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Tuning:试试把Dropout加到梯度上去?
?PaperWeekly 原創 ·?作者 |蘇劍林
單位 |追一科技
研究方向 |NLP、神經網絡
Dropout 是經典的防止過擬合的思路了,想必很多讀者已經了解過它。有意思的是,最近 Dropout 有點“老樹發新芽”的感覺,出現了一些有趣的新玩法,比如最近引起過熱議的 SimCSE [1] 和 R-Drop,尤其是在文章《又是 Dropout兩次!這次它做到了有監督任務的 SOTA》中,我們發現簡單的 R-Drop 甚至能媲美對抗訓練,不得不說讓人意外。
一般來說,Dropout 是被加在每一層的輸出中,或者是加在模型參數上,這是 Dropout 的兩個經典用法。不過,最近筆者從論文《Raise a Child in Large Language Model: Towards Effective and Generalizable Fine-tuning》[2] 中學到了一種新穎的用法:加到梯度上面。
梯度加上 Dropout?相信大部分讀者都是沒聽說過的。那么效果究竟如何呢?讓我們來詳細看看。
方法大意
簡單來說,這篇論文主要提出了一種名為“ChildTuning”的思路,來提高預訓練模型在 finetune 時的效果,其中“Child”是“Children Network”的意思,指的是從預訓練模型中選擇一個子網絡進行優化,緩解優化整個模型所帶來的過擬合風險。其中,在子網絡的選擇上,又分為兩種方式:ChildTuning-D 和 ChildTuning-F。
ChildTuning-D
ChildTuning-D(Task-Dependent)是任務相關的選擇方式,它需要下游任務的訓練數據來參與計算。具體來說,假設訓練數據為?,模型為?,其中?? 是模型的所有參數,而??????????????????? 則是其中的第 i 個參數,那么我們計算如下形式的 Fisher 信息作為該參數的重要性:
有了重要性指標后,我們就可以對每個參數進行排序,然后選出最重要的? 部分(比如前 20%,即?),然后在模型更新的時候只優化這些參數。由于優化的參數變少了,所以過擬合的風險也就降低了。在實際使用時,ChildTuning-D 在 finetune 之前就把要優化的參數確定下來,然后就一直保持不變了。
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參數選擇是以每個分量為單位的,也就是說,可能一個參數矩陣里邊,只有一部分被選擇中,所以不能說單獨挑出哪些參數矩陣不優化,而是要通過構建對應的 0/1 矩陣??來將對應的梯度 mask 掉,即,其中除以??是保持整理的更新量級不變。這樣沒被選中的參數梯度一直是 0,所以也就沒有更新了。這樣一來,雖然理論上更新的參數少了,但它也不能節約計算量,所以作者只是將它定位為提高 finetune 效果的方法。
ChildTuning-F
ChildTuning-F(Task-Free)是任務無關的選擇方式,其實它可以更形象地稱為“梯度 Dropout”。對于 ChildTuning-D 來說,我們就是根據任務數據來構建了固定的 0/1 矩陣?,然后將梯度修改為?,而 ChildTuning-F 既然希望與任務無關,那么它每步更新就隨機構建一個 0/1 矩陣?,其中 1 的比例為 p,然后將梯度修改為?。可以看到,這本質就是對梯度進行 Dropout。
要注意,某個參數當前的梯度為 0,也不代表該參數當前的更新量為 0,因為我們通常用的都是帶有動量的優化器如 SGDM 和 Adam,對于此類優化器,更新量是正比于動量,而動量是歷史梯度滑動平均過來的,即?,所以如果該參數的歷史梯度不為 0,那么即便當前梯度為 0,動量依然很可能不會為 0,所以更新量也不為 0。
所以在這里筆者就有個疑問,按照 ChildTuning 的設計思路,它應該是想要每步只選擇一個子網絡進行更新,說白了就是每一步只更新??比例的參數,但根據上面的分析,對梯度進行 Dropout 其實達不到這個目的,而要實現這個目的,應該要對每步更新量??????進行 Dropout 才對。但筆者反復看了原論文,甚至對照了論文開源的代碼,最終確認論文的意思確實是對梯度進行 Dropout。
實驗結果
從原論文給出的實驗結果來看,ChildTuning的“戰績”是相當耀眼了,幾乎都有提升,而且最高提升達到 8%~
▲ ChildTuning的“戰績”-1?
