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放】中外大厂奇葩说:谁是技术圈的嘴炮王者?
BAT等一線大廠程序員待遇已超硅谷?中外技術創業哪邊強?本文根據10月21日晚網易云信聯合InfoQ、視頻云共同策劃的大咖說直播節目整理而成。
錯過了直播或者看了一遍直播覺得不過癮的小伙伴,
可以戳下方視頻看視頻回放,內容精彩,你值得擁有!
(視頻時長1小時44分,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土豪隨意)
有顏有料的大咖陣容
主持人
六六:InfoQ萌妹紙,大咖說當家主持
三無辯手
(無底線、無節操、無立場)
阮良:網易云信、網易七魚、視頻云總經理
國內隊
一辯王曉波:同程旅游首席架構師
二辯陳戈:騰訊廣告引擎與數據算法中心副總監
國外隊
一辯秦江杰:LinkedIn數據基礎架構部高級軟件工程師
二辯覃超:峰瑞資本技術合伙人、前Facebook員工
?
大咖說內容傳送
六六:簡單介紹一下這次辯題的背景:王俊凱是程序員,在十一的時候收到兩個offer,一個是來自硅谷一個來自北京,兩份offer條件相當情況下,更多考慮是生活和發展上,王俊凱如何抉擇呢?請發表一下個人意見。
阮良:這個題目乍一看好像根本沒有什么好選,肯定會選硅谷。我想到一個很古老的故事。有一個男人要找結婚對象,于是有長輩給他介紹三個都很漂亮的姑娘,他想選一個作為終身伴侶,就給了這三個姑娘分別五千塊錢看怎么用。第一個姑娘買了很多化妝品和衣服精心打扮,對那個男的說這全是用在打扮我自己。
第二個妹子拿著五千塊錢買了一個iPhone手機送給那個男的,而且說你看我都買東西送你了。第三個妹子拿五千塊錢做投資,賺了很多個5000塊錢,說你看我非常有投資理財的觀念。最后,這個故事大家可能聽說過,那個男的選了一個胸最大的。
這雖然是一個段子,其實也蘊含一個道理:人的需求是多樣性的,不是看到錢多福利好事少就選擇了。
六六:這么簡單精彩的一個開場。給大家介紹一下本次辯論賽,分為兩個辯題,辯題一:BAT等一線大廠程序員待遇已超硅谷?辯題二:中外技術創業哪邊強?先是由一辯進行立論,二辯會駁對方的立論,然后是奇襲,接著是三無辯手發表三無觀點。
先從第一個辯題開始,從國外一辯秦江杰老師開始。
國外一辯秦江杰:大家好,阮同學說得非常好。人的需求是多樣,不能光看程序。一流程序員不看錢,他知道錢不是問題,因為他明白一個道理,薪資來源于個人價值,也是個人價值的反映。
在一個良好的機制下面,個人水平高低自然帶來物質上的回報高低,所以這個辯題其實并不是,國內的BAT廠商給的錢多還是硅谷廠商給的錢多,背后的問題是,對于個人價值的提升來講,到底是國內的BAT給你更好的提升個人價值的機會,還是去硅谷給你更好提升個人價值的機會。
對于國內情況我真的不是特別了解,跟大家說一下國外的情況。我覺得在硅谷,至少有這么幾個方面對于提升個人價值非常有幫助。
第一點,美國或者說硅谷到目前為止是IT人才的吸鐵石,匯聚世界各地的人,會有很多的思維碰撞。如果你長期待在同一個環境里面跟很多相似的人交流,思維就禁錮起來了。而硅谷還是一個最好的平臺,能夠有很多人匯聚在一起,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
第二點是文化的問題。第一是工程師文化,很多事情都是工程師驅動,不是說老板腦子一拍說今天要干這個事。第二是影響力文化,這跟剛才的薪水有一些關系,很奇怪的一個事情是,硅谷的人很多時候不是太在意錢,錢很重要,但是有很多人愿意拿著只有別的企業開出來可能一半的薪水,去一個小的創業企業,因為硅谷很講究影響力文化,他們認為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個人對于這個社會的影響力。
第三,硅谷非常出名的就是創業文化,那個地方條件非常好,投資者非常成熟,創業環境都很好,你在那里不用擔心失敗,給你很多的機會嘗試。
第四,是我的切身體會,就是開源文化。我自己是在做Kafka開源項目,開源文化從小的來講只是把人公開,從大的來講是一個心態的問題,愿意把想法拿出來交流,我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但是把我現在認為自己能夠想到最好的東西拿給大家一起看,這樣的話會有很多人去幫把這個事情做的越來越好。
