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不如一代?别轻易给年轻人贴标签
眼瞅著疫情逐漸好轉,憋了很久的飯局也逐漸多了起來,憋得我都快忘了地溝油是什么味兒了。不過隨著北京這幾天的突發情況,又要繼續嚴防死守了。
上周和一個老哥們兒一起吃火鍋,這位哥們兒是一家創業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吃飯閑聊過程中他提了這么一句,“現在的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想想當初咱們年輕的時候……”。
類似觀點我不是第一次聽別人說了,真的一代不如一代嗎?
隨便說說我的感覺,就從之前我接觸的年輕同事離職說起吧。
1. 從 965 去 996 修福報
我司上班時間基本是 965,可以說是目前 IT 互聯網行業的一股清流。我們團隊里很多年輕同事跳槽去了 BATMD 等大廠,大廠一般是 995、996。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說過,跳槽去大廠表面看起來工資漲了不少,但實際上時薪可能降低了,為什么?可能有人沒看過,再啰嗦一下。
假設每天午休 1 小時,965 一周工作 40 小時,大廠一周工作大約 60 小時(995 工作 55 小時,996 工作 66 小時,抖音的大小周是 60 小時)。工作時長增加了 50%,如果工資漲幅低于 50%,是不是時薪就降低了?
再加上我經歷過 996 的工作,所以,之前有同事提離職申請的時候,我一般會和他們談一次心,會問他們是否做好了累到沒有業余時間的準備,也會和他們算算上面時薪那筆賬,提醒他們把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別盲目把時間賣給公司。
大部分人的反應是這樣的:
我還真沒想過時薪的事情……好吧,雖然時薪低了,但是不把時間賣給公司,我自己很可能也是把時間浪費給了抖音、王者榮耀。
看在漲薪的份上,大廠累也忍了,沒辦法現在房租越來越貴,工資都攢不下了。而且,再過幾年歲數大了,大廠也不要了。
去大廠之后能認識更多優秀的人,能做做大項目,自己能變得更強,這些將來從大廠出來之后都用得上。
我誤以為年輕人閱歷淺,不知道大廠的壓榨,誤以為他們只看到了工資,其實大部分人很清楚去了大廠會失去什么、會得到什么,非常清醒。
而且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生活不易,多拿點工資也很眼前最實際的。
2. 從北京回成都老家
再說一個年輕同事離職的事,去年一個工作 4 年的開發人員提離職,想回老家成都。
這名年輕開發非常優秀,優秀到什么程度呢?每個月的團隊評優,幾乎都會評上他,屬于團隊前 10% 里面的。
所以,這位兄弟提離職的時候,我是百般挽留,最終也沒留住。他是這么考慮:
北京房價太貴了,和房價比起來工資實在太低了。除了高房價,房租也是年年漲。
眼瞅著快到結婚年紀了,和女朋友算了一下,雙方家境一般,兩人不吃不喝攢好久才能湊齊首付款,還只能買非常偏遠或者非常小的房子。
就算房價不再漲,搞定了首付款,后面還會面臨還貸款的壓力,將來孩子落戶、上學的困難,想想就頭大。
成都現在 IT 行業還可以,很多大廠已經在成都設點了,找工作應該不愁。而且在北京幾年攢了點錢,可以在成都交套房子首付。
是啊,如果家里有礦,誰不想留在大城市,誰不知道大城市工作機會多、收入高,誰不知道大城市醫療、教育各方面資源集中。
現在房價確實太高了,想想我自己,也就是運氣好,上班早,趁著房價還沒這么變態的時候上了車。
所以,當你看到年輕人回老家發展的時候,不用輕易給他們貼上“逃離一線城市”的標簽了。“逃”是貶義詞,不好聽,實際上可能是迫于無奈。
而且成都、西安等城市互聯網環境越來越好,回到二三線城市的背后,可能是年輕人選擇了另外一種奮斗的方式。
3. 年輕的號主
我現在業余時間在寫公眾號,這個過程中認識了幾個非常聊得來的號主。
剛認識他們的時候,從他們公眾號文章看起來,我以為都是工作經驗豐富的老程序員了。后來一問才知道,大部分都是工作三年以內,有的甚至還是實習生。
但是無論是他們更新文章的質量、速度,還是他們的粉絲數量、漲粉速度來說,都比我厲害多了。
我都不敢想象,一個實習生做的程序員類公眾號,居然能有十萬讀者。搞得我一度有點懷疑人生。怎么這么優秀,還能不能一起愉快的寫作了?
再說一個事,我今年花了 965 塊錢,加入生財有術的知識星球,然后翻看了三四年積累的幾百個賺錢案例。別多想,沒有擦邊踩線的,都是正經的賺錢方式。
在感嘆牛人真多的同時,我發現很多人賺錢都是從年輕時候的“折騰”開始的。例如,有人挖掘畢業季的商機,還沒走出校園里賺到了人生第一筆錢;有人覺得事業單位工作太清閑,工作之余搞電商,又趕上了紅利期,電商收入超過上班工資好幾倍。
所以,論職場,可能中年人還有經驗、職位上的優勢。但是現在職場之外的機會一點都不少:公眾號、抖音、B 站、社群等等,在這些領域,中年人可能真不一定是年輕人的對手。年輕人好奇心強,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年輕人精力旺盛,沒太多顧慮,擼袖子就干。
這里也提醒一下年輕人,斜杠青年、副業收入雖然很誘人,但是搞副業別占用主業時間,特別是如果你的主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別丟了西瓜撿芝麻。
另外,注意心態,別幻想快速成功,更多是需要持續努力。就像我們幾個號主一樣,一邊抱怨著寫作、漲粉太難了,一邊堅持用業余時間累的和孫子一樣埋頭苦干。
4. 為年輕人創造點機會
在公司里面,越往上的崗位越少,而且靠上面的坑,往往是被先來公司的人占著。
如果公司沒有出現一波擴張,上面的坑的數量也不會大幅增加。
所以,坑的數量稀缺,再加上老人占著坑不走,下面的年輕人往往會覺得晉升更多是論資排輩,對努力工作的結果心里會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當我們這些在職場已經成功卡位的中年人,在說年輕人“不思進取”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先問問自己,有沒有給年輕人提供“思進取”的條件:
團隊是不是已經老氣橫秋了?
團隊的坑是不是已經固化了?
是不是有老人占坑不干活的現象?
團隊是不是論資排輩?
這也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作為管理者自己的心態不能先老了,應該經常主動拋出一些事情,讓年輕人去折騰,為他們創造一些能夠證明自己的機會。
我承認不管是年輕人還是中年人,優秀的人都是少數,但是不能因為人少就忽略了他們。
不怕團隊里沒有優秀的人,沒有可以招人。最怕優秀的人進來之后,看不到機會,看不到希望,在團隊里慢慢變成平庸的人。
最后
誰都年輕過,誰都有過不成熟,誰都被說過“一代不如一代”。真的,我剛參加工作那幾年,也經常聽老同事們說我們“現在的年輕人……”
每一代年輕人都有自己的視角,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作為中年人,對年輕人可以指點,但是別指指點點。多去接近年輕人的世界,同時還能讓自己的心態保持年輕。
這篇文章完全是深夜的有感而發,想到哪寫到哪,就寫這么多吧。
? ???精 彩 文 章?
肝!Python 100 例
一個程序員寫多門語言不會記串么?
臥槽!微信「拍一拍」,原來是這個目的?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一代不如一代?别轻易给年轻人贴标签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肝!Python 100 例
- 下一篇: 最受 IT 公司欢迎的 30 款开源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