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笔记2 -- 银行
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筆記 – 銀行
一、貨幣與信用
1、貨幣
法定貨幣: 國家賦予某個銀行(中央銀行)發行貨幣的特許權利,它背后的關鍵是國家信用。
貨幣的背后是國家信用:美元成為國際貨幣
美元的全球貨幣的地位是在二戰后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確定的。會上,英國提出的方案是:建立一個叫“銀行券”的國際貨幣單位,用一定的權重包含各國的貨幣;美國的方案是:以美元為中心,美元盯住黃金,其它貨幣盯住美元。顯然英國的方案兼顧了各國平等和公平交易,而美國方案則是對美國更有利。但是最后美國的方案勝利了,原因是:美國太強大了,經濟總量占世界的1/4,黃金儲量占2/3,歐洲各國的戰后重建都要仰仗美國的貸款。所以說貨幣的地位之爭,公道不在人心,而在國家實力。
19世紀70年代后,各國的經濟開始復蘇,美元自然開始面臨貶值的壓力,美元一貶值,黃金的價格就會上升,最后美國宣布美元和黃金脫鉤,美元的發行不在受黃金儲量的限制,只和美國的經濟增長和信用規模有關。但這時,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已經穩定了,美聯儲成為了隱形的世界央行。全球貨幣進入了信用貨幣的時代,這個信用是美國的國家信用。
現代貨幣是信用貨幣,貨幣價值的浮動完全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實力和其它國家對于這個國家的信心。
國家和銀行塑造信用貨幣的概念:英格蘭銀行
英國王室把倫敦以及周邊地區銀行券的發行權獨家賦予了英格蘭銀行,條件是:英格蘭銀行要對王室提供長期的、穩定的、低成本的戰爭融資。從這以后英格蘭銀行發行的銀行券就被正式地賦予了國家信用,成為英國的法定貨幣。這種模式的優勢,一方面國家主導了法定貨幣的發行,它能夠獲得長期穩定的資金,國家的權利變得很大;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貨幣的發行控制整個社會的信用規模,對經濟進行調節和控制。
比特幣: 雖然比特幣具有計價、儲藏、交換的功能,但沒有國家信用支持的貨幣很難成為世界的主流。
2、存款準備金:降準
國家通過銀行體系,調控整個社會的信用規模和經濟冷熱。主要工具是:存款準備金率和基準利率,存款準備金控制資金的量,基準利率調整資金的價格。
存款準備金: 銀行留存一小部分資金來應付儲戶的提現要求,留存的比例就叫存款準備金率。
基礎貨幣(M0)和廣義貨幣(M2): 央行發行100元,并規定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是10%。拿到這100元的人把錢存進銀行,銀行留10元,其它90元放貸;有人拿到這90元又把這錢存進另一家銀行,這家銀行也一樣留9元,放貸81元;以此類推這100元加10%的存款準備金率,會變成1000元的社會流動資金。
其中央行發行的100元是基礎貨幣,社會流動資金1000元是廣義貨幣。10%的存款準備金率,對應的是10倍的流動貨幣,存款準備金的倒數叫做貨幣乘數即貨幣擴張的倍數。
存款準備金率的調節:
央行通過調節存款準備金率控制貨幣乘數,改變社會流動資金的量。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可以收縮流動資金量,防止經濟過熱;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增加流動資金量(放水),防止經濟過冷。降準就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市場上錢變多了,投資機會也會變多,大家的日子就比較好過了。
影響貨幣擴張的現實因素:
貨幣乘數=存款準備金的倒數,是一種理想情況。現實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貨幣擴張的倍數。
- 銀行不完全放貸:經濟形勢不好時,銀行擔心貸款收不回來,寧可讓一部分資質趴在賬上也不愿放貸。所以在經濟形勢不好的年代,即使降準,信貸規模也不一定能起來,進而也達不到刺激經濟的作用。
- 儲戶保留現金:企業和個人因為各種原因會保留一部分現金,不會把錢都存進銀行,比如:過年。所以經常在年底的時候央行會放點水,來增加社會的流動資金量。
移動支付會影響社會貨幣的擴張機制嗎?
