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内容,河北《计算机网络与通信(2339)》自学考试大纲...
一、課程性質及其設置目的與要求
(一)課程的性質、地位與任務
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是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獨立本科段)的一門專業課,主要敘述計算機網絡與通信的基本原理及其應用。本課程包括四個部分:數據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原理,計算機網絡規劃管理和應用,網絡操作系統與應用模式。數據通信技術是學習計算機網絡理論的基礎,計算機網絡原理是本課程的核心部分,而計算機網絡的規劃管理和應用則以體現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網絡操作系統與應用模式是本課程向網絡應用方面的延伸,使本課程與迅猛發展的網絡技術的結合更加直觀。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助于理解相關的較抽象的計算機網絡的標準,并具有計算機組網全過程所必備的組網,規劃和選型的基本技能。
(二)課程的基本要求
1、系統掌握數據通信的主要技術概念和指標,如多路復用技術,調制技術,交換技術,差錯檢測和控制技術等。
2、理解數據通信規程(協議)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各標準化組織的沿革和工作范圍,掌握若干重要數據通信規程的工作原理。
3、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理解計算機網絡的分類方法,理解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的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RM)理論基礎及應用的基本方法。
4、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實際構成,理解現行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設備組成及性能評價,為計算機組網工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5、掌握計算機網絡規劃和運行機制,對實用型計算機網絡的應用有初步理解。
6、理解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及現狀,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上具有前瞻性。
(三)與相關課程的聯系
本課程的先修課程為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計算機組成原理和操作系統。
在數據通信方面,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及傳輸介質的特性對數據傳輸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具備一定的電路和數字電路知識是必要的。
網絡操作系統(NOS)是管理計算機網絡資源的一種系統軟件,是對計算機操作系統的擴充,也包含了網絡設備的驅動程序,因此需要了解計算機原理和操作系統。
二 、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
第1章 引論
(一) 課程內容
1.1 計算機網絡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1.2 計算機網絡的概念
1.3 計算機網絡的功能
1.4 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組成
1.5 計算機網絡分類
1.6 數據通信技術
1.7 計算機網絡協議和協議體系結構
1.8 一個簡化的文件傳輸協議體系結構
1.9 TCP/RP 協議
1.10 OSI/RM模型
1.11 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標準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本章從計算機網絡發展的歷史介紹了計算機網絡的定義以及計算機網絡與多機系統,分布式處理系統的區別和關系,用建立數據通信模型的方法引出有關數據通信的主要任務和概念,概括地反映后續各章的基本問題,為進入以后各章具體內容的學習提供了必要的引導。
通過本章的學習,要求理解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歷史(三個時代)和基本概念,計算機網絡的功能,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組成,明確計算機網絡課程的學習任務和內容,通過引入數據通信模型理解數據通信要求完成的任務并掌握相關的術語,理解計算機網絡和數據通信標準化的必要性。
重點是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分類及數據通信模型,難點是理解網絡協議和協議體系結構的概念。