最后,還有一點就是事業方面。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現在非常流行很多產品,其實都是從硅谷這個地方慢慢運維起來,從小做到大。硅谷有非常非常多這樣的早期產品,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參與去做,可以近距離參與這種將來可能會成長成一個參天大樹的產品。
國外二辯覃超:第一,學習別人的東西最有效的是去了別人的公司里面,學習別人留學的大學教育或者是學他們公司的管理的以及他們的技術,相當于你要有一個時間去外面學習,所以大家如果都沒有去過硅谷,我還是推薦大家去看一下,有一句話就是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你不一定要去美國,你去日本、澳大利亞也可以。
第二,我覺得現在互聯網發達了,地球越來越小,好男兒志在四方,位置并不重要,只要自己過的好一些。硅谷有一個好的地方就是現在收入還算不錯,如果剛畢業的人可以拿12萬到14萬美元,同時給你股票,而且一般來說是不會糊弄你,老美的企業還是和你簽了合同。所以各位可以去那邊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財富穩固。
國內二辯陳戈:先總結一下對方兩位的觀點。超哥的核心觀點就是先出去看看再回來,其實他自己也是對這個問題表現出一種,不得已而辯這個話題的姿態。其實,先出去看看并沒有特別實質的內容,大家都是有機會成本的,年輕的時候最寶貴的時間就是那么幾年,所以這個選擇是要有成本的。第二,江杰老師核心觀點是成長空間和個人價值的問題,這個問題我想重點說。
首先,國外牛人多開源多,思想交流更加開放,但其實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大家國外去交流,尤其是技術上通過各種各樣的paper交流已經比過去多很多了。國外開源,大家也能看到,善后就更不用說,國內也在逐漸變好了。而牛人多、更成熟,同樣意味你的發展空間更小了。如果現在國外像微軟、谷歌的基礎架構或者Kafka都已經做這么成熟了,那我們去了是不是只做一個螺絲釘呢?
國內的公司BAT即便現在技術很成熟,其實在幾年前它的技術和國外的大廠應該有明顯差距,但是這幾年的時間,相當多的領域技術已經和國外的廠商在同一個水平,這個成長如果你經歷了個人的收獲會更大,晉升空間很大。
大家知道陸奇(前微軟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被譽為在國外最成功的人,如果排除個別的創業者,其實真正的國內出生在國外創業成功的例子很少,陸奇最高做到微軟副總裁,但是國內做到同樣位置的人有多少?就成長空間和個人價值來看,我覺得這正是國內的一個最好的機會。
六六:下面是奇襲時間,各位老師蠢蠢欲動,從硅谷隊開始。
國外一辯秦江杰:剛才對方辯友說到,不需要到那邊去看。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游戲,叫做傳話不走調,讓一個人把一句話告訴另外一個人,再讓這個人告訴第三個人告訴第四個人,一路傳下去,整個意思就變樣,因為直接和間接溝通是有非常大的區別。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我的一個同學,他出國去讀書,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跟寫這個教材的老師合影。上那個課我的感觸很深,國內和國外用同一本教材,但是因為那本教材是那個老師寫的,所以很多東西能夠講的非常清楚。
這就是面對面和遠程跟人家交流的很大區別,不是所有東西遠遠看著就可以搞明白,尤其是文化,很難通過看美劇就可以把整個美國所有的創業文化全都搞清楚,親身經歷和遠程通過Email交流,實際區別還是非常大的。
另外,剛才提到成長速度的問題,這恰恰是我們要出去的原因,因為在國內,別人前面已經開辟出來的道路追著往前跑,非常順利,但是當你跑到最前面的時候,需要自己去砍樹的時候,這時候你就發現一點砍樹的經驗都沒有,這是我們需要學習人家是怎樣做創新的根本原因。以前的高速發展并不一定代表說當我們追上國際先進水平之后還能保持增速,這是有本質區別的。??
