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五蠹(韩非子五蠹知识点总结)
文章目錄[隱藏]
- 首先,韓非將“法、術、權”理論系統化,將法家學說推向理論高峰。
- 其次,韓非繼承了老子的“道”的思想,并將其作為法家法哲學的理論基礎。
- 再次,韓非將老子的“至圣至智”觀念轉化為排除其他觀念的法治觀念。
- 第四,韓非將老子的“反道”等戰術方法發展為帝王戰術,是老子民“君南戰術”的轉變,成為赤裸裸的政治戰術。
韓非子五種(韓非子五種知識點綜述)
在先秦百家中,法家似乎與道家有著本質的區別。法家在政治哲學上屬于強硬派,追求法治,強加君權,注重權力,好斗。在政治哲學上,道家主張“弱勝強”,主張“無為而治”,主張“退而求進”,“知其長而守其女”等,擅長以柔術取勝。然而法家大師韓非卻深受老子的影響。他站在法家的立場上,繼承了老子的戰略思想,豐富了法家的理論體系。
韓非畫像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戰國末期韓國新鄭(今河南)人。他的祖先是韓國貴族,后來韓國家族衰落了,到韓非的時候,他已經淪落到了文人階層。韓非很有才華。他和是著名儒家人物荀子的弟子。但韓非和李斯一樣,并沒有繼承儒家的心性論,而是更注重政治謀略。如果從儒家“內生外王”的理論來看,韓非和李斯都更注重荀子理論中的“外王”方面,而不是“內勝”。李四后來成為秦國的著名人物。韓非雖然在政治策略上取得了很大的理論成就,但在政治上卻不如李四聰明。結果,韓非在秦國既沒有對韓國有效的政治或戰爭資源,也沒有一個可以稱之為秦始皇的謀臣。他死在秦國的監獄里,成了另一個國家的鬼魂。當然,韓非雖然不善言辭,不夠狡猾,但他的文章寫得非常好,他的法家學說是先秦諸子中最鮮明的學說之一。歷史上有這么一句話,秦王嬴政看了韓非的文章后,忍不住驚呼:“嗯,得看這個人跟我一起游,我不討厭。”(《史記·老莊沈晗傳》)韓非的法家策略確實非常值得注意。時至今日,韓非的法家思想仍值得探究。
韓非和李四(劇照)
首先,韓非將“法、術、權”理論系統化,將法家學說推向理論高峰。
法家的治國方略體現在三個重要的理論層面:法律、形勢和技術。商鞅、申道和申不害分別是這三種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來韓非吸收了這三人的思想,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
首先,商鞅創立了以“法”為主要思想的法家學說。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國進行了變法,并堅持法治至上。他強調“如果國家的治理不一樣,國家就會被取締”,并大力推行創新政策。商鞅變法使阿沁迅速成為強大的諸侯國,為后世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商鞅變法的成功不僅考驗了法家學說,也提升了法家學說的影響力。他的法治思想是先秦法家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沈導創立了以“勢”為主要思想的法家學說。沈導在夏姬講學,傳播法家學說。他強調“人民掌握著國王的權力,事情由法律決定”。在沈導看來,所有的官員和人民都應該服從君主的法令,君主必須絕對依法行事。因此,他強調“以死守法”,認為:“官員沒有私人關系,法律不留下愛情,上上下下沒有事情發生,只有法律在說謊。”除此之外,沈導還認為“行法者,故行天下,也是公共事務之制。所以,智者不可逾越法律,辯手不可逾越法律而討論,學者不可因違法而出名,大臣不可因違法而立功。我不能快樂,我不能憤怒,我不能離開法律;骨肉可罰,親人可滅,法不可失。”他還認為:“為王者不多聽,依法依數見得失。不會說話,不聽耳朵;不能工作,不想工作;沒有勞動就沒有親戚,沒有官員。沒有官位,沒有私交,沒有法律,沒有愛情。什么都沒有,只有法律。”(申)法律是判斷和統治一切政策的基礎。君主依法辦事,掌管法律。因此,君主不僅要重視“勢”,而且要重視“勢”,以強調法律。而且,君主可以通過對抗“勢”來有效執法。君主一旦失勢,就失去了威信,執法難。