▲ ChildTuning的“戰績”-2?
從表中可以看出,對于 ChildTuning-D 來說,幾乎所有任務上都取得了提升,而 ChildTuning-F 也在不少任務上有效。另外,看論文描述可以知道上面給出的都是 large 版本模型的結果,而私下跟作者交流的時候,作者表示 base 版本的效果也有提升,只是限于論文篇幅,沒有貼出來。
原理思考
ChildTuning-D 基于 Fisher 信息來對進行參數排序,該思路由來已久,它有效并不讓人意外,類似的工作還有《Training Neural Networks with Fixed Sparse Masks》[3] 等。反倒是任務無關的 ChildTuning-F,也就是梯度 Dropout,居然也有這么效果,值得我們細細思考。
無獨有偶,對梯度進行 Dropout 的工作,去年也有一篇,名為《Regularizing Meta-Learning via Gradient Dropout》[4]。這表明,Gradient Dropout 應該確實能起到一定效果的。那它究竟為什么有效呢?
論文推導
原論文給出一個基于 SGD 的理解,它指出梯度 Dropout 能擴大更新過程中的方差,從而有助于模型逃離不那么好的局部最優點。
具體來說,因為我們是用了 SGD,所以每步所計算的梯度有一定的隨機性,假設它服從均值為?、方差為??的高斯分布;對于 ChildTuning-F 來說,引入一個隨機變量?,有??????????????????????的概率為 1,剩下? 的概率為 0。那么我們將有:
所以:
也就是說,梯度 Dropout 能保持梯度的均值不變,但能擴大方差,而在 SGD 中,更新量正比于梯度,因此梯度 Dropout 擴大了更新量的方差,論文認為這有助于模型達到更好的收斂結果。
答非所問
這個解釋看上去挺合理的,也符合很多人的直覺,因為很多人的潛意識里覺得隨機梯度下降比全量梯度下降好的原因就是因為有噪聲。然而,只要我們稍微深入思考一下,就能發現上述解釋其實是“答非所問”。
原因很簡單,上面分析的是 SGD,但實際上在 NLP 中我們用的都是 Adam(或者是它的變種),上述結論還能在 Adam 中保持嗎?很遺憾,不能,甚至剛好相反。在 Adam 中,長期來看,更新量可以近似看成( 是學習率)
于是加了梯度 Dropout 后,更新量變為:
可以看到,長期來看,Adam 加上梯度 Dropout 后,僅僅相當于學習率降低為原來的?????倍!而且由于降低了學習率,也即降低了更新量,從而更新量的方差也隨之降低。也就是說,如果你用了 Adam 優化器,那么實際情況跟論文的解釋剛好相反,更新量的方差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是降低了。
出現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當我們使用了帶有滑動平均的優化器時,更新量通常已經不在正比于梯度了,所以梯度如何變化,跟更新量如何變化,并沒有必然的關聯。這就回到了筆者前面的疑問了:為什么作者不干脆直接對更新量進行 Dropout?如果是更新量 Dropout,那么前面基于 SGD 的推導也能搬過來了。
個人理解
不過,筆者認為,就算把優化器限制為 SGD,或者直接對更新量進行 Dropout,原論文的推導也不能完全解釋它的有效性。理由也很簡單,能夠達到“均值不變、方差擴大”的操作太多了,比如直接往梯度里邊加點高斯噪聲也可以,難道所有的這些操作都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個人感覺不大可能。筆者認為,要解釋梯度 Dropout 或者更新量 Dropout 的有效性,得著眼于 Dropout 帶來的稀疏性。
在這個問題上,筆者聯想到了之前寫過的文章《從動力學角度看優化算法(七):SGD ≈ SVM?》,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所有 SGD 出來的模型,其解本質上都類似于 SVM 模型:
其中 是第 個訓練樣本。它有什么特點呢? 的表現類似一個“相似度函數”,上述形式意味著模型實際上會以某種形式把訓練集“背”下來了,然后預測的時候會以 為相似度取檢索訓練集,然后給出預測結果。當然,這只是一個原理性的解釋,我們并不是主動將模型設計成這樣的形式,我們只是從這個角度看出,梯度下降實際上也是在背樣本,然后以類似于 KNN 的形式給出預測結果,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通常來說“訓練樣本越多,效果越好”的結論了。
回到 ChildTuning-F 上,我們每次采樣一個 batch,然后對算出來的梯度或更新量進行 Dropout,結合上面的“背樣本”解釋,我們可以直觀地想象,這本質上就是“只用一小部分參數來背誦一小部分樣本”,而不是每次都要用全體參數來背誦那一小批樣本。所以,這跟“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應該是相似的,將樣本更均勻分散在每一個參數中,從而降低了過擬合風險。
嘗試一下
對于 ChildTuning-F 來說,如果自己懂得改優化器的話,不管是對梯度 Dropout 還是對更新量 Dropout,都只是一行代碼的工作量,因此還是值得嘗試一下的。萬一真的有用呢?
