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石窟寺的起源!
在平城通往塞外的山崖上有一座石窟,即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云岡石窟,另外三座分別是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和敦煌石窟。云岡石窟不是四大石窟中最早建成的,但是是規模最大的。這四座石窟的開鑿順序依次是自西向東,從敦煌到麥積山,再到云岡,最后才是龍門,符合佛教沿著河西走廊向東傳播的進程。
佛教源自印度,和所有宗教一樣,它源自一種對死后世界的想象。這種去世后要去往的永恒之鄉,在人們被社會生產壓力擊倒之際,就被當作可供歇息的避難所了。為了使這個現世的避難所顯得真實可信,宗教藝術家們通過塑像的形式,把那些偉大的死者(祖先)栩栩如生地塑造、雕刻出來,讓人們仿佛置身于一座不朽的萬神殿中,成為永憶世界的一部分。
為了體現這種永恒感,人們嘗試用金屬(黃銅、黃金)鑄造佛像,也用木雕、泥塑彩繪塑造非金屬造像,來展現塑像輕柔生動的一面。但是,這些都不及在巨大的山崖上開鑿仿佛和巖石渾然共生的雕像來得震撼、永久。事實上,按照今天對佛教寺院的研究發現,佛寺最初源自一些著名苦行僧的墳墓。他們生前會在洞窟中苦修。這些洞窟往往在山巖上挖掘而成,為了避免塌方,開鑿者會學習古代采石匠的技藝,在洞窟中央留下一段石柱,使之成為洞窟的天然支撐物。這些苦行僧去世后,追隨者會把他們的形象用塑像的形式再現,把他們生前的種種事跡刻畫在巖石上,尤其是洞窟中央的石柱上。這些充滿苦修者生活信息的山洞,就成為石窟的最初形式,而中央石柱則演變為我們后來所熟悉的佛塔(梵語稱作窣堵波)。
在后來的崇拜者眼中,那些早期的著名苦行僧就是這座萬神殿中不朽的神靈,為了顯示其偉大,他們被塑造得越來越大,以巨大的辦軀拉開和生者的距離。從最初的洞窟,到塑像,到最后只有巨大的山崖才能表現他們無比偉岸的身形。阿富汗北部斯瓦特河谷的巴米揚大佛就是其中的代表。這些佛像由于雕鑿在自然界的山體上,與山石渾然一體,所以無法移動。信奉者無法先建寺院后建佛像,所以只能先在山體上開鑿巨型石龕,然后向外搭建屋檐,這種形式的石窟稱作佛殿窟。而相應修建的大殿以及僧舍等建筑的寺院,則被稱作石窟寺。
中國最著名的石窟寺,就是以大同云岡為代表的四大石窟。這些石窟差不多都開鑿于魏晉之后的十六國時期,以北朝為最盛,唐朝中期以后走向沒落。它們的產生都可以追溯到同一個時代,就是北魏。
四大石窟中,氣勢最雄偉的就是云岡石窟,因為它有著非常清晰的官方背景。最先開鑿的五尊佛像,是完全按照北魏開國的五個皇帝的容貌―一重現的。從此以后,佛教在北朝成為最重要的宗教,并一直延續到唐代。隨著北魏上層離開平城,南下洛陽建都,后起的龍門石窟算得上是云岡石窟的進一步延伸。可以說,云岡石窟的開鑿對中國重新走向統一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總結
- 上一篇: 京东 8 日 PLUS DAY 超级补贴
- 下一篇: 苹果获得 Vision Pro 新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