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短信尚未送达_第五期:从苹果 乔布斯 iPhone 说到张小龙 微信 理财通
這篇評測我是懷著敬畏之心寫的。
第一部分:從設計理念說起
(一)說到設計理念,不得不先說下蘋果的iPhone
一)第一代iPhone于2007年1月9日由蘋果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喬布斯發布,并在2007年6月29日正式發售。
讓我們看一下第一代iPhone的幾個細節
1、第一代iPhone的分辨率為360*640(電容屏),作為對比,筆者彼時的htc鉆石2的分辨率是480*800(電阻屏)。電阻屏的標配是一支筆,只能在屏幕上點擊,單方向的滑動;雖然鉆石2分辨率更高些,但是在操作體驗上的差別是巨大的。電容屏的操作是靠手指觸摸,帶來了手勢操作的新體驗,當年最經典的就是屏幕亮屏后的滑動解鎖。為什么觸摸手勢的出現影響如此巨大,直到現在也是如此?
引用兩個例子來予以說明:
(1)亨利哈羅的猴子依戀實驗證明愛源于觸摸而非喂養;戀愛的時候戀人們也會情不自禁貼近距離、觸摸對方。觸摸商品能增加我們的擁有感和積極正面情感。當我們和他人親密接觸時,腦下垂體腺會分泌一種特殊的荷爾蒙,叫做“后葉催產素”,也被稱作“擁抱激素”。
人體在分娩和哺乳時會大量分泌后葉催產素,可以起到鎮靜和止痛的作用。但是這種激素并不是孕期女性的專利,實際上所有年齡的男性和女性都會分泌這種激素,它的作用遠比催產更廣泛。后葉催產素就是一種鼓勵社交的獎勵機制。人類是一種需要大規模高度協同的群居動物,良好的社交關系無疑能夠改善個體之間的關系,提高合作效率,也為群體的穩定做出了貢獻,讓我們得以繁衍至今。——資料來源于知乎
(2)根據心理科學協會期刊《心理科學》雜志發表的研究結果,即使我們不打算記住物體的細節,通過觸摸探索物體也可以生成這些物體的詳細,持久的記憶。
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的研究人員Fabian Hutmacher說:“一個特別有趣的發現是,參與者能夠通過視覺識別一個他們從未見過、但僅在一周前觸摸過的物體,盡管當時并不打算記住這個物體。”這更值得注意,因為識別測試中的競爭對象屬于同一基本級別的類別,也就是說,先前呈現的對象只能基于微妙的基于觸摸的細節進行識別,而不能基于更顯著的視覺細節。——資料來源于心理學空間網
2、底部dock欄及4個軟件位置。
(1)經濟學中有一個關于“路徑依賴”的故事,第一個使“路徑依賴”理論聲名遠播的是美國人道格拉斯·諾思,他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并于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多年前聽過學者們講過“鐵軌間距案例”的故事,摘抄如下:
美國鐵路的鐵軌寬度之所以是4英尺8.5英寸,因為是由英國鐵路設計師設計的,英國鐵路的鐵軌寬度也就是4英尺8.5英寸。
為什么英國的鐵路是這個寬度?
因為英國鐵路是由設計有軌電車鐵軌的人設計的,英國有軌電車的軌道就是4英尺8.5英寸寬。
那為什么英國有軌電車的軌道是這個寬度?
這是由馬車的車輪距離所決定的。
為什么馬車的車輪距離是4英尺8.5英寸?
因為古代戰車由兩匹馬拉動,而兩匹馬屁股的寬度加起來就是4英尺8.5英寸。
由此,我們可以推論:美國現代化鐵路的軌距居然是由古代馬屁股的寬度所決定的!
