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几月份自然分蜂_蜜蜂的种类:北黑蜂,中华蜜蜂,皖南中蜂,贵州纳雍中蜂等等...
北黑蜂
東北黑蜂是在閉鎖優越的自然環境里通過自然選擇與人工進行所培育的中國唯一的地方優良蜂種,分布在我國黑龍江省饒河縣,其各項生理指標均明顯優于世界四大著名蜂種,這是其它蜂種不可比擬的,也是我國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極其寶貴的蜜蜂基因庫。
一、形態特征
東北黑蜂的蜂王有2種類型,一是全部為黑色,另一種是腹部1~5節背板有褐色的環紋,在腹部背板正中線上從第一腹節至末節都有倒三角形的黑斑,絨毛皆呈黃褐色。工蜂有2種類型,一種是幾丁質全部呈黑色,另一種是第2、3兩腹節背板兩側有較小的黃斑,胸部背板上的絨毛為黃褐色。雄蜂只有一種黑色體色,腹部1~5節背板的后緣皆有褐色光澤的邊沿,最末節為黑色。
二、品種來源
東北黑蜂具有穩定的遺傳性并具有其特殊的形態指標和生物學特性,來源于歐洲黑蜂和卡蜂的混居地帶,在某些方面和歐洲黑蜂相似,另外某些方面又和卡蜂相似,這就充分說明歐洲黑蜂和卡蜂皆是東北黑蜂的親代,同時可以斷定東北黑蜂是由歐洲黑蜂與卡蜂自然雜交后經長期自然選擇結合人工選擇而形成的一個“新的品種”。
三、種群優勢
東北黑蜂抗寒、越冬性強,抗病、抗逆性強,性情較溫和,不怕光,產育力較強,春季育蟲早,蜂群發展較快,維持大群,分蜂性較弱,采集力強,既能利用椴樹、毛水蘇等蜜源大量生產商品蜜,又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越冬性能好,節省飼料,定向力一般,盜性強,蜜蠟能力強,蜜房封蓋中間型。
四、繁殖能力
東北黑蜂的蜂王產卵力強,整齊集中,秩序良好,夏季子脾上蟲蛹房面積可達70~80%,工蜂育蟲積極,一般年份兩次產卵高峰出現在6月上句和8月上旬,多數蜂王在3月上旬開始產卵,9月下旬停止產卵。早春群勢增長快,常年7月上旬群勢發展到最高峰,一般蜂群數可達5~6千克,最強群蜂數可達7千克。
五、生產性能
東北黑蜂具有極強的采集能力,與其它蜂種雜交后可提高采蜜量30%以上,蜜蠟造脾能力較強,耐造贅脾,由春到秋外界有蜜源就造脾,椴蜜期10框蜂一晝夜可修2張脾,流蜜期中箱內空隙充滿贅脾。對大宗蜜源和零星蜜源均能很好利用,貯蜜集中、飽滿,進蜜3天后檢查即有封蓋,巢脾上部蜜房加高迅速,蜂巢上部形成一體,最重蜜脾達7千克。
中華蜜蜂
中華蜜蜂是東方蜜蜂的一個亞種,別稱中華蜂、中蜂、土蜂等,屬我國獨有蜜蜂品種,有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強、利用率較高、采蜜期長及適應性、抗螨抗病能力強、消耗飼料少等優點,非常適合我國山區定點飼養。
一、外形特征
中華蜜蜂工蜂腹部顏色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有的較黃,有的偏黑,吻長平均5毫米。蜂王有兩種體色,一種是腹節有明顯的褐黃環,整個腹部呈暗褐色,另一種的腹節無明顯褐黃環,整個腹部呈黑色。雄蜂一般為黑色。南方蜂種一般比北方的小,工蜂體長10~13毫米,雄蜂體長約11~13.5毫米,蜂王體長13~16毫米。
二、種群分布
中華蜜蜂從我國東南沿海到青藏高原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北至黑龍江省的小興安嶺,西北至甘肅省武威、青海省樂都和海南藏族自治州,新疆深山也發現有少量分布,西南至雅魯藏布江中下游的墨脫、攝拉木,南至海南省,東到臺灣省,集中分布區則在西南部及長江以南省區,以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福建、廣東、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等省區數量最多。
三、生活習性
中華蜜蜂飛行敏捷,嗅覺靈敏,出巢早,歸巢遲,每日外出采集的時間比意大利蜂多2~3小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造脾能力強,喜歡新脾,愛啃舊脾,抗蜂螨和美洲幼蟲腐臭病能力強,但容易感染中蜂囊狀幼蟲病,易受蠟螟危害,喜歡遷飛,在缺蜜或受病敵害威脅時特別容易棄巢遷居,易發生自然分蜂和盜蜂,不采樹膠,分泌蜂王漿的能力較差,蜂王日產卵量比西方蜜蜂少,群勢小。
