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王晟教授:给光纤3室研究生的一封公开信
獻給所有要讀研的同學們
給光纖3室研究生的一封公開信
王晟教授: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學院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樂民的大弟子)
――研究生的理想主義:給現實中掙扎和痛苦的眾生一點精神食量
? ? ? 上次關于研討班的討論后,我的確郁悶了一段時間。為什么?因為我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可以稱作“挫折感”或者叫“失敗感”的東西。
? ? ??最初創建這個研討班制度,目的不是讓你們學到什么;而是希望讓你們知道該怎么學。更準確地說,是希望你們體會到什么叫科研,如何發現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最最關鍵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體會到的那種樂趣。我一直堅信,這種樂趣是激發一個人潛力的唯一源泉。任何無法體會到這種樂趣的人,都無法真正勝任未來等待你的工作。無論那種工作對你意味著什么,相信我,它多半會伴隨你直到你的晚年。那種掙幾年錢然后靠銀行存款當寓公的日子需要忍受太多的寂寞、消沉、孤獨、挫折感,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說句俗話,你沒那“心理素質”;況且除非靠投機、賭博、非法勾當,沒人能真的一夜暴富。所以絕大多數人還得靠工作去掙得面包,甚至掙得(要是你干得好的話)榮譽、體面和成就感,去掙得使你之所以“是你”而不是別人的那種尊嚴和自信。你必須每天8小時,每周5天(至少)面對你的工作,要是老板高興的話,你還得星期天啃面包加班。現在問問你自己,要是無法體會工作中的樂趣,你怎么度過這一生?要是沒有這種樂趣,你怎么面對工作中的那些困難,以及解決這些困難之前所必須面對的失望,困惑,和壓力?要是沒有這種樂趣,你如何獲得沉下心去做那些“笨功夫”,并且不知道這些笨功夫是否會真正帶來成功所需要的信心和毅力?最后問問你自己,沒有這種樂趣,你還真的會有樂趣嗎?
? ? ??可是。。。。。
? ? ??可是我們從小到大都沒人告訴我們說生活是為了樂趣呀?是的是的。我們東方民族歷來以勤奮為美德,以享樂為恥。生活是為了奮斗,不是為了享樂。日本人和韓國人從小就教育孩子要“堅韌”,要“忍”,要為未來的生存競爭做好準備。我們也一樣,從小就聽大人說要努力學習,為什么?因為不努力學習將來就會去“淘大糞”,就會去“掃大街”,就只能做低賤的工作,就會被別人看不起。所以,每個老師都會告訴你他那門課對于你的將來是多么重要。你為什么學數學?因為數學好才能考上大學,考上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所以學數學是為了讓你找工作,學不好數學就找不到好工作,你不想找個好工作么?你為什么學語文?因為語文是跟人交際的必要手段,要是不掌握好這種手段,你就沒法出人頭地,沒法勝人一籌,沒法脫穎而出。你不想出人頭地,勝人一籌,脫穎而出么?
? ? ??這TMD是什么狗屁邏輯?
