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天山来
有一首歌是這樣開頭的:“我們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風光……”我從一出生到出家,就是成長在這天山腳下的,這里不僅地方風光好,而且人也好,他們性情粗狂豪邁、直爽大方,不論什么時候,走入他們的世界,都會感受到他們的熱情、純樸;他們總帶是給你快樂、體現著他們的善意和高尚品質,我被熏染著、也感受著,—路上伴隨歌聲、伴隨舞蹈,走過高中、上完大學一一自已是何其幸運!生活愉快,工作順心,在這種氛圍里,我學會了感恩,感謝周圍的一切,是這一切組成了我的生活;是這一切使我身心健康、長大成熟!這種感恩之心時時在我心中升起,因此,我暗下決心也要永遠給予他們快樂,乃至奉獻我的生命……但是,如何奉獻,怎樣給予?面對天山的父老鄉親,面對普天下的眾生,我該如何用實際行動去回報?
那一年的冬月,彌陀圣誕的那一天,同事小程讓我陪她去公園買東西,她用手指向公園西北的一座紅墻大門的建筑物,我想公園為吸引游人,連建筑物仿古都仿成寺院的樣子。當我跨進大門時,我驚愕了一一淡淡的紫煙繚繞著,寶鼎上掛著的小鈴,在風中搖曳,并不時叫地傳來陣陣清脆悅耳的鈴聲,這還真是寺院!從未想到在我身邊竟然會有寺院,隨她拜完佛,我毫不遲疑地走進流通處,恭恭敬敬地請了本《三世因果經》和《居家學佛行儀》,從此,我步入了佛法的海洋。《楞嚴經》講到人生到何界趣足跟人的欲望強弱分不開的,也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就算人們一生中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到的榮華富貴,仍然不灑脫,不自在,這完全是因為無知無識而無智啊:讀《妙法蓮花經》中的“提婆達多品”時,使我明白我們確實應發大乘之心,樹立起處處為成就他人,利益他人而不惜犧牲自己的菩薩精神,我不自覺地跪在佛前鄭重地發愿:要象地藏王菩薩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我的熱血沸騰了,我要學習佛菩薩是如何成佛,如何度眾生的。但是一個根本問題總是纏繞著:修行一定要出家嗎?
我長時間不停地思考著這個問題,讀到《梵網經菩薩戒》時,知釋迦佛已八千次來娑婆世界,他這…次來世間,還是示現放棄人們不惜生命樂求的榮華富貴,而出家修行并成道,我仔細思考著:佛陀完全可以用各種方式來度眾生, 又何苦如此示現呢?我每天口口聲聲說學佛,我學到了幾分?若不學習佛陀出家修行,不是在打妄語嗎?作為三寶弟子,如何紹隆三寶?僅有佛法二寶行不行?答案告訴我:我可以出家了,因為三世諸佛均現出家相而成佛。
經常與同修居士在一起討論佛法,我覺得而對博大精深的佛法,自己太淺薄、無知,我要學、我要修,但是需要時間, 唯一的辦法就是出家!
趙樸初居士曾談到: 現今社會,若要更有效地弘揚佛法,必須提高僧人的素質,所以現今社會第一需要的是培養僧才,第二需要的是培養僧才,第三需要的還是培養僧才!
我似乎聽到了他老人家的呼吁之聲,我作為一個三寶的菩薩戒弟子,我覺得我該出家了。我知道自己淺薄,但我相信自己也許不一定能成為僧才,可是一定會成為令佛菩薩歡喜的好弟子。于是我開始準備出家了, 當我說服了我的家人時,我覺得這是一個好兆頭。我知道,咱雖身為女兒身,但懷丈大志。不僅僅自身要解脫,而且還要令一切與我有緣的眾生同登涅槃城。我深深相信三寶會加被我的。于是,六月十九日(給師父打電話請求出家后的第三天),在莊嚴、肅穆的大雄寶殿里、如來座下現了僧相。從此我的感恩中除了眾生恩外,還有師恩、佛恩。我想起楞嚴咒前的“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我會真誠地將此身心奉塵剎的,我依然熱愛我的生命、我的天山南北及成就我的善知識們,我相信通過學修,將之運用于現實生活中,一定會令周遭的人減少一分煩惱、增加一份智慧和得到身心的自在,而且更愿社會更多的優秀人才也走入佛門、走入僧人行列,為光大我們的佛法,令更多苦難有情走山死谷而獻出熱情和信心,精勤修學,讓自已的臂彎里擁有著的不只是三、兩個人,而是象諸佛菩薩的胸懷那樣博大;讓自已象黑暗中的明燈,時時照亮他人;讓自己的人生價值如是實現, 如是嶄露、讓太多的希望,算了,先放在心里,把它換做心的呼喚和實際行動吧!(信息來源:摘自《空林佛教》)
編輯:明藍
總結
- 上一篇: 揭开养殖业的内幕:水产家禽都是靠生长激素
- 下一篇: 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脱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