(2)底部不能滑動的dock欄,意味著放到dock欄中的軟件是最高頻使用的軟件;四個軟件位置,是在當時屏幕尺寸下最合適擺放的軟件數量,這些設定一直影響到現在。
3、大家留意一下底部dock欄的“電話”圖標的顏色,筆者這里賣個關子,后面會重點說明。
二)第二代iPhone 3G于2008年06月10日由美國蘋果公司的掌門人史蒂夫·喬布斯在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正式發布,在2008年7月11日正式發售,這款手機在外觀設計上跟上一代iPhone比沒有多大變化,但是它支持3G網絡,移動數據傳輸速度更快,同時這款手機擁有很多不錯的功能,比如GPS。此外,蘋果還發布了其移動應用商店AppStore,起初擁有約500款應用。
(1)自從有了軟件商店,IOS系統需要做的就是把手機用戶最基本的需要做到極致,將個性化的功能交給商店中的各類開發商。
(2)3G網絡的普及使得各類軟件在應用上有了更好的體驗
(3)IOS系統大版本的更新是對未來用戶1年的常用功能做的一個預測
三)第三代iPhone 3GS于2009年6月9日由蘋果公司在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2009之上如約正式發布。
四)第四代iPhone 4于2010年6月8日在美國Moscone West會展中心舉行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2010)發布。
2011年蘋果最經典的廣告詞之一:如果你沒有iPhone,那么,你就真的沒有iPhone
——當下我們來解讀廣告詞的內涵:句子后面的“iPhone”,代表了“一個生活方式“
五)2011年6月7日,蘋果在舊金山MosconeWest會展中心召開全球開發者大會(簡稱WWDC2011)上,正式發布了iCloud云服務,該服務可以讓現有蘋果設備實現無縫對接。
蘋果奠定了互聯網時代的幾個基礎:
1、極簡的設計——硬件和軟件
2、軟件商店——最好的生態平臺
3、封閉式系統——保證用戶體驗
4、自然操作——降低上手難度
在蘋果手機出來之前,用戶出門旅游或者辦公,除了手機外,要帶筆記本、計算器、錄音筆、MP3、照相機、導航儀,現在你只需要一部手機。
簡單的總結:
通過極簡設計,iPhone定義了手機的新的標準:
1、目前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手機外觀設計都有iPhone的影子
2、現在安卓手機上面幾乎所有的UI設計都是在IOS的基礎上優化而來
3、顛覆式的手機體驗帶來了移動互聯網顛覆傳統互聯網的可能性
留一個小問題:蘋果的手機攝影大賽作品上,為什么沒有任何蘋果的水印?
(二)從幾篇文章來看張小龍的產品觀,也是微信的DNA
第一篇:2016年1月29日,深夜圍觀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塵封已久的飯否賬號——來源:虎嗅網
里面的內容摘錄幾條:
網絡尚未普及的時候,產品必須依靠功能多來取勝,并且產品是自成一體的。網絡普及后,才催生出一種新的產品形態:產品極簡,反而有利于在網絡這個大生命體中自我繁衍,并且產品是面向連接的。2010-12-15 16:03
如果有這樣一個網站,號稱數據放在月球,服務器放在衛星上,太陽能供電,永久運行,100年沒問題。因此,你寫的任何記錄都會永久保存。不知道會不會很多人去用。2011-01-04 19:31
心有千千結,每種結都是一個產品。關系千萬重,每種關系都是一個產品。未來世界,應該是每個人都會做一個十個用戶的產品的時代。2011-01-18 12:41——微信公眾平臺于2012年08月23日正式上線,曾命名為“官號平臺”和“媒體平臺“,最終定位為“公眾平臺”