? ? ??難道學習數學時你沒有體會過那種樂趣,那種在征服某道難題時所感受到的樂趣,或者從不知道變成知道時所感受到的那種樂趣?當你第一次明白“勾三股四弦必五”時,不覺得驚奇,進而驚嘆,最終折服么?當你求解一道難題,苦思多日后終有所獲,迫不及待地翻看答案,發現答案正確時,你內心中感受到的那種狂喜,有什么別的東西可以替代么?如果有人告訴你這些題高考不會考,你的驚奇和狂喜就都作廢了,沒有了,不真實了么?有了這種樂趣還不夠么?還需要其它的什么目標么?最重要的是,真要是沒了這種樂趣,又怎么可能學好數學?難道你閱讀中文時從沒有感受過漢語的美么?那種不需要知道背后的思想,僅僅朗讀就可以帶來的快感,你真的沒有感受過么?聽聽(我是說“聽”)這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千騎卷平崗”,你不必知道這是誰寫的,不必知道當時是怎么回事,也不必知道什么是“黃”,什么是“蒼”,這里面的那個“狂”字還不夠令你激動?再聽這段:“寒潭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你不必讀過《紅樓夢》,難道就體會不到那種“寒”和“冷”,體會不到那種孤獨么?還有這段:“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那種沉痛、那種希望,那種光明,你感受不到么?即使當初寫這句詩的那個詩人墮落了,這段文字本身仍然永恒,仍然不朽。正是這種文字本身的力量使我至今深愛漢語,即使這是個不管干什么都必考英文的狗屁年代。還有其它的好多學科,比如物理,比如歷史,比如哲學(我說的不是辨證唯物論,甚至不是本體論,是那種從善良和悲憫的偉大心靈中迸發出來的關于人的哲學),他們都具有這樣的共性:如果你不帶偏見地走近它,就一定會被它感動,被他影響,被它激動,可它們都無一例外地被該死的應試教育歪曲為獲得晉身階梯的工具,或者參加生存競爭的武器,都無一例外地被打上了“有用”和“無用”的標簽。這種靠是否有用來區分知識的邏輯抹殺了多少鮮活的內容,剝奪了多少體現生命活力的創造性精神活動,葬送了多少潛在的天才啊!難道你真的認為為了生存就必須抹殺這些樂趣么?沒了這些樂趣,生存本身還剩下些什么?
? ? ??是的,我需要樂趣,可我更需要錢啊,沒錢怎么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沒錢我怎么養家糊口?你王老師不也常抱怨錢少么?靠。。。少跟我來這套!
? ? ??是的,你說得對,我沒法駁倒你的話。但請允許我怯怯地反問一句:難道在你(不不,對不起,是我們),難道在我們掙得可以養家糊口的錢之后不該追求點別的理想?畢竟養家糊口并不難啊,然后呢?去掙更多的錢?可是掙更多的錢是為什么?為了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更昂貴的學校?可是難道你真的認為更大的房子一定意味著更溫暖,更好的車更舒適,更貴的學校能給你的孩子帶來更好的教育?難道這些真的值得你花一輩子去追求?或者,這些只是表象,掙更多的錢其實是為了掙得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受人尊敬?可是更受人尊敬,更高的地位到底給你帶來了什么?你的唯一人生就用來爭取這些身外之物,你不覺得不值嗎?
? ? ??那你說這輩子該為什么活著,該為什么努力?真的有值得花一輩子去追求的理想?你不會是想說共產主義吧?且,別傻了。。。
? ? ??好吧,我們就來說說“理想”。我想說說我的理想,以及我形成這種理想的過程。
