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通俗讲解从Transformer到BERT模型!
作者:陳鍇,中山大學??張澤,華東師范大學??
近兩年來,Bert模型非常受歡迎,大部分人都知道Bert,但卻不明白具體是什么。一句話概括來講:BERT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預訓練產生詞向量和下游具體NLP任務的關系,提出龍骨級的訓練詞向量概念。
想要了解Bert,那么可能你需要先從tranformer框架了解清楚。今天我們就從Transformer到Bert進行詳細地講解。
1. Attention
在學會 Transformer 和 Bert 之前,我們需要理解Attention和Self-Attention機制。Attention的本質是要找到輸入的feature的權重分布,這個feature在某一個維度有一個長度的概念,如果我們輸入一個長為 n 的 feature,那么 Attention 就要學習一個長為 n 的分布權重,這個權重是由相似度計算出來的,最后返回的得分就將會是權重與feature的加權和。
1.1 Attention的計算過程
Attention的輸入是Q,K,V,返回的是一個socre,計算公式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公式的下標位置,顯然我們需要學習的權重分布是?,而和相關,就是我們希望去被找到權重的feature。
1.1.1 QKV 英文名字的含義
Q 即為英文中 Query 是指:被查詢的序列,可以看到在每次計算相似度的過程中,Q在計算中是一直保持著整體的狀態。
K 即為英文中 Key 是指:被查詢的索引,我們學習到的權重分布A 長度為n,那么A中每一個下標的大小,就代表了對應索引被分配到的權重。所以這個K,控制的是索引。
V 即為英文中的 Value 是指:值,也就是我們feature 本身的值,他要去和權重分布做加權和來得到最終的分布。
1.1.2 相似度的計算方式
這里相似度的計算方式有很多種:
| 點乘 | |
| 矩陣乘積 | ,為參數 |
| 余弦相似度 | $s(q,k)=\frac{q^Tk}{ |
| concat | ,為參數 |
| mlp | ,為參數 |
1.2 HAN中的Attention
我們首先看一下 HAN 的 Attention 中的QKV分別是如何體現的。
在 HAN 中,我們只有一個輸入?,輸出為?和?的加權平均,所以即為 Attention 機制中的 Value。我們把?做了一個線性變換變成了?,然后又隨機生成了一個 向量?, 一起計算?。公式為:
可以看到在公式中一直處于被查詢的狀態,即一直保持著一個整體的狀態,所以我們生成的隨機向量即為 Attention 機制中的Query 。而我們做完線性變換生成的U 給 A 生成不同索引的權重值,他即代表我們 Attention 機制中的 Key。這里用的相似度公式顯然是點積,而在我自己實現的時候遇到了點困難,改成了MLP實現法。
1.3 seq2seq中的Attention
我們來看 seq2seq 中的 Attention 機制,在這個任務中我們需要一步一步的生成,,我們會根據每一步生成的(實際是一個分布),找到對應的單詞。我們的生成公式為:
可以看出,每一次生成的時候都要被更新,而在這個模型中就是 Attention 模型最終被返回的得分。
在 seq2seq模型中,我們把輸入Encoder 生成的值記為?,我們需要學習關于?的權重分布,所以?即為這里 Value,而這里的 Key 也是?他自己,他沒有像 HAN 中一樣做變換,我們每一次要查詢的 Query 是已經生成的序列?,也即為 Decoder 中生成的值 ,顯然隨著每次生成的變化這個被查詢的?會變長。這樣,由我們的?就能生成出最后的。
2. Transformer
Transformer改進了RNN最被人詬病的訓練慢的缺點,利用self-attention機制實現快速并行。
2.1 Self-Attention
在 Transformer 中我們要用到的 Attention 方式是 Self-Attention,它與之前的 Attention 有些許的不同。簡單的來說,它通過學習三個參數,來對同一個embedding之后的feature 進行轉換,將他線性轉換成Q、K、V?之后計算出這句話的 Attention 得分。名字中的Self 體現的是所有的Q、K、V?都是由輸入自己生成出來的。
歸一化:權重分布在歸一化前,要除以輸入矩陣的第一維開根號,這會讓梯度更穩定。這里也可以使用其它值,8只是默認值,再進行softmax。
返回:這里返回的值和輸入的長度維度是一樣的,每一個單詞對應的輸出是所有單詞對于當前單詞的權重分布與Value得分的加權和。所以他有多少個單詞,就做了多少次Attention 得分,這就是self-Attention 。
2.2 模型結構
Transformer:Input(Embedding)→Encoder ×6 → Decoder×6 → output
Encoder:Multi-headed attention → Add&Norm → Feed Forward → Add&Norm