- 如果只把它當做是支付工具,只是把現金交易轉變為電子交易,這些錢不能用來放貸,會影響M2
- 如果是存在寶寶類的理財產品,其實最終也會流入銀行體系,不太會影響M2
3、基準利率:加息
基準利率: 是市場上利率水平的風向標,各個金融機構根據這個標準來確定自己的貸款和存款利率。央行調整基準利率,就是調整整個社會的利率水平。
基準利率的調整:
- 提高基準利率(加息),防止經濟過熱,但是加息幅度太大會造成經濟的劇烈波動,企業的資金成本上升,工程爛尾,銀行的壞賬率升高。
- 降低基準利率(降息),可以刺激經濟和投資和消費欲望,但可能會導致資產泡沫。
二、銀行
1、銀行怎樣賺錢
銀行通過存貸差賺錢
2016年中國銀行業實現的凈利潤大概是1.6萬億,其中凈利息收入(存貸差)占3/4左右,另外1/4來源于投資收入和通道費用。
- 存貸差:銀行吸收的存款和放出去的貸款間的利率差額,這是銀行最重要的利潤來源。
- 投資收入:銀行自己會做一些投資,比如說,在中國大概90%以上的國債都是商業銀行買的,它們會投在債券這些比較安全的資產上面。
- 通道費用:銀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進行的合作,銀行在這里面其實只是“通道”的作用,收取通道費用。
- 手續費:手續費在銀行的利潤里占比很低,尤其是股份制銀行,為了吸引顧客,都是免手續費的。
存貸差賺錢的機制:資金的規模、期限和風險轉換
- 規模轉換:銀行吸收儲戶小筆的存款,然后匯聚起來借給那些需要大量資金的人。
- 期限轉換:銀行將這些不同時間點上匯聚的資金,匹配給那些資金使用期限不同的人,打時間差。
- 風險轉換:銀行承擔貸款收不回來的風險。
中國銀行躺著也賺錢:銀行的壟斷性和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
- 銀行的壟斷性:中國金融的準入門檻是很高的,牌照控制很嚴格,而且國家在2000年以后對存款利率實行很嚴格的管制。在2012年的利率市場化之前,存款利率一直穩定在3%左右,這就意味著整個銀行業的資金成本是偏低的,具有一個比較大的市場的壟斷性。
-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們國家這十幾年一直處于高速增長的狀態,投資機會多、利潤高,所以對貸款的需求很強,比如:2008年4萬億的經濟刺激以后,大家就特別想借錢投資,貸款的利率節節上升,當時中型企業的貸款利率平均在8%到9%,小型企業更達到14%到15%。而且當時放貸規模也是超常地發展,從2009年到2010年,兩年的時間里,四大行中期的貸款余額增長了66%,短期的貸款余額增長了31%。資金規模大,存款的利率相對穩定,貸款的利率高,存貸的差額大,所以銀行自然就能夠賺錢了,這一段時間就被稱為銀行業的黃金十年。這主要還是跟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家金融控制的局面密切相關的。
銀行業貧富分化的新業態:利率市場化和經濟增速下滑
2013年之后銀行業也開始產生巨大的貧富分化,富的銀行富得流油,窮的銀行就瀕臨破產。這是和我國家的宏觀政策和經濟基本面發生巨大的改變有著密切的關系。
- 利率市場化:銀行的準入門檻被降低了,我國在2000年后開始推行銀行業的市場競爭,放松了銀行牌照的發放。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中國只有40家銀行,現在有4000多家銀行。所以銀行間的競爭自然就加劇,就產生了分化。另外一點,就是22013年之后,國家開始推行利率市場化,把存款利率的管制放開了。換句話說就是,在多家銀行市場競爭的局面下,銀行為了吸引儲戶,自然要提高存款利率,而整個行業的資金成本在上升,利潤自然在下滑。
- 經濟增速下滑:我們國家的經濟進入新常態,從兩位數的增長下降到了7%以下,經濟下滑意味著市場上不再是遍地黃金,高利潤的投資機會也就減少了,貸款的需求自然下來了,貸款的利率也就慢慢地跟著下來了。