? ?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為“理想”活著,要樹立堅定的理想。所有的理想主義教育中,最具人性化的榜樣大概要算保爾柯察金。他那段每個中國孩子都會背誦的遺言中隱含著難以言喻的勇氣和自豪感,洋溢著一種氣勢非凡的,使你不得不被挾裹而去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以及每個男孩子都渴望擁有的英雄般的力量。我承認我曾經被那段話激動過。只是后來,隨著時間的流逝,經歷的豐富,使我意識到,我從小受到的共產主義教育忘了告訴我兩個基本的事實:第一,并不是每個人都想要過上共產主義生活。我以為等著我去解放的深受資本主義壓迫的美國“勞苦大眾”們,工作一年掙的錢比我勤奮一生的高級知識分子母親一輩子的工資還高。第二,在共產主義旗幟前倒下的,不光只有英雄,還有無辜者。正象韓少功說的那樣:“假如讓馬克思看到古拉格群島,他會作何感想?”我有幾個高中同學,都是成都軍區高級軍官的孩子,就像王朔小說中寫的那幫軍區大院的孩子一樣(當然沒有那么痞),因理想主義的破滅而變得消沉、絕望、墮落,甚至反社會。我比他們幸運,因為在沒有理想的年代,我仍認為理想主義有價值。我當然也煩惱和困惑過,但是(可能是由于年輕,容易沖動的原因)一本中篇小說和一部日本電影戲劇化地改變了我對理想主義的認識,使我在心中默默地為自己樹立了新的人生楷模。那小說是張承志的《北方的河》,那電影是高倉健主演的《海峽》。張承志筆下那個倔犟的,頭發亂蓬蓬的,眼睛黑漆漆閃著光的學地質的小伙子橫渡黃河時,我激動地渾身發抖。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堅信,搞野外地質考察是一個男人在和平年代唯一應該選擇的職業。《海峽》就更不得了了,我至今都無法忘記看那部電影的那一天。那是一個無聊的暑假的上午,我躺在床上打開了電視,中央臺播放了那部電影。當時我沒有立刻換臺的唯一原因是因為主演是高倉健。然后我就那么側躺在床上,用手支著頭,看完了整部電影。我甚至不記得變換一下姿勢,以至隨后的幾天整個肩膀和脖子一直象落枕一樣酸痛。主角是一個沉默寡言的土木工程師,為了修建連通日本兩個島嶼的海底隧道,他幾乎是孤身一人堅持了20余年,跟所有的困難(跟天,跟地,跟海,也包括跟人)作斗爭,他當然成功了,可成功后他選擇了默默地離去,避開人群,記得電影的最后用字幕交代:他又去勘查另一個海底隧道的建設工地去了。看完后,我走到陽臺上,費了很大的勁才沒讓自己大叫出來,可憋在心里的那句話在十幾年后的今天仍然清晰:我要象他那樣活著!上大學后,正值香港黑幫電影大行其道的時候,幾乎每個同齡人都在談論那個戴著墨鏡叼著香煙穿著黑色風衣的小馬哥,說他是“英雄”。可在我看來,跟那個土木工程師相比,小馬哥簡直輕飄飄的象個小丑,浪漫得離譜。還有那些所謂黑道英雄,為了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拔刀子砍人,內心空虛輕浮得象個氣球,西裝領帶神氣活現可是一扎就破。高倉健帶著礦坑頭盔,表情僵硬,盔沿壓得很低,站在燈光微弱的隧道中,頭盔下的眼睛依然亮得灼人————我直到現在都認為,這個特寫鏡頭是詮釋“堅持”二字的最好注解。是的,堅持。當時我想作的就是這樣一種人:能堅持做自己該做的,不隨波逐流。我認為這就是理想主義。我承認,這種感情中摻雜著一些想當悲劇英雄的矯情因素,但在我的大學時代——那個價值多元,沒人再把理想當回事,即使真誠地談論愛情都被當作笑料的年代,這種矯情的理想主義成為我在內心深處把持自己的唯一支撐。后來,我遇到了李樂民老師,他對我的影響要實在的多,盡管不是那種偶像般的,但卻要有力的多,深刻的多,因為他就生活在我的身邊。關于他有許多可以說。我把前年一本期刊約我寫的關于李老師的一篇文章引在這里,作為注解(文中有些話略嫌夸張,別笑):
