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实验
霍桑實驗簡述
霍桑實驗是心理學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這一系列在美國芝加哥西部電器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進行的心理學研究是由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梅奧主持。?
霍桑工廠是一個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但工人們仍憤憤不平,生產成績很不理想。為找出原因,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研究小組開展實驗研究。?
霍桑實驗共分四階段:?
一、照明實驗。時間從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當時關于生產效率的理論占統治地位的是勞動醫學的觀點,認為也許工人生產效率的是疲勞和單調感等,于是當時的實驗假設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減少疲勞,使生產效率提高”。可是經過兩年多實驗發現,照明度的改變對生產效率并無影響。具體結果是:當實驗組照明度增大時,實驗組和控制組都增產;當實驗組照明度減弱時,兩組依然都增產,甚至實驗組的照明度減至0.06燭光時,其產量亦無明顯下降;直至照明減至如月光一般、實在看不清時,產量才急劇降下來。研究人員面對此結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從1927年起,以梅奧教授為首的一批哈佛大學心理學工作者將實驗工作接管下來,繼續進行。?
二、福利實驗。時間是從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實驗目的總的來說是查明福利待遇的變換與生產效率的關系。但經過兩年多的實驗發現,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變(包括工資支付辦法的改變、優惠措施的增減、休息時間的增減等),都不影響產量的持續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對生產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說不清楚。?
后經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導致生產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參加實驗的光榮感。實驗開始時6名參加實驗的女工曾被召進部長辦公室談話,她們認為這是莫大的榮譽。這說明被重視的自豪感對人的積極性有明顯的促進作用。2、成員間良好的相互關系。?
三、訪談實驗。?
研究者在工廠中開始了訪談計劃。此計劃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當局的規劃和政策、工頭的態度和工作條件等問題作出回答,但這種規定好的訪談計劃在進行過程中卻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綱以外的事情進行交談,工人認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調查者認為意義重大的那些事。訪談者了解到這一點,及時把訪談計劃改為事先不規定內容,每次訪談的平均時間從三十分鐘延長到1-1.5個小時,多聽少說,詳細記錄工人的不滿和意見。訪談計劃持續了兩年多。工人的產量大幅提高。?
工人們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項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許多不滿,無處發泄,訪談計劃的實行恰恰為他們提供了發泄機會。發泄過后心情舒暢,士氣提高,使產量得到提高。?
四、群體實驗。?
梅奧等人在這個試驗中是選擇14名男工人在單獨的房間里從事繞線、焊接和檢驗工作。對這個班組實行特殊的工人計件工資制度。實驗者原來設想,實行這套獎勵辦法會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報酬。但觀察的結果發現,產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個工人的日產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并不如實地報告產量。深入的調查發現,這個班組為了維護他們群體的利益,自發地形成了一些規范。他們約定,誰也不能干的太多,突出自己;誰也不能干的太少,影響全組的產量,并且約法三章,不準向管理當局告密,如有人違反這些規定,輕則挖苦謾罵,重則拳打腳踢。進一步調查發現,工人們之所以維持中等水平的產量,是擔心產量提高,管理當局會改變現行獎勵制度,或裁減人員,使部分工人失業,或者會使干得慢的伙伴受到懲罰。這一試驗表明,為了維護班組內部的團結,可以放棄物質利益的引誘。由此提出“非正式群體”的概念,認為在正式的組織中存在著自發形成的非正式群體,這種群體有自己的特殊的行為規范,對人的行為起著調節和控制作用。同時,加強了內部的協作關系。?
?
?
?
?
霍桑實驗說明了什么
人是社會人,是作為社會的一員而存在。一個人的思想、情緒和行為,無時不刻在受著周圍人的影響。人的積極性產生于和諧有益的社會關系之中。?
1、生產條件的變化固然影響著勞動者的生產熱情,但生產條件與生產效率之間并不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系。?
2、生產條件并非是增加生產的第一要素。?
3、改善勞動者的士氣(態度)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人們心情快樂地工作并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滿足,這才是增加生產、提高效率的決定性因素。
霍桑實驗是心理學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這一系列在美國芝加哥西部電器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進行的心理學研究是由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梅奧主持。?
