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终人生的思考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自己開始逐漸意識到人會老,人會死。應該是在高中的時候吧,某個哥們發神經似地問“人活著是為了什么”,當時居然都答不上來,他發神經就算了,還搞得我也跟著發起了一陣的神經。后來由于忙著準備高考,然后忙著上大學,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就逐漸把這件事情拋諸腦后了。還是有前段時間,同班的一些哥們在我們寢室閑談,從學校生活談到工作,從工作談到社會問題,從社會問題談到人生問題,談人生問題就無法避免地談生老病死的問題,最后越談越悲涼,直勾起我,當然也是很多人心中最深層次地恐懼了,也就是那個哲學的經典問題“人活著是為了什么”。
為什么會思考“人活著是為了什么”這個問題啊。因為人會死,不管你是王孫貴族還是販夫走卒,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當然可能會有醫療條件上的差異,但是終都會一樣的塵歸塵、土歸土。在戰國初期最早實現中國大一統的秦始皇,最后在晚年的時候,也是不斷派人去尋長生不死之藥,但是最終也還是難逃一死,當然作為始皇帝,他可以拉下很多人殉葬,但是還是無法改變他死的事實。
以前查閱歷史或者觀察生活,好多事情和現象都不是太理解。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何有那么多舍生取義的義士;漢代,為何司馬遷可以忍受腐型而著史;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何選擇了劉備,而不是當時勢頭正旺的孫權或者曹操;為何生活中的爺爺奶奶們都是慈詳和坦然的;為何這個社會上那么多人會選擇自殺;為何某某官員會變質……還有,太多了。這些事情可能在我們小的時候,都想不明白。但是當自己逐漸長大,逐漸明白人是會生老病死,而且總有一天會降臨到自己身上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就發現這個事實總不經意間左右著你的想法和行為。這個社會上為何有小三,為何這么多人想要房子,為何要結婚,生孩子。等等。因為我們每天都在變老,而且都終會死去,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頂多在這個生命時限上下波動一些時限,但是最終結果卻無法改變,所以“天生我材必要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花開堪折直需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還有前些日子看的《走向共和》,里面袁世凱也算是近代歷史一代梟雄,作為北洋新軍的創始人也是個接受了新思想的人,為何后來居然也會要選擇逆歷史潮流去稱帝呢,里面有個場景比較記憶猶新,在護國戰爭反對袁世凱稱帝并取得成功后,袁世凱在在他的夫人面前無可奈何地哭著說“我終于讓你當了一回皇后了”,其實袁的稱帝不同于封建皇帝,而是欲效法英國和日本的君主立憲,說白了,也是為了在有生之年過一把當皇帝的癮,人生何其短啊。
人生短暫,所以“不死藥”,“修道尋仙”成了很多人的追求,這點在文學影視作品中體現的比較多。秦始皇求不死藥這在如今的影視作品中已經成為經典的神話題材了;文學作品中有大家比較熟悉的《西游記》,唐僧為何那么搶手?就是因為吃了他的肉可以長生不老。無論是秦始皇還是妖怪們,在尋求永生的過程中,都沒有得到過好下場。當然也有影視作品中講一些得到永生的人,但是顯然他們在得到永生后,卻也并不是那么的快活,比如香港片《我和僵尸有個約會》,美國機器科幻片《變人》,得到永生的要么是吸血的僵尸人,要么就是沒有體溫的機器人,他們得到永生的代價就是不能和心愛的人在一起,而且還要忍受身邊的人慢慢老去,然后一個個地離開自己的痛苦。當然,你也可以認為這是導演們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在作祟,但是我想說的是長壽真的不見得是什么好東西。記得在我讀高三的那年吧,中國文壇的參天大樹巴金倒下離開了我們。當時媒體上到處登載著他的事跡和作品。里面有段話,我印象深刻“巴金說:‘長壽是一種罪過,但活著是一種責任。’