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000D0] 让你效率“猛增十倍”,沉浸工作法到底是什么?
一位編劇在三天內完成兩萬字的劇本,而在此之前,他曾拖延了足足半年。一名大四學生用一天半寫了8000多字,一鼓作氣拿下畢業論文。
有人說:“用了這個方法,我的效率猛增十倍。只用短短兩小時,就摧枯拉朽地完成了報告。之前我卻因為長久的拖延,白白遭受了那么多壓力。真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難過……”
?
傳說中的“沉浸工作法”,你可能也有所耳聞,可它到底是什么?真的有那么神奇嗎?
?
這是我開發的一種簡單易行的短期工作方法。對一些“沒有確定開始時間”的任務(例如常規的書面工作)有奇效,特別適合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群。效果呢,說神奇也神奇,在我的“戰拖騎士團”課程,以及急慢性拖延咨詢中,這個方法都幫眾多學員解決了燃眉之急,備受好評。“效率猛增十倍”算是夸張,那個案例當事人估計是之前拖太久了,剛剛完成時,的確興奮。
?
本文是此方法第一次以書面形式,公開發布一個簡化體驗版。五分鐘就能學會,一小時就能體驗到效果。揭開神秘的面紗,告訴你一個快速入門的沉浸工作法。
?
廢話少說,開始體驗吧!這個方法的特點在于,如果你不去試用,壓根就無法體會、也無法想象到任何效果!
?
步驟:
-
找一件你現在就能開始,卻拖延已久的任務。你的任務是:_______
-
用手機定4個鬧鐘,每15分鐘一個。即:分別設置在15分鐘、30分鐘 、45分鐘和60分鐘后。首次體驗設置4個,平時你可以自定義鬧鐘個數。
-
啟動任務時,以及每次鬧鐘響起時,默念咒語1:“眼前的15分鐘,我選擇沉浸還是休息?”
-
如果選擇沉浸,就讓自己專心做這項任務,15分鐘內排除所有外界干擾。
-
如果選擇休息,就以“非參與”的方式完成15分鐘休息,比如喝水、散步、聽音樂、打電話、閑聊等。不陷入電腦或手機,即是“非參與”。
-
如果太專心而沒聽到或者忘了鬧鐘,視為自動選擇一次新沉浸。
?
提升自己:見效以后,怎樣避免反彈?
你瘦下來了,可怎么確定不會胖回去?你炒股賺了,可怎么確定不會賠回去?
效率提高了,可怎么確定不會降下來?拖延癥好了,可怎么確定不會再回來?
?
反彈是最令人惱火的現象之一,再也沒有什么比反彈更令人沮喪了:半年含辛茹苦,一朝灰飛煙滅。在神話里,它也是神懲罰不聽話的凡人的辦法:西西弗斯日夜操勞,一次次把巨石推上山頂,又一次次看它從山坡滾落。
?
跟反彈有關的問題,最近半年接到的咨詢案例中特別多。這跟中國股市很有關系。這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股市,曾經讓無數人大喜過望,又埋葬了無數股民一夜暴富的幻想。“戰拖騎士團”的一些學員也飽受沖擊。他們在“正常”的日子里,本來能夠有條不紊地工作學習,用上沉浸工作法以后更是效率嗷嗷高。可碰到牛市以后就特不淡定,分分鐘想刷軟件,看看自己選的個股有沒有再漲(“爭取年底買房!”),根本停不下來。好吧,大盤越是猛漲,他們的工作效率就越是狂跌,于是老天都看不下去了,把熊市給他們送來了。可6月份以降的那一撥熊市,來得也太暴力了些,上下一片鬼哭狼嚎。幸好我的學生當中還沒有跳樓的。他們終于死心了,不怎么在上班期間刷行情了,可內心森森的傷害,誰來治愈呢?幸好騎士團課程里,包含了三次一對一咨詢的機會,于是我又承擔起了“災后心理重建”的偉大任務……
?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人反饋了其他類似的問題:不小心胖回去了怎么辦?狀態波動怎么辦?一段效率爆棚的時期過去,有些疲憊怎么辦?我的拖延“癥”是不是沒有好踏實呢?