霍桑工廠是一個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但工人們仍憤憤不平,生產成績很不理想。為找出原因,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研究小組開展實驗研究。?
霍桑實驗共分四階段:?
一、照明實驗。時間從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當時關于生產效率的理論占統治地位的是勞動醫學的觀點,認為也許工人生產效率的是疲勞和單調感等,于是當時的實驗假設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減少疲勞,使生產效率提高”。可是經過兩年多實驗發現,照明度的改變對生產效率并無影響。具體結果是:當實驗組照明度增大時,實驗組和控制組都增產;當實驗組照明度減弱時,兩組依然都增產,甚至實驗組的照明度減至0.06燭光時,其產量亦無明顯下降;直至照明減至如月光一般、實在看不清時,產量才急劇降下來。研究人員面對此結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從1927年起,以梅奧教授為首的一批哈佛大學心理學工作者將實驗工作接管下來,繼續進行。?
二、福利實驗。時間是從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實驗目的總的來說是查明福利待遇的變換與生產效率的關系。但經過兩年多的實驗發現,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變(包括工資支付辦法的改變、優惠措施的增減、休息時間的增減等),都不影響產量的持續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對生產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說不清楚。?
后經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導致生產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參加實驗的光榮感。實驗開始時6名參加實驗的女工曾被召進部長辦公室談話,她們認為這是莫大的榮譽。這說明被重視的自豪感對人的積極性有明顯的促進作用。2、成員間良好的相互關系。?
三、訪談實驗。?
研究者在工廠中開始了訪談計劃。此計劃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當局的規劃和政策、工頭的態度和工作條件等問題作出回答,但這種規定好的訪談計劃在進行過程中卻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綱以外的事情進行交談,工人認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調查者認為意義重大的那些事。訪談者了解到這一點,及時把訪談計劃改為事先不規定內容,每次訪談的平均時間從三十分鐘延長到1-1.5個小時,多聽少說,詳細記錄工人的不滿和意見。訪談計劃持續了兩年多。工人的產量大幅提高。?
工人們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項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許多不滿,無處發泄,訪談計劃的實行恰恰為他們提供了發泄機會。發泄過后心情舒暢,士氣提高,使產量得到提高。?
四、群體實驗。?
梅奧等人在這個試驗中是選擇14名男工人在單獨的房間里從事繞線、焊接和檢驗工作。對這個班組實行特殊的工人計件工資制度。實驗者原來設想,實行這套獎勵辦法會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報酬。但觀察的結果發現,產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個工人的日產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并不如實地報告產量。深入的調查發現,這個班組為了維護他們群體的利益,自發地形成了一些規范。他們約定,誰也不能干的太多,突出自己;誰也不能干的太少,影響全組的產量,并且約法三章,不準向管理當局告密,如有人違反這些規定,輕則挖苦謾罵,重則拳打腳踢。進一步調查發現,工人們之所以維持中等水平的產量,是擔心產量提高,管理當局會改變現行獎勵制度,或裁減人員,使部分工人失業,或者會使干得慢的伙伴受到懲罰。這一試驗表明,為了維護班組內部的團結,可以放棄物質利益的引誘。由此提出“非正式群體”的概念,認為在正式的組織中存在著自發形成的非正式群體,這種群體有自己的特殊的行為規范,對人的行為起著調節和控制作用。同時,加強了內部的協作關系。?
?
?
?
?
霍桑實驗說明了什么
人是社會人,是作為社會的一員而存在。一個人的思想、情緒和行為,無時不刻在受著周圍人的影響。人的積極性產生于和諧有益的社會關系之中。?
1、生產條件的變化固然影響著勞動者的生產熱情,但生產條件與生產效率之間并不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系。?
2、生產條件并非是增加生產的第一要素。?
3、改善勞動者的士氣(態度)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人們心情快樂地工作并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滿足,這才是增加生產、提高效率的決定性因素。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muyoushui/archive/2009/06/30/1514334.html
總結
- 上一篇: WDM驱动程序入门
- 下一篇: Spring vs S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