Decoder:Multi-headed attention → Add&Norm → Encoder-Decoder-Attention → Add&Norm → Feed Forward → Add&Norm
Multi-headed attention:Self-Attention×8
其中Encoder-Decoder-Attention即為seq2seq 中的Attention 結構,K和V 為Encoder頂層的output。
2.3 Multi-headed attention(多頭怪)
Self-Attention 生成了一組,而多頭怪生成了 8組?,在實際的過程中,最后需要把這8組進行concat(拼接)。
需要注意的是 Decoder 端的多頭 self-attention 需要做mask,因為它在預測時,是“看不到未來的序列的”,所以要將當前預測的單詞(token)及其之后的單詞(token)全部mask掉。使用多頭機制可以理解為CNN中同時使用多個卷積核。
代碼實現在pytorch中很簡單,直接調包即可:第0維是長度,第一維是batchsize。
## nn.MultiheadAttention 輸入第0維為lengthquery = torch.rand(12,64,300)key = torch.rand(10,64,300)value= torch.rand(10,64,300)multihead_attn = nn.MultiheadAttention(embed_dim, num_heads)multihead_attn(query, key, value)[0].shape# output: torch.Size([12, 64, 300])可以考慮實現一個第0維是 batchsize 的 MultiheadAttention:
class MultiheadAttentio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hid_dim, n_heads, dropout): super(MultiheadAttention,self).__init__() self.hid_dim = hid_dim self.n_heads = n_headsassert hid_dim % n_heads == 0 # d_model // h 是要能整除 self.w_q = nn.Linear(hid_dim, hid_dim) self.w_k = nn.Linear(hid_dim, hid_dim) self.w_v = nn.Linear(hid_dim, hid_dim) self.fc = nn.Linear(hid_dim, hid_dim) self.do = nn.Dropout(dropout) self.scale = torch.sqrt(torch.FloatTensor([hid_dim // n_heads]))def forward(self, query, key, value, mask=None): bsz = query.shape[0] Q = self.w_q(query) K = self.w_k(key) V = self.w_v(value) Q = Q.view(bsz, -1, self.n_heads, self.hid_dim // self.n_heads).permute(0, 2, 1, 3) K = K.view(bsz, -1, self.n_heads, self.hid_dim // self.n_heads).permute(0, 2, 1, 3) V = V.view(bsz, -1, self.n_heads, self.hid_dim // self.n_heads).permute(0, 2, 1, 3)# Q, K相乘除以scale,這是計算scaled dot product attention的第一步 energy = torch.matmul(Q, K.permute(0, 1, 3, 2)) / self.scale# 如果沒有mask,就生成一個 if mask is not None: energy = energy.masked_fill(mask == 0, -1e10)# 然后對Q,K相乘的結果計算softmax加上dropout,這是計算scaled dot product attention的第二步: attention = self.do(torch.softmax(energy, dim=-1))# 第三步,attention結果與V相乘 x = torch.matmul(attention, V)# 最后將多頭排列好,就是multi-head attention的結果了 x = x.permute(0, 2, 1, 3).contiguous() x = x.view(bsz, -1, self.n_heads * (self.hid_dim // self.n_heads)) x = self.fc(x) return x測試結果符合預期:
## 構造的 輸入第0維為batchquery = torch.rand(64,12,300)key = torch.rand(64,10,300)value= torch.rand(64,10,300)tran=MultiheadAttention(hid_dim=300, n_heads=6, dropout=0.1)tran(query, key, value).shape## output: torch.Size([64, 12, 300])2.4 使用位置編碼表示序列的順序
將位置向量添加到詞嵌入中使得它們在接下來的運算中,能夠更好地表達的詞與詞之間的距離(因為 Self-Attention 本身是并行的,沒有學習位置信息)。原始論文里描述了位置編碼的公式,使用了使用不同頻率的正弦和余弦,因為三角公式不受序列長度的限制,也就是可以對比之前遇到序列的更長的序列進行表示。
2.5 Add&Norm(殘差模型)
殘差模塊就是一個殘差連接,并且都跟隨著一個“層歸一化”步驟。其中Norm 指的是 Layer Normalization,在 torch 中也很方便調用。
3. Bert
Bert模型的定位是一個預訓練模型,同等級的應該是NNLM,Word2vec,Glove,GPT,還有ELMO。模型具體的解釋不是本文關注重點,這里同樣采用簡單概述。
3.1 預訓練模型分類
非語言模型:Word2vec,Glove
語言模型:GPT,NNLM,ELMO,Bert。
其中NNLM是不考慮上下文(單向)的,而ELMO和Bert是考慮上下文(雙向)的模型。
3.2 不同模型的建模
3.2.1 NNLM
其全稱為Nerual Network Language Model
目標函數為用前t-1個單詞,預測第t個單詞,即最大化:
3.2.2 ELMO
Elmo的全稱為Embedding from Language Models,ELMO是根據上下文單詞的語義去動態調整單詞的Word Embedding表示,解決了多義詞的問題,采用的機制為雙層雙向LSTM。
目標函數
ELMo是分別以
和
作為目標函數,獨立訓練處兩個representation然后進行拼接。
詞的表示
由于采用了雙層雙向LSTM,所以網絡中有三層Word Embedding,給予這三個Embedding中的每一個Embedding一個權重,這個權重可以學習得來,根據各自權重累加求和,將三個Embedding整合成一個Embedding。
理解:第一層LSTM學習到了句法信息,所以可以用這種方式解決一詞多義。
ELMO兩階段過程
第一個階段是語言模型進行預訓練;
第二個階段是在做下游任務時,從預訓練網絡中提取對應單詞的網絡各層的Word Embedding作為新特征補充到下游任務中。
3.2.3 GPT
GPT全稱為Generative Pre-Training,它和ELMO類似都使用了Transformer,但與ELMO不同的是采用了單向的語言模型,也即只采用單詞的上文來進行預測。其余與ELMO幾乎一樣這里就不展開介紹了。
3.2.4 BERT
BERT 在 GPT 的基礎上使用了雙向的Transformer block連接,為了適配多任務下的遷移學習,BERT設計了更通用的輸入層和輸出層。
BERT兩階段過程
第一階段雙向語言模型預訓練,第二階段采用具體任務Fine-tuning。
目標函數
BERT預訓練模型分為以下三個步驟:Embedding、Masked LM、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Embedding
這里的Embedding由三種Embedding求和而成:
Token Embeddings:是詞向量,第一個單詞是CLS標志,可以用于之后的分類任務
Segment Embeddings:將句子分為兩段,用來區別兩種句子,因為預訓練不光做LM還要做以兩個句子為輸入的分類任務
Position Embeddings:和之前文章中的Transformer不一樣,不是三角函數而是學習出來的
Masked LM
隨機mask每一個句子中15%的詞,用其上下文來做預測。采用非監督學習的方法預測mask位置的詞。在這15%中,80%是采用[mask],10%是隨機取一個詞來代替mask的詞,10%保持不變。
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用A+B/C來作為樣本:選擇一些句子對A與B,其中50%的數據B是A的下一條句子,剩余50%的數據B是語料庫中隨機選擇的,學習其中的相關性,添加這樣的預訓練的目的是目前很多NLP的任務比如QA和NLI都需要理解兩個句子之間的關系,從而能讓預訓練的模型更好的適應這樣的任務。
Bert的優缺點
Bert 對硬件資源的消耗巨大,大模型需要16個tpu,歷時四天;更大的模型需要64個tpu,歷時四天。
Bert 最大的亮點在于效果好及普適性強,幾乎所有NLP任務都可以套用Bert這種兩階段解決思路,而且效果應該會有明顯提升。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NLP】通俗讲解从Transformer到BERT模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GPU算力免费用?百度AI Studio
- 下一篇: 【时间序列】使用微软Power BI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