? ? ??“在我的學術生涯中,有兩個重要的轉折點。一是博士畢業,二是第一次獨立申請課題。正是由于這兩個轉折的順利通過,最終堅定了我選擇對許多人而言也許既枯燥又清貧的大學教師作為終生職業的決心。而我之所以能順利完成這兩次轉折,李樂民老師的言傳身教無疑是最為關鍵的因素。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決不僅僅是我的老師,更是那種能在適當時候以適當方式影響(甚至決定)你人生走向的引路人。
? ? ??在1999年夏天的某個深夜,我正在為我即將完成的博士畢業論文撰寫“致謝”一節。在經過4年心無旁騖的研究工作之后,我第一次有機會認真地思考4年來朝夕相處的導師對我的影響,也第一次意識到這種影響的廣泛和深刻。最終寫下的當然永遠無法完整概括這種影響,但的確大致勾勒出了當時我的真實感情:“本文的選題和研究工作是在我的導師李樂民院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李老師淵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以及年屆七旬仍終年終日努力不輟的工作作風每每令我汗顏,也每每在汗顏之后給予我奮發向上的動力和勇氣。我相信,本文的完成無法完全報答李老師多年來的教誨之恩,只希望本文中凝聚的我的一點心血能夠給予他些許安慰。”
? ? ??現在回想起來,我從一個幾乎從未接觸過任何類型的研究工作的普通學生,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從事科研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的青年教師,這里面不知浸透了李老師多少心血。正是他教會了我如何選題,如何查找文獻,如何從紛繁的思想中萃取出有價值的結論,如何撰寫學術論文,以及——最為重要的——如何實事求是地描述自己的成果。如果說,這一切還只是一個導師應盡的職責的話,那么,他在不經意間給予的教誨遠遠超出了這種職責,也正是這些小事所折射出來的人格力量對我的人生施加了潛移默化而又不可替代的影響。
? ? ??記得剛讀博士的時候,需要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當時互聯網還沒有現在這么發達,查閱文獻還必須到學校圖書館去。圖書館的外文學術期刊閱覽室進門時必須登記姓名。我每次去都發現李老師的姓名在上面,無論我去得多么勤。查閱學術文獻是一件枯燥而且耗神的事,即使是我們年青學生,也只是在不得不去的時候才去,而當時李老師已過了普通人退休的年齡。這種常年不懈地堅守一種單純的學術興趣的精神,漸漸使我意識到,即使是在我們這個日漸功利化的時代,也還是有另一種可貴的獻身精神存在。無論你怎樣評價他所堅守的那種東西,這種堅守本身都不能不令人感動。
我們的辦公室在9樓。曾經有一段時間為節約用電,每天晚上電梯不開。我們這些習慣晚上加班的人不得不每天晚飯后都來一次氣喘吁吁的“散步”爬上9樓。我們驚奇地發現,已年近七旬的李老師經常晚上也到辦公室來加班,或者看書,或者給學生們交代一些課題中的問題,有時甚至只是為了跟哪個學生討論一個白天沒有討論完的問題。他這么做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不愿意把當天能夠完成的工作留到第二天,無論為此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這不由使我想到,任何一種信念,哪怕是“今日事,今日畢”這樣簡單的格言,要堅持徹底都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 ? ??我最初開始獨立申請課題的時候,許多規矩都不太明白,所以填完了申請表總是要請李老師先看一下。