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阿里云:开源与自研如何共处?
頭圖 | CSDN 下載自東方 IC
來源 | CSDN(ID:CSDNnews)
責編 | 晉兆雨
從「鮮為人知」的專業名詞,到 2006 年的精準定義,再到如今全面上云時代的「百花齊放」,云計算的發展趟過蠻荒之地,已形成極具規模、高可靠性、通用性的服務。不過,針對過往軟件領域中爭論已久的開源還是閉源問題,同樣在企業業務上云過程中再次出現,云時代,開源與閉源如何形成良好的閉環,開源與自研是否相互矛盾?在開源模式下,商業化之路又該如何走?
近日,在開源界摸爬滾打 20 載有余的老兵,也是國內云時代的引領者 —— 阿里云基礎產品事業部技術戰略負責人陳緒(花名還劍)接受 CSDN 獨家專訪,從阿里云技術戰略與開源生態體系等維度,深度解析阿里云的核心競爭力筑造之路以及其背后開源的驅動力,借此,也希望在數字智能化時代,為正走在自主創新道路上的企業、開發者帶來一些思考。
云,未來已來
當美國知名軟件工程師 Marc Andreessen 提出「軟件正在吞噬世界」的一些年后,在云計算成熟落地之際,業界對這一條線進行填補,最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技術食物鏈,即「開源正在吞噬軟件」,而「云正在吞噬開源」,「多云正在吞噬云」。
(CSDN 付費下載自視覺中國)
雖然對于這一大魚吃小魚理論,科技圈中存在一定的爭議,但無可否認的是,云計算引領的科技革命,讓未來已來,將至已至。
在這一進程中,與國外亞馬遜、IBM、Oracle 等老牌云計算玩家相比,中國在云計算領域的入局,要稍晚 2-3 年。而在多年的角逐之后,陳緒表示,從技術水準來看,如今國內外的云已經處于同一個水平。
陳緒,相信很多從業者對于這位大牛也并不陌生。2018 年 7 月,陳緒離開供職十一年的英特爾,只身一人,從北漂轉身加入“杭派工程師”之列,成為阿里云的一員,在幫助企業更好地實現上云的同時,也在探索云時代的前沿技術發展。
云浪潮風云起,無論是對于企業,還是個人,是機遇亦是挑戰。
群雄逐鹿的云計算賽場,阿里云的 11 年
中國云計算的發展從概念的炒作到步入正軌,幾經興盛,也曾備受質疑。2009-2013年間,在誰也無法明確說出“云計算”到底是什么之際,業界將這一階段視為中國云計算的泡沫期,而面對紛涌而至想要從中分一杯羹的眾多廠商而言,《浪潮之巔》的作者吳軍也曾做過預測,「中國通過競爭剩下的云計算服務商不會超過十家」。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讓做事相對扎實的一些云計算平臺生存下來,而阿里云就是破除云計算這塊冰中尤為重要的一家。
在過往的 11 年間,陳緒表示,為向用戶提供更加穩定與可靠的服務,阿里云主要圍繞三大層面筑造了自己核心競爭力:
技術戰略規劃。在探索過程中,有很多趨勢大家能看到,但是不一定能做到,如軟硬件一體化、集成模式、使用云計算指導硬件研發等。在此,阿里云將多年研發的經驗回饋給硬件開發商,幫助其設計出云計算領域更加通用的硬件。
開放與開源。整個業界包括中國、美國、以色列等地區有不同的創業公司,每個公司都有不同的理念,軟件定義存儲、軟件定義網絡等平臺,面向層出不窮的新技術,阿里云不能閉門造車,會與產業伙伴、生態共同構建未來,共同發掘商機與新的技術發展方向。與大家共同提煉出價值,并且將最新技術落地到阿里云產品研發的方向中。
碰撞融合。另外,阿里云也會與高校、科研機構、大客戶深度溝通與交流,希望將產-學-研全鏈路打通,真正讓大家能夠形成良性互動,讓學校老師和科研機構研究者有實際應用場景。業界有一個名為 TTM(Time To Marketing,產品上市周期)的概念,阿里云旨在將 TTM 縮短到最小,這個不僅對阿里云自己有價值,而且能夠幫助客戶實時體驗到世界上最先進的黑科技,也能夠真正保持自己的最高競爭力。