所以中國銀行業的一種新業態,就是“嚴重分化”,那些吸收存款能力強、金融創新能力強的銀行就活得特別滋潤,比如說四大行,還有很多金融創新搞得很好的股份制銀行,甚至包括一些做得比較好的城商行。但是很多小型地方銀行、信用社卻窮得瀕臨破產。所以說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所有銀行都賺錢的好日子已經是漸漸遠去了,銀行業面臨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銀行之間的競爭壓力,還有來自于外部的很多競爭壓力都會促使這種分化變得越來越厲害。所以,只要是銀行的產品就是安全的,只要是銀行就是好的,這種情況不復存在了,這個過程中一定會產生出好銀行和壞銀行。
2、貨幣基金
個人覺得貨幣基金對我們普通人的投資有很大的關系,所有我把貨幣基金及如何選擇貨幣基金的筆記單獨分出,詳見: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筆記 – 貨幣基金
3、影子銀行
影子銀行: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博弈
影子銀行的存在,本質上因為銀行這些金融機構,是受到國家嚴格監管的,但是它們又想賺取高額的利潤,所以它們會和證券、信托、券商、基金這些金融機構合作,然后跟監管玩一個“貓捉老鼠”的游戲,它們會合作做一些“類銀行”的金融業務。這些業務有銀行的功能,但是又沒有銀行的實體,像個影子,所以非常地難監管。
- 銀行是受到國家嚴格監管的,比如說銀行的資金投向,是有限制的,當年國家調控房地產,就不允許銀行的貸款投向房地產業;還有對銀行的信貸額度的行政控制還是非常嚴格的。此外,銀行業和證券業是要求分業經營,銀行資金是不允許進入證券市場的。但是商業銀行跟監管是有矛盾的,它要追求利潤,什么行業賺錢它就給什么行業放貸,它就有沖動要放大它的放貸規模,在證券市場火熱的時候,銀行手里的資金多,當然也想去分一杯羹,有繞開監管的沖動。
- 中國的銀行金融體系中,銀行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因為只有銀行能吸收存款,募集資金也比其他的機構容易得多。中國240萬億的金融總資產里面,銀行占了90%以上,和銀行比起來,其他的金融機構的募資能力都不強。但是像信托、基金這些機構也有好處,它們受到的監管是相對寬松的。所以,銀行受到的監管多,募資能力強;其他的金融機構錢少,但受到的監管比較寬松,它們一拍即合。信托、基金這些機構通過銀行募集資金,把這些錢投到當時利潤最高的行業和市場上去,繞開監管,大家一塊賺錢,那么這些業務其實就是影子銀行。
- 最典型的就是當時銀行和信托聯手的“銀信合作”的業務。2010年的時候,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非常地火熱。國家擔心經濟過熱,就限制銀行對房地產行業發放貸款。當時信托公司的限制是很少,所以信托公司就和銀行合作,銀行做信托公司的通道,發行理財產品,然后把這些錢投到當時最熱門、最賺錢的房地產、基建項目上。到了2014年,中國的經濟增速下滑,實體經濟貸款的需求就下來了,資金開始往證券市場上回流。所以,2014年以后我們看到債市、股市分別出現了一波牛市,這個時候銀行資金又開始產生了沖動,就想往證券市場上跑。但中國銀行業是不允許在證券市場投資的,這個時候像基金、基金子公司,還有券商就開始和銀行合作,和當時的銀信合作類似,銀行充當通道,幫這些機構來募資,然后這些資金都一股腦地流入了證券市場,進一步地推高了資產的價格。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為了逃避監管,很多金融產品就會設計得比較復雜,中間會嵌套很多層,杠桿很高,風險也就比較大。從2017年4月份以來,國家就連續發文,要求金融去杠桿,嚴防金融風險,很大程度上就是對銀信、銀券、銀基這些金融產品進行限制。
影子銀行是好是壞:銀行理財產品中的風險
影子銀行業務,一方面,它會促使資金流向投資效率更高的地方,提高整個社會的資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這些金融產品由于中間通道很長,又缺乏監管,所以就很容易產生風險事件,可能會把百姓的一些財富給席卷進去。
很多人在購買非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以為買的是銀行信用,沒意識到這些產品是有風險的。銀行在其中只充當通道功能,它的背后是其它金融機構,風險可能很高。
為什么要通過銀行來做通道呢?
