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洞察行业中的应用场景?(上篇)
如何謀劃行業中的技術應用
本文以醫療行業為例,講述AI技術等新技術應用到行業中的方法論。
選醫療行業為例的原因有兩點:應用全和行業深。應用全:醫療行業足夠大,各類技術的應用場景較多。行業深:復雜的行業更容易說明結論“只憑技術做行業生意是不可行的,行業和技術需要有機地整合。”
要讓技術變成生意。首先,我們需要深刻理解行業邏輯,包括錢的邏輯和各方的利益訴求。其次,我們需要認識到,技術應用要構建在行業邏輯之上,結合商業規律和技術理解,判斷各場景的發展前景并設計好打法方案。
謀劃技術在行業中應用的方法論
傳統思維中,人們擅長在一些傳統業務中不斷優化,做好細節讓用戶滿意。但是,人們不擅長以手中牌(已有的產品與服務、已有的技術積累、戰略型投資等)為出發點去考察一些行業的產業鏈(如醫療產業鏈),看到這些相關行業的政策、新技術等背后帶來的新機會。而這些不擅長的恰恰是需要認真思考的。
當我們以技術為輸入目標之一,全盤思考如何在行業中做生意,以“已有資源+新技術+投資”為牌,以新政策和新技術為驅動力,重構行業利益關系為框架,挖掘行業中的新機會并設計出打法時,才能夠更好地構建出一套技術應用的商業體系。
圖1 |謀劃技術在行業中應用的方法論
醫療行業的深層邏輯
醫療行業發展概況
醫療行業仍是朝陽行業。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及各種疾病患病率上升,中國的醫療支出近年來穩步增長。2011年至2016年,中國的醫療支出總額由2.4萬億元增至4.6萬億元,預計2018年將達到5.5萬億。全球醫療支出占GDP比例頭部國家占比均在10%以上,2016年我國醫療支出占比僅為6.4%,提升空間大。
圖2 | 醫療支出概況
醫療行業生態圖譜
醫療行業水大魚多、參與者眾多,行業生態十分復雜。
除了醫護人員與患者外,醫療行業的參與者中有提供信息與服務的企業、提供醫藥器械方法的企業,也有技術支持的企業等等。
醫療行業各參與方的營收和利潤數據
在我國,醫療行業整體還是以公立醫院為主體的、非市場化的行業。
圖3 | 醫療市場規模
醫療行業中“錢”流通的模式
國家醫保(政府的錢)+比例自費:
控制總額,項目審批的方式監管,控制診療費用(非市場化工資)。國家改革態度:走量來提高利潤,不認可渠道費、營銷費等。
醫改政策解決“醫藥險”
國家醫保在未來產生赤字風險很高,國家有強大動力解決醫療行業的“花費多,體驗差”。醫藥分離+醫保控費降低費用(花費多)、分級診療+多點執業解決醫療資源平衡的問題(體驗差)。
圖4 | 醫改政策解決“醫藥險”
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模式
HMO模式不再是傳統的看病然后報銷的模式,而是改變了整體的利潤導向。
圖5 | HMO模式
醫療行業生態圖譜
當我們明確了醫療行業內各個參與方(患者、醫生、醫院、藥品、保險)的現狀以及訴求之后,我們才可以知道新技術應用的方向在哪里。
患者:醫療需求增長較快、就醫體驗差、資源不均衡
2017年,我國就診人次達81.8億人次,65歲以上人口占11.4%,呈逐年上升趨勢,由于老齡人口增加,人均就診次數逐步增加。
慢性病是疾病高發區,我國居民疾病發病率TOP10中,慢性病占比76.9%,醫療體系面臨巨大壓力(醫保赤字)。
就診過程中,“三長一短”問題突出:掛號排隊時間長、看病等候時間長、取藥排隊時間長、醫生問診時間短。移動醫療通過提供掛號、導診、小病自診、在線問診、付費等醫療服務能顯著提高患者就醫效率。
我國醫療資源嚴重傾斜于發達地區,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及醫療機構床位數,城市都遠高于農村,偏遠地區居民的醫療需求遠遠達不到滿足。移動醫療借助互聯網的便利性打破醫療資源的地域限制,通過遠程醫療、在線問診等形式讓欠發達地區居民享受一線城市豐富的醫療資源。
圖6 | 醫療人次
醫生:三甲醫院虹吸,工作強度大收入低;政策催生醫生多點執業,醫生資源流動
醫生隊伍人員不斷增多,其中三級醫院診療人次及醫生增長率遠高于其他機構,虹吸效應明顯。
我國醫生每周工作時長在50小時以上占比77% ,工作強度大但收入水平較低,未完全市場化。
多點執業對社會辦醫是利好,醫生有獲得更高收入的強需求,主任等權威醫生通常會受聘于多個醫療機構(數百元/次診療費)。獲取高質量醫生成本超高,本身不盈利反而作為宣傳引流的招牌,普通醫生則會參與線上問診,但是純線上問診性價比較低,醫生參與的意愿不夠強。在以藥養醫的大環境,只問診費本身無法調動多數醫生的積極性。目前成為公立醫院的補充財源,成立“國際部”的公立醫院往往反對醫生去其他地方多點執業。