有一次,表格中要求羅列我已經發表的文章。李老師看完了以后,說必須注明每篇文章我是第幾作者(盡管表格中沒有明確地這樣要求)。記得當時他一邊翻看著申請書,一邊頭也不抬地說到(更像是在自言自語):“這種小地方一定要嚴謹,不能隨便。要是這種地方都不嚴謹的話,還搞什么科研?”隨后就說其它的事了。這句話留給我的印象是如此鮮活,以至當時他的神態我都記得。盡管他并非有意識地提醒,但這卻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什么是“嚴謹”,以及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應該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才稱得上“嚴謹”。
? ? ??這樣的小事還有許多,當然不可能一一列舉。需要說明的是,李老師對我的影響是一個不間斷的、漸進的過程,而這一過程還在持續中。因為身在其中,其性質還難以估量,也難以復述。
? ? ??我唯一確信的是:在有限的人生經歷中,我見識到了一位令人尊敬的真正堪稱敬業的科研工作者,而這是我的幸運。
? ? ??但是,從李老師身上學到的東西中,對我最有價值的,其實是這樣一個認識:堅守背后靠的是興趣。堅持不是盲目的,不是任選一個目標就一定可以堅持下去的。堅持本身不是痛苦的,是快樂的。而且對于堅持者而言,正是因為有這種快樂在,所以才可能真正的堅持下去。比如外人可能覺得李老師這種生活方式實際上犧牲了很多東西,可我覺得,他本人可能并沒有感覺到犧牲了什么。你憑什么認為他需要你的同情?他本人感受到的其實是樂趣啊!是無法被剝奪的快樂感和滿足感啊!他也許根本就沒有在他所得到的和所犧牲的之間進行過權衡,可能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去權衡什么。他所做的,只是憑他個人的興趣低頭走下去。我們站在他的背后羨慕他得到的,同情他失去的,那只是我們自己的無聊而已,他根本就不在乎這些。再回到我母親的例子。她雖然一輩子掙的錢不及一個普通的美國中產階級一年掙的錢,可她的勤奮并非全無回報,她得到了她應得的那份尊敬。更重要的是,她得到了“平靜”,那種只有奮斗過之后才會有的滿足感。在同事和家人的眼中她是平靜和滿足的。晚年的她終日沉迷于她青年時代就無比鐘愛的京劇藝術。整天依依呀呀地跟著電視學唱梅蘭芳,自得其樂。我常想,給我這樣的晚年,我可以不羨慕任何人。畢竟地球人都知道:生活質量并不完全取決于金錢和地位。取決于什么?我想答案應該是內心世界的豐滿和寧靜。是的,說到底還是你自己的心靈決定了你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如果你放棄你的心靈指引你去追求的那些單純的快樂,而去追求那些別人告訴你的目標,比如金錢和地位,那你就是在本末倒置。我以為人的一生其實是由一段一段的“過程”,一段一段的記憶拼起來的。每段過程中都有樂趣,也都有困難。如果你用心生活過,記取每段過程中的每一點單純的樂趣,好比拾起路邊的珍珠,最終穿起來就是一條璀璨的項鏈,就是一個完滿的人生。就能在你的晚年獲得象李老師或者我母親那樣的自我滿足。
? ? ??關于目標和過程,我認為沒人說得比史鐵生更透徹。在大段引用他的話之前,我想羅嗦兩句這個人。史鐵生是當代作家中最值得尊敬的一位,他坐在輪椅上,臉上卻透露著悲天憫人的佛一般的光芒。與他相比,余秋雨顯得太輕佻,而周國平顯得太書卷氣。我認為每個為人生目的而苦惱的人都應該看一看他的兩篇散文(順便說一句,他的小說受贊譽更高,但我看不懂。這很象王小波,他也是散文一級棒,看得讓人忍俊不住卻又回味無窮,但小說卻完全不知所云,意象灰暗、凝滯,有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殘忍感):《我與地壇》和《好運設計》。