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理论
產業內貿易理論,是國際經濟學界產生了一種新理論。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是國與國、勞動生產率差別較大的和不同產業之間的貿易。產業內貿易理論,主要針對國際貿易大多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并既進口又出口同類產品的現象。產業內貿易理論,有其理論的假設前提、相應的理論解釋。對產品的同質性、異質性與產業內貿易現象進行解釋,并提出了產業內貿易指數的計算方式。
簡述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是針對國與國、勞動生產率差別較大的和不同產業之間的貿易,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實踐中又出現了一種和傳統貿易理論的結論相悖的新現象,即國際貿易大多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而不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而發達國家間的貿易,又出現了既進口又出口同類產品的現象。為了解釋這種現象,國際經濟學界產生了一種新的理論——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生背景
國際貿易領域中,比較優勢理論一直是解釋國際貿易成因和貿易利益的主導理論,它是經過數代人不斷發展與完善而形成的。從最初的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到李嘉圖“比較成本理論”。之后盡管許多學者對其進行補充與發展,但是他們的研究主要集中與貿易條件的討論。這些理論“與其說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修正性發展,不如說是對其的解釋性補充?!?/p>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新趨向,工業國家之間的許多貿易活動用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無法予以適當的解釋,主要體現在:1.里昂惕夫之謎2.世界貿易的絕大部分是在要素稟賦相似的工業化國家之間進行的,且大部分貿易是產業內貿易,即相似產品的雙向貿易;3.不完全競爭市場的普遍發展。這種新的貿易傾向顯然不能用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來解釋,而需要對其理論框架進行擴展或重構。于是一批經濟學家從貿易實踐出發,利用新的分析工具,尤其是借鑒了產業組織理論的重要模型,對國際貿易理論進行了新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有別于前人的貿易理論。他們將貿易理論與產業組織理論聯系起來,從而從根本上把規模經濟納入了貿易產生的原因當中,并把不完全競爭作為理論的核心。典型理論有規模報酬遞增說、產業內貿易理論、技術差距論、產品生命周期說、國家競爭優勢說等。
概念
從產品內容上看,可以把國際貿易分成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國家進口和出口的產品屬于不同的產業部門,比如出口初級產品,進口制成品,這種國際貿易稱為產業間貿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種被稱為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也就是一國同時出口和進口同類型的制成品,因此這種貿易通常也被稱為雙向貿易(two way trade)或重疊貿易(over-lap
trade)。
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將產品分為類、章、組、分組和基本項目五個層次,每個層次中用數字編碼來表示。我們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同產品,指的是至少前三個層次分類編碼相同的產品。
假設前提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假設前提有:
(1)從靜態出發進行理論分析;
(2)分析不完全競爭市場,即壟斷競爭;
(3)經濟中具有規模收益;
(4)考慮需求相同與不相同的情況。
產業內貿易,即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1年)既出口又進口同一種產品,同時同一種產品的中間產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參加貿易。
理論解釋
1.產品的同質性、異質性與產業內貿易
產業內貿易理論中所指的產業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生產投入要素相近,
二是產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符合上述條件的產品可以分為兩類: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也稱作相同產品或差異產品。
(1)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同質產品或相
同產品是指產品間可以完全相互替代,也就是說產品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彈性,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消費偏好完全一樣。這類產品的貿易形式,通常都屬于產業間貿易,但由于市場區位、市場時間等的不同,也會發生產業內貿易。
① 兩國邊境大宗產品的交叉型產業內貿易。 在礦石、鋼鐵、木材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等大宗交易產品當中,運輸費用占據了總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
②季節性貿易。有些產品的生產和市場需求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因此國家為了滿足國內需求矛盾也會形成產業內貿易,例如,歐洲一些國家之間為了相互解決用電高峰期而進行的電力“削峰填谷”的進出口。另外,一些果蔬的季節性進出口也屬于此類。
③ 大量的轉口貿易。轉口貿易中,轉口國的進口項目和出口項目中就出現了同類產品,在統計上構成了產業內貿易。
④相互傾銷。不同國家生產同樣產品的企業,為了占領更多的市場,有可能在競爭對手的市場上傾銷自己的產品,從而形成產業內貿易。
⑤政府的外貿政策。如果一個國家政府在對外貿易政策中實行出口退稅、進口優惠時,國內企業為了與進口商品競爭,就不得不以出口得到出口退稅,然后再進口以享受進口優惠,這樣一來就產生了產業內貿易。
⑥ 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intra-firm
trade)也稱為公司內貿易,指的是在母公司與子公司或者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產生的國際貿易。由于統計上常常將零部件、中間產品以及加工產品都視為同樣的產品,因此,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也會形成產業內貿易。
(2)異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
差異產品又可以分成三種:水平差異產品、技術差異產品和垂直差異產品。
不同類型的差異產品引起的產業內貿易也不相同,分別為水平差異產業內貿易、技術差異產業內貿易和垂直差異產業內貿易。
①水平差異產業內貿易。水平差異是指由同類產品相同屬性的不同組合而產生的差異。煙草、服裝及化妝品等行業普遍存在著這類差異。
②技術差異產業內貿易。技術差異是指由于技術水平提高所帶來的差異,也就是新產品的出現帶來的差異。從技術的產品角度看,是產品的生命周期導致了產業內貿易的產生。技術先進的國家不斷地開發新產品,技術后進的國家則主要生產那些技術已經成熟的產品,因此,在處于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同類產品間產生了產業內貿易。
③垂直差異產業內貿易。垂直差異就是產品在質量上的差異。汽車行業中普遍地存在著這種差異。為了占領市場,人們需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但是,一個國家的消費者不能全部追求昂貴的高質量產品,而是因個人收入的差異存在不同的消費者需要不同檔次的產品。為了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高收入水平的國家就有可能進口中低檔產品來滿足國內低收入階層的需求;同樣,中低收入水平的國家也可能進口高檔產品滿足國內高收入階層的需求,從而產生產業內貿易。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什么是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理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背景se_盘点那些RPG手游中主角的背景
- 下一篇: Qt图形界面编程入门(基本窗口及控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