
復旦大學自然語言處理研究組
復旦大學自然語言與信息檢索實驗室,致力于社會媒體海量多媒體信息處理的前沿技術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自然語言處理、非規范化文本分析、語義計算、信息抽取、傾向性分析、文本挖掘等方面。實驗室開發了 NLP 工具包 FudanNLP,FudanNLP 提供了一系列新技術,包括中文分詞、詞性標注、依賴解析、時間表達式識別和規范化等。實驗室先后承擔和參與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 973 計劃、863 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上海市科技攻關計劃等,并與國內外多所重點大學、公司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研究成果持續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和一流國際會議(TPAMI、TKDE、ICML、ACL、AAAI、IJCAI、SIGIR、CIKM、EMNLP、COLING 等)
清華大學自然語言處理與社會人文計算實驗室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自然語言處理課題組在 20 世紀 70 年代末,就在黃昌寧教授的帶領下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國內開展相關研究最早、深具影響力的科研單位,同時也是中國中文信息學會計算語言學專業委員會的掛靠單位。現任學科帶頭人孫茂松教授任該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同時任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副理事長),其余教師還有劉洋、劉知遠等人。目前該課題組對以中文為核心的自然語言處理中的若干前沿課題,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研究領域的涵蓋面正逐步從計算語言學的核心問題擴展到社會計算和人文計算。該課題組多篇論文被 ACL 2018、IJCAI-ECAI 2018、WWW 2018 錄用,內容涉及問答系統、信息檢索、機器翻譯、詩歌生成、查詢推薦等多個領域。
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在清華大學,1987 年 7 月開始籌建。1990 年 2 月通過國家驗收,并正式對外開放運行。從 1990 年至 2003 年這十三年間,實驗室順利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受科技部委托組織的全部三次專家組評估,并被評估為 A(優秀實驗室)。1994 年 10 月在慶祝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十周年表彰大會上,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獲集體“金牛獎”。1997 年被科技部列為試點實驗室。2004 年慶祝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二十周年表彰大會上,本實驗室再次榮獲集體“金牛獎”。從 2004 年開始,實驗室參與籌建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由 17 名國內外著名專家組成。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為中科院院士張鈸教授,主任為應明生教授、副主任為鄧志東教授。
北京大學語言計算與互聯網挖掘研究組
語言計算與互聯網挖掘研究室從屬于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成立于 2008 年7 月,負責人為萬小軍老師。研究室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數據挖掘技術與機器學習技術為基礎,對互聯網上多源異質的文本大數據進行智能分析與深度挖掘,為互聯網搜索、輿情與情報分析、寫稿與對話機器人等系統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并從事計算機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科學研究。
研究室當前研究內容包括:1)語義理解:研制全新的語義分析系統實現對人類語言(尤其是漢語)的深層語義理解;2)機器寫作:綜合利用自動文摘與自然語言生成等技術讓機器寫出高質量的各類稿件;3)情感計算:針對多語言互聯網文本實現高精度情感、立場與幽默分析;4)其他:包括特定情境下的人機對話技術等。
北京大學計算語言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計算語言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依托北京大學建設。實驗室研究人員由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計算語言學研究所、中文系、軟件與微電子學院語言信息工程系、計算機技術研究所、心理系和外語學院的相關研究人員構成。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文計算的基礎理論與模型;大規模多層次語言知識庫構建的方法;國家語言資源整理與語音數據庫建設;海量文本內容分析與動態監控;多語言信息處理和機器翻譯。
中科院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自然語言處理組主要成員有宗成慶、趙軍、周玉、劉康、張家俊、汪昆、陸征等。該小組主要從事自然語言處理基礎、機器翻譯、信息抽取和問答系統等相關研究工作,力圖在自然語言處理的理論模型和應用系統開發方面做出創新成果。目前研究組的主要方向包括:自然語言處理基礎技術(漢語詞語切分、句法分析、語義分析和篇章分析等)、多語言機器翻譯、信息抽取(實體識別、實體關系抽取、觀點挖掘等)和智能問答系統(基于知識庫的問答系統、知識推理、社區問答等)。
近年來,研究組注重于自然語言處理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的相關研究,承擔了一系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73 計劃課題、863 計劃項目和支撐計劃項目等在內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類項目,以及一批企業應用合作項目。在自然語言處理及相關領域頂級國際期刊(CL、TASLP、TKDE、JMLR、TACL、Information Sciences、Intelligent Systems 等)和學術會議(AAAI、IJCAI、ACL、SIGIR、WWW 等)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2009 年獲得第 23 屆亞太語言、信息與計算國際會議(PACLIC)最佳論文獎,2012 年獲得第一屆自然語言處理與中文計算會議(NLPCC)最佳論文獎,2014 年獲得第 25 屆國際計算語言學大會(COLING)最佳論文獎。獲得了 10 余項國家發明專利。
哈工大機器智能與翻譯研究室
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機器智能與翻譯研究室(Machine Intelligence & Translation Laboratory,MI&T Lab),自1985年以來一直致力于機器翻譯研究與系統開發。本研究室最初完成的漢英機器翻譯系統CEMT-I于1989年5月鑒定,成為我國第一個通過技術鑒定的漢英機器翻譯系統,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0年6月哈工大-微軟機器翻譯技術聯合實驗室的建立,為本研究室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機會。2004年6月,基于哈工大-微軟機器翻譯技術聯合實驗室幾年來所作出的成績,聯合實驗室擴大為哈工大-微軟自然語言處理及語音技術聯合實驗室。2004年11月聯合實驗室進一步提升為教育部-微軟語言語音重點實驗室。目前,機器智能與翻譯研究室有教師6名、博士15名、碩士30余名及本科生等。學術帶頭人為博士生導師李生教授和趙鐵軍教授。
本研究室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富士通研究中心、東芝研究中心、香港理工大學、美國馬里蘭大學、瑞典林雪平大學、英國阿伯丁大學、新加坡通訊與信息研究所以及北大、清華、中科院、北外、復旦等學校及研究機構均建立了較密切的合作與交流關系,并有機會被交換到上述大學或研究機構學習或進修。
