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一诗
- 「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可能要大出很多人的意料的是,這首凄冷的唐詩,在日本一國十分有名;
我曾有幸,在寒山寺一游,在經過一個走廊時,發覺兩個日本人在快步地興奮地向前走,當然說著我聽不懂的霓虹語,脖子上挎著佳能的相機,十分激動,此時揣測其大意,可能就是“天呀,這可是咱們小時候都讓背的《楓橋夜泊》,好懷念”。
1. 「楓橋夜泊」之于霓虹國人
為什么日本人那么喜歡《楓橋夜泊》?
寒山寺位于蘇州閥門外的楓橋鎮,建于六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年),距今已近 1500 多年的歷史。梁時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到唐貞觀年間,浙江天臺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來到這里住持,才改名“寒山寺”。唐朝的佛教對日本有極其深遠的影響,日本派往唐朝留學的人員,分別稱留唐僧和留唐生,傳說拾得和尚是乘坐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鐘,飄洋過海東渡到日本,在一個名叫薩堤的地方,傳播佛學和中國的文化,所以日本人對寒山寺的熟悉程度和情感遠比中國人還親切而深刻。
寒山與拾得兩位大師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詩僧。唐代天臺山國清寺隱僧寒山與拾得,行跡怪誕,言語非常,相傳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化身。
明朝晚期是歷史上倭寇頻繁搔擾江浙沿海城鄉的時期,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正月,倭寇從太倉進掠蘇州及松江等地,可能是在這一年倭寇掠走了寒山寺的鐘,帶去了日本。(次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宼入侵杭州,縱火焚燒雷峰塔,外部的飛檐等木結構被燒毀,只剩下赭黃色的塔芯,一直到1924年9月25日下午1時40分,塔芯轟然一聲,突然倒塌。直到2003年重建,才恢復了歷史名塔,這是題外話了。)
一直到清末,日本一位名叫山田寒山的人,四處打聽尋找寒山寺鐘的下落,他要把寒山寺的鐘找出來歸還中國,但始終沒有找到。于是他便募捐集資,在明治三十八年(1906年)由小林誠等一批工匠,精心鑄成一對青銅鐘,一口留在日本觀山寺,一口送回蘇州寒山寺。所以現在的寒山寺鐘雖然不是唐時的原物,卻注入了一段掠鐘還鐘的日中民間文化交流友好的佳話。有了這樣漫長豐富的歷史經歷,蘇州寒山寺的鐘和張繼的《楓橋夜泊》自然在日本成了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事,《楓橋夜泊》甚至收入日本的小學課文里,小學生也會背誦。
至于“楓橋夜泊”詩的碑文,是明代著名的文士文徵明所書寫,后來因為寒山寺一度失火,詩碑遭損壞,僅存殘角一塊,不到十個字。重立的詩碑是清代名士俞樾(章太炎、吳昌碩的老師,俞平伯的曾祖父)所書,保存完好,風景點所供應的《楓橋夜泊》條幅,是俞樾書碑的拓本。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mtcnn/p/9423555.html
總結
- 上一篇: 创建ACCESS数据库,并且创建表和数据
- 下一篇: 高并发系统之限流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