(三)考核知識點
1. 計算機網絡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1)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系統的特點,單處理機聯機網絡與多處理機網絡相比有那些缺點,終端集中器和前端處理機的功能。
(2)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的組成和各自的主要功能,ARPANET的主要特點。
(3)網絡體系結構的標準化。
2.計算機網絡的概念
(1)計算機網絡的定義,終端分時系統的特點。
(2)多機系統的定義
(3)分布式系統的主要特征,計算機網絡與分布式系統的區別。
3.計算機網絡的功能
(1)計算機網絡的主要功能:數據通信、資源共享、提高可靠性、促進分布式數據處理和分布式數據庫的發展。
4.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組成
(1)網絡軟件包括網絡協議和協議軟件、網絡通信軟件、網絡操作系統、網絡管理及網絡應軟件。
(2)計算機網絡系統的邏輯結構,網絡的組成元素(包括網絡節點和通信鏈路)。
5.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1)按距離劃分,計算機網絡分為廣域網、局域網、城域網。
(2)按通信介質劃分,計算機網絡分為有線網和無線網。
(3)按通信傳播方式劃分,計算機網絡分為點對點傳播方式網和廣播式傳播方式網。
(4)按通信速率劃分,計算機網絡分為低速網、中速網和高速網。
(5)按使用范圍劃分,計算機網絡分為公用網和專用網。
(6)按網絡控制方式劃分,計算機網絡分為集中式計算機網絡和分布式計算機網絡。
(7)按網絡環境劃分,計算機網絡分為部門網絡、企業網絡和校園網絡。
(8)拓撲結構的定義,星形結構、層次結構和樹形結構、總線形結構、環形結構、點對點部分連接的不規則形和點—點全連接結構的定義和優缺點。
6.數據通信技術
(1)通信模型的組成部分(包括信源、發送器、傳輸系統、接收器、信宿)。
(2)局域網和廣域網的區別。
7.計算機網絡協議和協議體系結構
(1)計算機網絡協議的定義和關鍵因素(包括語法、語義和規則),協議體系結構的思想。
8.一個簡化的文件傳輸協議體系結構
(1)文件傳輸協議體系結構各層的功能。
9.TCP/IP協議
(1)TCP/IP體系結構的各層及其主要功能。
10.OSI/RM模型
(1)OSI/RM體系結構的各層及其主要功能。
(四)考核要求
1. 計算機網絡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1)識記: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系統的特點,單處理機聯機網絡與多處理機網絡相比有那些缺點,終端集中器和前端處理機的功能。
(2)領會: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的組成和各自的主要功能,ARPANET的主要特點。
2.計算機網絡的概念
(1)識記:計算機網絡的定義,終端分時系統的特點,多機系統的定義。
(2)領會:分布式系統的主要特征,計算機網絡與分布式系統的區別。
3.計算機網絡的功能
識記:計算機網絡的主要功能:數據通信、資源共享、提高可靠性、促進分布式數據處理和分布式數據庫的發展。
4.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組成
(1)識記:網絡軟件包括網絡協議和協議軟件、網絡通信軟件、網絡操作系統、網絡管理及網絡應軟件。
(2)識記:計算機網絡系統的邏輯結構,網絡的組成元素(包括網絡節點和通信鏈路)。
5.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1)識記:按距離劃分,計算機網絡分為廣域網、局域網、城域網。
(2)識記:按通信介質劃分,計算機網絡分為有線網和無線網。
(3)識記:按通信傳播方式劃分,計算機網絡分為點對點傳播方式網和廣播式傳播方式網。
(4)識記:按通信速率劃分,計算機網絡分為低速網、中速網和高速網。
(5)識記:按使用范圍劃分,計算機網絡分為公用網和專用網。
(6)識記:按網絡控制方式劃分,計算機網絡分為集中式計算機網絡和分布式計算機網絡。
(7)識記:按網絡環境劃分,計算機網絡分為部門網絡、企業網絡和校園網絡。
(8)領會:拓撲結構的定義,星形結構、層次結構和樹形結構、總線形結構、環形結構、點對點部分連接的不規則形和點—點全連接結構的定義和優缺點。
6.數據通信技術
(1)領會:通信模型的組成部分(包括信源、發送器、傳輸系統、接收器、信宿)。
(2)領會:局域網和廣域網的區別。
7.計算機網絡協議和協議體系結構
識記:計算機網絡協議的定義和關鍵因素(包括語法、語義和規則),協議體系結構的思想。
8.一個簡化的文件傳輸協議體系結構
識記:文件傳輸協議體系結構各層的功能。
9.TCP/IP協議
識記:TCP/IP體系結構的各層及其主要功能。
10.OSI/RM模型,要求達到“識記”層次。
識記:OSI/RM體系結構的各層及其主要功能。
第 2 章 數據通信技術
(一) 課程內容
2.1 數據傳輸的概念及術語
2.2 模擬和數字數據傳輸
2.3 傳輸損耗
2.4 有線傳輸介質
2.5 無線傳輸介質
2.6 數據編碼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數據通信技術是計算機網絡的基礎,在計算機網絡的設計,實現和發展過程中都要用到各種數據通信技術。