這里筆者在 CLUE 的幾個任務上做了測試,結果如下表。其中,baseline 代碼來自《bert4keras 在手,baseline 我有:CLUE 基準代碼》,“grad drop”是對梯度進行 Dropout,“incre drop”是對更新量進行 Dropout,綠色表示相比 baseline 有提升,紅色則表示下降。時間算力都有限,所有結果都只跑了一次,存在一定的隨機波動。
從表格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出:
1. 對梯度 Dropout 和對更新量進行 Dropout,大致上各有優劣;
2. 在 BERT 上的效果明顯一些,在 RoBERTa 上的效果幾乎沒有,這跟論文給出的英文實驗結果相似。
這結果挺讓人無語的,不能說它沒效,但正常來說,誰會用速度一樣、效果更差的 BERT 而不用效果更好的 RoBERTa 呢?那么,如果 RoBERTa 不怎么 work 的話,似乎就沒啥嘗試的價值了?當然,原論文提升最大的是 Electra,這個我沒嘗試過,有興趣的讀者嘗試了把結果告訴我一下哈。
文章總結
本文介紹了往梯度里邊加入 Dropout 來提高 finetune 效果的做法,并給出了自己的理論分析。總的來說,個人的感覺是:可以嘗試,可能有效,但不要期望太高。
參考文獻
[1] https://kexue.fm/archives/8348
[2] https://arxiv.org/abs/2109.05687
[3] https://arxiv.org/abs/2111.09839
[4] https://kexue.fm/archives/8764
特別鳴謝
感謝 TCCI 天橋腦科學研究院對于 PaperWeekly 的支持。TCCI 關注大腦探知、大腦功能和大腦健康。
更多閱讀
#投 稿?通 道#
?讓你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
如何才能讓更多的優質內容以更短路徑到達讀者群體,縮短讀者尋找優質內容的成本呢?答案就是:你不認識的人。
總有一些你不認識的人,知道你想知道的東西。PaperWeekly 或許可以成為一座橋梁,促使不同背景、不同方向的學者和學術靈感相互碰撞,迸發出更多的可能性。?
PaperWeekly 鼓勵高校實驗室或個人,在我們的平臺上分享各類優質內容,可以是最新論文解讀,也可以是學術熱點剖析、科研心得或競賽經驗講解等。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知識真正流動起來。
📝?稿件基本要求:
? 文章確系個人原創作品,未曾在公開渠道發表,如為其他平臺已發表或待發表的文章,請明確標注?
? 稿件建議以?markdown?格式撰寫,文中配圖以附件形式發送,要求圖片清晰,無版權問題
? PaperWeekly 尊重原作者署名權,并將為每篇被采納的原創首發稿件,提供業內具有競爭力稿酬,具體依據文章閱讀量和文章質量階梯制結算
📬?投稿通道:
? 投稿郵箱:hr@paperweekly.site?
? 來稿請備注即時聯系方式(微信),以便我們在稿件選用的第一時間聯系作者
? 您也可以直接添加小編微信(pwbot02)快速投稿,備注:姓名-投稿
△長按添加PaperWeekly小編
🔍
現在,在「知乎」也能找到我們了
進入知乎首頁搜索「PaperWeekly」
點擊「關注」訂閱我們的專欄吧
·
·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ChildTuning:试试把Dropout加到梯度上去?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cad2019怎么测量角度(用CAD如何
- 下一篇: 有口臭怎么办怎样去除(有口臭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