《我與地壇》是浮躁年代中令人靜心的良藥,里面流露出的愛與痛,悲與喜,那種深沉的希望,那種內容豐富的寧靜,那種成熟內斂的溫情,都會讓每一個在人世間疲憊掙扎的人感受到溫暖,并在被深深感動之后被激勵,被啟迪。我真的無法描述我對這篇文章的喜愛。韓少功曾說過:“1993年即使只有一篇《我與地壇》,我以為也是文學上豐收的一年。”《好運設計》則反映了作家另外的一面,那是一種深邃的思考。他以一種近乎戲謔的口吻假設自己可以獲得某種好運——可以任意設計一個“完美”的,沒有缺憾的人生。但最終的結論卻是:沒有缺憾的人生是不完美的;“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造過程的美好與精彩”。他是這么說的:“人類是要消亡的,地球是要毀滅的,宇宙在走向熱寂。我們的一切聰明和才智、奮斗和努力、好運和成功到底有什么價值?有什么意義?我們在走向哪兒?我們在朝哪兒走?我們的目的何在?我們的歡樂何在?我們的幸福何在?我們的救贖之路何在?我們真的已經無路可走真的已入絕境了嗎?”“過程。對,過程,只剩了過程。對付絕境的辦法只剩它了。不信你可以慢慢想一想,什么光榮呀,偉大呀,天才呀,壯烈呀,博學呀,這個呀那個呀,都不行,都不是絕境的對手,只要你最最關心的是目的而不是過程你無論怎樣都得落入絕境,只要你仍然不從目的轉向過程你就別想走出絕境。過程————只剩了它了。事實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過程。一個只想(只想!)使過程精彩的人是無法被剝奪的,因為死神也無法將一個精彩的過程變成不精彩的過程,因為壞運也無法阻擋你去創造一個精彩的過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變成一個精彩的過程,相反壞運更利于你去創造精彩的過程。于是絕望潰敗了,它必然潰敗。你立于目的的絕境卻實現著、欣賞著、飽償著過程的精彩,你便把絕境送上了絕境。夢想使你迷醉,距離就成了歡樂;追求使你充實,失敗和成功都是伴奏;當生命以美的形式證明其價值的時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現在你說你是一個幸福的人你想你會說得多么自信,現在你對一切神靈鬼怪說謝謝你們給我的好運,你看看誰還能說不。”在另一篇散文中,他說得更透徹:“消滅欲望絕不是普渡眾生,而只是消滅眾生,不應該滅欲,只是應該把欲望引向過程,永遠對過程(努力的過程、創造的過程、總之生命的一切過程)感興趣,而看輕對目的的占有,便是正當的欲望。只是為了引導出一個美麗的過程,人才設置一個美麗的目的,或理想。理想原就不是為了實現,而只是為了引出過程罷了。美麗者何?所謂童心不泯是也,所謂生氣勃勃是也,無論你干什么都干它個津津樂道一醉方休。”“事業是重要的,但也如目的一樣只是為了過程的歡樂而設置的。”“在人生的路上,必要找到一個好玩具。而只要玩得入迷,就都是好玩具。”
? ? ??讓我們回到我最初的邏輯上來。1)要獲得一個充實的人生,必須要有理想主義,要懂得堅持,不能隨波逐流。2)要獲得一個滿意的人生,必須看輕目的(尤其是功利的目的,因為它最不值得追求),看重過程,看重追求過程中的樂趣、快樂和美麗。這大概就是所謂“審美的人生”(這是周國平創造的一個詞,用來與“功利的人生”相對應)。
? ? ??好吧好吧,算你小子能噴!那你倒是說說看,我這個研究生該怎么讀?就算你說的有道理,我現在而今眼目下,到底該干些什么?別忘了,你在冒充“人生導師”之前,首先應該當好你本該當的那個角色:研究生導師。你總應該首先教我將來工作用得著的那些知識和技能,然后再來扮演God吧?我總不能指望在用人單位面試的時候先背一段史鐵生或者周國平別人就要我了吧?