?
不知道你沒有碰到類似的狀況。這種局面不但讓人惱火,對于沒有經驗的人來說,甚至會釀成絕望。“讓我感謝你,贈我空歡喜”,還不如從來都沒有過歡喜:從來沒有過歡喜,至少還有個念想,還有希望。那么如何應對呢?總結近半年的咨詢,也結合我們戰拖與自我提升社群里,眾多成員的收獲,分享六條經驗:
?
1 著眼于內在。
?
在很多領域,結果并不是跟你能力精確對應的,至少不是實時對應的。炒股就是一例。能力一般的人,在牛市就是會賺,在熊市就是會賠。兩種不同的行情,結果就是會差很多。很多人碰到牛市賺錢時,就覺得是自己能力強,眼光好,一到了熊市就哭天喊地,統統怪罪于外部環境。蜂擁而入的新股民里,有多少人會進行基本的技術分析,又有幾個人會認認真真去看財報三張表呢?退潮了才知道誰在裸泳,風口沒風了才知道誰是真正的豬,把夢想全押寶在幸運上的人,不賠他們賠誰呢?
?
平心而論,你覺得能通過一個人賺了或者賠了,來判斷他的投資能力高低嗎?你的心如明鏡,其實一直都清楚答案。
?
所以,越是外部化的指標,越是結果類的指標,就越是遠離我們的控制,就越是跟我們的真實能力之間隔著厚厚的玻璃板。各種隨機擾動太多了。如果我們只是緊緊盯住它們,成天患得患失,還不如別活了。
?
最值得關注的是什么指標呢?越是內部化的越好,越是原因類的越好。“能力”就是一個相對內在的指標。在《窮查理寶典》里面,查理·芒格說:
?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唯一的成功就是通過買股票發財,那么這是一種失敗的生活。成功的投資只是我們小心謀劃、專注行事的生活方式的副產品。我們要能夠比其他人更快更準確地分析出任何種類的交易,能夠在60秒內找出令人信服的弱點。”
?
跟“小心謀劃、專注行事”所對應的能力,正是在炒股這個行為當中,我們致力于提升的真正指標。投資給我們的真正回報,不只是收益本身,甚至也不只是虧損時的教訓,而是迫使我們形成的那種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為將來而精心籌劃的意識、習慣和能力。而收益,是我們遵循原則以后,時不時地能收到的副產物。
?
聽過我課的同學都知道,在自我提升當中,我們提倡你只去控制可控的部分,這樣心態才容易放平。我曾經推薦過好友紀元的雙鬧鐘無痛起床法,那個方法是為了讓你早起,可你只需要做到,下床去房間另一頭,關掉即將響起的第二個鬧鐘就可以了。關掉之后你是不是就一定能起床了呢?這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概率,不排除你又躺回去了。可實際結果顯示,相比于只設置一個鬧鐘,這個辦法的確能提高你早起的概率,而且是大幅度提高。這就足夠了。
?
控制你的動作,而不是結果。你越是覺得目標可控,就越容易去實施。這就是很多高手偷偷采用的秘訣。有時我們把事情做砸了,不是因為不夠努力,不夠專注,而是因為方向不對,找錯了關注點。選擇更內在的指標,卯足勁兒去精進吧!
?
2 跨過真正的拐點。
?
你用過搜狗輸入法嗎?它的發明人——“搜狗輸入法之父”馬占凱,是我的好朋友。我們經常通電話討論學習進展。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終身學習的力量,也更確信,學習這件事情,只是在被應試教育迫害多年的人那里,才是一件苦差事。對于稍微救過來的人來說,學習都是樂事,都是本能需要。
?