他愛他的國家他的生命他的周圍的親人和人民。可是他同時代的人相繼的離去了,他的愛人也去了天國,就剩下他孤獨的掙扎著,我相信他最后的歲月不是為自己而活著,因為這樣活著太痛苦了。”所謂的永生的吸血僵尸人和所謂的不會生老病死的機器人,從廣義上來講都還不算永生,只是說是一種廣義上的“長壽“而已,因為他們只是形體上超越了生老病死,但是他們的身體還是以物質形態存在著,而且還是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終究會有一天也會永遠消失的(這個會在下一節中解釋),眼看著身邊的人相繼離去,最后也會只剩下他孤獨的掙扎著。
? <二>//*******************來自于網絡的零散摘錄拼接*********************
太陽系產生的時間為45.68億年前,而地球產生的年齡要比太陽系晚30萬年到4500萬年左右,大約為 45億年前左右。在我們人類產生之前,地球上的霸主是恐龍。百科上是這么說的“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的一類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大部分恐龍已經滅絕,但是恐龍的后代——鳥類存活下來,并繁衍至今”。而人類呢,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古猿轉變為人類始祖的時間在700萬年前,也就是說的人類的歷史才不過上千萬年,人類這個群體將能在地球上存在多長的時候還不知道。
好吧,那么我們就假想人類作為一個特別的群體,這個群體一旦產生于地球上,那么就休想有人從地球上將其消滅,除非一天地球沒了。OK,我們再討論地球的壽命問題。地球本身的壽命幾乎是無限的,但地球離太陽很近,所以,地球壽命還受太陽壽命的制約,在太陽進入紅巨星狀態時(目前是主序星),被急劇膨脹的太陽的光輝所淹沒,離太陽更近的水星金星那時已是太陽的盤中餐。有些科學家認為或許地球不至于會成為太陽的一部分,但地球上大部分物質也都會被高溫汽化,地球的體積也會縮小。之后太陽會進入一個體積不斷變化(擴大再縮小再擴大再縮小……)的變星 不穩定狀態。這期間太陽會把大部分物質拋離自己,可能殘活下來的地球和其他行星也會被一股股太陽的嘔吐物吹離自己原有的軌道。由于太陽的體積不夠大,所以其本身的燃料無法支撐其核聚變的繼續,所以太陽也無法繼續成長,也因此不會有后續的超新星爆炸出現在太陽身上。最終太陽應該會在高溫高熱物質都拋離自己后逐漸縮小冷卻,留下一個冰冷的內核 一顆小的白矮星,大小和現在的地球沒什么大的出入,同時太陽的光輝也會永遠的消散。整個過程時間推測會持續50億年以上。 地球最后的結局不是被太陽吃了,就是孤單地飄落在荒茫的宇宙空間中。被其他恒星捕獲的幾率太低。 太陽大概還有50億年的時間,也就是地球作為一顆物質星球的存在,可以存活的上限也是50億年。當然,這50億年地球經得起折騰,我們人類經不經得起折騰就不敢說了,不過,我們也可以假想人類這個群體太特殊了,經和起各種折騰。好,就算太陽系沒有了,地球也很僥幸沒有被太陽給吃掉,而且我們人類也很僥幸在這樣的折騰下面活下來了。(真是巧合啊,這個概率,讓我想起了網上的一個有趣的比方,其“僥幸”程度就象我雙手在鍵盤上亂敲,而打出一部《鹿鼎記》。即使,就那么“僥幸”了,“而且我們更幸運的是,地球也恰好被另外一顆行星給捕獲了”,那么概率就如是拉只猴子來電腦前打部《鹿鼎記》。這可能嗎?),OK,就算世界上真的有這么巧的事,拉只猴子來在鍵盤上亂敲,它還打出了一部《鹿鼎記》了。我們再討論一個更大尺度的,宇宙的壽命。
目前的主流宇宙學說。宇宙的最初源頭是一個奇點,即所謂的“宇宙蛋”,它凝聚了所有的時空質能,孕育著未來物質世界的一切,包括天體和生命。大約150億年以前,宇宙蛋在一場無與倫比的大爆炸中猝然爆發。大爆炸震撼出時空,物質世界破殼面出,宇宙史的紀元從此開始。
剛剛誕生的宇宙,空間從無到有并急劇猛增,僅僅10-32秒后,就暴脹到大約1光年的直徑。在1 秒鐘時,由于大爆炸產生的極強高能輻身均勻地充滿整個空間,宇宙成為100億k高溫的熔爐,所有物質被熬成一鍋基本粒子湯。 緊接著,一場肆虐的原始宇宙風暴開始了,基本粒了之間發生猛烈撞擊,中了熔入質子形成了氦核。這個過程延續了大約三分鐘,直至所有的中子消耗殆盡為止。有約22%質量的物質聚合成氦核,余下的物質幾乎為沒有聚合的質子,即氫核,僅有十萬分之幾屬于同位素氦3和氘,百億分之幾歸之于鋰。原始星云形成――星系形成――恒星形成――生命的形成與進化 …………宇宙的終結。
