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算法岗,选择巨头还是AI明星创业公司
Offer選擇
今天不寫技術文章了,寫一個可能在校學生感興趣的一個話題——Offer選擇。筆者將從自身的經歷以及朋友的觀點出發,談一談應屆生算法崗,是選擇大公司和巨頭,還是選擇AI明星創業公司。
▼ ?▼??▼ ?▼??▼???▼??▼ ?▼??
年前師弟微信問我,說他拿到了大疆和商湯的高薪offer,咨詢我該如何選擇;還有一個華南理工大學的應屆生,在知乎私信我,情況類似,也是拿到了字節跳動、大疆、商湯的offer,糾結該如何選擇。今天我們來嘮一嘮這個話題。當然,文中所寫的可能也適用于后端、前端等開發崗位,但因為筆者自身沒有開發崗經驗,還是不敢把話題扯開,因此本文主要談算法崗。
寫本文前還是先簡單的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筆者18年碩士畢業,畢業后拒掉了一些明星的互聯網公司和華為、科大訊飛等科技公司,選擇去了“CV四小龍”中的某家,在里面做了將近兩年煉丹工程師,所以也對這一行也有一些經驗。本文從自身的經歷和我咨詢的圈內朋友的觀點出發,談一談,應屆生算法崗,offer選擇的建議。如有偏頗,歡迎私信我指正。
2018年的四月,在參加完VALSE會議,從大連回南京的飛機上,筆者和師弟恰好坐到了東南大學耿新老師的旁邊(耿新教授是周志華老師的學生,東南大學PALM實驗室主任,在東南大學名聲非常好),一路上我們就像好奇寶寶遇到大佬一樣,咨詢了耿老師很多問題,時間過了將近兩年,很多問題已經記不清了,但是耿老師有一句話我記得很清楚,他說:“我們實驗室學生,相比于BAT,更傾向于去商湯、曠視這種明星創業公司”。可能因為筆者自身也是應屆生,所以對這句話印象更深刻。
的確,在阿里、小米上市,造就幾千甚至上萬個千萬富翁,字節跳動從2015年的五億美元估值躍升到三年后的750億美元,早期員工期權估值暴漲,等等這種新聞的傳播下,選擇一家靠譜的創業公司,工作幾年成功做到接近財務自由,的確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也正是這幾年的深度學習的飛速發展,讓明星創業公司三四年內就迅速成長為獨角獸,巨大的光環,吸引著非常多的應屆生,放棄了手中BATH、TMD的高薪offer,選擇了AI創業公司。
筆者自身也是選擇了一家CV領域的獨角獸公司,可以說,這近兩年的工作經歷,讓元峰相比剛畢業的自己,也對這個行業有了更深的認識。下面,結合自身和朋友的經歷,來談談我的看法。當然,offer選擇,是一個非常難以抉擇的事情,因為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例如薪資差異、崗位和自身技能的匹配(match)程度,公司發展狀況、城市選擇等不一而足,我們很難直接給出一個結論。所以,我們只能列出巨頭和AI明星創業公司的優劣比較,真正的選擇,還是得自己抉擇。
下面,筆者分別談一下去AI明星創業公司和巨頭的優劣勢。
1
AI創業公司???優勢
1. 高速成長
這點,應該也是應屆生最看中的。進入明星創業公司,公司規模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早期進入的員工,成長為組長或者小leader的概率,相比大公司,的確要高很多。
以曠視為例,工號前十的那些創始人,很多都是90后,隨著曠視的高速發展,都已經成為了各個組的負責人。
| 名字 | 工號 | 崗位 | 經歷 |
| 陳可卿 | No.5 | 產品研發部產品總監(2018年) | 91年出生,大二進入曠視實習六年 |
| 范浩強 | No.6 | 研究院算法總監 | 94年出生,高二受邀加入曠視,拿到多項AI比賽世界冠軍 |
| 周而進 | No.12 | 人臉識別技術負責人 | 92年出生,初三保送清華,大二進入曠視 |
| 張祥雨 | 未知 | 基礎算法組leader | 91年出生,ResNet作者之一,16年加入曠視 |
以上是媒體多次報道過的曠視科技的幾位90后leader,除了張祥雨是西交畢業,其他三位都是清華畢業,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自身能力非常強,年級輕輕就成為leader,正如25歲的范浩強,“帶著一群年齡比自己大得多的研究員”披荊斬棘。