互聯網產品,好友是如何來的?必須是用戶自己手把手拉來的。任何的批量好友導入,都是收效不大的。2011-05-18 03:12
第二篇:2012年7月25日,微信背后的產品觀——來源:虎嗅網
所有內容都來自張小龍業余時間用手機記錄下來的產品心法300余條。經過精煉和分類之后,形成了長達180余頁的PPT文檔。這是最原始,也是最真實的素材,完整記錄了一個產品經理的個人思考和感悟。因此,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前后文邏輯背反抵觸之處,很容易地看到一個真實的人內心深處的掙扎和糾結。它很清晰地給予以下啟示:
1、一個億級用戶的產品經理,無需做到透徹思考人性和產品的所有方面,得出定性結論,但依然可以做出成功的產品。
2、一個成功的產品經理,需要在極端現實主義和極端理想主義之間取得平衡,把它們作為整體一并接受下來,徹底去除其中的相對性,絲毫不會覺得其中的矛盾和沖突之處。
2010年11月19日23時58分,張小龍在騰訊微博上寫下了這么一句話:
我對iPhone5的唯一期待是,像iPad(3G)一樣,不支持電話功能。這樣,我少了電話費,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 voice跟我通話,用facetime跟我視頻。
第二天,2010年11月20日,騰訊微信正式立項。一年零8個月之后的2012年7月,隨著微信4.2版本的發布,可以看到那一晚張小龍關于iPhone5的所有狂想都在微信上得以實現。
微信3.0是教科書式的經典產品開發節奏教程。當時,微信的競爭對手米聊擁有先發優勢。米聊的產品經理甚至預判微信3.0的新功能是抄襲米聊的涂鴉功能。但是,微信此時已經初步明確了產品方向,沒有做涂鴉功能,而是依托用戶基礎,提供了“查看附近的人”和“視頻”功能。“查看附近的人”成為微信的爆發點,從此微信開始使用QQ郵箱和騰訊自身資源,進行強推廣,用戶突破2000萬人大關,產品日新增用戶以數十萬量級增長,確立對競爭對手的絕對優勢。
絕不考慮Web形態,一切考慮都基于APP。
不要讓用戶選擇。同一個頁面之內,有多個入口;同一個功能,有多個實現方式;同一個界面,有多個展示方式。這對于用戶來說是一種痛苦而非享受,因為他們只會因此而感覺到困惑和恐懼。用戶寧可采取重復操作漫長而固定的操作路徑,也不愿意使用多變的快捷方式。
第三篇:2016年1月11日,《張小龍首次公開演講:4大價值觀揭示微信未來模樣》——來源:微信公開課
開頭的小故事“微信的蝴蝶效應”:用戶量級到了一定的程度,任何小事都不是小事。里面有一句潛臺詞,用戶缺少基本的判別能力
文章中提到以下內容:
1、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
2、讓創造發揮價值
3、好的產品應該用完即走
4、讓商業化存在于無形之中
2017年1月9日,張小龍在2017微信公開課Pro上發布的小程序正式上線
第四篇:2019年1月10日,張小龍微信公開課超時演講,總結微信8年——來源:微信公開課
2018年8月,日活量超過10億
微信的原動力,可以總結為兩點:
1、堅持做一個好的,與時俱進的工具
2、讓創造者體現價值
第二部分:微信
這里只說3個內容:
1、QQ和微信的區別是什么?
QQ是PC時代的軟件代表,當年撥號上網成功后,QQ上線的聲音,新消息提醒的聲音,都是一代人的回憶;
微信是移動互聯網的軟件代表,具體請見第2點。
2、微信的軟件圖標設計
大家還記得筆者開篇賣的那個關子吧?iPhone的“電話”圖標是綠色為底色,白色為電話標志,在dock欄,代表了移動互聯時代初期,大家最高頻使用的軟件。
微信的圖標是以綠色為底色,中間是白色的2個擬人化的信息氣泡(偶數代表了交互),沒有任何的企業信息logo化。把“微信”放在dock欄,和“電話”放在一起,是如此的和諧,如此的自然,可以說已經替代了“短信”的位置。你有見過“電話”的圖標過個節日就換的嗎?所以“微信”也不會有。
