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寺·我心中的物性人心
中國文化,尤其繪畫,自元宋明以后,尤其當今,都在講師法自然。
但,古人與今人,對這四個字的理解,肯定是有差異的。
要不,怎沒在當朝看到與自然和諧相處悅性,喜樂瑞祥的靜凈心境的畫面來?
暮光下的峨眉山報國寺你看,當今各種館場的墻上,與自己內心與自然物性豪不相關的作品彼彼皆是。除了執政需要的那些與政事有關的國家題材似乎與主題有些關聯,那許許多多都以大師相稱的職稱很高的畫家們,在無數的作品中,都是很難看到人的心性與自然相處的境形并某種境界的。
為何?行缺!
此次,從北京來峨眉山在報國寺已小住10日了,天天從早五點多起,晚上三五點睡,中間間以補覺以保證人身足夠休息。盡管報國寺下午6點半就關門,但因與該寺監院常師的相處,得以可在寺內行走自如而有了晨午暮夜感覺一草一木與菩提性關的機會。再加上偶有與常師晨早走步、暮色散走伏虎寺叢林溪谷,聽流水潺潺、蟬鳥齊鳴的隨物見心的小舉,使我細想中國佛教道場四殿之西峨眉山之普賢菩薩的道場是以行為核心的授道要義來。
著名藝術家丁正耕在報國寺菩提堂即興創作與佛學人性有關的《峨眉山賦》現場著名藝術家丁正耕在報國寺菩提堂即興創作與佛學人性有關的《峨眉山賦》現場著名藝術家丁正耕在報國寺菩提堂即興創作與佛學人性有關的《峨眉山賦》現場筆者自1982年退出兵役起,就一直注重行萬里路的身體力行的落實。雖然十數萬卷書以上也算讀讀翻翻,且也在讀中常有從著作者生存背景與經歷始站點出發,想書中所述物論性觀的由來。但,總覺仍是沒有在自然中的行走,去悟得的心妙。
1984年在故鄉合江福寶林業職業中學任教時開始的從局部附近,到云貴川少數民族地區的行走,再到西北戈壁沙漠的孤艱行走,顯然,是使自己突然明白了一些什么是生命的道理了的。
著名藝術家丁正耕創作的《峨眉山賦》封面這陣住寺內,對僧人香客居士及朝圣旅游楠木臘梅風雨閃電并花鳥蟲鳴的觀察,自然啟動了從前行走時對自然的積累記憶。靜心細想,中國道教繁興的峨眉山道場與拉薩地區的原教苯教,為何當面對佛教翻越喜瑪拉雅山脈東進中原華夏,南下西南及整個南亞地區后,就使佛教很快播入人心?除了行政的方法,我想,佛法自身的智慧與善美并對人自己的缺點不足的修正作用應是首位的。尤其是在當一個民族信仰混亂而恰好表證出平公不舉時,這種幫助人心安靜的教授就肯定是深得人心與順應人性的了。
于是,我想到藝術于人類社會的功用與方法來。
我一直都認為,藝術,是另一種巫術。它一樣起到療效人類反反復復的自殘的傷口與心靈破碎的不可替代作用。
你靜坐,你就是大師。
已經躁動不止的時代,已經完全以利譽已福為榮的時代,已經對長者前輩和知識不能尊重與沒有敬畏的時代,已經完全沒有心靈行走的時代,誰能靜坐呢?有,就只能是真能法相四海之人。這種法相,當然也包括所有的執政黨在內。
你看,為什么道學與道教,佛教與佛學是有區別的呢?若你是一個有心人,而又沒有偏激,那么,你會明白些木木葉葉皆菩提等之說的道理的。
其中的妙處,就像初水的荷蓮,它們的香與形,都是為人有療效作用的。
而你也會在佛山寺院的深度和廣度的認知中,明白為何佛教中,有佛國之說了。
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及任何物畜,在佛教的學說中都是附注著生命與性情的。都是生命了,那作為同樣是有生命的人,是否也應該有對生命具有基本而必須的尊重呢?是的,當人在犯濺與作惡而殘害人生命時,是不是也有某種東西來抑制這種惡呢?那佛教就告訴了你一草一木皆法身,對生命須尊重的道義,對附有法德慧智的所有生命,于人而言,都是須肯定的尊重的唯一。就從對一棵小草的生命存在的尊重開始,人,就會慢慢地變得懂得尊重與具有敬畏的情懷了。
有尊重與敬畏的社會,一定是一個良善美好的社會。人類,該不該有這樣的國度呢。
有了尊重與敬畏,人才可能會懷有感恩與安靜的思考力,有了思考的力量才會有深入,有了深入的萬象探究了,你把握事物內部核心的眼光才相對的準確。有了正確并深準的眼光,你就會具有發現的能力了。
因此,筆者在八十年代的文學作品以及從2000年以來在中國高校100多場關于藝術及其創作的講座中,對藝術家的能力的強調,其中之一就是:你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優秀的藝術家,你首先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
都在忙著各種出場,各種爭位獲利,各種光宗耀祖的利益唯上的大時代,對身邊草木生靈的思考自然忽略,甚至膚淺的相待就似乎是正常的了。若是,那也就談不上人們對物成在人內心深處的共映并悟得。
自然,古人用自然中山川溪巖來訴說對江山社稷的政治抱負與自己人生境遇感懷時,選擇用筆墨紙硯和詩詞賦曲的藝術形式來作為載體,就基本不可能令當代的人去真正的效仿。
因為,真正的尊重與敬畏都沒有的種族與私利充盈的當代社會,自以為是比大眾都聰明的盡心地趕潮流爭價位的畫者們,誰會用時間與身體的能力,去親自師法自然,而丟了收名獲利的機會?