在筆者的前東家,也是這種情況,研究院的leader,基本都是最早入職的幾個人,在18、 19年團隊規模迅速擴張的過程中,他們帶領的團隊規模也從一兩個人拓展到數十個人。而筆者離職的時候,組長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說我盡量還是留下,等應屆生入職后,就可以讓我帶,這樣會有一個快速的成長。
2.?高額薪水
為了延攬人才,財大氣粗的明星創業公司能開得起比BAT更高的薪水(雖然他們不賺錢,但是能融資呀)。在BATH還停留在18k、20k起步的offer時,CV四小龍19年基本都是25k左右起步了,像依圖、商湯甚至開出了不少30k以上的offer。同等的水平,去AI明星創業公司,可能比去大公司能多拿5k左右的薪水。另外,依圖還給部分應屆生期權,不過這些明星AI公司規模也都數千人了,指望期權財務自由的希望估計比較小了,如果要追求更高期權,可能只有去更小的初創團隊更了。
2
AI創業公司?? 劣勢
1.?公司前景不清晰
因為人工智能和算法,只是一項技術,很難單獨做成toC的產品,當前AI公司多數都是toB或者toG的商業模式。筆者在《2020年代,中國AI創業公司將走向何方》這篇文章中詳細介紹過,toB很難做到toC互聯網公司那種一家獨大、贏者通吃。而當前,在市值和盈利規模上,toC的互聯網公司遠比toB的公司要強。
最重要的是,當前的AI創業公司基本都沒有規模化盈利。曠視招股書顯示,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曠視盈利分別為3220萬元和3270萬元,作為同樣成立于2011年的陌陌,2019年上半年盈利則為21.528億,是曠視的66倍。
而其他幾家,也是在盈虧平衡或者虧損階段。長此以往,在融資趨于困難,公司盈利不佳的情況下,員工的年終獎等福利,肯定會不如盈利能力更強的大公司。而像華為給員工發20億,騰訊云團隊人手一臺iPhone,都是建立在一年盈利分別在600億和900億左右的基礎之上。很難想象一家不盈利的創業公司會慷慨的給員工發年終獎。
受疫情打擊,AI+教育賽道內的明星公司松鼠AI(就是機器學習教父Tom Mitchell任首席科學家的那家)2月份宣布全員降薪到原薪資的35%以避免現金流斷裂。
AI明星創業公司是否光環長存,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2.?管理亂
AI明星創業公司的飛速發展,難以避免的導致公司管理亂,職級不清晰。
如果你畢業去BATH、TMD這種大公司,是有一個清晰的職級,假如你去了阿里或者華為,你會有明確的打怪升級路線,從P4到P7,或從13級到16級,而這個級別,在你跳槽的時候,外界是認可的。但是在創業公司,一般沒有清晰的職級。以筆者工作過的這家AI獨角獸為例,前東家制定了職級并說兩個月溝通職級完畢,可過了多半年,向HRBP詢問職級的時候,HRBP說仍查不到職級(可能公司并不把這個真當回事)。你在創業公司干了五年,跳槽的時候,也只能說自己是一名算法或者開發工程師。
因為缺乏大公司那種高效、嚴格的管理,或許會讓創業公司更靈活,這點不好下結論孰優孰劣。但松散的組織,有可能導致各個部門各自為政,各立山頭,例如,一個目標檢測算法,可能多個團隊都在做,導致資源利用效率地下。
3. 踩坑較多
AI創業公司,因為創始人多數是學者或者年輕學生出身,他們在探索商業化的道路以及公司方向選擇的時候,不可避免的要面臨很多坑和挫折。筆者在《2020年代,中國AI創業公司將走向何方》這篇文章也引述過,像地平線余凱博士這種知名高管出來創業,仍然說創業要摸索前進,尋找破局點。
“關于AI創業的炒作可以休矣,這個方向還在黑暗中摸索。為啥這些最好的人工智能公司的歸宿就是被收購(其實主要是人才收購)?因為一項技術自身很難支撐一個商業模式。AI公司需要的是靜水流深,尋找破局點。喧鬧的炒作之后搞得一地雞毛,對這個行業發展并不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平線創始人余凱
創始人踩坑,可能導致類似2019年底地平線較大范圍的裁減AIoT部門,早期宣傳的智能家居,在地平線官網已然銷聲匿跡;或者像曠視2018年底整個裁撤杭州的安防團隊;知名的自動駕駛公司圖森科技,早期也是做算法API服務的(給新浪做車型識別檢測),后來才戰略轉型做貨運自動駕駛。可以說,去明星的創業公司,是有可能面臨企業戰略轉型的,而這個,作為普通員工,可能面臨裁員或者轉換業務方向的問題。
3
大公司? 優勢
初創企業的劣勢,基本都是大公司的優勢,反之亦然。這里我們簡單的概括一下。
1. 企業核心業務穩定,盈利有保障
?