六六:現在請陳戈老師。
國內二辯陳戈:江杰老師想把大家代入一種預設,預設一定是國外的先進,而且就是國外的經驗一定是最全的,這個預設大家看是不是成立的。首先,對于學習來講,不僅僅是學習經典的基礎理論,或者是現在已成型的東西,還包括親身經歷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也是一種學習。
比如,現在國內互聯網遇到的很多問題,雙十一經歷的最高峰、微信經歷的高并發的通信,恐怕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沒有,這些問題才滋生最好的技術,通過這些經驗可以學到的東西,很可能比國外一些經典的東西更多。
所以,尤其是江杰老師說你發現國內公司很快學習國外公司,可以很快到一流的水平,但是發現還不會砍樹,這個不能讓人信服。國內公司的成長其實面對的很多問題都和國外不一樣,是一路砍樹過來的。
國內一辯王曉波:的確,可能國外的技術上確實好,但是真正用于實際環境經歷這么多披荊斬棘的技術卻是在國內。
國外一辯秦江杰:這一點我認可,您說的沒錯,但是我想說明的一點就是,國內遇到的問題有特殊性。我們知道,寫代碼有兩種,一種就是一個沒有的產品要做出來,另外一種就是已經做出來的產品,但是bug非常多,要去填坑,這兩者之間有本質區別,國內在填坑方面的經驗更多一些。但是我們去看整個產品的開發,國內很多的技術都是從美國或者硅谷過來的。
國內一辯王曉波:現在國內也有很多是在做創新,坑填多了自然有做新的方式方法就出來了,所以開始明確跑的快一點,但是也挖了不少坑。
國外二辯覃超:我很不解的一個問題,填坑的數量不一定國內的就多。有一個統計數據就是,比起硅谷公司來說,BAT的開源項目比例并不多,騰訊可能更少,國外開源多,所以坑也多。
六六:三無辯手,發表一下看法。
阮良:我覺得兩邊說的都有道理,我又不得不回到第一個故事,其實人是有不同的需求,看你到底是什么。收到一份來自北京或者硅谷的offer,哪怕錢一樣,可能內容還是不一樣,可能給你的股票不一樣,可能公司是不一樣的。
我覺得最關鍵的還是,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有的工程師追求的是錢多事少,有的人追求環境,有的人追求學習成長速度快,每個人追求的東西可能真的不一樣。
每個人一定要從多角度去看這個問題,無論是硅谷還是中國,其實大家為了讓這個世界更美好,如果你沒有創新,無論在哪兒都干不下去。
六六:下面進行第二個辯題,中外技術人員創業哪邊強,也是由國外一辯開始。
國外一辯秦江杰:我個人沒有創業的經驗,我待在硅谷,看到其他人創業的例子。絕大多數的碼農中,創業者還是少數,風險還是很大的。所以對于創業的人,我個人感覺是要有這么幾點要求。
第一,必須要有清晰的愿景,就是你要非常明白自己到底想要做成什么事情,終極目標要非常明確非常清晰。
第二,必須要有一個優秀的團隊,這是最重要的,比如你上一門課的難度不取決這門課的本身難度,取決于碰到豬隊友還是大神,如果你碰上豬隊友祝你好運。
第三,要有實際規劃,不能光有一個理想,要有一個小目標,做一件事情要有很多的志同道合朋友,但是必須要有一個很好的規劃,通往小目標的途徑。
第四,要有一個堅定的決心,我看到我身邊創業的同志們都非常艱苦,日子都非常難熬,基本上是7×24,所以要做好非常艱辛的準備,一定要非常堅定的決心才去做這件事情,不然就很容易中途失敗。
最后,要有一時的沖動,剛才講的規劃各種風險,其實很容易就讓人打退堂鼓,最后能夠促使你真正邁出這一步的沖動也很重要,可能有很多形式,比如王俊凱程序員,丈母娘說你要買房了,他一看這工資不夠,怎么辦,創業吧,這也是一時的沖動。
這幾點是創業非常重要的條件。然后,硅谷的最大優點是,投資環境比較寬松成熟,大家都比較寬容,會給你足夠多的時間,去做足夠多的嘗試。
其實有想回國創業的人,回國看了之后又回去了,最大的原因就是,他覺得國內可能很多投資者還是比較急功近利,他們可能會想非常快追求一個回報,但通常,創業都是需要一個比較長的孵化過程。
相對來講,硅谷的投資者比較有耐心,也更有經驗,真正孵化創業。很多時候,一個好的風投一個好的天使投資人是可以幫助這個創業者去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僅僅是投了錢就開始追求回報。
六六:請國內隊曉波老師。
國內一辯王曉波:創業應該更多去關注商業的場景、市場,任何的創業首先創業不是寫代碼,寫代碼我們可以挖很深,也可以填坑,國內有很好的商業環境,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節點的時候需要什么,比如電商。