再次,沈步海提出了以“術”為核心的法家經營策略。沈步海在擔任韓國首相期間,曾協助韓昭侯進行改革。他的思想特點是“法治”與“法治”相結合,強化“法治”。在沈步海的幫助下,韓昭侯使韓國的國家和士兵變得強大,特別是限制了貴族的特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沈步海強調“術”在“法”之下的運用,對大眾開放,“術”是君主專屬的統治策略。它隱藏在君主的內心和控制他的副手的秘密中,所以它是秘密實施的。在沈步海看來,君王要“柄殺”,要“陽”與“陰”相結合,既要監督督促自己的副手,又要暗中監督守護。
最后,韓非子將法家的經營策略系統化。韓非集秦晉法家之大成,將商鞅的“法”、申道的“勢”、申不害的“術”合而為一,強調君王要以法治民、以權稱霸、以術馭臣。他將法治理論系統化,將法家學說推向先秦時期的理論高峰。
韓非認為,君王要權衡利弊,在千變萬化的形勢下做出選擇,依法治國,將權力與政治結合起來統治世界。他說:“法律是既定的,也是困難的。如果權力很難,工作完成了,那么它就成立了;所做的是有害的。如果你弊大于利,那就去做。沒有硬方法,沒有傷害,世界上什么都沒有。”“韓非子八論”也就是說,法、術、勢相結合,權衡利弊,大膽行動,是君王治國的有效手段。關鍵是韓非把這些法家學說系統化,并在繼承老子道家的法哲學理論基礎上加以統一。
老子形象
其次,韓非繼承了老子的“道”的思想,并將其作為法家法哲學的理論基礎。
韓非繼承了老子的思想。在《韓非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類似老子的觀點。韓非是《解老》《喻老》的作者,明顯受老子思想的影響。馬王堆帛書有“道生法”之說,說明法家思想起源于道家,韓非繼承老子思想為典型。
比如廣為流傳的《文君之南術》最初被稱為老子的權謀思想,后來被韓非發展為冷酷的法家權謀思想。更重要的是,韓非的法哲學理論直接來源于老子的“道”。
首先,韓非從法治的立場對老子的道家學說進行了改造,并將其作為法家“君道”學說的理論基礎。韓非之前,有“君道”之說。比如,沈導談到“君道”的問題,沈導說:“君主若遵法,必由法定。”法律增加的東西被分成它自己的要點。”(《慎子·任軍》)他又說:“有法者不可欺。”(《慎子·文怡》)這是強調君王要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依據。韓非借鑒慎到“守法”、“以法定事”的思想,主張君王要堅持“法”,以“法”為治國的第一準則。同時,韓非積極吸收老子思想,與老子一樣,主張君王“無為而治”。他強調:“我什么都不用做,我在努力的同時也有樂趣,我盡力做到最好。而你與此無關,也與此無關。這個故事沒有治愈的方法,但是治愈它的正確方法也是正確的。”(《神子民札》)表面上看,這和老子的主張是一樣的,但本質上,韓非的主張是,君王可以在依法治國的前提下“無為而治”,這就是他的意思,依法治國,所以“你無事可做”,而臣下則應該依法處理政務,所以“我無所不為”。也就是說,如果你依法治國,你就能“在大臣們努力工作的同時享受生活,盡力做好事”,所以“無藥可治”,這才是正確的治國之道。
