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视角的物联网商业模式-物联网操作系统篇
本文站在移動運營商(比如國內的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的角度上,分析一下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商業模式切入物聯網領域。眾所周知,物聯網的預測市場空間是巨大的,說是僅僅在通信領域,就至少有500億個網絡連接的需求。這是個什么概念呢?舉例來說,現在中國移動有六到七億用戶,如果這物聯網領域的500個通信連接完全由中國移動完成,那么中國移動的用戶數至少要膨脹100倍。不管這是不是靠譜,至少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行業巨頭(比如本文提到的運營商),都相信了,或者至少裝著相信了。不論真相信也好,還是裝著相信也好,最終的企業戰略,確實是按照相信的前提來制定。即使是裝著相信,如果裝得時間足夠長,也會變成真實。
現在大多數運營商都采取“開放能力、建設平臺”的戰略來切入物聯網。詳細來說,所謂開放能力,就是充分發揮運營商的網絡優勢,給物聯網業務(或物聯網應用提供商)提供網絡通信服務,最典型的就是基于GPRS或者3G的數據通信服務。而建設平臺,則是在開放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建設一個包含軟件和硬件的基礎平臺,這個平臺可以對物聯網應用或系統進行集中管理、集中監控并提供基礎服務。注意,這里的物聯網應用或系統,不僅僅是運營商自建的應用或系統,而是整個物聯網行業內所有的應用和系統。運營商的想法是,僅僅給你通信管道用是不夠的,還希望把連接在管道兩端的物聯網終端、物聯網業務軟件系統統一管理起來,或者部分的管理起來。對于物聯網終端的管理,運營商給出的理由是,可以實時監控通信管道和終端的狀態,在故障的時候及時報警。運營商認為網絡是自己的,沒有人比自己更能夠了解網絡的狀態,因此由運營商提供通信管道(本質上是通信網絡)監控服務是天經地義的。而對物聯網的業務系統,運營商希望通過統一的管理平臺,對之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服務。比如運營商的物聯網平臺可以提供一組API,物聯網業務系統通過這一組API來實時獲取終端的狀態,對終端進行實時的配置和調試,甚至集中升級等。
要實現平臺戰略,運營商必須定義明確的對接接口,以實現物聯網終端與平臺、物聯網業務系統與平臺之間的有效對接。只有對接成功,才能完成諸如狀態監控、基礎服務提供等任務。舉例來說,中國移動定義了WMMP協議,來規范物聯網終端與中國移動物聯網平臺之間的通信。任何物聯網終端,如需跟中國移動的物聯網平臺進行對接,則必須實現WMMP協議。對于平臺與業務系統,也定義了相應的接口,比如基于SOAP協議的接口等。
我認為這個戰略是有意義的,但在推行的時候卻有一廂情愿的味道。運營商認為通信管道的狀態監控和物聯網終端的統一管理是非常關鍵的,但是物聯網業務提供商卻不一定這樣認為,至少認為不是最關鍵的問題。同時,運營商認為平臺提供的行業管理、終端和通信管道的控制等服務是有價值的,但物聯網業務提供商或許認為這些服務都是雞肋。即運營商的期望與物聯網業務提供商的真正需求可能不對等。最關鍵的是,要獲取運營商的這些服務,物聯網業務提供商還必須做很多額外的工作,比如要實現WMMP協議、實現平臺與業務系統之間的API接口等。權衡下來,付出可能大于受益,于是物聯網業務提供商就會選擇不跟運營商的平臺進行對接,這樣運營商希望做行業管理者的愿望就會落空。從國內的實踐情況來看,大部分的物聯網提供商都不會選擇與運營商的平臺進行對接,除非運營商給予較多補助,彌補了對接成本和對接受益之間的差異。這對運營商來說非常危險,如果這樣持續下去,運營商“開放能力、建設平臺”的戰略就會落空,運營商希望做行業領頭羊的愿望也會落空,跟傳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命運相似,運營商將又一次淪落成物聯網時代的管道提供商,又做一次冤大頭。
“開放能力、建設平臺”戰略本身是好的,通過開放現有能力給服務提供商,以一種更加開放合作的姿態呈現自己,在此基礎上,提供更多的基礎服務,使物聯網業務提供商把更多的精力聚焦于業務和應用的開發上。問題的關鍵在于,運營商提供給應用提供商的服務太局限了。不僅內容單一(僅僅是通信管道和終端的監控等),而且還需要應用提供商付出很大的配合成本。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干”。那是不是這個戰略就無效了呢?我認為不然,運營商需要重新評估和優化自己的產品offer,為應用提供商提供切實有價值的內容,這個戰略還是能夠實現的。我認為,面向物聯網終端的物聯網操作系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物聯網操作系統的概念就不細說了,如果您不清楚,請參考下列連接:http://blog.csdn.net/hellochina15/article/details/7371140,下面看一下,如果運營商推出了面向物聯網終端的操作系統,僵局將如何被打破。
