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数据库技术全面破冰,金融核心系统打破国外巨头垄断指日可待
作者 | 馬超
責編 | 伍杏玲
頭圖 | CSDN下載自東方IC
出品 | CSDN(ID:CSDNnews)?
作為一名金融IT人,打造完全自主掌控的金融核心,是我們心中的夢想。年輕的讀者可能不太了解過去金融系統的建設往事,我們一直沿用至2013年的一代支付系統,是世界銀行在2000年對我國開展的援建項目。
支付系統作為我國金融行業平穩運行的命脈,如果不能自主掌控對其風險是巨大的,正是因為這樣的心結,我國大量儲備了支付領域的人才,不但打造出了二代支付系統,還為后來移動支付產業的大爆發奠定了基礎。
雖然應用系統可自主研發,但是金融行業的核心系統依舊還在沿用甲骨文或者IBM等國外巨頭的數據庫產品。
據筆者觀察,最近的情況似乎有了一些變化,我國金融業的核心系統已漸成全面升級之勢,先是大廠在發力自研數據庫。比如阿里云在6月8日峰會上,宣布PolarDB 強勢出擊,誓將助金融機構一臂之力,全面擁抱云原生數據庫;螞蟻金服也將旗下剛剛獲得TPC-C冠軍的OceanBase數據庫團隊單獨成立公司,相信此舉是OB大規模市場化的前奏。
無獨有偶近日騰訊也在數據庫方面發力,攜圖數據庫騰訊云數圖TGDB入局。
從市場角度來看,國產數據庫技術開始全面破冰,近日中華保險與阿里云簽訂全面合作協議,雙方合力打造新一代全分布式保險核心系統,中華保險成為國內首家使用國產分布式金融核心系統的保險企業。
我們相信這些跡象預示著金融核心系統升級換代的大幕即將開啟。
“云”金融業的迫切需求
云計算目前已經成為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所必須邁過的一道門坎。拿一年一度的春節紅包大戰來說,2016年至2019年支付寶集五福的活動參與人次分別是10億、13億、13.6億、14.5億人,其營銷效果非常驚人。不過細心的讀者也許會發現,作為貨幣流通樞紐的傳統銀行在此類營銷的活動中往往都是缺位的,究其背后原因肯定不是因為銀行業務部門不想做,而是在技術層面傳統銀行業的信息系統無法匹配金融云計算,紅包的背后其實是云實力的。
如果把IT系統比作一個水利系統,那么核心系統則相當于水利的運轉中樞,如果使用中心式的架構,那么所有的水流都需要經過中心管道處理,這樣的好處是系統的設計架構較為簡單,缺點是中心管道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遇到特別巨大的水流,這種中心化的架構就會力不從心。
IT界開始考慮使用分布式架構對原有的中心管道進行改造。這種分布式架構雖然使得其內部設計較為復雜,不過其最大的好處是如果遇到突然到來的洪水,只需要增加核心管道數量就可以從容應對了。
在分布式系統中,集群內各節點承擔的工作份量平均,這樣系統調度起來成本最低。考慮到硬件設備的型號和算力均會有差異,如果讓軟件系統直接面對不同型號的設備,根據其處理能力分配任務的話,系統開銷將大幅提高。
云計算就是這樣一種針對分布式系統的技術,“云”能屏蔽底層設備的能力細節,向客戶交付標準化資源,正因為這樣的特點使云服務相比傳統IT架構具備更加快速、敏捷的優勢,這恰恰是互聯網時代對于IT技術的基本要求。
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不斷發展,開放金融、數字貨幣等新興金融科技產品方興未艾,這些產品最大的共同特點是對云計算的能力有極高的要求。
開放銀行要觸云:由于開放銀行乃至開放金融等新興金融產品目標是借助合作方的流量,將用戶從互聯網直接導流到自身體系內的模式。這不同于以往金融機構從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從柜面轉化客戶的局面,開放銀行的模式將使金融業的流量,由原先的自主可控,變為隨時有可能面臨突發。
應對這種突發的流量,是云計算最為擅長的領域。
在疫情的影響下柜面客戶大幅減少,由于之前銀行的手機與網銀等線上渠道對開戶方式的限制,幾乎沒有任何自發增長的屬性,因此全面打開互聯網的獲客手段成為各行未來轉型的必然選擇。想上線這種開放金融產品,其最關鍵的前提就是要將核心系統上云。
數字貨幣要呼喚邊緣計算:日前央行數字貨幣(DCEP)正式開展了沙盒測試,從官方的回應上看,DCEP將支持離線交易與結算,海量離線交易恰恰是邊緣計算所長,不過目前金融業對于邊緣計算相關的概念還不熟悉,“云邊”如何互動更是毫無經驗可談,因此未來如何能夠運營好DCEP這樣一款新興貨幣形式,也是擺在金融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核心”轉型之痛