其次,韓非吸收了老子的“虛靜”說,將其理解為“君道”的統治策略。老子認為道是萬物之源,是判斷事物對錯的標準。再者,道性虛靜。韓非吸收了老子的思想,強調君王要空寂地對待一切,空等事物。而且,只有空等人和事,才能知道真相,知道善惡,掌握執政的主動權。韓非認為,君王在處理政務時,應該保持安靜,讓事物和人表現出真實的狀態,這樣才能知道自己的真實面目,用自己的本性做事。
比如在處理政務的時候,君王不要表現出自己的欲望,等著看會發生什么,這樣大臣們就可以公開揭露真實情況,君王也可以處理政務。如果國王泄露了他的意圖,大臣們會盡最大努力用偽裝來取悅他。那么,國王就很難理解真相,也很難妥善處理事情。其實也就是說,你要把它當虛的,使臣才能揭示真相。
韓非大福琴劇照
再次,韓非將老子的“至圣至智”觀念轉化為排除其他觀念的法治觀念。
老子生活的時代,禮樂崩壞,戰國頻繁,給社會帶來災難。老子認為不理想,儒家等人則主張仁義道德。老子認為,不僅社會災難無法解決,而且更不利于社會的正確道路。因此,他提出了“絕對智慧和智慧”的觀點。他說:“以智治國的賊,不能以智治國”(《老子》66)
《老子》第六十五章提出,治國不應該使人民聰明,而應該使人民淳樸。他說:“以古為道者,不為民所悟,必愚。人難治,人有智慧。所以,以智治國,是國之賊;不以智治國,是國家之福。知道兩者也是有記載的。常遇春式的叫玄德。玄德深而遠,事與愿違,而后連大順。”也就是說,古代善于宣揚“道”的人,并不是教人懂得智慧和心靈手巧,而是教人誠實樸素。人之所以難治,是因為太足智多謀,太有心機。所以,以智謀治國會給國家帶來傷害。治國無方,是國家之福。了解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區別,就是知道治國之道,而熟悉這種治國之道,就是達到了“宣德”的境界。只有回到純粹簡單的狀態,那才是真正的整風。
老子的消除智謀觀被韓非轉化為專制文化和思想觀。老子希望人民回到淳樸的狀態。在他看來,這就是大治理。與韓非不同,他想通過法律法規來約束人們的思想,只知法守法,不應該有其他與法治相抵觸的思想。
老子想要的是“小國寡民”的理想狀態,他把它描繪成一幅天堂的美麗畫卷:
讓人民有他們需要的任何工具,讓人民不用走遠就能再次死去。雖然有船,但沒什么可乘的。雖有兵,無話可說。讓人民打好結,用好。吃得甜,服務得美,住得舒服,享受風俗。鄰國相向,雞犬之聲不絕于耳。人到死都不會說話。(老子第八十章)
老子欣賞的是人的簡單樸素的心態,人活得無憂無慮,沒有欺詐溝通,沒有智謀,就是返璞歸真的狀態,但韓非不一樣。他想要的是依法“禁心”,也就是禁止一切非法學習。
韓非主張用用法來規范人們的思想,他提出:“不遵守法律法規者,必禁之。”(《韓非子·文編》)在他看來,防范奸人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使人沒有獨立思考的權利,即使人沒有思想或欲望,他們也像行尸走肉一樣。他說:“禁止強奸的法律太多了,一是禁止他的心,二是禁止他的話,三是禁止他的東西。”(《韓非子說疑惑》)。根據這一立場,韓非認為,除法家之外,其他學派的學說都應該被禁止。他把當時的儒家和墨家視為意識形態的敵人,猛烈抨擊。他批評儒家思想是“助人為樂”,這是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他認為,只要儒家思想存在,國家就難逃滅亡的悲劇。他強調一切無用之學(儒家、墨家等)。),完全禁止,以法為教;我不想聽第一個國王的話。我想向官員們學習。他說:
今天,如果你學習文學和說話,你就不必努力工作,但如果你富有,你就不會有戰爭的危險,如果你受到尊重,為什么不做點什么呢?是一百個人的智慧和一個人的力量,所有人的智慧會戰勝法律,力量的缺乏會讓國家變得貧窮,這就是這個世界混亂的原因。所以,在主的國度里,沒有簡單的文字,法律就是教學方法;無先王之言,以官為師;無私的劍防御,砍頭就是勇敢。(韓非子吳馳)