哈爾濱工業大學智能技術與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ITNLP)
哈工大智能技術與自然語言處理研究室(Intelligent Technology &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Lab,ITNLP Lab)是國內較早從事自然語言處理研究的科研團體之一。自八十年代初期以來,先后開展了俄漢機器翻譯、固定段落問答、自動文摘、文本糾錯、漢字智能輸入、語音識別與合成、語料庫多級加工、語言模型、信息檢索、問答系統等多項研究。
研究室的代表性成果是開創性地提出了漢字語句輸入的思想并實現了國內外第一個語句級漢字鍵盤輸入系統。目前共獲得部科技進步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獲得國家專利3項。先后在IEEE Transaction on SMC、中國科學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200余篇,編著書8部。1990年以來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項目、國家863重點/面上項目、中美、中日國際合作等重要科研項目20多項。
研究室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網絡信息處理、自然語言處理、智能人機接口、計算分子生物學等。近期實驗室牽頭或獨立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問答式信息檢索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國家863計劃目標導向類課題“基于NLP的智能搜索引擎”、以及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863計劃探索類項目。
哈工大語言語音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
哈工大語言語音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以哈工大計算機學院語言技術研究中心為主要依托,由機器智能與翻譯實驗室、智能技術與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信息檢索實驗室和語音處理實驗室聯合組成,由教育部和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支持并資助。實驗室主任是李生教授(哈工大)和馬維英主任研究員(微軟研究院)。研究內容涵蓋自然語言理解、網絡信息處理、機器翻譯、信息檢索、問答系統、智能漢字輸入、文景轉換、生物信息識別、語音識別與合成技術等多個研究領域。實驗室的研究目標是在3-5年內使得以上各領域研究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到目前為止,實驗室已完成或正在實施的重要科研項目已達100多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63計劃(重點)項目、省部級攻關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近3年發表論文400多篇。目前實驗室研究人員包括博士生導師7人、教授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副教授10人、博士研究生50余人、碩士研究生70余人。實驗室還聘請了多位國際知名專家擔任兼職博士生導師和兼職教授。
東北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
南京大學自然語言處理研究組
南京大學自然語言處理研究組從事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曾先后承擔過該領域的18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多項對外合作項目的研制。其中,承擔的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日漢機譯系統研究”獲七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及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分析理解人類語言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問題之一。近年來,本研究組在自然語言處理的多個方向上做了大量、深入的工作,近年來集中關注文本分析、機器翻譯、社交媒體分析推薦、知識問答等多個熱點問題,結合統計方法和深度學習方法進行問題建模和求解,取得了豐富的成果。近期,本研究組在自然語言處理頂級國際會議ACL上連續三年發表共5篇論文,也在人工智能頂級國際會議IJCAI和AAAI上發表論文多篇,相關系統在機器翻譯、中文分詞、命名實體識別、情感計算等多個國際國內評測中名列前茅。
廈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系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
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是廈門大學信息學院一支具有30多年研究歷史的科研創新團隊。團隊面向信息社會中不同語言間的國內外交流的重大需求,以實現高度智能化的語言處理為目標,開展分詞、命名實體識別、句法分析、多語詞語對齊、語言模型、隱喻理解等基礎研究,規則和統計相結合的機器翻譯、輔助翻譯、嵌入式翻譯、新型語篇語義翻譯模型、云翻譯平臺、神經機器翻譯等機器翻譯研究,知識圖譜、信息抽取、關系和事件抽取、跨語言信息檢索、輿情分析等網絡信息處理應用基礎研究。同時和外文系、中文系、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創中心等單位有密切的交叉學科合作關系。目前團隊的三個主要研究方向是多語種機器翻譯、隱喻計算、信息抽取和檢索。實驗室現有全職研究人員9人,含教授1人,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4人。
鄭州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
自然語言處理是計算機應用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生活在信息網絡時代的現代人,幾乎都要與互聯網打交道,都要或多或少地使用自然語言處理的研究成果來幫助他們獲取或挖掘在廣闊無邊的互聯網上的各種知識和信息。
在時代潮流發展趨勢下,鄭州大學于2004年10月成立了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實驗室隸屬于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實驗室現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講師3人,在讀碩士近20人。
在昝紅英教授的帶領下,實驗室從成立至今在現代漢語廣義虛詞庫建設、文本自動分類、中文文本的褒貶評價、中英文雙語術語抽取等方向進行了深入研究,擁有扎實的工作基礎,并在該領域積累了豐富的階段性成果。
實驗室積極營造濃厚科研氛圍,在與各種團體的交流、學習中不斷發展。我們曾與北京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慧科訊業有限公司、日本富士通研究開發中心有限公司等多家研究機構進行項目合作與交流工作,并在進行基礎研究的同時,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與國內外企業進行橫向應用項目的合作。
蘇州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
蘇州大學人類語言技術研究所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人工智能 | 自然语言处理(NLP)(国内外研究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人工智能 | 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报告(技术
- 下一篇: 人工智能 | 人脸识别研究报告(概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