巨頭的主營業務基本已經定型,例如BAT的搜索、電商和廣告、游戲,華為的運營商電信設備和個人手機終端,?穩定的主營業務和盈利,在員工薪酬和福利上,會有更好的保障。
而大部分小規模的初創公司,社保都非全額繳納。即便如CV四小龍中的某家,老員工的五險一金也是按照六七千的水平交,可以說是非常坑了。
2.?職級清晰
上面我們已經介紹過,在大公司,可以按照清晰的職級,清楚的制定職業發展方向和個人奮斗目標。而筆者個人在美團、華為的同學,穩扎穩打,今天的職級和薪酬,反而比筆者高很多,尤其是他們的高額年終獎,讓筆者只有羨慕的份。
3. 大企業光環
對于普通人,這點極為重要。如果在大公司工作幾年,基本可以做到小企業隨便跳,而且過去可能就是一個leader,而在小企業工作五年,別說跳槽去大企業,再去小企業,都不見得受待見。我們看某個初創公司,對外宣傳時,一般說,我們的核心團隊來自于谷歌、騰訊、阿里、華為,而不會寫來自于某個不知名的小公司。
大公司光環,可以說基本等同于名校的學歷。
4. 更強的技術實力
在頂級的AI創業公司,像曠視、商湯這種,或許能吸引很多非常厲害的應屆生進入,例如曠視經常被稱作“清北集中營”,但是在大部分創業公司,其人才平均水準,較大企業是差一兩個等級的。巨頭聚集了更多的頂級名校或者實力更強的畢業生。
曾經一時風頭無兩的格林深瞳(就是那家被徐小平和沈南鵬爭論估值是5000億美元還是1000億美元的那家),在初期招聘發文《對比起,我們只招牛人》,一度號稱“哈佛、斯坦福的MBA‘在當實習生’;北大、清華的‘能來面試’;中科大的‘程序員可以,其他崗位得想一想’”,而當其面臨發展危機后,對人才的吸引力大幅下降,有離職員工對媒體談到:“HR 部門收到的簡歷里,能有個本科都算不錯了,很多都是專科。”
我們不歧視任何人,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不同層級的學校的畢業生,其總體(不要拿個體來反駁)的視野、能力、思維方式都不在一個level。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大家可以自己體會。
4
大公司 ?劣勢
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在小公司能獨擋一面,在大公司只能當螺絲釘”。或許,這句話有一定的正確性,大公司,基本各個方面都有專門的團隊負責,你只需要做好自己負責的方向就可以了;而在小公司,可能各方面都得操心,身兼多職。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說,是在一個方向做精做深,還是廣撒網,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而對于一些人提到大公司體制僵化,晉升難,或許去初創企業,也不一定能快速晉升。
▼ ?▼??▼ ?▼??▼???▼??▼ ?▼??▼
前面敘述了那么多,借用我一個有明星AI創業公司和互聯網巨頭工作經驗的朋友的一句話總結:如果你特別厲害,能獨當一面,可以去創業公司;其他的還是老老實實去大公司好好學習、提升自己。
請注意,我們本文討論的前提是大公司和明星AI創業公司,而對于更小規模的創業公司,除非創始人和初始團隊非常厲害,否則,去這些公司的風險非常大,對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可能有較大不利影響。
但是,大公司的校招職位數(HC)也是有限的,在19年算法崗一片紅海的情況下,大部分算法應屆生,其實是很難拿到BATH、TMD這些大公司的算法崗offer的,最終去AI明星創業公司,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而對于學校不那么好的畢業生,去大公司和AI獨角獸的難度更大,或許開發崗進大公司的難度更小一些。如果不得不去規模更小的公司去做算法,是需要謹慎考慮一下。
最后,給一個小建議,如果你真的想去,或者不得不去一家創業公司,拿到offer后,抽出時間去實習一段時間,哪怕只有一個月,也會讓你對這家公司的團隊氛圍、發展前景、員工福利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這時,如果不符預期,還可以及時止損。如果當年筆者抽出時間去前東家實習,估計我就不會選擇入職這家公司了。我們每個人都想在早期加入像字節跳動、美團這樣高潛的公司,拿更多的期權,但是普通人很難分辨出一家公司會成為巨頭還是趨于平庸,所以,去實習或許是考察一家公司的最好選擇。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拿到稱心如意的好offer,前程似錦!
往期精彩回顧適合初學者入門人工智能的路線及資料下載機器學習在線手冊深度學習在線手冊AI基礎下載(pdf更新到25集)本站qq群1003271085,加入本站微信群請回復“加群”獲取一折本站知識星球優惠券,請回復“知識星球”喜歡文章,點個在看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应届算法岗,选择巨头还是AI明星创业公司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关于Transformer,面试官们都怎
- 下一篇: 完整的端到端的机器学习流程(附代码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