- 監管要求:一般人不能隨意集資,超過200人的募資就是非法集資了。
- 由于銀行天生銷售渠道廣、信用好、容易募集資金,所以這些錢募集來以后交給募集方,銀行是不管的,銀行大概收取1%到2%的通道費用,但是這個項目如果失敗,銀行是不負有保本責任的。
如何判別非保本理財產品?
很多銀行發行的非保本的理財產品,風險可能會比大家想象的要大。
- 第一,首先在產品的說明書上,不能因為看到是某一家銀行發行的產品你就去買,這不一定靠譜。在產品的說明書上你要特別注意,這個產品的投向,也就是這個產品具體投資到什么方向上,它是不是很清晰?如果它投往的是現金貸、消費貸、小額貸這類的產品,我覺得在目前的大背景底下你要非常地謹慎。
- 第二,所有的產品說明書上一定會寫清楚是不是銀行代銷,也就是銀行代理銷售與否的問題。如果是銀行代銷的話,就意味著銀行在這個中間完全是一個中間人角色,而你根本就不會知道具體的產品最后投到哪里去了,這中間的信息不對稱太大,很難把握,不建議投資這樣的產品的。
- 第三,一定要注意募資方的信息,這一點每個人可能都會有自己不同的原則,原則是,那些看上去名頭很大、很多,但是又不給你一些具體的經營業績細節。這些募資方都是應該打上問號的。所以你對產品本身,真的是要做一些研究和了解。
什么叫過高的利率?
一般性原則。它是根據整個市場的利率環境在變化的,如果在市場利率很高的情況下,整個銀行理財產品的利率自然也要高一些。在基準利率上浮動10%~20%都是很正常的范疇,尤其是信譽比較好的銀行。如果是投向現在國家嚴格控制的P2P、現金貸這些業務上,利率又在8%到10%以上,就值得提醒注意了。不是說這些產品一定是壞的,但是這些產品的風險一定比你想象的要更高。
4、銀行分類
五大行:皇帝的女兒
從1949年到1984年,中國一共就五家銀行:工、農、中、建、交,這五家是國家直接管控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占了全國金融業資產的40%左右。歷史悠久,分支機構龐大,國家信用保底,這幾點就決定了幾大國有銀行是屬于“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吸儲能力好,信用好,明顯是處于銀行圈的上流階級。
股份制銀行:大都市精英白領
除了國有商業銀行以外,還有股份制銀行,屬于銀行業的第二梯隊。招商、浦發、民生、興業都屬于這一類銀行。它們也是全國性的銀行,但是股權結構是比較靈活的。它們在吸收儲蓄的能力和五大行比有天生的劣勢。所以,它們必須做特色業務,搞差異化競爭。比如招商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在全國首屈一指;民生銀行的民營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很有優勢。為了加強自己的競爭力,股份制銀行普遍服務態度比較好,手續費也比較低,提供的理財產品的利率也會稍高一點。所以,在做個人業務的時候,我是比較傾向于到股份制銀行去的。
城商行:地方城市電視臺女主播
城市商業銀行,簡稱城商行。像上海銀行、北京銀行、重慶銀行都屬于這一類。中國的金融是中央高度控制的,但是城商行是雙線管理的方式。一方面,它們是屬于地方政府控股的,行政上是屬于地方政府的,但是由于它們的業務是金融業務,又歸口在銀監會管。它們在各個城市,都是當地的錢袋子,是很受待見的,特別是各地如果搞建設,很多土地財政方面的貸款都會通過這種城商行進行。但是,從規模、體量、實力上,它們和國有銀行,還有股份制銀行又有差距。它們吸收儲蓄的能力比較差,會去發行很激進、高利率的理財產品,所以買這些產品的時候,還是要多加小心。
中國還有上千家農村金融機構,但是這些機構你一般是看不到的,因為它們都隸屬于當地政府,主要是當地的縣政府。相對而言這些銀行的體量很小,但是在當地政府和中國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導向下,它們也能把小日子過得不錯。