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在SCI期刊及國內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可以影響到臨床醫生在醫院升職加薪,甚至決定了醫院科研基金的獲得及申報科研成果、競選各類標兵等所有跟醫生切身利益相關的事務,發表論文是醫生的剛需。為此,丁香園旗下已成功出版包括 JTD 雜志在內的 16 本英文醫學學術期刊,其中JTD(《胸部疾病雜志》)已被SCI收錄,2012 年 JTD 雜志稿件中,中國作者的稿件占30%。
醫院:以公立醫院為主體的醫療體制
我國醫院主要有六大主體:公立醫院、民營醫院、互聯網醫院、診所、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健康管理機構,其中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是公立醫院。
政策門檻降低、政府鼓勵社會資本辦醫,民營醫院數量逐年增加,公立醫院數量逐年減少。2015年,民營醫院數量超過公立醫院,但診療人次上依然遠低于公立醫院。
破除“以藥養醫”和推進“分級診療”是國家醫改的指導方針,對醫院的體制改革影響較大。
為何過度醫療難監管?政府如何解決?
醫藥:醫藥市場增速放緩;多項政策降低藥品消費成本
2016 年,我國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收入為 2.8萬億元,同比增速達10.5%,醫藥和醫療器械制造業收入實現持續增長,增速略緩,其中西藥及中成藥為易耗品,制造收入占比最高,分別達42%、30%。醫藥領域的兩個突出問題:新藥研發的周期過長,以及藥品銷售的渠道加價過多。政府出臺多項政策,降低藥品消費成本。待政策穩定后,醫藥流通將進入穩健增長時期。2017年全國處方藥銷售規模約13510億元,非處方藥約2164億元,可以估計處方藥產生的總利潤約為非處方藥的2.8倍。
處方外流的受益者:院邊藥房(規模化能力弱)> 連鎖藥店(包括DTP藥房) > 醫藥電商。
為何醫藥電商發展艱難?
圖7 | 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收入狀況
保險:中國的醫保模式和現狀
截至2015年,我國醫保參保人數達13.36億人,覆蓋率在95%以上。從醫療支付比例來看,我國近四成醫療費用由個人支出,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個人負擔較重。我國醫保基金運作管理原則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控費能力弱,根據《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報告2017》預測,2017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將出現當期收不抵支的現象,到2024年將出現累計結余虧空->國家推進醫改的重要驅動力。
商業保險的發展現狀和問題:
2016年我國健康險市場滲透率9.1%,人均每單消費3118元,2011-2016復合增長率42%,隨著人們的健康意識,有望進一步快速增長。
圖8 | 醫保現狀
當前健康險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報銷型:根據醫療費用按約定的比例賠付,例如賠付治療花費的80%。
給付型:固定金額賠付,例如重疾險,客戶患上特定癌癥直接可得賠付100W。
專業健康險公司話語權低,普遍未盈利,原因有兩個:
1.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選擇風險,使得高風險人群占比較多,賠付支出高(中國未建立完善的電子病歷) 。
2. 健康險接入公立醫院困難,幾乎無控費話語權2015年5家專業健康險公司投資收益和保費收入分別產生54億元和466億元收入,健康險業務收入占比88%,剔除投資業務收入后,2015年健康險業務虧損10%,其中包括退保金、賠付支出(82.6%)、手續費及傭金、業務及管理費。
點擊進入了解更多技術資訊~~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如何洞察行业中的应用场景?(上篇)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简单一“录”,轻松完成金融业务审核!
- 下一篇: 如何洞察行业中的应用场景?(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