通過本章的學習,要求理解數據通信的基本原理及其各種數據通信技術之間的相互關
系,理解各種數據傳輸信道及傳輸截止的特點及影響數據通信的諸多因素。
重點是掌握數據通信的基本原理及傳輸介質。難點是理解數據編碼及其應用場合。
(三)考核知識點
1.數據通信的概念及術語
(1)直接連接的定義。
(2)頻率,頻譜和帶寬的定義。
(3)數據傳輸速率和帶寬關系。
2.模擬和數字數據傳輸
(1)數字數據和模擬數據的定義。
(2)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的定義。
(3)調制解調器的功能。
(4)數字信號遠距離傳輸使用中繼器,模擬信號遠距離傳輸使用放大器。
3.傳輸損耗
(1)最有影響的損耗包括:衰減和衰減失真、延時變形、 噪聲。
(2)延遲變形的定義。
(3)信道容量的定義。
(4)信道的最大容量:Nyquist公式和Shannon公式。
4.有線傳輸介質
(1)同軸電纜分為基帶同軸電纜和寬帶同軸電纜,基帶同軸電纜又分為細纜和粗纜。局域網中細纜最大傳輸距離925米,粗纜的最大傳輸距離2500米。
(2)雙絞線電纜的分類和每類雙絞線的應用環境,雙絞線的優點。
(3)光纜的分類和主要的優點。
5. 無線傳輸介質
(1)地面微波系統的主要用途,衛星通信的原理和主要屬性,紅外通信的原理。
(2)不同傳輸介質的比較和選擇。
6. 數據編碼
(1)數字數據的數字信號編碼:不歸零制編碼、曼徹斯特編碼、 差分曼徹斯特編碼的定義和特點。
(2)數字數據的調制編碼:ASK、FSK、PSK的原理。
(3)模擬數據的數字信號編碼:PCM編碼的過程(包括采樣、量化、編碼),采樣定理的內容。
(四)考核要求
1.數據通信的概念及術語
(1)識記:直接連接的定義,頻率,頻譜和帶寬的定義。
(2)領會:數據傳輸速率和帶寬關系。
2.模擬和數字數據傳輸
(1)識記:數字數據和模擬數據的定義,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的定義。
(2)領會:調制解調器的功能。
(3)領會:數字信號遠距離傳輸使用中繼器,模擬信號遠距離傳輸使用放大器。
3.傳輸損耗
(1)識記:最有影響的損耗(包括衰減和衰減失真、延時變形、 噪聲),延遲變形的定義,信道容量的定義。
(2)簡單應用:信道的最大容量:Nyquist公式和Shannon公式。
4.有線傳輸介質
(1)識記:同軸電纜分為基帶同軸電纜和寬帶同軸電纜,基帶同軸電纜又分為細纜和粗纜。局域網中細纜最大傳輸距離925米,粗纜的最大傳輸距離2500米。
(2)識記:雙絞線電纜的分類和每類雙絞線的應用環境,雙絞線的優點。
(3)識記:光纜的分類和主要的優點。
5. 無線傳輸介質
(1)領會:地面微波系統的主要用途,衛星通信的原理和主要屬性,紅外通信的原理。
(2)領會:不同傳輸介質的比較和選擇。
6. 數據編碼
(1)領會:數字數據的數字信號編碼:不歸零制編碼、曼徹斯特編碼、 差分曼徹斯特編碼的定義和特點。
(2)領會:數字數據的調制編碼:ASK、FSK、PSK的原理。
(3)領會:模擬數據的數字信號編碼:PCM編碼的過程(包括采樣、量化、編碼),采樣定理的內容。
第 3 章 通信接口及數據鏈路控制
(一)課程內容
3.1 數據通信接口
3.2 數據鏈路控制
3.3 多路復用技術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信接口及數據鏈路控制是數據通信的重要內容,在計算機網絡實現和應用過程中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本章的學習,要求掌握數據通信的基本過程,數據通信接口的性質,數據鏈路的控制,差錯檢測的方法和控制機制。
重點是掌握數據通信基本過程及數據通信接口。難點是理解數據鏈路的控制概念。
(三)考核知識點
1. 數據通信接口
(1)異步傳輸的主要特點,同步傳輸的主要特點,兩種傳輸方式的編碼效率和開銷率
(2)線路拓撲的定義,半雙工、全雙工的定義。
(3)接口標準:DTE和DCE的定義,兩個重要的接口標準V.24/EIA232E和ISDN物理接口。
2. 數據鏈路控制
(1)流量控制:停—等協議的定義和操作過程,信道利用率的計算方法;滑動窗口協議的工作過程,捎帶應答的定義,出錯全部重發協議和選擇重發協議的工作原理。
(2)差錯控制編碼理論,海明碼和循環冗余碼的算法,檢錯能力和編碼效率。
(3)數據鏈路控制協議的分類,三種數據傳輸方式,HDLC幀結構,位填充技術實現透明數據傳輸的原理,HDLC幀的類型(包括信息幀、管理幀、無編號幀)。
3.多路復用技術
(1)頻分多路復用(FDM)的定義和應用環境。
(2)時分多路復用(TDM)的定義和應用環境,同步時分和統計時分的區別。
(3)數字傳輸系統:E1標準的數據傳輸速率。
(四)考核要求
1. 數據通信接口
(1)識記:異步傳輸的主要特點,同步傳輸的主要特點,兩種傳輸方式的編碼效率和開銷率。
(2)識記:線路拓撲的定義,半雙工、全雙工的定義。
(3)識記:接口標準:DTE和DCE的定義,兩個重要的接口標準V.24/EIA232E和ISDN物理接口。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内容,河北《计算机网络与通信(2339)》自学考试大纲...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电脑回到桌面的快捷键是什么(回到桌面的快
- 下一篇: 申通客服在线客服电话(申通客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