幾年前剛認識占凱老師時,對他的印象就是典型的理工宅。你對IT工程師形成的各種刻板印象,都可以套用在那時候的他身上。當時他除了IT互聯網技術之外,感興趣的東西也不多。現在他已經跟當時判若兩人,不但好奇心全面復活,對無數領域都充滿了興趣,而且喜歡組織活動、辦沙龍,今天辦一場知乎大小V的聚會,明天把在行行家拉到咖啡館里。現在,他關注哪個新話題,就把(他認為)有共同興趣的人拉到一個群里討論,于是我也被他拽進過很多微信群。
?
當然,作為提倡斷舍離和極簡主義的人,我往往沒過幾天就把他的群悄悄退了。我這算是黑他么?
?
黑完占凱老師以后,我要分享的是他的“最速學習曲線”理論。他曾在電話里興奮地告訴我,他發現了一個普遍模式,在很多技能的學習過程中重復出現:
?
一開始是空白期,你完全沒有接觸這個領域。第一次嘗試過后,我們就進入了障礙期。在這個階段,學習者平均要經歷3-5次失敗,每一次失敗都會讓一批人打退堂鼓。越難的領域,障礙期越長,失敗次數越多。經過反復的嘗試,我們終于迎來了“拐點”。這是真正發生突破的地方,伴隨著一個標志性的成果,一次成功的嘗試,我們真正入門了。我們確定地意識到,我們掌握了。之后便是持續的高水平,可能還會有波動,會有第一次回落、新的障礙期、新的拐點、新的臺階等等。
?
在技能學習領域,許多人所謂的反彈,甚至算不上波動,因為波動是入門以后的事。很多時候我們連拐點都沒越過呢。無論是游泳、騎單車還是外語聽力,都有一個“學會了”的點。之前短暫地沒沉下去、沒掉下來,或者聽懂一大段,也不能代表已經學會了,因為初學者有時就是運氣好。
?
如果你還沒有通過真正的拐點,就更沒有必要因為反彈而氣餒。不必譴責自己,真正的改變還沒發生呢,急著譴責自己,都是自作多情。
?
3 坦然面對波動。
?
古代埃及的文明,就像是尼羅河這條巨龍背上的騎手。尼羅河會周期性地泛濫,過后會留下肥沃的土壤,古埃及人就在上面耕種作物,這就奠定了金字塔文明的基礎。面對泛濫的尼羅河,那個時代的人又能做什么呢?能把大河給掐死不成?能做的,唯有預測、關注、接納和等待。這就是大自然,這就是不可抗拒的波動。
?
在自我提升領域,跨過拐點之后,我們也常常碰到波動。波動并不是對你內在能力的否定,而是大環境的變化。有很多人在用任務管理工具,像是“滴答清單”等,我會在課上專門講授一種特別的流程,幫你做出通盤考慮、準確估時、要事優先又靈活有彈性的每日計劃。經過反復練習,絕大多數同學都能長期使用,嘗到“朝夢夕圓”的滋味。連續兩三個星期,按部就班地充分利用時間,是不是就意味著越過拐點了呢?基本上是的。是不是從此高枕無憂,一勞永逸了呢?也不是。有一些人反饋,每個月總會有那么幾天,特別沒狀態,非常抗拒使用清單工具。但過幾天狀態恢復了就好了。這種現象不限于女生。不只是大姨媽會引發狀態波動,很多時候,男生也會有“大姨夫”狀態。
?
面對拐點之后的波動,甚至回落,淡定的態度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事先對它們有所預期,心情也會好很多。許多時候我們放棄一個習慣,不是因為我們的狀態波動或者回落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對它的態度。許多人把這個看得過重,呼天搶地,怪罪自己“沒能堅持”、“沒有自制力”、“三分鐘熱度”之類的。他們幻想,負罪感和壓力能逼著自己重返“正軌”,殊不知負面情緒越多,人就越容易逃避,本能地逃避。如果一件事帶給你的是負罪感,你就距離放棄不遠了。
?
