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自然特征是什么
1、地勢高亢、歷史年青
青藏高原的形成與地球上最近一次強烈的、大范圍的地殼變動——喜馬拉雅造山活動親密相干,表示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且有許多超過雪線、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青的高原。在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總輪廓中有三級階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級地勢階梯,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fā)源地,由此向東逐級降低,最后經由我國東部低地及淺海大陸架沒入太平洋海盆。
第四紀以來,新結構活動強烈,高原南部及東南部是頻繁的地震區(qū),又是壯大的地熱帶,抬升活動一直延續(xù)至今。在高原邊沿廣泛存在著地勢抬升、河流深切的地形,河流縱剖面有幾個明顯的裂點與谷中谷的形態(tài)。其它如寒旱化趨勢加強、湖泊消退、水系變遷、內部夷平、外部陡切以及土壤剖面分化簡略、礦物風化水平淺等都顯示出高原自然地理進程的年青性。
2、太陽輻射強、氣溫低、日較差大
空氣稀薄、大氣干潔的青藏高原上,太陽總輻射高達130—190千卡/厘米2·年,比同緯低海拔地域高50—100%不等。但高海拔所導致的相對低平和寒冷是突出的。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氣溫低達—10——15℃,與我國溫帶地域大體相當。暖季,我國東部夏季風風行,最熱月平均氣溫大多在20—30℃之間,且南北差別不大,唯獨青藏高原成為全國最涼的地域,7月平均氣溫竟與南嶺以南的1月平均氣溫相當,比同緯低地下降15—20℃。與同緯低地相比,高原上氣溫日較差大一倍左右,具有一般山地與高山的特點。因受強烈大陸性氣象的影響,氣溫年較差也不小,或與我國同緯低地接近,表明它與熱帶高山有基本不同的溫度特色。因此,盡管氣溫較低、氣象寒冷,但由于形成低溫的原因不同,加上太陽輻射強和明顯的熱力作用,高原上的溫度條件對自然地理進程及植物生長發(fā)育而言,和高緯低海拔區(qū)域的雷同氣溫數值有著不同的意義。
3、冰雪與寒凍風化作用廣泛
偉大的海拔高程有利于冰川、凍土的發(fā)育和奇特的冰緣與寒凍風化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地域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現代冰川發(fā)育,占全國冰川面積的五分之四以上。第四紀古冰川地貌遺跡廣布于極高山區(qū)周圍,部分地域還成為景觀的主要要素。凍土在高原上普遍發(fā)育,其中多年凍土持續(xù)散布于高原中北部,厚達80—120米,成為中低緯偉大的凍土島。據研討,這里的凍土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寒冷氣象的產物。因此,從冰川凍土發(fā)育的角度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以為青藏高原的腹地至今沒有脫離冰期。
強烈的太陽直接輻射使高原上地表和近地面空氣白晝強烈增溫,但夜間冷卻快速,一年內有較長時光涌現正負溫度的交替變更。因而,冰緣融凍作用及寒凍風化作用廣泛,在高原土壤和微地形的形成進程中有主要意義。
4、高原動植物地理和生態(tài)適應現象
青藏高原上動植物區(qū)系分屬于不同的體系,動物方面高原內部屬古北界區(qū)系,東南部屬于東洋界區(qū)系;植物方面相應地分屬于泛北極區(qū)的青藏高原植物亞區(qū)和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qū),即歷史古老的喜暖濕成分占領東南部,而較年青的耐寒旱種類則散布于高原內部。喜馬拉雅山是南北散布上的顯著屏障,而橫斷山脈的縱向谷地則便于南北交換,且垂直分帶顯著,類型繁多,是世界高山植物區(qū)系極豐碩的區(qū)域,又是第四紀冰期中動植物的天然避難所,保留了許多第三紀以前的孑遺種類,成為現代不少種類的散布中心,如植物中的杜鵑屬、動物中的噪鹛等。
因強烈隆起,高原內部寒旱化加強,具有高原特有的動植物成分。如植物中的墊狀駝絨藜、紫花針茅、小嵩草等;動物中的藏羚是高原上唯一的特化屬,牦牛則是第四紀冰期中冰緣環(huán)境下發(fā)展起來的種類。從構成自然景觀外貌的植被來說,高原上普遍散布著高寒灌叢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野以及高寒座墊植被等類型,動物則為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動物類群,它們都顯示出高原的奇特性。
5、垂直變更廣泛并與程度地帶緊密聯合
青藏高原不僅邊沿高山圍繞、高差懸殊,而且高原內部也廣布許多山脈,起伏不小。因此垂直自然帶廣泛發(fā)育,可以歸納為海洋性體系與大陸性體系兩類性質不同的帶譜。另一方面,規(guī)模偉大的青藏高原受大地勢構造和大氣環(huán)流特色的制約,形成了自東南向西北由暖濕至寒旱的程度分異梯度,表示為從森林—草甸—草原—荒野的地帶性變更。這種區(qū)域差別又和垂直帶變更緊密聯合,顯示出高原的奇特性,形成若干各具特點的自然地理區(qū)。高原內部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野為主體的高原垂直帶出現程度地帶變更則具有強烈的大陸性高原的特點,在實質上異于低海拔相應的自然地帶。可以以為青藏高原上的自然地帶是歐亞大陸東部相應程度地帶在偉大高程上的變體,由地勢和海拔引起的水熱條件的不同是變異的主導因素。
6、人口密度小,人為因素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較弱
受自然條件的限制,青藏高原上人口稀疏,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及4人,相當于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二十五分之一。在歷史時代內,高原自然環(huán)境的發(fā)展演化進程中,人為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不僅不能與我國東部季風區(qū)相比,而且也遠較西北干旱區(qū)微弱。有些處所還保存著天然的原始狀態(tài),特殊是在高原內部腹地,往往人跡罕至,因而自然地區(qū)分異規(guī)律等可以從天然植被類型特點得到清晰的反應。青藏高原是我國開發(fā)水平較低的區(qū)域,自然資源的應用仍處于初期階段,土地應用方面以畜牧業(yè)為主,農林業(yè)次之。但是在近代由于經濟開發(fā)、交通改良,人為因素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逐漸加強。如雅魯藏布江中游谷地,墾殖歷史較長,農田根本建設較好,耕地大多有水利設施,是農業(yè)較發(fā)達、經濟較繁華的地域。另一方面這里人口密度較大,燃料缺少,居民大批砍伐冷季牧場的灌木充作薪柴,不僅影響冷季草場的數目和質量,還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和風蝕現象。在高原東南部森林區(qū)域內由于不合理的開發(fā)應用和經營管理,導致森林的損壞、干旱河谷灌叢帶的擴展,引起自然環(huán)境的進一步惡化,應該予以親密的關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青藏高原自然特征是什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2016宝马530li二手车价格?
- 下一篇: 超简单!在Win11成功安装了安卓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