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弹性计算负责人蒋林泉:亿级场景驱动的技术自研之路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阿里云弹性计算负责人蒋林泉:亿级场景驱动的技术自研之路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戳藍字“CSDN云計算”關注我們哦!
作者 |?劉丹
出品 | CSDN云計算(ID:CSDNcloud)
近年來隨著云計算如火如荼的發展,上云已經成為當前企業的必經路徑。但在國內良莠不齊的云服務市場下,云服務器的選型評估長期困擾著企業。為此,阿里云彈性計算一直堅持為不同行業及企業提供垂直實例產品,提高用戶體驗,有針對性地解決行業特色問題并且帶來最優的性價比。阿里云彈性計算負責人蔣林泉本期《問底中國IT技術演變》,我們有幸采訪到阿里云彈性計算負責人蔣林泉先生,就彈性計算的應用現狀、技術解析、垂直產品以及未來趨勢等方面,解剖阿里云彈性計算的技術演進過程,以此探析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沒有世界量級的業務,何來安全、穩定的技術?“書上沒有教你怎么做云計算,真正告訴我們怎么樣把云計算做好的是客戶,是更多廣泛客戶的需求逼迫著我們的技術不停地往前走。”蔣林泉從事云計算多年,這是他最大的感受。阿里云交出十年成績單,自2009年成立以來付費用戶超百萬,市場份額等于第2到8名總和。歷經十年發展,其用戶從最初中小網站,到中型互聯網客戶,再到大型互聯網客戶和頭部央企,廣泛的客戶涉及行業之多,幾乎覆蓋所有領域。隨著企業核心系統全棧上云以及業務場景增多帶來的復雜性,用戶對于云廠商能否提供更加出色的“彈性計算”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高穩定、高安全、高性能、低延遲、低成本等等。這一系列看似苛刻的要求,在阿里云眼里卻成為不斷驅動他們向前的動力,在計算服務打磨上不斷突破,大膽吸收了更多的前沿技術。大量企業級用戶遷移至阿里云后,不同視角的訴求鋪天蓋地而來,其中穩定性往往是企業最關心的;其次是性能的平穩性,客戶往往對計算、網絡、存儲有著預期的性能需求,因此對于一個云計算服務商來說,沉淀的用戶越多通常代表了業務越成熟,可以承擔更大的負載。另外,企業客戶對計算產品的需求方式眾多,要想交付所有形態,就必須保證多種計算形態的無死角覆蓋。隨著需求升級,早期的彈性計算已經無法滿足客戶更高的要求,這時云廠商不僅要考慮提升技術含量,同時也要不斷提升產品的性能品質。對此,阿里云不斷突破技術難題,用超高的穩定性、可預期的性能以及豐富的產品覆蓋度,針對用戶最為核心的關注點,滿足客戶需求。一系列產品與技術的推出與優化,不難看出從“入門級”到“企業級”的轉變,不僅詮釋了阿里云彈性計算的技術演進,更是用戶驅動阿里云技術成熟的最好佐證。不自研每一行代碼,何以支撐百萬用戶的穩定、可靠?“很幸運,我們選擇了自研,無論是平臺管控、運維、調度還是底層的大部分虛擬化架構,有一支可以完全把控代碼的團隊,與客戶有效的需求形成良好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讓我們的路越走越寬,這樣的競爭力讓我們信心倍增?!?/strong>可想而知,從0到1過程中的艱辛不言而喻,然而自研在掌控力、業務創新、穩定性、可拓展性上帶來的優勢很快便體現了出來,例如:阿里云推出的自研“神龍架構”彈性裸金屬服務器就是其中之一,它融合了物理機和虛擬機的特性,提供了與傳統物理機無差別的高計算性能;同時,物理機級別的隔離,提供給客戶安全、可靠、穩定、獨占的計算資源;神龍還具備全線阿里云產品兼容、提供更多和更完整的云端解決方案、及分鐘級交付能力,靈活從容應對業務需求??蛻粼诓煌5刈?#xff0c;客戶平臺與規模也在變,阿里云的技術團隊可以靈活控制代碼和它的所有進化,這對于整個系統的演進、掌控力以及客戶價值都是極其重要的。盡管社區中一些開源的代碼唾手可得,但隨著技術的演進,后續的掌控會越來越難。因為大量不同客戶的涌入,使得別人家的代碼無論是在規模性、穩定性、對需求的效果以及可拓展性上一般都帶著天然的劣勢。此時再看自研的道路,雖然壓力很大,但終會苦盡甘來。蔣林泉感慨到,很多云廠商選擇走“捷徑”,直接用開源技術搭建平臺,看起來是“短、平、快”,實現快速上線的效果;但是過于依賴開源技術,意味著企業缺少自主演進能力。更重要的是,十年的堅持,平臺,軟硬件結合,研發團隊完全掌握全棧每一行的代碼,讓彈性計算在穩定性,性能,彈性,功能體驗的創新迭代上有充足的底氣,給我們的客戶持續提供世界領先的服務。沒有雙11網絡狂歡,何來技術極限的挑戰?