19世紀50年代,克勞修斯和威廉.湯姆遜提出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它指出,一個孤立系統,無論其初始條件和歷史如何,它的一個狀態函數-熵會隨時間的推移單調嗇,直到達到勢力學平衡態時趨于極大,從而指明了不可逆過程的方向性,即“時間箭頭”只能指向熵增加的方向。20世紀以來,在電磁學和量子力學中也發現了時間之矢,振蕩電磁所產生的電磁波只能從點源向無限遠處輻射傳播,而不能從無限遠處向點源集合;在原子內部,電子能從高激發態能級自發地躍遷到低能級,相反的過程卻不能自發發生,必須受到外力的激發。
1965年,克勞修斯將熱力學第二定律應用于宇宙演化,提出了著名的“宇宙熱寂論”,認為整個宇宙的總能量是一個常量,隨著熵的不斷增大,所有的能量形式,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生命的都將轉化成熱能,而熱又總是自發地由高溫部分流向低溫部分,直到溫度處處相等的熱平衡狀態(此時宇宙的熵趨于極大值);而一旦達到這一狀態,任何進一步的變化都不會發生了,于是宇宙就進入了一個熱的,然而是死寂的永恒狀態。
下面是網上一段關于宇宙終結的一段描述:
宇宙的未來命運如何?科學家、哲學家和神學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一個目前被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宇宙作為物質世界的全部,也就遵守物質自身和規律;而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得出的結論實在令人難以接受:宇宙將在遙遠的未來走向死亡——永恒的死亡。
設想在非常非常遙遠的未來,所有恒星因缺乏燃料而熄滅,宇宙一片黑暗。在這漆黑的浩瀚太空中,潛伏著許多帶自轉的黑洞、離散的中子星和黑矮星,另外還有一些行星級的天體,它們在引力的作用下進行著一場戰爭,戰爭的結局是星系解散了,絕大多數天體被引力彈弓拋入星系際空間,永遠漫游在膨脹著的太空中;而星系中心的黑洞取得了兼并戰的局部勝利,它吞并了百分之幾的天體,形成了更大的黑洞。這場戰爭持續時間長得超乎想象,大約是今天宇宙年齡的十億倍。
在又一段長長得超乎想象的時間里,當宇宙背景輻射由于膨脹降至足夠低的程度時,所有的黑洞最終都會在一陣快輻射中一下子化為烏有,在宇宙永恒夜幕中劃出一道道瞬現即逝的閃光;而其它天體也將在這漫長和時間里發生衰變而漸漸蒸發,直至完全消失,變成正電子或其它粒子;宇宙變成一鍋令人難以置信的稀湯,其中有光子、中微子及數量正在逐漸減少的電子和正電子。宇宙曾經擁有的輝煌,包括閃爍的群星及智慧生命創造的無數奇跡,都湮沒在這荒涼而又空虛的宇宙中,不留下任何記憶,只有時間在無休止地流逝,空間在無止境地膨脹……
“熱寂說”提出一百多年來,無論是在科學上還是在哲學上,各種爭論此起彼伏,無休無止。有許多贊同者,也有許多反對者。他們都在孜孜不倦地尋求著這一疑難的最后答案。然而,最終都令無數英雄競折腰。難怪大哲學家羅素(B.Russel)發出這樣悲觀的感嘆,“一切時代的結晶,一切信仰,一切靈感,一切人類天才的光華,都注定要隨太陽系的崩潰而毀滅。人類全部成就的神殿將不可避免地會被埋葬在崩潰宇宙的廢墟之中--所有這一切,幾乎如此之肯定,任何否定它們的哲學都毫無成功的希望。唯有相信這些事實真相,唯有在絕望面前不屈不撓,才能夠安全地筑起靈魂的未來寄托”。即使是像控制論之父維納(N.Wiener)這樣的科學巨匠,最終也“控制”不住自己沮喪的感情,幾乎是在絕望中悲嘆,“我們遲早會死去,很有可能,當世界走向統一的龐大的熱平衡狀態,那里不再發生任何真正新的東西時,我們周圍的宇宙將由于熱寂而死去,什么也沒有留下……”
當然,關于“宇宙熱寂論”也有很多反對的觀點。比如“大爆炸”理論。
長期以來,對“熱寂說”疑難的回答,無論從科學上看還是從哲學上看似乎都未能切中要害,缺乏說服力,因而一再爆發爭論。然而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自從“大爆炸”宇宙模型逐漸得到天體物理學界公認以來,對“熱寂說”疑難的討論發生了根本性的轉向,這一時期成了“熱寂說”爭論史上一個劃時代的轉折點。