5、存款保險制度
銀行擠兌:
由于市場的恐慌情緒導致很多儲戶同時到銀行去取現金的現象,叫做“銀行擠兌”(“Bank Run”),它是金融恐慌的一種。
如果一家銀行可能要倒閉了,作為儲戶肯定想馬上把錢取出來,銀行門口就會擠滿了要求將存折兌換成現金的人,銀行要趕緊出售自己的資產去滿足儲戶的流動性需求。問題是,即使這個時候折價出售資產也是需要時間的,不是馬上就能夠兌現的。墻倒眾人推,面臨困境的銀行,它的資金周轉能力也會越變越差,一來二去,銀行的信用危機就開始變得愈演愈烈,最后只好破產。金融市場是關于信心和未來預期的,一旦這個信心受到摧毀,就會發生連鎖反應:銀行破產、企業的資金鏈斷裂,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再一傳十,十傳百,引起市場更大的恐慌。
所以,很多人會說,恐慌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在金融市場發生問題的時候,這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就像瘟疫,它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和破壞性,所以我們一定要對此進行預防和控制。存款保險制度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
存款保險制度
存款保險制度是銀行和存款機構都要對自己的存款進行保險。只要成員銀行發生問題,保險機構就會提供救助,然后直接賠付存款人。
這個制度的好處是即使銀行發生了問題,儲戶存款的安全也是得到保障的,因為每個人最關心的是自己資金的安全,所以只要自己的資金是安全的,存款人擠兌的動機就會大幅地下降,把銀行擠兌傳染的風險給隔離開來,避免市場大面積的恐慌和信心崩塌。
中國的存款保險制度
中國在2015年之前,一直都沒有存款保險制度。因為90年代以前,中國是絕對大一統的國有銀行體制,一共就那么幾家銀行。在這樣一個高度金融管制的環境中,銀行吃皇糧,有國家信用兜底,老百姓不用擔心銀行倒閉,存款不翼而飛。
但是,2005年以后,這種高枕無憂的態勢被打破了,銀行有了一定的破產清算壓力。
- 一方面是銀行業放開了競爭,股份制銀行、城商行,還有農商行都像雨后春筍一樣地建立。我們國家現在有4000多家銀行,除了二三十家擁有全國性分支網絡的大銀行以外,絕大部分銀行都是非常地方化的、分散的小銀行,所以它們的抗風險能力是很差的。
- 另外一方面,是2013年以后,咱們中國開始推行利率市場化,所以存款的利率上升,也就意味著銀行吸收儲蓄的成本要上升了,而同時像余額寶這樣的貨幣基金又大量地涌現,分流了很多的存款來源。所以,成本上升、存款客戶流失,就會給地方性的中小銀行造成很大的壓力。
中國的存款保險制度在2015年出臺。從2015年5月1號開始,所有的存款機構,都必須對自己的存款進行投保,如果銀行發生問題的話,國家的存款保險基金就會負責向存款人限額賠付,最高的賠付額度為50萬元。只要你在一家銀行的存款不超過50萬,不管銀行發生什么問題,你都能夠得到全額的賠付。我國的存款賬戶99.7%都是在50萬以下的,所以就意味著,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銀行,絕大部分老百姓的錢都是安全的。人性決定了我們真正關心的是自己錢的安全與否,只要自己的錢是安全的,就不太可能引起大面積的恐慌,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存款保險制度實際上是給我們的金融系統打了一針疫苗。
6、最后貸款人
金融市場為什么需要最后貸款人?
