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针对中国新能源车企,宝马、大众无辜躺枪
新能源時代,國內車企讓日系、德系、美系車感受到了中國制造的震撼。為了避免市場被國產車搶走,前段時間歐盟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事情越鬧越大,歐盟甚至把槍口對準了德國車企……
據彭博社報道,近期寶馬公司已收到歐盟的調查請求,對象是該公司推出的純電車型 iX3。沒錯,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并不是只有國內車企能享受,而是對國產車、合資車一視同仁。可以說,放眼全球有膽氣這么做的汽車生產國,僅有中國一家。
為了避免歐洲車企失去競爭力,限制國產車在歐洲的關稅、銷售情有可原,可把矛頭對準德國車企又是怎么個意思?大眾汽車、保時捷汽車 CEO 奧博穆在斯圖加特都表示不滿,認為歐盟有違公平貿易的原則。
上個月,《時代周刊》就發文稱,歐盟針對中國車企的行為,實際上由巴黎主導,不但要限制中國車企,還要攻擊德國車企,尤其是在中國生產的德系車,目的是擴大法系車在歐洲的市場份額。
明明是國產車日益壯大,《紐約時報》都承認“中國汽車席卷全球”,法系車卻要與德系車“同室操戈”,究竟意欲何為?
攻擊中、德車企,法系車一石二鳥
歐盟宣布調查中國新能源補貼政策時,最慌的不是國產車,而是德系車。原因在于,德系車國內銷量很高,若因歐盟的針對招致中國報復,德系車難免銷量銳減,甚至生產都要可能受到影響。
相比之下,法系車受到的影響就少很多了。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 年 1 月~6 月,法系車國內零售量僅 39295 輛。半年銷量不到 4 萬輛,法系車幾乎可以說處于半退出中國市場狀態,中國若反制歐洲車企,對法系車完全沒有影響。正因如此,法國才敢光明正大打擊中國車企。
德系車企則不同,極度依賴中國市場。以大眾汽車為例,40% 以上的銷量來自中國,朗逸更是國內最暢銷的轎車之一。一旦中國反制歐洲車企,德系車很可能銷量暴跌。對于法系車而言,他們能夠獲得的好處在于有機會提升歐洲市場的份額占比。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還是最大汽車生產基地,今年上半年又成為了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歐盟之所以調查寶馬旗下的 iX3 車型,就是因為該車在中國生產后還會出口到其他市場,僅此一款車型去年大約出口了 1.5 萬輛~2 萬輛。若德系車產能受到影響,出口量減少,法系車就有機會搶走歐洲原本屬于德系車的部分市場。
因此,奔馳、博世、大眾等德國汽車相關企業紛紛表態,批評歐盟的行為,其中奔馳汽車直言:“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確保我們的富裕、增長和創新能力,保護主義措施只會適得其反 。”
簡單來說,法國帶頭攛掇歐盟針對中國車企,就是因為他們可以不依賴中國汽車市場,吃不到蛋糕就把桌子掀了,甚至還有機會在歐美市場獲得好處。
否定別人并不能提升自己,與其針對中國、德國車企,法系車不如好好想一想,該如何擴大市場。
法系車,攻擊他人不能提升自己
大約 2017 年開始,國內市場法系車就出現了斷崖式暴跌,到如今半年銷量不足 4 萬輛,法系車基本等同于離開了中國市場。過去的幾年中,已有不少車企討論過,法系車為什么會被中國消費者拋棄。
網友們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例如不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質量問題頻頻發生等。法系車的優勢在于操控性,底盤懸掛世界前列,但中國消費者更注重油耗、空間、顏值等屬性,對于操控性反而沒那么在乎。
法系車的領頭羊標致汽車,進軍中國市場后,各種質量問題沒有斷過,標致 408 一個輪胎鼓包問題,不知道被吐槽了多少次。盡管標致汽車全部免費更換,給出了非常完善的解決方案,但質量不佳的標簽已無法消除。
再加上法系車過于頑固,在國內汽車行業的高速發展期,不愿意迎合消費者,推出的產品如標致 308/408/508、雪鐵龍 C4L、C5、C6 等車型,外觀與配置都難以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且價格而偏高。今年湖北雪鐵龍 C6 降價 9 萬元,提車價僅需 12 萬元,倒是大火了一段時間。
法系車不僅僅是國內銷量不佳,哪怕是在全球市場,也失去了曾經對的輝煌。標致雪鐵龍、雷諾銷量一降再降。
新能源時代到來后,國產車持續發力,德國大眾汽車迅速轉型,ID 系列已取得了不錯的銷量。法系車標致雪鐵龍集團 2019 年宣布將基于 CMP 和 EMP2 兩大平臺設計和生產新能源汽車,結果卻僅推出了一些油改電車型。
如今法系車推動歐盟調查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看上去就像放棄了龐大的中國市場,只想著歐盟的一畝三分地。對此,小通只能說,法系車格局小了。
更關鍵的是,目前國產乘用車歐洲市場銷量并不高,除非中國反制歐洲車企(打擊德系車),否則法系車幾乎拿不到任何好處。那么,中國會反制歐洲車企嗎?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幾乎不太可能,主要原因不是無法反制,而是沒必要。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 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自主品牌份額高達 79.9%,相較合資車、進口車有絕對的優勢。當初國內之所以大力引進特斯拉汽車,有一個原因是希望特斯拉能夠起到鯰魚效應,留著德系車,同樣可以起到鯰魚效應。
這么看來,法國車企的計劃恐怕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法系車自身競爭力不足,即便增加了中國車企開拓歐洲市場的成本,也不過是將更多市場讓給德系車、特斯拉。
主動合作,才是歐盟面對中國車企的最佳選擇
中國式全球工業種類最齊全、基礎最扎實的國家,但我們能走到這一步,并不是基于主動選擇,而是許多行業外企不愿意與我們合作,我們只能自己從基礎開始做。
縱然中國車企崛起,但許多零部件依然以來海外企業,當前幾乎可以說離不開博世、高通、愛立信等企業。拒絕保護主義,車企之間公平競爭,才是共同將新能源汽車這塊蛋糕做大,從而大家都分到更多蛋糕的最好選擇。
如今歐盟的針對性調查已經激起了德國車企的不滿,汽車工業可是德國的命脈,若歐盟不及時停止,歐盟內部人心散了有可能造成一些難以彌補的后果。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并未歧視法系車,或許法系車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重新思考該如何開拓中國市場。畢竟,半年銷量不到 4 萬輛,進步的空間非常大。
雪鐵龍 C6 降價后爆火,也說明法系車在國內不是賣不出去,而是當前的價格,消費者不愿意接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電車通 (ID:dianchetong233),作者:失魂引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欧盟针对中国新能源车企,宝马、大众无辜躺枪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鼻窦炎快好的征兆
- 下一篇: Fragbite 收购瑞典工作室 F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