還有一點是社會的人力情況,中國人很多,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可以找到市場機會,投資者怎樣給你做風投,更多的是看你這個商業能不能去掙到錢,能不能未來是商業的模式。
國外二辯覃超:現在其實在硅谷的創業越來越多,國外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體制其實是相對完善的。第二,就是硅谷環境比較好,比較寬松,環境也不會那么浮躁,如果技術創業,可以靜下心來做很多真正的創新,或者提升自己的技術。
而國內可能很多時候就是做PR,大家一起參加各種各樣的會議,最后能夠真正做成的事情少之又少,在硅谷如果做純技術的話可能會更好。第三,國外同質化競爭互相抹黑也很少,有非常全面的孵化。
國內二辯陳戈:環境好環境寬松體制好,不浮躁,這些都是客觀條件,對每個創業者是一樣的,任何一個客觀條件對某一個創業者來講都可能有好處和壞處。
比如,國內的體制,任何一個客觀環境你都可以利用它變成自己的優勢,或者自己的劣勢,不代表這些客觀環境都對某個人一定是優勢或者劣勢,這是我核心觀點。所以他們列舉的這些客觀環境和你適不適合在國外創業沒有直接的支撐和關系。
在大陸出生的人在美國或者海外創業成功的例子有多少,可能我的視野還不夠開闊,大家十個手指都能數出來。這里面的核心問題是,很多華人在國外可能文化上不夠適應,那如果你不能很好的適應文化,怎么能夠很好的把握住那個文化下造就的市場,這是在國外創業的一個很大的問題。
所以,從適應文化的角度和最終成功的案例角度,國內有多少創業成功的案例。剛才對方講的那些國外好的客觀條件,沒有很強的證明,國內的人去選擇創業是比在國外更好。
六六:好的,下面是奇襲的時間。
國外一辯秦江杰:你不能說國內創業企業多,所以這個國內的創業環境就好,或者華人創業企業多,國內創業環境就好,國內有多少中國人,美國有多少中國人,你要看比例,可能有很多美國華人在創業,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那并不代表以后就不會成長為一個很大的公司,所以我覺得第一個是比例問題。
至少就是我并沒有聽到他抱怨說我需要做很多的公關,需要跟投資人非常非常多的唇槍舌戰,因為這其實就是內耗。你不能說我因為內耗經驗很豐富,所以抗壓力能力就強,就一定生存的更好。
國內一辯王曉波:我們討論是什么,創業在哪邊強,你是到硅谷去創業,還是在國內創業。確實也有很多人在硅谷創業,但是我覺得創業不分國界,但在目前這個狀態下中國的市場好一點,機會更多一點。
你開始創業,你連投資人都搞不定,怎么搞定市場,這樣一個環境一定是有利于你在未來更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創業是全身心投入,在市場上是搏殺,每一步都很重要,但每天跟很強的人客服各種困難,最后一定很強。
國內二辯陳戈:對方的核心觀點就是投資環境,認為國內的投資環境不好,浮躁,但是這一點沒有很好的支撐。就是從華人創業成功的結果來看,因為我們并不比較創業的數量。另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有些客觀環境差,這些客觀環境其實很可能是創業者的機會,那我做一個不浮躁的團隊,是不是我就可以有更多的競爭優勢。
國外二辯覃超:剛才對方的辯友講了很多國內創業成功的例子,邏輯思維、餓了么、美團還有攜程,他們其實都不是技術創業,不完全代表技術,更多是商業模式。我看了一下技術創業,好像就只有今日頭條,比例還是很少的,在技術方面還是非常坎坷。
國內二辯陳戈:確實是超哥挖了一個坑,他把這個問題定義為,這些創業的成功和技術人員無關,所以大家不要糾結是不是技術創業。是不是做一個技術架構才叫技術創業,那我覺得關鍵的衡量標準就是,看在這個創業的過程中工程師或者工程師的團隊是不是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是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那看剛才超哥舉的例子,我覺得其實是符合工程師的發展的需求。
六六:下面請三無辯手。
阮良:我非常贊同國內隊的觀點,就是無論技術創業還是什么創業,要對客觀環境的市場機會商業模式的真正探索。我其實以前是一個標準的碼農,我發現,技術的確是推動生產力進步的第一推動力,但是還是要靠商業的變現驅動這個技術的生產力。
六六:那我們現在跟網友互動,回答三個問題。
阮良:下一個風口。