“云計算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這些工程師面臨著業務與技術上的雙重壓力,為滿足客戶各方面的需求,逼迫我們這些技術人員也要更懂客戶。所以能在云計算挑戰下活過來的這群人,必然經歷了更殘酷的鍛煉。”蔣林泉堅定地說。當年,阿里巴巴開創“雙11”購物節時,放眼國內外IT產業,無一廠商能支撐其龐大的數據流和數據計算需求。馬云決定:“既然沒有,我們就來做!”2009年,對于科技領域來說注定不平凡,不僅誕生了讓全世界為之震驚的“雙11”購物節,同時阿里自主的云技術也在倒逼中橫空出世。時至今日,阿里云擁有世界級的技術實力,其數據計算能力可以支撐不斷刷新記錄的“雙11”,且帶領國內企業順利出海,去幫助各行各業應對社會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極限挑戰”。成功永遠都只屬于默默耕耘的人,所以這絕對不是一場沒有準備的戰爭。隨著越來越多業務場景的涌現,我們看到了視頻中源源不斷的彈幕、一次次節日秒殺、微博熱點事件……每一波空前的網絡狂歡,背后都是對技術的極限挑戰。風光背后如何保證這些云服務器在無數互聯網狂歡中持續輸出穩定的性能,成為蔣林泉團隊所肩負的重擔。如何在業務高峰時,在短短幾秒內處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數據包,這就要求云主機可以同時處理來自四面八方發放的請求,并且保持穩定的網絡 PPS 性能指標。據了解,2012年,阿里云第一代云主機的PPS是20-30萬每秒,而直接用物理機千兆網卡發包的話,速率能達到120萬每秒,十分嚴重的性能損耗主要來自虛擬化過程中,虛擬機必須通過物理機連接網絡,而這樣的速度根本無法支撐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用戶集中爆發。正所謂技術的極限就是不斷被挑戰,2015年,通過硬件和軟件的兩個進步,阿里云將萬兆網卡上的 PPS 從上一代的30萬每秒提高到了120萬每秒;待到2017年,阿里云通過將網絡上的信息繞開內核,即用戶態直通虛擬機,繞過了物理機的內核“跳板”,為每一次信息傳輸節省大量的時間,完成了我們原本無法想象的“450萬每秒”的極限挑戰。每一次空前的網絡狂歡,不僅完美地詮釋著計算的永不停歇,更不斷地挑戰著技術的極限,而阿里云憑借一次次技術的迭代與更新,追尋著更多未知的可能。不持續創新深耕,何以引領云計算行業的砥礪前行?正如蔣林泉反復提到的,是用戶教會了阿里云如何更好地將彈性計算發揮到極致,如何讓更多的新產品不斷滿足用戶需求,對于蔣林泉來說是挑戰,更是動力。隨著深度學習算法的突破,人工智能技術得到了更迅猛的發展,以異構計算為代表的新加速計算單元以及智能制造、基因計算等新興行業的進步,不斷催生著大量計算類需求,這再一次促使著阿里云彈性計算去布局更多高性價比的產品及更先進的技術研發。據了解,阿里云不斷在增加新的實例類型,豐富企業級計算家族;未來彈性計算將會利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穩定性與安全性上持續深耕,為保障永不停機的計算服務奮勇前行,并利用最新一代的網絡技術,保證產品性價比與可預期的性能穩定。為保證用戶無憂上云、用云,像用水電一樣放心靈活地使用計算資源,阿里云將不忘初心,持續不斷為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正如蔣林泉所說,彈性計算的作用本質上就是解放人類的力量,讓更多的技術去做事,從而提升全社會的效能。
福利
掃描添加小編微信,備注“姓名+公司職位”,加入【云計算學習交流群】,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共同打卡學習!
推薦閱讀:
記一道字節跳動的算法面試題
AI ProCon圓滿落幕,五大技術專場精彩瞬間不容錯過
開源sk-dist,超參數調優僅需3.4秒,sk-learn訓練速度提升100倍
拯救 CPU!
馬化騰、張一鳴……大佬真實朋友圈,竟然藏著這些秘密
揭秘沃爾瑪、騰訊、京東、浙商銀行的供應鏈管理方案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阿里云弹性计算负责人蒋林泉:亿级场景驱动的技术自研之路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boost::callable_trai
- 下一篇: 华硕电脑怎么从u盘启动系统还原 用U盘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