韓非的學術政策顯然是極端的。有人認為,秦始皇之所以采取“焚書坑儒”的政策,與韓非的思想策略有關。韓非排斥其他學派的理論,只有法家才尊重。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愚蠢政策,秦始皇實施了這一政策。
韓非堅持保持法家思想占主導地位,排斥其他學術流派,這是一種專制的文化思想政策,而這位專制的君王很喜歡,所以成為專制君王的理論政策。
然而,韓非在繼承老子思想的同時,卻扭曲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想要的是一種簡單樸素的心態,順其自然的態度,杜絕心機和奸詐。另一方面,韓非將其轉化為法家,并極力排斥其他學派的學術思想。任何被認為與法律相沖突的東西都被認為是被禁止的。
第四,韓非將老子的“反道”等戰術方法發展為帝王戰術,是老子民“君南戰術”的轉變,成為赤裸裸的政治戰術。
“反道運動”既是老子用來描述道的原初運行特征的基本方法,也是道家戰略的基本策略,是道家的“智與術”。
《老子》第三十四章有句話:
反道者為弱者所用。世間萬物皆因存在而生,無因而生。
這段話有三層含義:一是指“道”為自然實在,其運行特點是回歸自身和本真;第二,養弱是“道”的基本功能。萬物生于弱者,死于強者。只有留住弱者,我們才能強大。第三,宇宙萬物因其存在而顯現(生),而存在則是由它本來的性質決定的,即“無”。道作為“無”,是一切的本源,一切都是“有”,有是“無”而生。
老子將這一原理應用于道家戰略。因此,老子在第三十六章談到了“弱勝強”的一系列策略:“欲修則強;想變弱,就要變強;如果你想浪費它,你必須修復它;如果你想要,你必須修理它。”
首先,韓非將老子的“智”轉化為帝王戰術,演變為君王控制臣子的一系列策略。比如韓非認為,為了鞏固權力,君王首先要斬斷臣子對權力的向往,不要讓臣子有權力的欲望,也就是要去臣子的“權力欲”。此外,國王應該有效防止奸臣出現在他身邊,因為當國王犯錯時,奸臣會通過鉆空兒子來奪權。因此,國王應該罷黜奸臣的黨羽,俘獲他們的殘余勢力,分化他們的幫兇,使奸臣無力篡權,然后清除他們。
其次,韓非建議賢王要避免五種“堵”的情況,防止朝臣篡權:一是避免讓朝臣關閉信息來源;二是避免讓官員控制財產;第三,避免讓臣子培養黨羽;第四,避免給朝臣私恩;第五,避免讓臣子發號施令。只有這樣,國王才不會被蒙在鼓里,才不會被陷害空,才不會被剝奪財權,才不會失去恩慈的條件,才不會失去對局勢的控制。韓非曰:“自勝強。這是不言而喻的。”(余老)
事實上,韓非用君王控制部下的方法強調君王要牢牢掌握權力,因為君王的權力是控制政局的核心手段,一旦失去權力,就會被陷害空。韓非的戰術策略是對老子“反道”方法的逆轉,將老子“欲取其所,而固之”等道家“智技”轉化為法家的“己修其所,而不取其所”,極力強調君王要牢牢掌握權力。
再次,韓非提出君王要善用七種“馭臣之術”:
一是從各方面考察觀察受試者是否忠誠;
二是以刑罰顯示君主的威嚴,樹立君主的權威;
第三,要獎勵和鼓勵忠于國家的臣民進步;
第四,聽取副手的意見,督促他們行動;
五是要發布可疑的詔令,用智謀驅趕臣子;
第六,明知是事實,卻故意要求朝臣試探自己的誠意;
七是故意說反話、做倒錯,刺探朝臣,試探他們是否忠于君主。
總之,韓非改造了老子的道家“智慧”,使之成為法家的皇權和君王赤裸裸的“統治”。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韩非子 五蠹(韩非子五蠹知识点总结)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ORA-02082: 回送数据库链接必须
- 下一篇: 提高引体向上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