國外二辯覃超:大家如果想創業,各種基金的報告說,第一是企業服務,也就是現在企業或者創業公司進入一個主要發展時代,大部分人基本上是不能野蠻發展,人力越來越貴之后,各種自動化軟件或者企業服務軟件,企業服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歐美公司已經有非常成熟的軟件在用,國內是一片空白。
第二,消費升級,GDP達到六千美元的時候,要買更好的品牌,這就是為什么外貿、進口貿易這么多。如果有人在國內想做一個東西做好,就是要靜下心來,把工匠精神發揮出來。
阮良:還是消費升級,現在新的中產階級已經超過100個億,大都是追求更好的產品、更差異化的服務。比如,網易研選就是把中國最好的制造商找出來,去輸出制造我們國有自有品牌好的東西,而且是價格優美,關鍵就看大家有沒有看到這個機會和創新性。
六六:還有一個問題,比較國內外內容創業和技術創業。
國內一辯王曉波:這個話題其實很大,純技術創業和內容創業,比較起來有點不太公平,內容更大,純技術市場更小。如果是技術上一個點踩得非常對,很有高度,那我覺得可以;如果兩個差不多,都好像一般般,我覺得內容會更好一點。
國內二辯陳戈:補充一下這個問題,首先贊同內容和技術創業差別比較大。其實,我覺得對大部分創業者來講不需要思考這個問題,內容創業和技術創業需要的精英和素質是差異非常大,一個人同時有這兩種選擇的能力,我覺得這種可能性很低。所以,創業最根本的是要看自己擅長什么。
六六:現在老師可以脫離自己的辯論隊伍,站在自己的立場講一下國內國外的思維。
阮良:無論是我們工程師出身還是其他的職場新人,都要清楚想到需要什么,真的規劃好自己的人生之后,才會選擇去硅谷還是去北京或者去非洲。我最早是做工程師,然后轉做產品經理。
有一個非常深的體會,產品經理非常重要的素質就是創新能力,這個世界能夠很好往前進其實就是很好的產品經理、工程師的技術能夠真的落地,轉化為產品,然后造福整個社會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前進。所以我建議所有的工程師都需要培養一些產品經理思維,這樣也能夠有助于我們做更好的工程。
國內一辯王曉波:如果是從offer來看,去哪里都無所謂,去硅谷也好,去北京也好,還是去非洲,主要是看做什么,我覺得這個很重要。那份工作對你的挑戰有多大,對你自己的提升、對你自己的理想有多少幫助。
國內二辯陳戈:假設按所謂世俗的事業成功來看,總體來講,我覺得也許在國內機會更多,但是還不錯的人,比如說其實你有能力進BAT,去國外看一看再回來會更好一點。
國外一辯秦江杰:我非常同意阮大哥的講法,每個人要非常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這個特別重要。有的人可能的確就是非常注重家庭,非常注重自己的朋友交易圈,非常適合在國內生活,對于這樣的人來講,其實未必一定要出去。
但是我可能是有一種“世界那么大,我想到處看看”的心態,如果有一個機會沒有出去,那你可能會在你的后半生一直有這樣一個遺憾。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始終認為年輕人在年輕的時候還是應該多看一看,眼界決定了一個人最后發展的高度,眼界從哪里來,很多時候是需要你到處走走看看。
六六:國外加班情況,兩位國外老師回答一下。
國外一辯秦江杰:大家可能有一個想法,國外的碼農比較輕松一點,其實真的是未必,區別在于,國外有很多加班是自己自愿,而國內很多是公司規定,這個時候人的動力就不一樣了。
舉一個例子,回國來開QCon,跟我老板請假,我說第二個禮拜正好我母親生日,想留在上海,可以在上海這邊上班,不耽誤工作。老板說這樣不太好,他覺得你應該多休息,你就應該第二個禮拜不要上班,你就在家呆著,好好休息就好。
其實,因為我有很多工作想要完成,即使這樣跟我說了,我也是會去把工作做完。但是這個跟公司強迫,給你的感覺就非常的不一樣。總體來說,如果說是比較有追求的碼農,在哪兒你都要把事情做完,在國內可能就身不由己。
國外二辯覃超:我同意他的講法,講的已經很全面,再看兩個問題。第一,硅谷沒有試用期,他要開你就開你,提前一個月通知你,你想走也可以走,提前一個月打招呼。雖然是這么說,但是他們一般來說沒做到這么殘酷,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流程,看到底是不是表現不行,會給你三個月提高的機會。
第二,稅后薪酬,如果正常的碼農沒有其他的收入,12萬到14萬年薪,在加州交稅會達到35%到36%,一年下來3、4萬美元也還是很不錯,在西雅圖會更好一點,交的稅基本在百分之二十幾。還有一點,股票其實是算你的收入,如果你有一百股的股票,你可以拿到60多,40直接當稅務交出去。
六六:國內最近加班炒的也很火,也想知道在國內是怎樣的情況?
