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后抄袭rust_古人怎么抄袭?何法盛偷窃原著,宋之问压杀外甥,班固参考史记...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鑒。
在2020年最后一天,一則郭敬明為十五年前抄襲道歉,一則于正為六年前抄襲瓊瑤道歉的新聞刷屏,郭還說會和被抄襲者一起組建一個反剽竊基金,去打擊抄襲支持原創(chuàng)。
抄襲其實(shí)自古以來就存在,而且是歷朝歷代都很難杜絕的事情,且不論今人如何,本期我們簡單聊聊古人抄襲的事兒。
一、作奏雖工,宜去葛龔
在東漢桓帝時期,有一個人在當(dāng)?shù)孛麣獠恍?#xff0c;于是被當(dāng)?shù)毓賳T征召出仕當(dāng)了個書記官,負(fù)責(zé)寫一些文書奏折。
但是這個人壓根是徒有虛名,根本不會寫奏章,但是這也難不倒他,他打算找了一個朋友代筆。他朋友一聽是這種小事,就給他出主意說:“梁國有個人叫葛龔,他的公文寫的很好,你把他寫的公文資料拿過來參考一下就可以了,不用麻煩重寫。”
這人一聽,哎,有道理啊。于是就翻出葛龔的公文,一看果然寫的非常精彩,就一字沒改全部照抄一邊,交了上去。
山東東平漢墓壁畫
領(lǐng)導(dǎo)拿到他寫的公文仔細(xì)一看,這人連葛龔的名字都直接抄了過來……于是二話不說直接辭退了事,時人于是造了一個俗語出來:“作奏雖工,宜去葛龔!”
桓帝時有人辭公府掾者,倩人作奏記文;人不能為作,因語曰:“梁國葛龔先善為記文,自可寫用,不煩更作。”遂從人言寫記文,不去葛龔名姓。府君大驚,不答而罷。故時人語曰:“作奏雖工,宜去葛龔。”——《御覽四百九十六》
二、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唐代著名的文人極多,但是抄襲者也是很多,在唐人撰寫的筆記小說集《大唐新語》中就寫了一個抄襲者的故事。
唐代宰相李義府曾經(jīng)寫過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全詩是這樣的:“鏤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懶正鴛鴦被,羞褰玳瑁床。春風(fēng)別有意,密處也尋香。”
這首五絕是李義府為奉承武則天所作,也算是當(dāng)時知名之作。
但是就算李義府這樣的大官,還有人去偷他的文章直接洗稿洗成自己的,這個人就是當(dāng)時的棗強(qiáng)縣縣尉張懷慶。
張懷慶看到李義府的五言詩后覺得很不錯,就在每一句前面加了兩個字,變成了自己寫的七言詩,全詩大家看看:
“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時來好取洛川歸。”
而且張懷慶偷竊詩文還不止這一兩回,當(dāng)朝著名的人物比如王昌齡、郭正一等基本沒有幸免的,于是大家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做:“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李義府嘗賦詩曰:“鏤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有棗強(qiáng)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乃為詩曰:“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時來好取洛川歸。”人謂之諺曰:“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大唐新語·諧謔》
三、偷《晉中興書》
比起上面張懷慶還改動兩個字的,古代有人直接偷別人的文稿說是自己寫的。
比如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給《莊子》做注,還沒做完向秀就掛了,結(jié)果向秀的作品被郭象看到了,郭象直接據(jù)為己有。
南北朝時期,南朝有好幾人都在修撰《晉史》,而其中比較著名的一本就是何法盛撰寫的被后世列為“十八家晉史”之一的《晉中興書》。
但是在其他各種史料中,有記載何法盛的《晉中興書》并不是他寫的,而是偷的。偷竊的對象就是當(dāng)時著名的文人郗紹。
郗紹和何法盛算是朋友關(guān)系,郗紹當(dāng)時正在創(chuàng)作《晉中興書》,還多次拿出書稿來給何法盛看。何法盛看到之后就特別想據(jù)為己有,于是直接跟郗紹表示:
您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巨大的名望了,而且您出身高貴,多這樣一個出書的名聲不多,少一個也不少。而我不一樣,我是寒門出身,也沒多少名氣,一生唯一的指望就是像袁宏、干寶一樣,有個作品才能以名留后世,我就求您把這本書的署名權(quán)給我吧。
郗紹又不傻,當(dāng)然不同意了。
但是郗紹也沒有提防何法盛,等到全書寫完了,何法盛又去拜訪郗紹,但是郗紹恰好不在家,何法盛干脆直接偷走了全部成品,署名自己的作品發(fā)表了。
等郗紹回家后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沒有存檔,寫的東西就這一份,于是《晉中興書》就以何法盛的名字流傳千年。
時有高平郗紹,亦作《晉中興書》,數(shù)以示何法盛。法盛有意圖之,謂紹曰:"卿名位貴達(dá),不復(fù)俟此延譽(yù)。我寒士,無聞于時,如袁宏、干寶之徒,賴有著述,流聲于后。宜以為惠。"紹不與。至?xí)?#xff0c;在齋內(nèi)廚中,法盛詣紹,紹不在,直入竊書。紹還失之,無復(fù)兼本,于是遂行何書。——《南史》
四、宋之問壓殺外甥
唐代詩人中,宋之問算是占有一席之地,他善于律體,和李白、孟浩然、賀知章等大佬們并稱為“仙宗十友”。
但是這樣一個大詩人,卻人品極差,關(guān)于宋之問有兩個故事經(jīng)常被人拿出來鞭尸。其中一個是宋之問一度想去給武則天當(dāng)面首。武則天要不是聞到宋之問口太臭,指不定真的就答應(yīng)了。
另一個就是宋之問為了兩句詩直接“謀詩害命”,殺死了自己的外甥劉希夷。
劉希夷非常有才,有一次他寫了一首“白頭吟”的詩,其中有兩句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宋之問看到后特別喜歡,就跟劉希夷說:希夷啊,你這兩句發(fā)表了沒?