1994年10月,《科學美國人》雜志以“宇宙中的生命”為主題隆重推出了一期專刊,其中登載了四位著名科學家的綜述,全面介紹了當代天體物理學界關于宇宙起源與演化問題的研究成果--大爆炸宇宙模型。該理論認為,宇宙大約是在100~200億年以前,從高溫高密的物質與能量的“大爆炸”而形成。隨著宇宙的不斷膨脹,其中的溫度不斷降低,物質密度也不斷減小,逐漸衍生成眾多的星系、星體、行星等,直至出現生命。“大爆炸”理論中指出,經典熱力學的結論是不考慮引力,在靜態空間下證明的,不適用于引力占主導地位的膨脹宇宙。所以宇宙熱寂也是不會發生的。于是,人類終于從百年夢魘中醒來,爆發出熱情的歡呼,“宇宙不但不會死,反而會從早期的熱寂狀態(熱平衡態)下生機勃勃地復蘇”,“熱寂說的一頁,已被翻過去了”!然而,人類的歡呼似乎來得早了一點。盡管熱力學意義上的宇宙“熱寂”狀態永遠不會到來,但宇宙的命運卻不會因此而變得更加令人樂觀。宇宙的結局完全取決于它的初始條件,宇宙的創生與終結始終緊密相連。大爆炸理論發現了宇宙起源的真相,同時也預言了它遙遠的未來。
在大爆炸理論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參量Ω=ρ[,0]/ρ[,c],其中ρ[,c]是與哈勃常數密切相關的一種宇宙臨界密度,ρ[,0]是現在的宇宙密度。若ρ[,0]<ρ[,c],即Ω<1,表明宇宙是膨脹的,并且一直膨脹下去;若ρ[,0]>ρ[,c],即Ω>1,表示宇宙起初膨脹,到達一定時刻后,就將轉化為收縮。若ρ[,0]=ρ[,c],則宇宙處于兩者之間的臨界狀態。由于大多數人承認的觀測結果是Ω<1,因此宇宙一直永遠膨脹下去成為最可能的一種狀態。假使如此,未來所有恒星上的熱核反應都將逐漸停止,留下的將是各種各樣的宇宙“熔渣”--黑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而宇宙的背景輻射溫度將不斷下降,以至于無限地趨近于絕對零度,最終達到另一種意義上的“冷寂”。宇宙另一種可能的狀態是,當膨脹達到最高點,背景輻射的溫度降到最低,此時宇宙開始收縮,溫度又重新上升。當宇宙不斷收縮至愈來愈接近它的最后階段時,環境條件同大爆炸后不久起支配作用的那些條件越來越相似,宇宙又重新回到處于“熱寂”狀態的基本粒子“羹湯”狀態。這實際上是一個反演過程。在宇宙暴縮的最后時刻,引力成為占絕對優勢的作用,所有的物質都將因擠壓而不復存在,包括時空本身在內的一切有形的東西統統將被消滅,只剩下一個時空奇點。無論宇宙最后出現哪一種狀態,其結果對人類來說都將是滅頂之災。
這就是大爆炸理論為人類預言的宇宙未來和世界末日。由于這一理論也不合人們的期望,因而當它提出之日起同樣也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反對,并認為它是一個“倒了頭”的宇宙“熱寂說”。然而,自然規律畢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類必須正確對待,最好的心態是,“我們決不能忽視物之有生亦必有死的事實,死亡或許正是為創生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當然,還存在著一些其他并非毫無科學根據的宇宙模型,也許會帶給人類新的光明和希望。人類不應該氣餒。“我們的后代也許還有數十億年甚至數萬億年的時間來對付這場最后的大屠殺。在這段時間里,生命能夠擴展到整個宇宙……并對它加以控制,因此他們可以調整自己的位置,支配一切可能的資源來對抗這場大危機”。
//************************ *************************
以上關于宇宙的演化都為網絡的零散摘錄拼接而成。可能有理,也可能無理,而我也沒有時間去搜集那些資料了,我覺得那些也不是重點了。就像一個人死快要死了,但是他卻是想知道他的房子將來會是什么樣子的結局,但是這個房子不管是什么結局,都一點都不能改變他將要死的這個事實一樣,探究這個房子的歸宿的作用僅是讓其死得瞑目一點點而已,也就是滿足一下人類小小的好奇心罷了。所以,誰對誰錯,暫時不屬于本文討論的內容吧。
<三>
以前高中時候有段時間迷上了衛斯理科幻小說,在《天書》里面見過一句話“不知道外面世界的阿米巴是幸福的阿米巴”。(注:阿米巴是一種生活在泥水中的原蟲,一種沒有思考能力的原蟲)。我們可能覺得阿米巴這種沒有任何思維能力的小蟲的一生是多么的無趣和可笑,但是知道了宇宙的人類難道就不可悲了么?