有了這些想法,于是,覺得自己應該記錄下這種想法來。
自然,作為寫詩出身的筆者,捉枝毛筆,在報國寺祇園的服務員及永見師父的輔助下,就一氣即興了一個10多米的長卷《丁酉夏即興·峨眉山賦》來。
當然,這種行為,肯定不應叫做書法,只能叫作用筆在宣紙上寫詩或感懷。
因為世人都說:
詩,心靈的!
附:文中附有用毛筆即興的原作與局部,僅是供同仁們互道學問用。特此聲明!
《丁酉夏即興·峨眉山賦》
丁正耕/句
峨眉山間半片月,四季常青掩綠色。
杜鵑花開遍山紅,猴跳鷹翔云作客。
夜來聲聲有蟬鳴,枕沿蛐蛐聲不絕。 三江匯處大佛寺,岷江盡收千堆雪。 一衣帶水青江雨,云下松楠暖弦月。
金沙江流寶藏多,根茂桿壯黃金葉。
五岳三江橫亙處,樂山樂水人歡悅。
自古峨眉是福地,苯教道教潤民宅。
漢時佛陀越山嶺,法壇始肇藏地褐。
拉薩河畔經幡轉,年年朝拜為圣殿。
東進中原播福音,南下大乘越眾國。
蔥嶺以東佛樂起,魏晉南北皇宮熱。
自此顯祖聚光芒,億萬苦民幸福得。
三寶晨光蕩云海,暮鼓晨鐘敲樓閣。
五拜三叩訴苦楚,洗凈雜念蓮花艷。
人生誰處無難時,難時難得心若結。
靜看皓華沉碧潭,捻念一經定慧緣。
忠孝禮儀與勤儉,人人家家喜禪說。
華夏自有佛陀在,千古萬流涌波巖。
法相四海聽梵唄,余音纏繞宮商角。
一念一誦繞道場,普賢菩薩德更賢。
棵棵青草是法身,枝枝花木亦菩提。
祖師東漸成福海,喜樂吉祥光佛顏。
眾生常念心始靜,來世可得福漣漣。
老丁亦乃人中人,從軍癡藝造詩文。
略有顯著論世像,只為人間正義存。
溫情總是冰山水,夜來風雨擁寒窗。
丁酉駕車看戰友,樂山城西禪驛息。
相約再來報國寺,元音切切倚樓臺。
常性師父根性好,覺悟源自菩提揭。
不爭不求持眾戒,功徳妙用眾生便。
修煉眷有華光出,金頂放光圣賢悅。
黃門歷來帝都有,生靈頃心向佛國。
濟人救世躍滄海,三寶凈虛洗障業。
一朝擁有菩提樹,彼岸光芒永不絕。
如今華人少信仰,三綱五常斷血脈。
道德孝忠正喪時,祖陀光耀顯南北。
天下只有公民有,若廢百姓晝夜黑。
一木一草皆法相,大佛禪院授佛學。
華蓋欲求亦何求,報國寺內人間闕。 2017年7月26日至8月1日構思,8月1日20時至23時05分老丁即興長筆創作于報國寺菩提堂,8月2日3日再酌于祗園201室。全卷長11米2。照片為全作與局部并創作現場。
2017年8月4日5時50分至8時55分老丁于峨眉山報國寺祇園201室隨筆。
(編輯:王怡婷)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报国寺·我心中的物性人心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
- 下一篇: 拿的起放得下,才是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