劉希夷說:還沒呢。
宋之問大喜:舅舅特別喜歡這兩句,你能不能把它給我啊!
劉希夷:不行!
宋之問:好,你等著!
于是宋之問找了奴仆用裝了土的麻袋直接壓死了自己外甥,偷了他的詩句,劉希夷死時還不到三十歲。
這件事在《劉賓客嘉話錄》、《唐才子傳》中都有記載。
舅宋之問苦愛后一聯(lián),知其未傳于人,懇求之,許而竟不與。之問怒其誑己,使奴以土囊壓殺于別舍,時未及三十,人悉憐之。———《唐才子傳》
五、班固“偷”《史記》
班固是東漢著名史學(xué)家,他的代表作《漢書》被評價為開創(chuàng)了紀(jì)傳體斷代史的新體例,是備受推崇的前四史之一。
但是就算是這樣,班固也經(jīng)常被人指責(zé)抄襲。班固抄襲的對象就是司馬遷的《史記》。
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xùn)·文章》中直接指出“班固盜竊父史”。
這事是根據(jù)《后漢書·班固傳》中記載,班固的父親班彪也是非常喜歡寫歷史,在司馬遷《史記》之后寫了六十五篇的續(xù)篇后傳,班固在后來寫《漢書》的時候應(yīng)該參考了不少父親的材料,但是并沒有標(biāo)注哪些是班彪所寫,所以被人批評為“盜竊父史”。
南宋史學(xué)家鄭樵在《通志·總序》中也指責(zé)班固抄襲剽竊:“班固者,浮華之士也,全無學(xué)術(shù),專事剽竊。”
到了清代,有“乾隆三大家”之美譽(yù)的趙翼在他代表作《廿二史札記》中在比較《史記》和《漢書》異同時說到:
班固距離司馬遷不過百余年的時間,在此期間,肯定還有人記載了漢代及以前的歷史,但是拿班固的《漢書》和司馬遷的《史記》做對比來看,漢武帝之前的歷史記載班固都基本上照搬了司馬遷的《史記》,還有很多地方直接用了史記的文字,甚至于一字不改。
即如班固作《漢書》,距司馬遷不過百余年,其時著述家豈無別有記載?倘遷有錯誤,固自當(dāng)據(jù)以改正。乃今以《漢書》比對,武帝以前,如《高祖記》及諸王侯年表、諸臣列傳多與史記同,并有全用《史記》文,一字不改者。然后知正史之未可輕議也。——《廿二史札記》
這一事情直到近代還有顧頡剛這樣的大牛寫文章討論班固到底有沒有偷竊父親的史文,2000左右的時候還有人在《光明日報》發(fā)文討論,可見影響之大。
最后,以史為鑒想說,抄襲洗稿雖然說歷代都屢禁不絕,對于一個人是否抄襲也往往有爭議,但終歸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可能再過幾百年,我們現(xiàn)在討論的“誰誰誰抄襲”、“誰誰誰道歉”也可能成為后世人討論的一個話題,用這種方式留名,恐怕真的要遺臭萬年了……
文/以史為鑒
圖/網(wǎng)絡(luò)
參考資料/
《御覽四百九十六》《大唐新語·諧謔》《南史》《唐才子傳》
《廿二史札記-史漢不同處——趙翼》
《班固“洗稿”司馬遷?《史記》與《漢書》的相愛相殺——觀察者網(wǎng)》
總結(jié)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明日之后抄袭rust_古人怎么抄袭?何法盛偷窃原著,宋之问压杀外甥,班固参考史记...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id文本框适应文字_Indesign中对
- 下一篇: 阿丽塔大脑是机器人哪_解读:科幻电影《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