? ? ??等等等等,你這是在投換概念。你還在在乎能不能找得到好工作,還在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這說明你沒聽懂我想說的。不過,唉,。。。好吧,那我們就來說說研究生階段該學些啥。
? ? ??你真的以為研究生階段學到的東西對你的未來那么有用?你以為我教你C++,你就夠用了?說實話,你在研究生階段學2年C++,可能還不如在華為培訓幾個月管用。況且學完了C++,別人要用C#怎么辦?就算你牛,玩命學了2年后精通所有軟件相關知識,可是你能保證等你工作的時候沒有新的軟件技術出現?就算你牛得不行,所有關于軟件的東西你都能舉一反三,無師自通,你能保證需要跟硬件打交道的時候你的軟件知識也能得心應手么?那我就學硬件唄,不行啊?!行,怎么不行,可是硬件也千差萬別啊,模擬、數字、FPGA、VHDL、DSP。。。你能學得完么,就這么兩年的時間?還得扣掉你吃飯、睡覺、踢球、打游戲、上網、聊天、談情說愛,甚至發呆的時間?所以啊,哥們,對了還有姐們,求你了,聽我一句吧:別把研究生階段當作上戰場前的培訓班。說到戰場,講個故事。美軍在瓜島戰役前夕組織了一支敢死隊,選了全軍最有經驗,最精壯的士兵組成。派了幾個最好的戰術教官和一個牧師來負責訓練。教官的職責大家都明白,牧師來干什么?上級說:是為了消除戰士們臨戰前的恐懼。大家輕蔑一笑:屁用。結果呢?瓜島之戰是完全的叢林戰,美軍毫無經驗,那些戰術教官自己也只從書本上學過,哪里可能訓練出叢林戰高手?但是盡管面對頑強得近乎沒有人性的日本人,這支敢死隊卻打得異常英勇,雖然因不熟悉叢林戰規律損失慘重,卻從未退縮過。戰后總結經驗,說那個牧師起了關鍵作用。這其實有點象《兄弟連》中Spiels中尉對Blith中士說的:“你之所以恐懼,是因為你還想活下去;要是你盡早意識到這樣一個基本事實:你來到這兒就已經死了,你就不會恐懼了。”那個牧師起到的就是這個作用:提醒士兵說你們已經離死不遠了,這不,連牧師都派來了。這就是我想對你們說的,畢業后的那個戰場上會需要什么武器、需要準備什么戰術沒人能看得準,因此比那些戰術教官更有意義的,是心理上的準備。當然,我不是牧師,而且這里也沒什么死呀活呀的,沒那么嚴重。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我不僅想教你們克服恐懼,而且想教給你們一個秘密武器,猜猜看,那是什么?。。。。。。(汗)不至于吧,說了這么半天還不明白?。。。。。。對了對了,就是這個:興趣。有了科研的興趣,有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從中體會到樂趣,你還會懼怕你將來可能面對的那些工作嗎?無論你面對什么科研工作,其方法都是相通的,道理也是相通的。技術手段不同,所需要的工具不同,這沒關系,學呀!你有興趣還怕學不好?你只要不是把功利性的目的看得那么重,只要真能從學習陌生領域的知識中獲得樂趣(就像你學數學感受的那種驚奇和狂喜一樣),還有什么東西學不好,學不精?所以,要是你真的能這樣看待未來的科研工作,你就偷著樂吧,因為它就是你的那個“好玩具”,可以讓你“玩得入迷”,玩得興高采烈,玩得興致勃勃,玩得“津津樂道一醉方休”。
? ? ??現在,問問你們自己,你們在研討班中體會到這種樂趣了嗎?我看沒有。否則的話,你們不該那么不主動,不該那么沉默,不該那么心不在焉。而你們的不主動,沉默和心不在焉,又怎么能不令我感到“挫折”和“失敗”呢?
? ? ??我想了很多。真的,從懷疑你們到懷疑我自己,從懷疑研討班的方法到懷疑這個辦班的目的本身。。。然后。。。。
? ? ??然后我決定再試一次。在你們的即將入校的師弟師妹們身上再試一次。我不服氣。我打算自己來備課,自己來講;我打算把他們抓的更緊。我就不信,我不能讓哪怕一個人感受到那種樂趣(或許應該叫做回憶起那種樂趣)!
要是真的又失敗了呢?。。。
? ? ??或許到那時我應該放棄,并對自己說:你盡力了,并且你的確是錯了。在現在這個社會,“興趣”高于“功利”只是一個夢想(不是理想),“審美的人生”更是癡心妄想!所以還是收起你的狂妄吧,收起你的愚蠢的理想主義吧:
? ? ??你只是一個教師而已。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zinyy/p/9792796.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转】王晟教授:给光纤3室研究生的一封公开信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火锅底料开了放冰箱会坏吗?
- 下一篇: 新股中签后怎么缴纳资金(申购新股中签后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