天才的小提琴手,或者職業運動員,在比賽前的日子里會有高強度的訓練,來讓自己保持巔峰狀態。他們也會有傷病的時候,也會有休長假的時候,狀態回落是正常的,他們需要的,只是一段恢復性訓練。他們都知道這個道理:系統崩潰了,就重啟唄。尼羅河泛濫了,就等退潮唄。
?
以上三點,占據了主要的篇幅,你會發現它們都是關于心態的。很多領域一旦你深入,就會發現最需要提升的就是心態,最難提升的也是心態,因為它跟人心智的成熟有關。后面再分享三條技術層面的。
?
4 使用工具系統。
?
既然我們知道,個人狀態就是會波動的,那么,在一些需要穩定發揮的領域,又該怎么辦呢?要知道,人類是會利用工具、會發明工具的動物。我們還能把不同的工具搭配起來,形成系統。這才是“萬物靈長”的看家本領。
?
就比如要對付“拖延癥”。這個詞其實不是醫學或心理學的診斷名詞,而是中文互聯網里的網絡名詞,是一種俗稱。絕大多數喊著自己有“拖延癥”的人,根本沒到生病的程度,只是在個人管理和自我提升方面,缺少準確的知識和有效的策略而已。
?
這其實也是我們教育的缺失。我個人認為,最晚在大學三年級,就應該開設自我管理課程的,公共必修,把動機科學和認知科學的新成果教給大家,把大家的三觀洗一洗。因為關于意志啊,學習啊,用功啊,努力啊,這些方面,有太多陳詞濫調了,很多老話其實毫無根據,建立在過去對大腦工作過程的錯誤直覺上,把三觀都給帶壞了。這方面迫切需要修正。
?
大部分“拖延癥”們不需要心理咨詢,不需要催眠電擊,不需要躺在長椅上跟精神分析師聊一個下午,抓到童年時的爸爸媽媽或某個壞人來頂罪。他們需要的是方法、方法、方法。而工具,則是凝固了的方法。從一款好的工具入手,通常是最快的學習路徑。要實現日常工作生活的按部就班,告別忙亂,其實用兩個工具就可以了。一款清單,一款筆記。用好這兩個,個人管理領域70%的需求都可以滿足了。
?
滴答清單、有道云筆記等,都是不錯的軟件。不過,想把它們用到最好,你還需要形成適合自己的使用習慣。就像是你的寵物伙伴,它們需要被你馴化。在獨立摸索,不向外界學習的情況下,密集使用一兩年,就可以形成穩定的使用習慣。
?
5 新的人際圈子。
?
最苦逼的事,絕對不是加班,而是全世界都去high了,只有你在加班;最辛苦的不是跑步,而是一個人默默地跑步。當然已經喜歡上跑步的人例外。
?
孤軍奮戰這四個字,聽起來挺昂揚的,做起來挺悲催的。所以剛開始跑步的小伙伴,很多都選擇了約跑。一開始挺不錯,可沒幾天小伙伴不堅持了,自己也被拖后腿放棄了。
?
如果你不是只跟一位小伙伴約呢?如果你是在一個約跑群里,人數足夠多,就算概率低,總有一起的伙伴。如果大家再約好規則,事先交好押金,沒參加的不退,錢就發紅包了,就更容易堅持。這就是圈子的力量:小伙伴多重“備份”、制度約束,可能還會有榜樣的力量、更密集更專業的知識,乃至于新的自我認同感。你會覺得,加入這個圈子的小伙伴,包括你自己,都是棒棒噠。
?
所以想想你要培養的習慣,在朋友圈發帖招人吧,定一個規則,只加接受規則的人。要是你想提升的領域,已經有了專業的俱樂部,像是演講方面的Toastmasters等等,就直接加入他們。
?
6 分享。
?