首先看服務提供商的配合成本問題。在沒有物聯網操作系統的情況下,物聯網應用提供商需要實現運營商定義的一些協議,比如WMMP等。這可不是一個小的工作量,即使運營商提供了源代碼和實現參考,把這些東西移植到某個特定的平臺上,還是困難重重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有了物聯網操作系統,運營商則可以把這些協議內嵌到操作系統中,只要應用提供商選擇了物聯網操作系統,那么就天然支持與運營商物聯網平臺的對接,無需做任何額外付出。顯然,業務提供商配合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再看一下運營商提供的服務內容單一的問題。顯然,現在的管道和終端狀態監控等服務,物聯網業務提供商并不是非常在乎。在沒有物聯網操作系統的支撐下,運營商也無法擴展更多的基礎服務。但如果有了物聯網操作系統,基于這個軟件平臺,運營商提供給應用提供商的額外服務就可以無限擴展了。首先物聯網操作系統可以內嵌各種常用物聯網協議的支持,比如NFC、Zigbee、GPRS/LTE等無線通信支持,這樣物聯網業務提供商和終端開發廠商就避免了自己實現這些基礎協議的成本,只聚焦于業務和應用實現即可。其次,運營商可以對某些常用的場景進行抽象總結,開發出對應的功能模塊內置在物聯網操作系統中。比如針對遠程抄表應用,運營商可以開發出通用的抄表策略和本地數據緩存解決模塊,供電力公司的抄表終端直接使用。最后,物聯網操作系統可以與運營商的網絡進行聯動,選擇在網絡不擁塞的時候上報采集的數據。這樣不但降低運營商網絡壓力,提升網絡應用效率,同時可降應用企業的成本,畢竟在網絡空閑時發送數據比在網絡高峰時發送數據,成本要低得多。
物聯網操作系統對行業應用提供商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原來運營商能夠吸引行業應用提供商的,只有網絡通信能力。現在則增加了一個可以節約巨大開發成本的軟件開發平臺。設想一下,在沒有物聯網操作系統的情況下,物聯網行業提供商需要針對終端做操作系統選型、本地通信協議(Zigbee/NFC等)開發、網絡通信協議(GPRS/LTE等)開發、業務應用開發等等工作。現在運營商提供了一個具備所有這些功能的操作系統,業務提供商只需把這個操作系統拿過來,做適當定制開發,甚至只需做一些簡單配置即可應用,節約的成本和減少的產品上市時間是無法估量的。不僅如此,使用運營商提供的操作系統,還可以直接享用運營商提供的管道和終端監控、終端在線升級、終端遠程調試等功能,這又是一個額外的大禮包。顯然,應用提供商對運營商的依賴程度將大大增強,運營商在行業內的地位將大大提升,做行業領頭羊的愿望完全可以實現。
對運營商自身來說,意義和收益就更大了。推出物聯網操作系統后,運營商對行業應用提供商和終端產品提供商的把控能力將大大增強,可以很容易地建立自己在物聯網行業內的領導者地位。同時對運營商自身資源使用效率的提升,也有重大意義。通過在操作系統內設定合適的網絡使用策略,可以大大降低物聯網終端對運營商網絡的沖擊,有效保護運營商投資。運營商也可以物聯網平臺為依托,建立類似iOS和Android操作系統的應用商店,推出針對消費者和行業客戶的應用。比如還是以電力抄表為例,電力公司可以開發一個平衡電網使用效率的應用軟件,放到運營商的應用商店內,供消費者下載使用。消費者通過這個軟件,可以更加低成本的使用電力資源(比如在電網負荷最低的時候啟動本地電池充電功能)。顯然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如果能夠成功,運營商就是現在的Apple公司。在這個操作系統得到廣泛使用的情況下,運營商甚至可以以此為依托,定義硬件規范,部分切入IT行業,實現徹底的CT向IT行業的轉型。
總之,在當前形勢下,運營商推出一個物聯網操作系統,將會使“開放能力、建設平臺”的戰略得到真正落地。就像多米諾骨牌,這個操作系統是整個骨牌系統中的最關鍵的一張。如果推出成功,那么整個骨牌將倒向運營商,否則將會倒向背離運營商的方向。而且推出這個操作系統的投入也不是非常大的,畢竟物聯網是一個全新的行業,沒有歷史包袱,不存在無邊無際的適配泥潭。當前形式下,似乎也只有運營商是最適合做這件事情的。需要強調的是,這不僅僅對運營商自身有利,對整個物聯網行業的健康發展也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運營商如果能夠成功邁出這關鍵的一步,必定能夠在IT行業的歷史中刻下最光輝的一筆。
本文是作者MBA畢業論文“運營商視角的物聯網商業模式”中的部分內容,轉載請注明出處。
?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new0801/archive/2012/07/29/6176069.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运营商视角的物联网商业模式-物联网操作系统篇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孔塞伊觉的那艘战舰把潜艇看成什么我呢为什
- 下一篇: C# 学习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