金融市場靠靠信心來維系。任何形式的金融危機,你都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你要遏制危機,就得打破這個預言。而金融市場發生問題的時候,一般都是從流動性問題開始的。
流動性問題:金融機構一般都是短借長貸,它吸納的儲蓄期限很短,但是放出去的貸款的期限又很長,發生一點風吹草動,銀行放出去的貸款一時半會兒收不回來,這樣就會發生流動性問題。
流動性問題會使資金枯竭,資金枯竭又會導致形成恐慌性的拋售,給市場釋放壓力和悲觀的信號。發生問題的機構如果可以把自己的資產抵押,迅速地拿到現金,補充流動性,這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就會被打破,危機也可能得到遏制。這就是央行的最后貸款人的角色。
1929年經濟危機 VS 2007年次貸危機
1929年經濟危機:當年的10月,美國股市發生了崩盤,接著許多金融機構擠兌清盤,企業破產,全球經濟大地震,進入了大蕭條模式。
當時美國是奉行古典經濟學理論,也就是絕對自由市場理論占絕對上風的時期,所以美國政府,包括美聯儲,也就是美國的央行,它們都主張按兵不動,要讓市場自己痊愈。結果危機愈演愈烈,到了1932年的時候,美國的股票已經下挫了近90%。30%多的銀行全部破產,大量的企業倒閉,1/4的美國老百姓沒有了工作。美國的危機很快就波及到了歐洲,在所有的歐洲國家中間,德國的狀況是最慘的。因為它當時還背負著大量的一戰的巨額賠款,所以對德國來說,這是雪上加霜。銀行成批倒閉,工業生產總值下降了一半,30%多的德國工人失去了工作,然后他們就開始上街游行。經濟狀況一惡化,結果是國內的民粹主義就開始高漲,希特勒納粹政府上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2007年的次貸危機:2007年的時候,美國的房地產泡沫破滅,住房抵押貸款出現了大量的違約。很多金融機構跟上次一樣血本無歸,雷曼兄弟破產了,美林被收購了,一年之內美國的股市下挫了40%多,美國的失業率也從4.5%一下子飆升到了10%。這一次,美聯儲做得完全不一樣,它頂住了巨大的壓力,協同全球的主要國家來積極救市。比如說2008年10月的時候,G7,也就是全球七大發達國家,它們的央行和財政部就共同發表聲明,說它們將采取措施,避免重要的金融機構破產。這一招就是為了恢復市場信心的。更重要的是,美聯儲加大了對各個金融機構的貼現,它保證各個金融機構能夠正常地獲得現金,同時為了防止貨幣基金的擠兌,美聯儲還開啟了新的流動性支持計劃,向銀行提供貸款,然后讓銀行去購買貨幣基金,平息投資者的恐慌和出逃。從這一點上來看,美聯儲這次特別好地履行了最后貸款人的職責。
80多年之后的2007年,盡管世界金融市場的復雜程度,和1929年根本不是一個概念。但是,由于各國央行的及時干預,你會發現這次危機的時間短得多,也沒有出現大的社會動蕩,所以造成的破壞要遠遠地低于1929年。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會發現,作為金融系統的最后貸款人,這一次全球的央行是守護住了金融市場安全的最后壁壘。通過兩次危機的對比,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央行作為市場最后貸款人的重大作用。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后,央行必須為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然后阻止市場的連環反應,防止恐慌通過各種渠道像瘟疫一樣地蔓延到整個市場,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
最后貸款人的角色是怎么來的?