國內一辯王曉波:如果這時候團隊正在沖鋒,勢必加班會很多,因為市場可能過了這個時間點就沒有了。另外就是,有些團隊會做更大的創新,這個團隊相對來說自由一點。我們團隊有一個小伙子就習慣工作到晚上12點,他上午有的時候會請假,因為他睡覺,也是沒有問題。
阮良:我比較贊同曉波的觀點,其實在國內加班肯定是有,國內大部分的情況加班也是兩種情況。一種就是產品或者業務項目在沖刺階段的時候,勢必要加班。比如我們去造一個樓建一個橋也是在工期將近的時候想各種辦法幾班倒,這是很典型的現象。
第二,有很多大量的優秀工程師,為了提升自己,愿意多花時間提升自己,也愿意去為這個事情做研究,或者說填更多的坑,或者提高自己去解決更多問題,國內也有大量的工程師,愿意憑興趣或者意愿也好去完成這件事情,這是對于自己的愿景。
當然也存在比如公司強硬要求,但是在網易其實在國內比較一線的互聯網公司并不太存在一定強加團隊加班,大量還是在于真的是業務需要或者是工程師自己自愿加班。
國內二辯陳戈:說的更直接一點,首先,國內大的公司一定不會在文化上主動講說我就是強制加班的,沒有人會這樣做。事實上,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國內的公司就是大廠比國外公司加班情況要嚴重,我并不太相信就是國內的公司的工程師就學習熱情高,國外的就學習熱情不高。
那為什么會造成這個現象,我覺得就是會有一種氛圍,氛圍會有一種壓力。因為剛才講分兩種人,一種是很勤奮,就是要學到很晚,一種是中間人,受到氛圍的影響,雖然不倡導這種文化,但是直接間接執行中形成了這種氛圍,你就要比較有壓力,這個時候很多中間人會選擇這樣做。
國外一辯秦江杰:您覺得形成這種氛圍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因為國內的競爭壓力比較大,或者說可能有辦公室政治存在,導致程序員不是能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加班或者不加班,而是不得不做這種選擇。
國內二辯陳戈:這個問題比較深,我覺得本質上還是國內的競爭壓力,這個競爭壓力包括企業與企業的、人與人的,不只是業務競爭,辦公室政治不是主因,國外公司辦公室政治也不會少,這并不體現在這里。
阮良:剛才有一個彈幕,老板只看中加班的人。其實我不認同,老板是看結果,而不是看到底是不是加班。真正會晉升的永遠是有能力有輸出的人,而不是只會形式化的加班。我想無論是大廠還是真正做業務,其實都是一樣的,最終看的還是業績、產出。
六六:感謝各位老師,我也從網友的視角,受益很大,不管是從國外還是國內,了解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網易云信∣真正穩定的IM云服務
http://netease.im ?長按識別,關注精彩
與50位技術專家面對面20年技術見證,附贈技術全景圖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直播回放】中外大厂奇葩说:谁是技术圈的嘴炮王者?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1024程序员福利日 | 网易云送暖心礼
- 下一篇: 码神日志N0.1|专场邀请:深度解析音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