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浪漫走向坚韧:开源数据库的演变
圖:Peter Zaitsev
作者?|?Adrian Bridgwater
譯者 | 火火醬,責編| Carol
“最初,所有的軟件都是開源的。”——這是Percona首席執行官彼得·扎伊采夫(Peter Zaitsev)在其公司今年虛擬年度用戶/客戶峰會上的開場白。
如果我們回想一下上世紀50年代計算機發展初期,當時軟件和硬件被捆綁在一起(通常是在大型主機上),所以軟件本身就是開源的。扎伊采夫稱,這是因為當時根本不存在軟件版權的概念。
作為一位在社交媒體上向來都直言不諱的CEO,扎伊采夫想要進行一場關于開源數據庫的演說,進而描繪出我們對未來開源數據技術的合理期待。
Percona是一家總部位于美國東海岸的開源數據庫軟件和服務專業機構。該公司主營管理特定的開源數據庫環境,包括MySQL、MariaDB、MongoDB和PostgreSQL。之前我們提到過,Percona聲稱能夠提供所謂的“單層玻璃(single-pane-of-glass)”,從而主動管理并監控這些數據庫關于工作負載等性能指標。
那么,開源數據接下來將走向何方呢?
歷史回顧
扎伊采夫認為,要想預測開源數據和開源數據庫的未來,需要先回顧并思考一下我們在早期大型機中看到的軟件與硬件的緊密耦合。如果我們能追溯一下過去這70年來取得的進步,或許就可以了解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情。
在那個(現在看似有些笨拙的)大型主機時代,我們實際上對軟件持有一種近乎天真和非常純粹的開放態度。代碼在學術界和研究人員間公開共享……所有人共同努力,想要建立一個服務于全人類的計算機未來。
“如果我們回看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軟件行業自身開始形成實體。IBM控制著大量軟件,但或許是出于信任壓力,公司最終將軟件從硬件中分離出來。于是,一個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產業誕生了。一夜之間,我們有了專有軟件,形成了一個知識產權的主要類別。”扎伊采夫說道。
開源&免費軟件的浪漫主義時代
扎伊采夫表示,80年代和90年代或許可以被看作是開源和免費軟件的“浪漫主義時期”。他的意思是,這既是一個自由表現主義的時代,又像是一場相當深奧的實驗。當時,開源軟件主要是由業余愛好者們創建,且根據個人需求開發的。就像利納斯·托瓦茲(Linus Torvalds)在宣布打算構建Linux時說的那樣——“這只是為了好玩”。和藝術領域的浪漫主義時代一樣,軟件當時也完全是情感和個人主義的產物。
“然后我們進入了21世紀。開源上升到了引發專利巨頭們擔心的節點(一定程度上受互聯網泡沫破滅的經濟衰退影響)。微軟的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曾稱其為行業“毒瘤”。如果你看看在那個時期建立的很多公司,比如Facebook、Yahoo!或者Twitter,它們都是建立在開源基礎設施和技術之上的。”
一切都回到了那個時代:開源領域里只有Red Hat、Sun Microsystems等少數幾家真正有實力的公司。但最終,開源還是逐漸被視為一種賺錢和創業的熱門方式。
扎伊采夫認為,這個時期進行的一些項目似乎是與開源最初的浪漫主義理想相沖突的,大部分項目看似具有開源的核心、兼容開源代碼……但實際上只是具有限制性許可協議的共享源軟件而已。
扎伊采夫將軟件世界中的這段歷史稱為:不完全開源。
進入云時代
云時代和2010年代,我們看到開源數據庫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在此期間,在如何解釋許可方面,各組織間仍存在異議,其中一些組織希望使用開源核心,但卻不允許其他人使用他們的技術。
零價格效應帶來的好處在許多方面都已崩潰。但在市場方面,人們已經逐漸接受了非完全開源的軟件。
最終進入2020年代,我們看到了商業開源的巨大勢頭。看看那些坐擁數十億美元資產的公司的市值,如MongoDB、Databricks、Elastic、Confluent、Cloudera等等。不難發現,開源數據庫領域內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和創新。扎伊采夫稱:“現在,我們還看到了更多不同類型的開源數據庫,如多模式(multi-modal)、時間序列(time-series)、圖數據庫(graph-based)等等。”