陳緒透露,阿里云希望云上的用戶真正能夠忘記物理硬件出問題的可能性,永遠在將系統放在阿里云的同時,業務能夠實現永不間斷。下一步,阿里云也將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如使用達摩院的智能感知和預測技術,即當硬件可能出現問題前可進行無縫遷移,這也被稱之為“熱遷移”,真正實現無感知、無痛。
同時在軟硬一體化趨勢下,阿里云也與英特爾進行了深度合作,如采用英特爾的 AEP(Apache Pass)進行開發。陳緒解釋道,AEP 是一種新的介質,處于內存和硬盤之間,它不僅比內存便宜,且能夠持久的保存數據不丟失。
基于此硬件與阿里云持久化內存 Tair 產品,阿里云發起第二屆數據庫大賽——Tair 性能挑戰賽,希望與 Redis 兼容的 Tair 數據庫產品和 AEP 硬件產品進行完美結合,并且通過實際團隊在線上近一兩年的磨合,幫助客戶更好使用這款產品體驗新型科技對自己業務帶來的實際增值,也希望帶來產業的變革。
針對此次 Tair 大賽,陳緒表示,一款項目的成功,一個社區的成功,與其背后的生態息息相關。技術、產品做得好是基本條件,更重要的是需要看其背后有多少人與之同行才是最后成功的標志。Tair 數據庫是基于 Redis 修改,而 Redis 作為一款非常流行的開源社區產品,有著廣泛的生態基礎。
而想讓 Redis 產品獲得更多客戶認可時,僅憑一個公司是很難的,但是通過這個此次大賽,陳緒表示,讓感興趣的人能夠進來,讓他們能夠有機會在阿里云平臺之上成功。
阿里云背后,開源的驅動力
在互聯網發展至今的過程中,我們知曉最難或不是研發的過程,而是生態的構建,在這一點上,對于阿里云而言,亦然。
在生態構建背后,開源的應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面對國內開源的發展,陳緒表示,國內開源公司和開源愛好者的一些開源舉措確實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在很多基礎軟件部分,開源或是一個必然趨勢。簡單來看,當別人用你的產品和你競爭時,其實其競爭力并不強,為什么?因為項目代碼的路線圖是你制定的,代碼修改的能力掌握在你自己手上。在開源社區中,更多的是看重技術能力、持續演進能力,而不是短期的商業利益。
時下,因為國際大形勢的變化,存在較強的不可控性,需要提前做好準備,但這不代表今天就要與別人脫鉤,這是不對的。
打一個比喻,國際社區可視為一個大海洋,分流后到社區、企業中可將其看做是一個小池塘,池塘和大海之間有一個連接的水道,池塘來源于大海的營養供給,全世界的池塘也為大海不停地貢獻并帶來了資產增值。但池塘是否能丟棄?亦或直接基于大海?
這肯定是不行的!
畢竟大海的風浪太大,變換無窮,眾人難以控制。
因此,陳緒認為,最好的情況是維護好小池塘,并把水道開著,能夠進行互通。如果這個小池塘能夠撫育出一個大魚來,則可以把大魚放到海里去,為全世界所共享。另外,海里營養不停的演化和更新,大家會不停的感受到水位的變化。簡單來說,就是要做更好的自己,要想象所有的不可控因素,即使在極端情況發生的情況下,你還是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不至于因為別人的變化導致自己受到損害,這是最基本的底線。
作為創新的源泉,針對開源與閉源、開源與自研是否矛盾的問題,在阿里云看來很簡單:
首先,開源與自研發不矛盾。
因為,所謂自研:
要掌握所有源代碼;
擁有修改每一行代碼的能力;
安全能力。即保證系統不受外來攻擊干擾,保證客戶的數據不被人竊取、客戶的業務不會被中斷,這就是自研的概念。
在自主研發的同時,不斷地將代碼按照周期與大家共享,社區也因之而受益。從長期來看,自主研發和開源兼容是我們長期堅持的兩只手,每一只手都不能放,如果放棄自研就放棄了自主的意義,若放棄了開源就放棄了產業的生態兼容性。
在開源從最早弱版權時代,到現在的云原生迭代,陳緒表示,開源關鍵點在于標準。不同的廠商遵循相應的標準,客戶就沒有鎖定的風險,可以不停地遷移,總是能找到最好的廠商,將自己的業務放上去,用最簡單、最便捷、最經濟的方式來運營自己的業務。
中國開源商業化模式之路該如何走?