四、生態作用
中華蜜蜂起著重要的平衡生態作用,特別有利于高寒山區的植物,華北地區的很多樹種都是早春或是晚秋開花的,還有的是零零星星開花的,如果沒有中華蜜蜂植物的授粉就會受到影響,這也是其它蜂種所不具備的特性,如果中華蜜蜂一旦完全滅絕,就會影響整個與之有關的植物共生生態系統的變化。
五、種群現狀
自1896西方蜜蜂的優良品種如意大利蜂和卡尼阿蘭蜂的引進和大量的繁育以來,中華蜜蜂受到了嚴重威脅,分布區域縮小了75%以上,種群數量減少80%以上。黃河以北地區,只在一些山區保留少量中華蜜蜂并處于瀕危狀態,新疆、大興安嶺和長江流域的平原地區中華蜜蜂已滅絕,半山區處于瀕危狀態,大山區處于易危和稀有狀態,蜂群減少60%以上,目前只在云南怒江流域、四川西部、西藏還保存自然生存狀態。
皖南中蜂
皖南中蜂是在皖南山區(安徽省)生態條件下經過長期自然選擇而形成的一個中蜂類型,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區和皖西大別山區,有適應性強、分蜂性弱、采集積極、越冬期短等優點,目前已被列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名錄》。
一、形態特征
皖南中蜂是中華蜜蜂中個體較小的生態型,蜂王體長15.5~16毫米,體壁黑赤色,腹部黑色并帶有鐵青色的光澤,雄蜂體長13.5~13.9毫米,全身黑色,工蜂體長11.4~12.1毫米,體壁黑褐色或褐色,腹部褐黃色,盾片呈黃褐色,腹部呈褐黃環節顯著,全身被黃褐色短絨毛。
二、地理分布
皖南中蜂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皖南山區和皖西大別山區,在江淮丘陵地區、淮北平原地區也有少量分布,中心產區在黃山市、宣城市、池州市和安慶市的潛山縣、桐城市、岳西縣、宿松縣及六安市的金寨縣、舒城縣、霍山縣,另外在黃山市屯溪區和宣城市涇縣各有一個保種場。
三、種群數量
皖南中蜂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進入逐年下降時期,1983年安徽省有皖南中蜂8.8萬群,其中皖南山區5.65萬群、皖西大別山區2萬群、江淮丘陵和淮北平原地區1.15萬群,到2006年縮減到4.3萬群,其中皖南山區3萬群、皖西大別山區1萬群、江淮丘陵和淮北平原地區僅剩0.3萬群。
四、品種特性
皖南中蜂的適應性強,飛翔迅速,嗅覺靈敏,有效采集時間長,在微雨、霧天和7℃的低溫天也能出巢采集,并能利用零星蜜粉源植物維持生活,同時皖南中蜂的越冬期短,越冬飼料消耗量少,另外蜂王產卵量和蜂群群勢呈現“兩高”(春、秋)和“兩低”(夏、冬)的變化模式。
五、生產性能
皖南中蜂是目前皖南地區人工飼養的主要蜜蜂品種之一,分為土法(桶養)飼養和新法(活框)飼養兩種,其中活框飼養的皖南中蜂年均群產蜂蜜15~25公斤、蜂花粉1~2千克、蜂蠟0.3~0.5千克,土法飼養暫無詳細數據,另外皖南中蜂所產的蜂蜜濃度一般含水量在18~23%左右。
酸蜂
酸蜂是蜜蜂科無刺蜂屬小型蜂類,別稱粘蜂、蟻蜂等,因所產的蜂蜜甜中帶酸而得名酸蜂,主要分布于我國云南、海南、廣西及廣東等地的原始雨林中,體型只有普通蜜蜂的十分之一,可深入到花管中采蜜并為農作物、果樹和中藥材等授粉。
一、形態特征
酸蜂的體型只有普通蜜蜂的十分之一左右,體色呈黑色,體表光滑,頭大且多寬大于長,口器發達,中唇舌長,翅長明顯大于體長,工蜂的后足脛節外緣具長毛并形成花粉筐,基跗節內表面具整齊排列的毛刷,腹部末端無螫針。
二、分布區域
酸蜂是熱帶地區植物的傳粉昆蟲之一,我國主要分布于云南、海南、廣西及廣東等地的原始雨林中,因體小靈活而可深入花管中充分為農作物、果樹和中藥材授粉,目前在一些熱帶國家已人工飼養并利用無刺蜂為農作物授粉。
三、群居生活
酸蜂是群居昆蟲,在蜂群中有蜂王、雄蜂和工蜂三型蜂,其中蜂王專職產卵,雄蜂負責與蜂王交尾且交尾后不久即死亡,而工蜂專司采集花粉、花蜜和哺育后代,和中蜂等普通蜜蜂等不同的是酸蜂的雄蜂也能采集花蜜、花粉。
四、筑巢習性
酸蜂有泌蠟筑巢的習性,多營巢于樹洞、墻縫、巖隙等處,蜂巢主要由工蜂分泌的蜂蠟筑成,巢門口有一個由蜂蠟和樹膠筑成的喇叭管,在蜂巢內部由產卵區、貯粉區和貯蜜區三個部分組成,其中用于育蟲的巢房相對比較小。
