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Redis 集群模式(下)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实战:Redis 集群模式(下)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上篇文章我們講了 Redis 集群的搭建與節點的動態添加和刪除,我們這里再來簡單的復習一下,其中 30001~30006 是我們最初搭建的集群,而 30007 和 30008 是后面動態添加的主從節點,我們使用 --cluster info 命令來看一下主節點和槽位的分配情況,執行代碼如下:
$ redis-cli --cluster info 127.0.0.1:30001 127.0.0.1:30001 (887397e6...) -> 0 keys | 5461 slots | 1 slaves. 127.0.0.1:30007 (df019085...) -> 0 keys | 0 slots | 1 slaves. 127.0.0.1:30003 (f5958382...) -> 0 keys | 5461 slots | 1 slaves. 127.0.0.1:30002 (3da35c40...) -> 0 keys | 5462 slots | 1 slaves. [OK] 0 keys in 4 masters. 0.00 keys per slot on average.可以看出動態添加的主節點 30007 有一個從節點,但并沒有分配任何槽位,這顯然是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的,只添加了節點,但不處理任何數據,所以我們需要重新分片,讓數據存儲在所有的主節點上,這樣才能發揮集群的最大作用。
重新分片
我們可以使用 reshard 命令,對槽位(slots)進行重新分配,執行命令如下:
$ redis-cli --cluster reshard 127.0.0.1:30007 >>> Performing Cluster Check (using node 127.0.0.1:30007) M: df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实战:Redis 集群模式(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面试官 | Nginx 是什么?有什么作
- 下一篇: ReactNative常用组件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