有不少來自我們銀行內部人士的聲音:很多金融業數據庫事務的處理方式,如批處理結息等操作與金融業務牢牢綁定,國產分布式數據庫無法適應金融業現有的業務實現,因此國產數據庫的轉型之路還很漫長。
對于這種觀點,筆者并不贊同。其邏輯無異于非要讓冷兵器時代的士兵去發射東風5號導彈。誠然分布式數據庫相比于Oracle、Db2等傳統中心型數據庫在應用開發上還是有很多的不同之處,不過這種所謂的不匹配,究其根源還在于傳統銀行的核心系統核心構架模型過于陳舊,而不是分布式數據庫所帶來的問題。要求新型的分布式數據庫反過來向后兼容銀行業務,是一種倒退。
在大眾的印象中,可能會認為傳統金融機構科技水平比較低,事實恰恰相反,金融機構的數字化程度一點也不低,甚至可以說是起步很早。
在上個世紀末,各大金融機構的信息系統就開始了會計電算化操作的改造。因此這也使金融機構系統模型本質上都是基于會計操作建立的,尤其是核心賬務系統還在日間交易、對帳處理和日終批量處理三個狀態間不斷切換。其中日間交易狀態主要是對柜員重空、現金及會計科目等方面操作的信息化記錄。
在每天各網點營業完成,關門盤點之后,會將所有的賬本統一集中到總部進行利息計算及對帳操作,這一過程的模擬就是剛剛所提到的批處理操作,也恰恰是各網絡將賬本集中到總部的過程被內化成為金融核心系統的建構模型,使得金融機構批處理成為了一種典型的集中式操作,難以進行改造。
由于目前日終處理之前一般會先進行交易日期更新的日切(也稱為日終或者日轉)操作,切換完成后再以日切時刻的數據進行結息、匡息等操作,一般來說日終處理需要先對日間帳進行凍結導入日終帳目后,再對日間帳解凍,并使用日終帳進行批量處理。由于日終處理期間一般都包含有凍結操作,故在此過程中銀行系統會有服務暫時中斷的情況。
雖然各行都在不斷通過技術手段壓縮對帳和日終處理所用的時間,由于系統構建模型的局限性,如果再不對核心系統進行分布式改造,那么傳統金融機構無法提供真正意義上的7*24小時連續服務,這就與未來金融業以客戶體驗為本的競爭理念完全相背。
目前金融業的總資產已經突破了330萬億人民幣,可以說金融機構掌握著我國經濟命脈。目前金融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已經由業務規模驅動換檔成為了科技驅動的時代。應用創新科技的水平,數據智能的水平,將決定著未來金融行業的發展。因此無論千難萬難,金融機構也必須邁過核心轉型的這道坎,否則未來難有機會。
?“核心云換代”刻不容緩
筆者認為,在未來,金融機構若要保證良好的客戶體驗,又要從容面對隨時可能到來的流量高峰,就必須仿照微博、淘寶的方式將系統全面遷移到云平臺上去,這樣才能使自身服務體系保持足夠的彈性,迅速響應各種營銷熱點。如果不全面“上云”,繼續死守傳統的物理架構,未來的發展空間將十分狹小,今后銀行業在金融體系內統治地位也將堪憂。
不同于傳統金融業資本規模為王的競爭模式,互聯網的戰場上拼的不是關系、不是人脈,而是客戶體驗。客戶體驗本質上比拼的是科技實力,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占有金融科技優勢的銀行未來才能占據競爭高點。銀行若能抓住“核心云轉型”的技術機遇,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帶來的流量紅利,彌補線上客戶營銷基礎的不足,才能繼續保持自身時代潮流領跑者的地位。
云計算其特有的共享、共贏的服務理念都與普惠金融、回歸實體的時代需求高度重合,所以這也是銀行信息科技一次涅槃重生的契機,雖然去轉型對技術要求更高,時間也更為緊迫,但只要把握住這次機會,爭取率先統一銀行“云核心”的技術標準,成為時代潮流的領跑者就能讓銀行業在技術上與科技巨頭重回同一起跑線,為今后更進一步的服務體系升級打下堅實的基礎。
聲明:本文系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CSDN立場。
推薦閱讀干貨 | 大白話徹底搞懂 HBase RowKey 詳細設計
那天我去逛街,發現連大編程語言都擺起地攤了……
研發的未來在哪里?Serverless 云開發來了!
Facebook 公司:如何清除 960 萬句“臟話”?
Linux 之父怒刪工程師提交的補丁,稱“太蠢了”網友:懟得好!
干貨!3 個重要因素,帶你看透 AI 技術架構方案的可行性
熱評 | 警惕新基建熱潮中的區塊鏈項目爛尾
真香,朕在看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国产数据库技术全面破冰,金融核心系统打破国外巨头垄断指日可待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为什么要使用 Kubernetes 准入
- 下一篇: 年终福利 | “社区之星”(社区核心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