太湖中蜂
太湖中蜂是一個優良的地方品種,是浙江長興山區特殊生態條件下經長期自然選擇而形成的一個中蜂類型,有采集力強、適應性強、工蜂有效采集時間長、抗蜂螨及胡蜂能力強等特點,且能利用零星分散的蜜粉源植物來維持蜂群的生活。
一、形態特征
蜂王體長18毫米以上,日產卵800粒以上,體壁棕紅色,腹部黃褐色。雄蜂體粗壯,體長13.71±0.21毫米,全身黑色,體壁絨毛呈灰色稍現黃。工蜂體長11.75±0.35毫米,體壁黑褐色或褐色,腹部褐黃色,盾片呈黃褐色,腹部環節顯著、褐黃分明,全身被有黃褐色短絨毛,前額、胸部、腹下等處絨毛為灰色或淺褐色,足上絨毛多為灰色稍帶黃。
二、地理分布
太湖中蜂主要分布在浙北山區和浙西等地,中心產區在湖州市長興縣太湖流域一帶山區,長興縣位居浙北低山丘陵向太湖西岸平原過渡的地區,地勢西高東低,與蘇州、無錫隔湖相望,氣候總特征是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溫光協調,而太湖中蜂便是在這種特殊的氣候環境下經長期的自然選擇而形成的。
三、品種特性
太湖中蜂適應于冬冷夏熱、蜜源種類多但比較分散的生態環境,善于利用晚秋、早春蜜源,抗美洲幼蟲腐臭病,抗蜂螨及胡蜂能力強,分蜂性弱,蜂王產卵力強,維持群勢大,工蜂出勤早、收工晚,有效采集時間長,越冬期短,越冬飼料消耗量少,越冬期蜂王停卵期短,蜂王產卵量和蜂群群勢呈現“兩高”(春、秋)和“兩低”(夏、冬)的變化模式。
四、生產性能
太湖中蜂是浙北地區人工飼養的主要蜜蜂品種之一,以產蜂蜜為主,不生產花粉,但能生產蜂蠟,定地結合小轉地飼養年平均群產蜂蜜約30千克左右,最高可達50千克,定地飼養年平均群產蜂蜜約15千克,所產蜂蜜含水量為21~29%,分土法(桶養)和新法(活框)飼養,新法飼養生產的蜂蜜較純凈且品質好,而土法飼養的蜂群生產的蜂蜜雜質含量高。
貴州納雍中蜂
貴州納雍中蜂是貴州納雍獨有的蜜蜂當家品種,是貴州省納雍縣特殊生態條件下經長期自然選擇而形成的一個中蜂類型,有采集力強、適應性強、嗅覺靈敏但性情較兇暴、盜性較強等特點,非常適合貴州山區定點飼養。
一、形態特征
貴州納雍中蜂的腹部顏色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有的較黃,有的偏黑,蜂王體色多呈棕紅色或黑褐色,體長約13~16毫米,雄蜂一般為黑色,體長約11~13.5毫米,工蜂體色偏黑,體長約10~13毫米,喙短平均長5毫米,前翅長約7.8毫米、寬3毫米,3+4腹節背板總長3.6毫米,肘脈指數3.7。
二、地理分布
貴州納雍中蜂是納雍縣獨有的中蜂品種,是貴州高原第二階梯黔西山原的一部分,地勢西北東南高、東北西南低,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境內地貌有高中山、中山、低中山、洼地、盆地等5種類型,而貴州納雍中蜂便是在這種特殊生態條件下經長期自然選擇而形成的一個中蜂類型。
三、品種特性
貴州納雍中蜂能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飛行敏捷,嗅覺靈敏,造脾能力強,蜂王產卵力較強,越冬期群勢平均下降50%左右,越夏期群勢平均下降30%左右,抗蜂螨和美洲幼蟲腐臭病能力強,但性情較兇暴,盜性較強,分蜂性弱,抗病力較弱,易感染中蜂囊狀幼蟲病和歐洲幼蟲腐臭病。
四、生產性能
貴州納雍中蜂以產蜂蜜為主,不生產花粉,但能生產蜂蠟,定地結合小轉地飼養年平均群產蜂蜜約30千克左右,最高可達60千克,定地飼養年平均群產蜂蜜約15千克,所產蜂蜜含水量為21~29%,活框飼養生產的蜂蜜較純凈且品質好,而傳統方式飼養的蜂群生產的蜂蜜雜質含量高。
下一期給大家介紹其他優質的蜂種.......感謝各位蜂農朋友的閱讀。
創作挑戰賽新人創作獎勵來咯,堅持創作打卡瓜分現金大獎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中蜂几月份自然分蜂_蜜蜂的种类:北黑蜂,中华蜜蜂,皖南中蜂,贵州纳雍中蜂等等...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八章课后答案6,计算机组
- 下一篇: C++中常用字符串相关的编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