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怼产品,天经地义?大惊小怪?
最近,又有一件轟動程序員界的事情發生了,想必大家伙都已經奔走相告了。
來回顧下事情的經過,1張圖就能說明白了
騷不?反正有句話叫「從技術層面出發,總歸有辦法實現的」,還有這么一句話叫「從技術角度出發,做都是可以做的」。當年年紀小,還在做DBA的時候,就看著產品和開發懟起來,就因為產品一句「這個總歸能做的咯,要多久啦?」
其實還有個小視頻,30多秒的近景第一手視頻,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在后臺回復「solo」即可獲得。
那這件事情就引發了我無限的遐想。其實剛看到別的群再傳這個小視頻的時候其實并沒有在意,就點開看了一眼,然后「哦」了一聲。然后沒多久,有小伙伴給我發了個上面的截圖,我就來勁了。我去?產品和開發懟啊。不懟死丫的產品。要我直接肉彈戰車了……
其實在IT互聯網里一直流傳著一張表格
這張表格有點糊了,大家將就著看一下。
這還不止,其實在開發和運維里也存在著鄙視鏈
以上都是玩笑,大家記住就好……不用當真……
說回正題,最近我一直在看產品方面的內容,也購買了一些課程、書籍。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產品思維對于我們生活以及工作的幫助。
張哥的星球里曾經舉過一個產品思維的案例,是拿賣酸菜為例,帶著產品思維去做和村里的是天差地別的,這個完全可以通過預演得到結果。
我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決定讓自己嘗試接觸產品,學習產品思維的。目前已經快有2周了,時間很短,但是感受頗深。
在剛看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的前六章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Y模型」以及「用戶說的不能照做」。我們要深挖用戶需求,將用戶需求轉化為實際痛點,如果可以,繼續深挖人性,最后回到解決方案上。
用戶需求是最容易改變的,也是最早接觸的。但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用戶需求是不能相信的,如果你一味的抄捷徑,直接從1到3,那么剩下的只有深淵。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往下挖一步,把用戶需求轉化成實際的產品需求,只有產品需求才是可以確定的,但這遠沒有馬斯洛需求來的到位。
為什么3到4是虛線是因為人性的需求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挖到的,也不是每個產品需求都能被轉換成人性需求。所以這里采用了虛線。
而在表現形式上,產品功能是呈現給用戶的最終形態,需要簡單、易懂。
解釋完Y模型,就可以來說我這個例子了。當時快下班了,我一個同事跑過來問我借錢
我說:要多少
他說:隨便(用戶往往是不知道他要什么的)
我說:那我給你100吧(當用戶不知道的時候,我們需要引導他,比如直接給一個明確值)
他說:行啊(用戶默認接受了我給的解決方案)
我說:你要100干嘛?(換個方式了解需求)
他說:我要付停車費(原來就是付個停車費,我們那只要20一天,不需要100)
我說:那你只要20就夠了啊,我給你20(縮小范圍,直擊用戶痛點),我沒有20不過我可以給你交通卡你拿去刷(當了解清楚真正產品需求后,解決方案是多種多樣的。)
他說:那太感謝了(獲得了用戶的認同)
這個例子就很好的解釋了深挖用戶需求,轉化產品需求的過程。
那么再來看看我們這位產品經理,你說做個變色主題可以,要跟著手機殼來變色?你能和我說說當時是那兩根筋搭在一起才會有這個想法的嗎?我幫你解開。
程序員是需要尊重的,產品也需要得到尊重,這都是建立在彼此認可的基礎上。為什么我和很多同學說做運維要懂開發,就算你做純Python后端開發,也要學點Linux?
廣度可以幫助你深根。
會開發的運維是技術的發展趨勢,是提高生產力的捷徑。
現在很多的產品都是覺得只要出點子就好了,拍拍腦袋的事情簡單,了不起學個原型圖,在會點Excel已經不得了了。要是能做個高大上的PPT那簡直就是人才了。
其實呢?在我看來都是……為什么說懂技術的產品有優勢?不是絕對,但也不算片面了,因為產品脫離不開技術,在做任何方案的時候如果都有一個技術思維在后面拖著,那你的產品一定不會很離譜。
產品經理懂技術最大的幾個好處在于:
能夠準確的評估用戶故事完成周期。
不至于產品在后期加功能的時候,讓程序員重構初期的代碼。
很多產品重構并不是程序員水平不到位,而是產品看得不夠遠,導致給出的產品需求只滿足1.0和2.0 到了5.0的時候,自己都不知道要怎么堆功能了。
而這位程序員呢,我只能說太年輕了……雖然該打,但你在公司里打是影響很差的……太沖動。
這件事情也是第一次真正的把程序員和產品的矛盾公開在大眾面前,小胖以為蠻好,讓很多不了解IT的小伙伴也一起感受一下互聯網圈子的氛圍~
正視這件事情,請產品們不要在胡亂的提些用腳趾頭都覺得不合理的需求了!謝謝!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开发怼产品,天经地义?大惊小怪?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为什么妃子笑是荔枝的一个品种?
- 下一篇: 为什么要吃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