央行這種最后貸款人的角色和功能是從英國起源的。18世紀的時候,英國的銀行業非常地不穩定,經常發生金融危機,對英國社會造成了很大的沖擊。英格蘭銀行就嘗試著在非常時期為其他的銀行提供貼現的業務,充當他們的最后貸款人來緩解市場的恐慌。這種現象就被一個叫沃爾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的記者觀察到了。經過大量的思考以后,他就提出來,在恐慌的時期,只要銀行和金融機構有優質安全的抵押品,央行就應該放款。但是,另一方面,央行也需要對這種臨時應急性的放款征收一個比較高的懲罰性的利率,以證明你們是真的需要現金,防止那些沒有借款需求的機構搭便車。這就是白芝浩原則,也是央行在扮演最后貸款人角色中需要遵循的一個原則。
7、銀行的歷史
藥鋪銀行:
藥鋪是人命關天的地方,歷史上開大藥鋪的都是當地著名的鄉紳,財力要非常過硬,信譽也要特別地好,這就和銀行做信用的生意恰好是一脈相承。咱們國家在唐朝的時候,就有把藥鋪當銀行使的歷史,著名的筆記小說《太平廣記》,里面就有不少這種故事:實力雄厚的大藥鋪幫人保管財務,不僅接受存款,還發放貸款,然后憑“帖子”取錢,跟現在的銀行憑證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寺廟銀行:
除了藥鋪以外,在歷史上寺廟也是銀行,而且這一點上,在中國和外國都是一樣的。比如說中國南北朝時期,皇帝們都篤信佛法,寺廟里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寺廟就開始尋思,要做點放貸的生意。再加上寺廟本來就是皇權支持下的宗教團體,除了資產雄厚以外,很多大廟還有為數眾多的分支機構。所以,它比私人的信用機構就更加便利,風險也更小,很容易就衍生出儲蓄銀行的功能。很多富人、地主都愿意委托寺廟來放貸,普通的民眾也愿意到寺廟里面來抵押、借款,寺廟就形成了一個信用網絡。到了南北朝后期,寺廟里就成立了正式的機構來進行這種信貸業務,叫“寺庫”。宋朝以后,這種寺廟銀行的規模變得越來越大,因為放款的本錢不會消失,還能長出新錢,所以叫“長生錢”。寺庫也慢慢地改名成了“長生庫”,經營金融業務的范疇也越來越大。可惜的是,隨著元朝打壓漢傳佛教,明清又尊崇儒家,佛教的勢力在我們國家就日漸地衰落,所以這種寺廟銀行也就跟著慢慢地衰落下去了。
有意思的是,寺廟銀行根本就不是中國特色,西方出現這種廟宇銀行的時間比我們更早。早在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雅典娜神廟就充當著現在中央銀行和國庫的角色。在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前,雅典娜神廟背后有一個巨大的儲藏室,里面存儲著幾千萬枚的硬幣,那都是雅典的儲備貨幣。而且,圍繞著雅典的神廟附近,擺著很多銀行業務的攤位和桌子。不久前,考古學家們就發現了很多希臘人留下的石板桌,上面有刻度數字,還有計算用的線條,和中國古代的算盤很像。古希臘的銀行家們就坐在這種有計算功能的桌子后面,開展信用和從事放貸業務。
為什么寺廟會成為銀行呢?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第一,寺廟是公共場所,人流量大,它就特別容易形成資金的流通、集聚和交易。第二,因為信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古人都相信,頭上三尺有神明。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神和宗教,在這里是一種威懾,對信用就起著支持和背書的作用了。
駐京辦、客棧、布莊銀行:
