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寒冬是怎么回事 原因分析咱就开始“缺钱”了呢
忽如一夜寒風來,千樹萬樹花不開。前兩年還風光無限的互聯網行業,這兩年似乎突然就不行了,業內人士各個高喊著“互聯網寒冬”來了,讓人不禁想到美劇《權力的游戲》中最常被提及的那個詞:凜冬將至。
當然,2019年的互聯網行業可不是凜冬將至,而是凜冬已至。裁員、扣發年終獎、高層洗牌年輕化、融資難……這些正在發生,京東、滴滴、知乎,這些耳熟能詳的大互聯網公司,同樣不能幸免。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寒冬是怎么來的?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問了一位互聯網從業者,作為一個在互聯網行業工作了近十年的“老油條”,他跟我侃侃而談了十分鐘,內容很多,但總結起來,只有兩條:一是互聯網公司不好賺錢了;二是互聯網公司不好籌錢了。
互聯網公司不好賺錢了
朋友說,互聯網跑馬圈地的時代過去了,在現有的風口里,人口紅利基本都已經結束了。目前我國網民人數在九億到十億之間,全國人數也不過13億多,去掉老人和孩子,基本都在上網,封頂了。
以微信為例,2018年微信的MAU就達到了10.4億,基本相當于全國網民人手都有一個微信賬號,你再讓微信做增量,可能嗎?
像微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許多互聯網產品都遇到了無法增量的瓶頸,無法增量就意味著不能再快速獲取更多的收益,只能轉而去做更為困難,收效反而更低的存量,將現有用戶的表現能力提升,這比起增量來說,可是一門技術活。
我做增量,一億用戶漲到兩億用戶,我能多賺十個億,我做存量,一億用戶我能多賺三千萬,這種收益差,顯而易見。錢啊,不好賺了。
人口紅利的結束,不單單體現在軟件中,在硬件市場,同樣如此。以手機為例,當人們都拿著功能機的時候,你讓他換智能機,不管什么牌子,他都會接受,畢竟那是更高科技,更好的東西;可當人們都拿著智能機的時候,你再讓他換成自己品牌的智能機,談何容易。
人口紅利結束、增量變存量,收益封頂,互聯網公司真的不好賺錢了。
互聯網公司不好籌錢了
除了不好賺錢,互聯網公司同樣不好籌錢。承接剛才的案例,當你的收益已經封頂,不能再實現快速增長的時候,資本方的投資回報就會大打折扣,在這樣的情形下,資本方還會愿意投入幾十億、幾百億去扶持你每個月多賺那幾千萬嗎?
這樣的回報率,幾十年才能回本?那如果有新風口的出現,沒有錢投資了,豈不是血賠。
當然,這還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體現在,當華米OV已經制霸手機市場的時候,一家新公司嚷嚷著自己要挑戰他們的地位,再做一個新手機品牌,有多少資本愿意去冒這個險呢?
風口越來越少,才會導致往往出現一個新風口,所有資本都會蜂擁而至的亂局出現,比如早先的“百團大戰”,比如共享單車的“千車混戰”……能成功者只有少數幾個,大多數的投資方,均損失慘重,一地雞毛。
資本市場不愿意再冒險了,互聯網行業上哪籌錢去。
寒冬已至。
5G技術的來臨,是否會帶來新一輪硬件與軟件的革新,再次盤活互聯網市場,還是值得期待的。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互联网寒冬是怎么回事 原因分析咱就开始“缺钱”了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纽约原油期货交易时间
- 下一篇: 开一家自助小火锅多少钱 有哪些值得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