因此,展望未來,我們已經將數據庫即服務(Database-as-a-Service, DBaaS)作為在云計算上使用開源數據庫的首選方式。
全球科技研究公司Omdia的人工智能和智能自動化首席分析師布拉德利·希明(Bradley Shimmin)也證實了這一點。希明認同開源已經度過了(時有動蕩的)變革時期和(通常是積極的)瓦解及重塑。
他表示,“創新和協作的精神貫穿開源軟件變革史的始終。在早期,開源項目的出現是對市場或技術限制的熱烈回應。PostgreSQL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它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邁克爾斯·通布雷克(Michael Stonebraker)為了應對復雜的數據庫架構而創建的。
30多年來,PostgreSQL一直在支持者和企業貢獻者(包括微軟、Pivotal和NTT)的支持下蓬勃發展。”
但是,他警告說,今天的開源數據庫不必按照相同的創始理念來運行。
“對MongoDB而言,它一開始是作為專有軟件而誕生的,之所以走向開源并不僅僅是為了推動創新,或者尋求在bug修復和質量測試方面的幫助。MongoDB將開源看作是一種在其合作伙伴和客戶生態系統中推動協同創新的方式。對于MongoDB和其他許多公司來說,開源本身既是旅途也是目的地。”
開源數據的未來是個“多元宇宙”
以上這些歷史最終將我們引向今天。扎伊采夫認為,在當今的科技宇宙中,公司可以在數據庫服務中采用更加去中心化的方式,使用來自駐留在多個云服務中的不同數據庫供應商的數據庫實例,跨混合云(公共云數據中心服務和本地私有云)。他稱其為“多元宇宙”。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是由于客戶不想被任何單一供應商的IT堆棧所束縛。
隨著多元宇宙(又名:多開源數據庫宇宙)在整個信息星系中的不斷運行發展,將涌現出大量振奮人心且有潛力的技術。在其中,扎伊采夫堅持認為Kubernetes(最初是由谷歌開發的云“容器”編排技術,現在是開源的)將成為開源數據庫部署的首選應用程序編程接口。
通過回顧開源數據和開源數據庫簡單且易理解的發展歷史,我們發現,開源領域具有一個充滿想象力的浪漫主義起點,自那時起,它就一直不斷被企業強化(Percona也試圖在自己的產品中實現這一點),并逐漸變得強韌。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19世紀(藝術和文學領域)的浪漫主義時代本身就是對工業革命的一種反應。這與軟件行業及其保留創造力的決心極為相似。
接下來,讓我們攜手成為堅韌的浪漫主義者吧!
原文鏈接:https://www.forbes.com/sites/adrianbridgwater/2020/06/12/the-evolution-of-open-databases-from-romance-to-robust/?ss=cloud#f1dcdfb43be2
本文由 CSDN 云計算翻譯,轉載請注明出處。
推薦閱讀不知道路由器工作原理?沒關系,來這看看!看不懂你捶我 | 原力計劃
秋名山老司機從上車到翻車的悲痛經歷,帶你深刻了解什么是 Spark on Hive!| 原力計劃
出道50年+!乘風破浪的編程語言們,能二次翻紅嗎?
Service Mesh 如何重定義云原生計算?阿里服務網格技術大揭秘
國士無雙:賣掉美國房子,回國創辦姚班,他只為培養一流的程序員!
萬字長文帶你入門 GCN
贈書 | 基于區塊鏈法定貨幣的支付體系,應該怎么做?
真香,朕在看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从浪漫走向坚韧:开源数据库的演变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全民直播,半年“用云量”暴涨五倍
- 下一篇: 一文带你了解混淆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