好吧,上一節說完了大尺度了的宇宙,再回到我們的小尺度的個體人生:10的二次方年的時間尺度,10的一次方米的身高尺度,光一秒就能繞7圈的地球范圍內的活動空間尺度。
再說說我們大學生作為一個普通個體的生活吧,每天上上網,女生喜歡看看電視劇,男生喜歡打打游戲,明天我還要英語口語考試,后天還有數學作業要交,馬上就要過年,馬上就經畢業,馬上就要找工作,馬上就要離開校園,馬上就要開始可能是日復一日的劃直線的工作,馬上為了房子操勞奔波,馬上要結婚,馬上要生小孩,馬上要養小孩,馬上要抱孫子,馬上要老去,馬上要死去……一切的一切在宇宙時間尺度上用“馬上“來形容都覺得太過了。
我想大家一定都還記得高中課本上蘇軾的那篇《赤壁賦》吧。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里面的這段關于有限人生和無限時空的對比的傷感,想必當時高中的我們很難體會出來吧,因為,我們當時只知道我們在長大,只有“生”沒有“老病死”的概念,是無法體會到一個人到中年卻官場失意的人的心境的。但是,事情就是這么有戲劇性,只有當我們體會不到這種心境的時候,恰恰是我們最幸福快樂的時候。
所以有人說“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很幸福的動物”也是有道理的。
<四>
前面說了那么多,好像也一直沒有給出如何解開“死亡的困惑”這個結的方法。我也給不出,我不是哲學家,我想哲學家估計也不好給出吧。
前些天,看了一個關于YALE大學的關于死亡的開放課,我只看了一集,里面那個大胡子先講了關于那種宗教的靈魂永生,等等,但是后來他說,他開這個課的目的就是要告訴你們這是錯誤的。其實相信有永生的靈魂是沒用的,只有真正從內心上克服了對死亡的恐懼,才能坦然面對死亡,否則,你即使有宗教信仰,你還是因為對死亡的恐懼才去信仰的。
關于面對死亡,有一些其它描述。比如以前在大二的時候,聽“四大名嘴”趙林的西方哲學史的時候,好像古希臘有個哲學家的人生信條是“生時我還沒死,不用怕;死后時我又什么都不知道了,不會怕”。還有,奧斯卡·王爾德的“生就當從來沒有死,死就當從來沒生過”。
或者有一個自己堅定的信仰。在科學技術極為發達的美國,信仰基督教的人仍然很多,因為科學往往只能從物質上給人帶來便利,而不能直接從心靈上給人帶來生活上的幸福感。
曾經有個網友,向我推薦過一部動漫,由日本著名動漫大師手冢治蟲創作的動漫作品《火鳥》。這部動漫從哲學的高度來講不同的人對待生死的態度。網上有評語“作品吸收了大量的神話故事,傳說及史實,為讀者展示了各個時代人類面對生與死的不同態度,筆力之厚重,主題之深邃均前所未有”。手冢自己也對其進行過概括:“一定要說這部作品的主題那就是:‘在某個時間的某個地方,有某個生命在發出聲音……’”是啊,武士和強盜,機械人和外星生命……它們共同演繹的是生命的主題,在時空的大河里一個生命可以渺小的連沙子都不如,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美好的夢想可以眨眼間被打得粉碎,但整個宇宙的生命大合唱卻生生不息,永無休止,就好像火中的鳳凰……(自己兩年前沒看太懂,現在也沒有時間看,所以只作推薦,不作評論了)
還有,關于宇宙終結論,還有一些說法。比如平行宇宙,時間穿梭,空間蟲洞,可以會使得人類一直停留在某個時間段中,而達到局部的死循環,但也不知這是喜還是悲,喜的是人類因此會得到永生,不會消亡。悲的是,日復一日的循環,會不會終究有一天會完成一個周期而進入下一個周期,從此的除了時間上是重復,事件上也是在重復了?