商業流通中也特別容易產生銀行業務。歐洲的現代銀行業就是正式起源于地中海的貿易,替商人辦理匯兌票據、融資的業務。在唐朝的時候,也出現過這樣的雛形。唐朝的時候商旅特別發達,首都長安比現在的紐約還要牛,是妥妥的第一大國際都市,人流量巨大,資金流巨大。這時候,長安城里的“商業銀行業務”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比如說各地的駐京辦就有銀行的功能。就跟今天一樣,當時各個地方政府都要派駐人員在長安,所以他們來往很頻繁。而那個時候,都是以金屬貨幣為主,路上運錢不安全也不方便,商人和官員們就創造了“飛錢”,就是飛來飛去的錢。這些駐京辦聯合當地的富商和大戶制作憑證,然后帶著這個憑證就可以回鄉取錢,所以這完全是銀行匯兌業務的雛形。
旅館和客棧也有銀行業務。當時,旅館和客棧為了方便顧客,最開始的時候是放一些柜子,替人保管財物,后來這種柜子的業務就越做越大,然后在長安的西市就形成了存錢、取錢一條龍的柜坊業務。這和我們現在的銀行營業廳加 ATM 機的業務,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布莊也是替人保管財物,接受存款和發放貸款。布莊其實天生是有錢莊銀行的基因的。你可能知道,我們國家古代的布帛是最常見的貨幣。唐朝的時候,把布帛當作貨幣使用,更加頻繁,因為那時候是實行“錢帛平行本位”制度,規定“絹值與錢值并重”,也就是說布匹和錢是一樣的價值。比如我們中學課本里有一首詩叫《賣炭翁》,里面就寫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說的也就是布匹當錢幣使用的這么一個現象。所以布莊當銀行使也是有歷史淵源的。
所以有時候,我們被灌輸的歷史知識,其實充滿了謬誤,比如在很多的教科書里面,你可能會看到,歐洲的銀行起源于金匠,中國的銀行起源于當鋪,其實不對。銀行的歷史幾乎和人類文明一樣古老,當我們人類產生了私有財產之后,借貸的行為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而銀行作為這種信用活動的中介,也就開始了它的演化歷史。
從歷史上看,寺廟也好,旅館也好,藥鋪也好,其實我們會發現幾條共同的線索。
- 第一,人多的地方,也就是資金流通多的地方,就容易產生借貸融資的信用行為。
- 第二,早期的銀行大多是在本地起家的,因為銀行做的是信用生意,需要時間的累積。
- 第三,人際交往互動很多的場所更容易產生信用網絡,也就更容易產生銀行的業務。
再看看現代的銀行業,最大的不同是龐大的分支機構突破了本地的限制,但是其實至今很多的本地小銀行,像我們前面課程講到的農商行仍然是以當地業務為主。所以,從寺廟到現代的銀行,其實銀行的發展沒有離開過這幾條基本的原則。
四、問答
1、為什么要理解宏觀背景
- 微觀金融現象的背后一定有宏觀層面的邏輯和推動力。
- 中國市場受政府政策影響大,政府在市場上的影響很深,每個宏觀政策都跟我們的生活財富密切相關。
- 中國的金融監管和我們的理財產品和投資決策息息相關。
- 不理解宏觀很難理解金融市場的規律和現象。
2、美元是貨幣之錨
美元是一個價值標尺,可以衡量其它所有投資品的價值。美元升值,意味著尺子被放大,其它投資相對變小,也就是價格下跌,反之。
3、加息的影響
加息意味著平均的資產價格會下降,對于整個市場而言算負面消息。
加息對股市的影響:
- 對于大部分企業,加息使得可用的資金量變少,企業的盈利能力也會下降,預期的價值也就下降,通常會讓大盤走弱。
- 對于實力比較好、有業績支撐的企業,加息時它們得到的資金可能更多(資金往安全好的地方流),也會淘汰一些差的企業,提升好企業的競爭力,股價可能不降反升。
加息對房地產的影響:
- 加息會增大房貸的月供壓力,房地產的漲速短期會下降。
- 如果是房產所在的城市是富有潛力的,好學區、好地段的房產未來的增值能力會遠超加息帶來的貸款壓力。
GOOD LUCK!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笔记2 -- 银行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Java数据库篇5——事务
- 下一篇: Java 单例模式:懒加载(延迟加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