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语录
1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譯文:同朋友相處,一定要相互謙讓,就會獲得好處,而相互攀比互爭高低,則只會受損。
2 曾國藩 :敗人兩物,非傲即惰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節圣胎’也,此天理之存,馴至于美大神圣,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譯文:王陽明認為只要時刻保佑并發揚存天理的意念,就能夠達到精美、宏大、神圣的境界
5 陸程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里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6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先生說:“認識是實踐的起點,實踐是認識的成果。圣人的學問只是一個功夫,認識和實踐不能當作兩回事”
7 “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
譯文:“定,恒定平靜,是心的本體,也就是天理。動和靜的變化,是天理在不同環境下的具體表現”
8 “精神、道德、言動、大率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譯文: 先生說“精神、道德、言語、行動,大多以收斂為主,向外發散開來是不得已而為之。天、地、人、物都是這樣”
9 “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才自家著些意思,便過不及,便是私”
譯文: 先生說:”喜怒哀樂,其本體自然就是中正平和的,只是人本身有一些別的意念,就會過度或不足,便成了私欲”
10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譯文:先生說:“克己一定要徹底,應該不留存一絲一毫;有一毫的私念存在,那么眾多的惡性便會接踵而至。”
11 曰仁云:“心猶鏡也。圣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傷昏在,何能照?先生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廢照。”
譯文:徐愛說:“人心就像是鏡子。圣人的心像明亮的鏡子,而普通人的心像暗淡的鏡子。近代朱熹的格物學說就像是用鏡子照事物,但只會在照上用功,不曉得鏡子本身海仍舊是暗淡的,這怎么可能會照清楚呢?先生的格物學說就像是在打磨鏡子,使它變得明亮,把功夫下在打磨鏡子上,鏡子明亮后就不會影響照亮食物。”
12 王陽明認為圣道是沒有精深、粗淺之分的,就像一間房子,本來只是一個樣子,只是人的了解程度不一樣罷了。——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
13 先生曰:“諸公近見時少疑問,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為己知為學,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塵,一日不掃便有一層。著實用功便見道無終窮,愈探愈深,必使精白,無一毫不徹方可。”
譯文:先生說:“最近見面,你們為什么都很少提問題呢?人若過不努力,就會自以為懂得了怎樣做學問了,只會循著已知的方法做就行了。哪里知道私欲就好像地上的灰塵,會日日滋長,一天不去打掃就又多積一層。真正踏實用功的人認為圣道是不能夠窮盡的,越探究越深奧,一定要做到精通明白,盡然透徹了才行。”
14 “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知與充與遏者,志也,天聰明也。圣人只有此,學者當存此。”
譯文:先生說:“認識到善念萌發便發展擴充它;認識到惡念萌發就努力遏止它。擴充善念、遏止惡念是心志的體現,也是上天賦予人的聰明才智。圣人是擁有這種聰明才智,而學者應當存養這種聰明才智。“
15 問:“孔門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禮樂,多少實用!及曾說來,卻是耍的事,圣人卻許它,是意如何?”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遍,能此未必能彼。曾點這意思卻無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無入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謂‘汝器也’,曾帶你便有‘不器意。染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無實者,故夫子亦皆許之。”
譯文:
陸澄問:“孔子的門徒談論他們的志向,子由和冉由想要擔任政事,公西赤想要從事禮樂教化,多少有些致用的意思。但曾皙說起來像耍著玩一樣,孔子反而贊許他,是什么意思呢?”
先生說:“前面三人的志向都是帶著點主觀的揣測、武斷而又絕對,帶有這樣的傾向,便會偏執與一方面,能做這件事未必能做那件。曾皙的志向這種傾向,只不過是‘在自己的條件下行事,身處夷狄,就做夷狄能做的事;身處患難,就做患難中能做的事,無論在哪,能依據情勢,怡然自得’了。前面三人事孔子所說在單方面有才能的人,而曾皙事孔子所說在多個方面有才能的人。然而他們三人,各自才能卓著,而不是世間那些只講講而不實行的人,所以孔子也會贊許他們。“
16 “只存的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言語無序,亦足以見心之不存。”
譯文:
先生說:“學習就是時時存養本心。過去和未來的事情,想了有什么用?徒然喪失了本心而已!”
先生說:“講起話來語無倫次,也能夠看出他并沒有存養本心。”
17 問:“身之主為心,心之靈明是知,知之發動是意,意之所著哦位物。是如此否?
先生曰:”亦是。“
譯文:
陸澄問:”身的主宰是心,心的靈明是認識,認識的起因是意念,意念的載體是事物。這么說對嗎?”
先生說:“可以這么說。”
18 問格物。
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也。”
問:“‘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野,而后志定。”
曰:“然。”
譯文:
陸澄請教有關格物的學說。
先生說:“格,就是糾正。糾正不正確的使它歸于正確。”
陸澄問:“‘知止’,就是明白至善原本不在心外,而只存在于我們心中,而后志向才能夠安定。”
先生說:“是的。”
19 問:“格物于動處用功否?”
先生曰:“格物無間動靜,靜亦物也。孟子謂‘必有事焉’,是動靜皆有事。”
譯文:
陸澄問:“格物是指在有所行動的時候用功嗎?”
先生說:“格物沒有動靜之分,靜的時候也是有事物存在的。孟子說’必有事焉‘,就是說不管動靜都要用功。”
總結
- 上一篇: 释小龙微博健身照(释小龙微博)
- 下一篇: 明星大侦探第三季凶手是谁(明星大侦探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