?<五>
上面說的那些東西,好像還是離我們的生活還是很遠。那么就在這個地方說下上面那些思考對我自己現實生活的影響吧。
正如我在開始本文的時候,我就提到,在高中的時候,我就因為一個神經兮兮的哥們的一個問題也跟著他神經兮兮了好一陣。后來我好像是找到了一個心理寄托點了吧。因為當時的歷史書上有這么一句話“有的人流芳千古,有的人遺臭萬年”,雖然人生只有短短幾十載,但是如果成為一個特別優秀的人,還是可以達到流芳千古的所謂“不朽”,這個想法比較天真吧,呵呵。后來我在看一本書《美的歷程》的時候,居然發現還有個家伙也有這樣的思想,那就是魏文帝曹丕。曹丕地位甚高,后來又做了皇帝,極人世之崇榮,應該是實現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帝王將相、富貴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夠世代流傳的卻是精神產生的東西。“不假良史之詞,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顯赫一進的皇帝可以湮沒無聞,華麗優美的辭章并不依賴什么卻被人們長久傳誦文章不朽當然也就是人的不朽。當時還在高中的自己,思想也比較簡單,看到書上的那些人,就想,自己一定要努力,將來也要讓自己的名字成為書本的一部分,以達到所謂的“不朽”。當然,現在這個時候再看,希望是越來越渺茫了呃,都快和要一只猴子亂敲鍵盤打出一部《鹿鼎記》差不多的概率了。唉,不過還是很佩服當年自己的勇氣的,果然是年少輕狂啊。不過,我大學還有位室友有這樣的想法,而且還有聲有色地努力著,真為他感到高興,他現在還可以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中國的控制事業奮斗終生”這樣的豪言壯語,但是我不能了,我只能在內心深處弱弱地對自己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吧。
在大尺度的時空長河里面,我們真是太渺小太渺小了。其實有時候想想,名和利的追逐,勢力的攀比這都不是自找難受么?其實最實在的就是自己釀造自己生活中的幸福了。
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一個時期只做一個時期的事,任何時期都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壞的一面,不要有過多的欲望,不能顧此失彼,顧彼失此。
未來無法改變,所以我要積極快樂而自由地生活。以前在CCTV體育頻道上看到過一句廣告詞,很喜歡:人生就像一場旅行,在乎的不是終點,而是沿途的風景及欣賞風景的心情。以前自己總是喜歡等待,過了多少就到了什么什么日子,然后再等多少多少天就到了另外一個什么好日子了。于是在這樣的不斷翹首盼望中,好多大好時光從眼前悄悄溜走了。所以,以后,不要讓太多時間在等待中流失了,珍惜好時間,盡量過好每一天,讓自己留下盡可能多的美好回憶。
一個星期前的研究生元旦晚會,雖然那些節目都不算專業,有些甚至還有些蹩腳,但是每個節目都會讓看的人感到快樂和幸福同時還會帶一點小小莫名的感動,因為我們都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年輕真好”,因為年輕,我們精力充沛;因為年輕,我們可以肆意而為;因為年輕,我們會自己包容自己的犯傻同時還很享受。
好了,還有一年半的校園生活了,接下來的打算就是要盡力過好每一天。
…………
<六>
心中一直積壓著這個結,終于利用這個晚上暢吐出來了。好生痛快。
2011-1-3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beer/archive/2011/01/03/1924378.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2010年终人生的思考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VBScript:登录脚本
- 下一篇: 正则表达式验证密码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