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项羽败给刘邦根本原因)
劉邦與項羽(項羽敗于劉邦的根本原因)
烏江岸邊,項羽面對四面楚歌的漢軍。他想起了從江東出發,到現在被圍的窘境。知道自己無能為力,他選擇了自殺。很多人會用悲劇來形容項羽的結局。對于項羽的失敗,很多人會怪他剛愎自用,用人不當。
這兩點確實是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他用人不善,注定了項羽最終會被劉邦打敗。除了這兩點,項羽的失敗早在起義之初就注定了。不難發現,項羽在《史記》中是以一種非常不道德的方式出現的。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會稽守統》說梁月:‘江西皆叛,此亦秦亡之時。我一聽,先造人,后造人。我要發兵,我要讓你做桓楚將軍。“當桓楚死于澤。梁曰:‘桓楚死,人不知其在何處,只聞其耳。’梁乃初,勸誡留在外面用劍。梁又進來,和衛士坐下,說:“請叫你的國籍,這樣你就可以叫桓楚了。”壽:“諾。”季梁被招募了。過了一會兒,梁說,‘這是可行的!于是我拔劍砍下我的頭。項梁捧頭戴印。“這段話告訴我們,會稽太守本想招梁與項羽共同作戰,卻萬萬沒有想到,項羽手下的,不顧會稽太守的好意,用自己的反手殺了會稽太守,還拿下了會稽太守的軍隊。就這樣背信棄義的加入了反秦大軍的洪流。難怪后來戰敗,項羽不敢回江東。
反過來看劉邦。沛縣起義之時,沛縣不得不反悔,殺了劉邦、蕭何等人。最后劉邦只好圍城,帶著長輩和孩子殺了沛縣。從兩人起義的方式來看,項羽通過陰謀篡奪了會稽宗主準備的兵力和物資(重點是宗主是其叔父項梁的朋友)。劉邦雖然也殺了沛縣令,但是因為沛縣令食言,所以無奈成功。從道義上講,劉邦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俗話說,眼界決定高度。項羽敗給劉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從反秦動機來看,劉邦有統一天下的野心,而項羽只是出于報復的動機。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項羽好殺。殺人投降其實是最愚蠢的行為。會讓你失去人心。項羽在巨鹿之戰中獲勝后,本可以將這二十萬秦軍收歸己用。但他下令殺死20萬秦軍人進行報復。項羽從劉邦手中接管咸陽時,又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殺了秦王子嬰,殺了咸陽,燒了皇宮。項羽此舉徹底得罪了秦國人,在他準備分封諸侯的時候,才發現“山河阻隔,土地富庶,但都是霸主”的關中再也容不下他了。不得已,他只好撤出關中,回到自己的根據地彭城。當然,如果這一切都是從復仇的角度出發,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眼光局限于復仇的項羽不會有太大成就。
另一方面,劉邦最初以“仁”贏得了楚懷王的支持,得到了出兵咸陽的機會。攻下咸陽后,他不但沒有傷害秦人,反而善待秦王子嬰,自己投降了,從而獲得了三秦長老的寵愛。后來又打出“與天下共利益”的旗號,獲得其他諸侯的支持。從劉邦的一般行為來看,他的野心是平定天下,而不是復仇。也正因為如此,項羽的謀士范增才會說:“我厲害。我是龍虎,我是五才。此天子亦怒。”
當然,這也不能怪項羽。畢竟與劉邦相比,項羽復仇的使命更重。項羽作為楚國大將項燕的孫子,背負著“雖楚三家,秦必楚亡”的使命。所以項羽在面對秦人的時候,看到的更多的是仇恨,是對前敵的仇恨。劉邦,土生土長的楚人(嚴格來說他在楚魏交界處,更像劉邦眼中的任偉),所以他對秦國的仇恨沒有項羽那么深。再加上劉邦曾經做過秦朝的官,所以對秦人非但沒有仇恨,反而有些感激。
兩個人的出身和眼界決定了他們人生的高度。項羽,一個睚眥必報的人,作為一個國王,一個令人生畏的國王,一個讓手下將領和謀士都棄他而去的國王,是他一生中最高的高度。相反,一心要統一天下的劉邦,卻有著別人無法企及的人生高度。成為皇帝是他一生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他可以把權力下放給韓信、蕭何、張亮等人,善用他人,合理管理手下。最后,依靠卓業的經營能力,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刘邦和项羽(项羽败给刘邦根本原因)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安平县是什么地方(安平县属于哪个市的)
- 下一篇: 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