按照“路徑依賴理論”,這個軟件似乎天然就應該放在dock,天然就是高頻應用軟件。“微信”從有了這個圖標開始,就已經打敗了無數的軟件。
啟動“微信”,看到人與地球的圖片,有一種通過這個app可以與世界相連的感覺
3、蘋果和微信的打賞之戰
曾經的打賞之戰是基于公眾號的打賞,蘋果能不能拿分成的問題,最終以蘋果的妥協收場。
如同蘋果在iPhone上曾經做過的硬件減法一樣,微信做了軟件的減法。在微信小程序出來前,你需要手機上安裝一大堆的app,現在你只需要一個微信。
到目前為止,蘋果和開發商是有軟件分成的,微信沒有向小程序開發者收費,是不是和當年淘寶和ebay的故事有點像?未來的演繹值得期待。
簡單的總結: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通過極簡設計,微信定義了手機app的標準——把基礎應用做到極致后,以龐大的客戶數量作為基礎,為小程序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將創新留給了創業者。
好的設計理念,無聊是硬件還是軟件,都是適用的。
第三部分:騰訊理財通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把app評測提煉為3個角度(v1.0):
1、用戶體驗——貫穿于整個app的頁面展示、手勢操作、功能交互等
2、理財產品庫及篩選工具——產品分類、產品數量、產品的篩選方法
3、意見領袖的存在感——app本身的產品tips、社區、大v及財富號等對投資者的感性影響
這三者的邏輯關系圖如下:
(一)??用戶體驗:
1、從名字和入口說起
名字里面叫“理財”而不是“財富”,“理財”是一個過程,“財富”更像是一個結果
“理財通”的入口:
“好的商業化應該是不騷擾用戶,并且是只觸達他需要觸達的那一部分用戶,可能有一些人不玩游戲,但是并不妨礙另一部分人去玩游戲,玩游戲從系統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商業化的過程。”
——張小龍
微信啟動后,我們看不到“理財通”,需要通過以下點擊才能進入,具體如截圖所示:
啟動“微信”后,需要3次點擊進入“理財通”
優點:
1)底部tab欄分為4部分,總體頁面設計簡潔,克制,甚至有點強迫癥(截圖很少出現跨屏幕的情況),比如“今日”,3張截圖就可以全部覆蓋
2)“搜索框”在“理財”和“基金”上部都有,而且搜索后,會說明有多少個結果,給用戶一個心理預期
3)紅點角標的強迫癥吸引模式
4)指數和咨詢同步更新,頁面瀏覽效果好
5)提供了生活常用的功能
6)每個大的產品類型進入后,頁面上面都有此類產品的簡單介紹內容
如:
2、困惑:
1)平臺介紹頁面的問題
頂部的藍色進度條和下面的箭頭沒有形成進度匹配,藍色進度條一直在左上角;最后一頁的文字內容和展示圖例有沖突:9種類型,圖標顯示6種,而實際看下文的統計有11種
按照監管規定,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的產品已經不在理財通銷售,但現在數據還沒有更新,如上圖所示。
2)前進后退的按鍵
最大的問題是進入“理財通”后,有時候出現有時候不出現;進入“理財”“基金”頁面基本都會出現;上滑頁面時基本隱藏,下滑頁面時基本出現。——總體感覺是頁面的完整性一直在變化,造成了瀏覽干擾,而且現在滑動返回手勢很普及的情況下,為何還要單獨設置這樣一欄呢?
3)頁面的退出很多時候有3個形式
學習成本有點高,用戶要學習三種返回對應的結果。返回的體驗和微信基礎功能以及手機基本手勢功能都差別明顯,導致用戶體驗的下降。
很多頁面如果不下滑屏幕就無法看到返回按鍵,直接滑動返回會導致回到支付頁面。
4)懸浮球
上圖中間那個就是“懸浮球”,里面的功能就是返回首頁和理財小秘,完全可以把“理財小秘”放到買入那欄中,畢竟旁邊已經有了“計算器”的圖標不是?