說到自我認同,其實加入某個圈子還是比較間接的辦法。最簡單粗暴直接有效的,還是跟人分享。
?
要學習任何東西,教別人都是最有效的刺激。為了教會別人,避免因為一知半解而丟臉,你會獲得空前的動力。教會了別人什么,也意味著你真正掌握了什么。一旦你教會了別人,或者哪怕別人沒認真學而效果不好,也很容易把你擺在專家的位置上,并對你產生持續的期待。期待是有魔力的,它往往會重塑你的自我認同。在小圈子里的領先者,可能會因此更加努力,哪怕他在更大的范圍內并不是佼佼者。
?
2014年夏天,一位福建三明的同學,報名了我的戰拖私教課。她當時面臨會計考試的壓力,卻對這門課失去興趣。于是我們約定,在課后每天的電話討論中,她都有5分鐘,要跟我講清楚當天復習時學到的最有意思的一個點,講到我這個一竅不通的人也能明白。這個辦法立竿見影,不但幫她找回了興趣,還提高了表達能力。我的會計學也有了基礎。
?
很多小伙伴覺得愧對父母,遠隔千里聯系甚少,可每次跟父母打電話,又覺得沒什么共同語言。其實許多父母都是愿意聽孩子多講話的,他們不理解你,只是缺少有關你世界的背景資料。不妨把你每天的收獲,講給他們聽,思考一下用什么方式講述,他們更能接受。這很可能是現階段,你陪伴他們的最好辦法。他們總要跟你講話的,你不主動講,就只能聽他們講,聽他們嘮叨、催婚、瞎擔心。
?
心理學當中有一個“皮格馬利翁效應”。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不喜凡間女子,用象牙雕出了美麗的少女像,他把全部心力都用在了創作當中,盼望雕像獲得生命。奇跡發生了,少女變成了真人,成為了他的王后。這就是期待的力量。人就是社會性的動物。別人對我們的期待,會給我們力量。
?
分享好東西,你就會成為別人眼里的好東西。但這并不意味著什么東西都要分享,也不是要讓你被過多的期望所綁架。期望是一把雙刃劍,所以請你只分享你真心認同的好東西,如此你才是真正的自己。對你分享的東西進行管理,其實是管理你的個人品牌,管理別人對你的印象,更是管理你的學習動力。選擇那些你真心想提升的領域,多多卷入,也多多貢獻經驗吧。
?
?
規則:
-
每15分鐘一次,每次只考慮眼前的15分鐘。在每個15分鐘的過程里,只需要履行剛剛的選擇。
-
做決定時,務必只考慮眼前的15分鐘。想象有一條青銅巨龍踩斷了時光河流,世界上只存在眼前的15分鐘。不存在過去,也不存在15分鐘以外的未來。15分鐘后的你,已經不再是現在的你。你有權利不對另一個你指手畫腳。
-
如果啟動困難,就默念咒語2:“再可怕的任務,我也有能力安全地沉浸1次。”
-
沉浸的意思是:專心享受一件事,直到完成,或者鬧鐘響起。盡全力避免外界的打擾,比如手機靜音、倒扣,告訴同事或家人你要專心一段時間等。
-
如果遇到外界干擾,盡量告訴對方:“15分鐘以內我來找你/給你打電話”;如果在沉浸中產生了其他靈感,或想起某件要事,就速記在紙上或記事本程序里,然后繼續沉浸原來的任務。
-
如果在沉浸中難以堅持,就默念咒語3:“用不了15分鐘,我就有休息的機會了。”
-
不要在意你的沉浸次數。真正值得你在意的,是你在沉浸中的感受,而次數則絲毫不重要。如果你進入了物我兩忘的狀態,無論長短,請記住它,經常回味它。
?
好的,現在開始吧!在完成一次體驗前,不要往下翻屏了。
?
?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Chary/p/No0000D0.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No0000D0] 让你效率“猛增十倍”,沉浸工作法到底是什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