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设计阶段_测试基础——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軟件開發生命周期,主要介紹軟件的生命周期和軟件的設計模型。
國標(GB8566-88)中將軟件生命周期分為8個階段:可行性研究與計劃、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實現(包括單元測試)、組裝測試(集成測試)、確認測試、使用和維護。
這里出現了一個面試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測試階段的問題,測試階段: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系統測試、驗收測試。
軟件設計模型:瀑布模型、快速原型開發、增量與遞歸模型、螺旋模型。
1) 瀑布模型:1970年由W.Royce提出,其開發過程依照固定順序進行,各階段的任務與工作結果。該模型嚴格規定了各階段的任務,上一階段的輸出作為下一階段的輸入。此模型適用于用戶需求明確、開發技術比較成熟、工程管理嚴格的場合使用。缺點是由于任務順序固定,軟件研制周期長,前一階段工作中造成的差錯越到后期越大,糾正的代價也就越高。
2) 快速原型就是先用相對少的成本,較短的周期開發一個簡單的、但可以運行的系統原型向用戶演示或讓用戶試用,以便及早澄清并檢驗一些主要設計策略,在此基礎上再開發實際的軟件系統。
快速原型模型主要有三種類型:探索型原型、實驗型原型和演化型原型。探索型主要用于開發需求的階段,目的是弄清用戶的原型。實驗型原型主要用于設計階段,目的是考核實現方案是否合適,能否實現。演化型模型主要用于及早的向用戶提交一個原型,得到用戶認可后不斷的修改演化成最終的軟件系統。
快速原型的開發步驟:先快速分析需求,然后構造原型,之后是運行原型和評價原型,最后就是修改原型。
3) 迭代模型:所有的階段都能夠細分為迭代,每一次的迭代都會產生一個能夠發布的產品,這個產品是最終產品的一個子集。
4) 螺旋模型:特別適合于大型復雜的系統。
螺旋模型沿著螺線進行若干次的迭代,圖中的四個象限代表了一下活動:
1. 制定計劃
2. 風險分析
3. 實施工程
4. 客戶評估
上述的開發模型有一些都是適合大型復雜系統的,我們平時基本不接觸的。所以只需掌握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就可以了。
關于開發模型的部分如果想了解更多的話,可以參考一下相關的軟件工程的教材。本次的重點是掌握軟件的生命周期和測試階段。
英語單詞:
Beta 測試:beta testing 大爆炸測試:big-bang testing 黑盒測試:black-box testing
邊界值測試:boundary value testing
任務:下載一個Vmware的虛擬機,并練習安裝Windows server 2003 SP2的企業版,如果可以的話,試圖去備份這個系統。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设计阶段_测试基础——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订婚习俗
- 下一篇: 可实现多屏协作如何实现多屏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