在顯示懸浮球的不同頁面點擊后現在的頁面都是一樣的,沒有針對不同的產品進行匹配的優化
有時還會出現頁面功能重復的問題,如下圖
5)搜索結果的顯示問題,不多說,直接上圖
(二)理財產品庫及篩選工具
手工統計數據如下:
困惑:
1、理財和基金的分類
從投資安全角度,把貨幣基金、安穩債基放到理財欄目里面可以理解;但是在全部基金里面卻沒有這2類基金,邏輯上存在問題
安穩債基的名字多了主觀描述,和其他產品類型不同,顯得比較突兀
理財頁面,下滑屏幕長度過長,僅通過活期、3個月內、3個月以上進行篩選,其中還有很多產品顯示售罄(此問題存在于很多產品展示頁面)
2、養老專區的界面內容循環問題
第5頁的介紹內容和第1頁一樣,第5頁的紅色圓圈的圖標點擊后,顯示的內容就是第2頁和第3頁
3、智能定投和普通定投的區別,這個頁面是不能點擊的,也看不到具體的說明;智能定投和普通定投的pk結果在不同基金上體現是不同的
4、定投優選界面的“頭發絲”,筆者想到了著名強迫癥聊天表情
5、“熱門基金”欄目點擊“查看全部”里面的數據統計問題
6、“選基方法”只有3種“指數選基”、“基金經理”和“跑贏大盤”
策略描述非常簡單,下面只顯示了最終的篩選結果
7、好買專區的意義,點擊后并沒有看到和理財通基金的區別
(三)意見領袖的存在感
1、財富號
通過搜索結果來看,并無財富號
2、主觀描述-以資訊為主
點擊“資訊”后會顯示右邊的3張圖。圖3的圓圈再一次多了一個和其他業內的功能。點擊對應的“xx基金”,無法到對應的基金公司。其他咨詢業無法點擊對應的自媒體
3、標簽顯示及產品解讀
4、好買評價
個別基金介紹頁面里會有“好買指數”
寶寶類貨基排名和好買指數具體內容如下:
(四)“微信”中的“理財通”和獨立app“理財通尊享版”的區別
2者的關聯關系如下圖:
重點內容對比如下:
困惑:
1、“理財”頁面的內容差異
同樣一個產品的文案描述的差異性很大,具體見上圖
2、“基金”頁面的內容差異
基金定投和養老專區的順序;一行4個圖標和一行5個圖標
3、“周轉”
2個app中都有周轉,進入的路徑不同
兩個app中都出現一個前后利率不一致的問題,此處僅展示獨立app中的截圖
4、“另類型基金”
左圖,另類型里面的解釋直接就是大宗商品,那為何不直接叫“大宗型”呢?
右圖,發現一個錯別字
5、指數估值
更新時間顯示的位置實在是太不容易被發現了
6、“搜索”的問題依然存在,詳情可見上文的搜索基金代碼“000001”
總結:
筆者遵循張小龍的產品設計理念,力求真實地還原2個app的操作體驗,將上文內容簡單總結如下
一、操作體驗
1、從主要頁面顯示看,2個app設計都比較簡潔
2、從操作手勢來看,微信里面的炫技功能比較多
3、2個app在展示邏輯上存在比較多的不同,如果是同一個投資者看到會有明顯的困惑感
4、 搜索功能存在bug
5、信息折疊展示上,微信中很多頁面不統一;獨立app會好很多
6、微信中產品大類說明前后存在不一致的情況
二、理財產品庫及篩選工具
1、從直接瀏覽看,能夠看到的產品數量相對有限
2、基金的介紹和基金公司網站內容無本質區別
3、篩選工具比較單一
三、意見領袖的存在感
1、無互動社區,無財富號,個人大V號
2、主要通過資訊來影響投資者
3、好買基金的專業服務沒有全面覆蓋到app的各個基金頁面
4、騰訊理財通金企鵝獎的獲獎基金未看到展示
微信最高日活用戶超過10億,理財通累計用戶超1億人,從轉化率來看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從實際使用體驗來看,離張小龍的理念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最后的最后:
時間即價值
因你看見,所以存在
---------------------
原創不易,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如有轉載需要,請聯系本人。謝謝。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iphone短信尚未送达_第五期:从苹果 乔布斯 iPhone 说到张小龙 微信 理财通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java printwriter实例_P
- 下一篇: 决策树的value是什么意思_从零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