?
不過,比較遺憾的是,在開源與云原生等主流發展趨勢下,目前,國內市場上暫沒有一家完全基于開源來進行 IPO 的公司,那么對于中國開源商業化道路究竟該如何走?
雖然暫時還沒有基于開源且 IPO 的企業,但已有很多公司正走在這條路上。其次,通過開源,很多中小創業型公司在與上市公司合作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估值,也提升了上市公司的估值,從一倍、兩倍,甚至高達十倍。而想要建立中國的開源商業模式,或可以從四個方面來逐步實現:
個人獲利。這一點,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就是典型的通過開源而收獲成功的案例。
公司獲利。公司做一個事情并不需要從底下往上搭建一個系統,如你做的是上面的 10%,下面的 90% 是公用的,公用部分不是你的優勢也不是真正的獲利點,你就可以基于社會的公共平臺之上構建你的10%,快速提高自己的迭代效率,公司發展也會更加從中受益,保證新的創新公司層出不窮,企業也是會受益的。
產業獲利。產業中有公共的部分,如 Linux 操作系統,任何一家公司完成代碼的編寫都是難以想象的,而如今有了協同,就有了共同創新的平臺,不用新造輪子,這是對產業的幫助。
對國家有重大戰略意義。從沒有變成有,從零開始變成基于一個平臺之上的再創新。對此,陳緒表示,阿里云有一位技術負責人說過,阿里云做超算的目標不是建設世界上的最高峰,而是搭建一個青藏高原,阿里云希望客戶在此上構建他們自己的珠穆朗瑪峰,這對國家產業的提升、對國家科技實力的發展具有直接的助力。
透過開源,我們目光所及之處或僅為冰山一角,更深層次的潛能仍需我們繼續探索,開源之路,任重而道遠,陳緒如是說。
?
開源時代,云原生已至,企業、開發者需如何入局?
?
在云時代,陳緒表示,首先更多的人要真正意識到自己在這場游戲中所處的地位,因為無論你參加游戲與否,該場游戲都會往前推進,不參加的話就錯失一次良機,甚至以至于在多年后回想起現在,會發出一聲感嘆:當時那么好的機會展示在我面前,為什么我不抓住!
其次,通過開源創新、前沿技術加持,阿里云圍繞云計算、大數據等維度構造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面向企業的開源創新,建議小型公司不要過于執著于基礎性東西的研究,如底層架設網絡、鋪設物理硬件等,因為這些在規模化云計算到來之際,已由云計算相關公司完成了。除此之外,很多聚焦云的公司也結合了高端大規模容量存儲,并配備了一些災備技術。
對云計算從業者而言,應該往上看。
「云計算時代下,底層 IaaS 技術基本上形成了一種——集約化現象。即 laas 產品種類越來越單純、越來越集中,那其最基礎的功能越來越強、水平越來越高、成本越來越低,這些產品是云公司所擅長的,其規模大了之后打造每個部分的價值和最優的解決方案。
往上走到 PaaS 層時,很難有一個公司能夠做到提供世界上所有的PaaS,因為它是紛繁復雜的業務需求。繼續往上,SaaS 層更加繁紛復雜,它的種類會更多,在不同領域中,用戶的需求是千奇百怪的,定制化的東西讓你匪夷所思,所以這也是云計算的開發者和廠商未來的一個發展著力點。因為這些東西做得好,能夠獲得最大的價值。
整體而言,云計算廠商做的是規模化業務。但是越往上走亦或是更加細分市場才是新興企業能夠獲得自己的機會,傳統的軟件企業能夠利用云時代的紅利,將原來在線下輸出的一些軟件變成服務。
從成本和財務運算的維度來說,這也是使用云資源、租用云資源更加符合現代企業的利益,來幫助其實現更大的價值。」
最后,云計算時代已至,「少一些疑慮、多一些勇敢」。
更多閱讀推薦
Serverless 架構下的服務優雅下線實踐
如何應對云原生之旅中的安全挑戰?
8000字 | 32 張圖 | 一文搞懂事務+隔離級別+阻塞+死鎖
這么多年,終于有人講清楚 Transformer 了!
告別CNN?一張圖等于16x16個字,計算機視覺也用上Transformer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对话阿里云:开源与自研如何共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如何使用Trie树,设计实践Google
- 下一篇: 硅谷2020最新大数据学习路线:科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