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什么是自动驾驶?
作者:小灰
來源:程序員小灰
什么是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也被稱為無人駕駛,顧名思義,是指交通工具在沒有人類操作的情況下,也能夠完成環境的感知與導航,順利到達目的地。
從傳統的手動駕駛到智能的自動駕駛,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關系。有一個國際權威的機動車工程組織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把汽車的自動駕駛技術分成了六個等級:
1.無自動駕駛
這個等級不用多說,就是傳統的手動擋汽車,一切都需要完全由駕駛員來操作。
2.輔助駕駛
到了這一級,汽車上安裝的少量裝置可以在特定時刻自動發揮作用,比如電子穩定程式(ESP)、防抱死系統(ABS)。市面上許多“自動檔”的汽車,就達到了這個級別。
3.部分自動駕駛
在這一等級,仍然以人類駕駛操作為主,車輛進行某些自動化的協調,減輕人類駕駛員的負擔。比如自動式巡航定速(ACC)、自動緊急剎車系統(AEB)。
5.高度自動駕駛
這一級別更加厲害,人類駕駛員可以在周圍環境并不復雜的情況下(沒有混亂的道路、沒有極端的天氣、沒有突然沖出來的野生動物),把操作權完全交給車輛的自動駕駛系統。
6.完全自動駕駛
這是自動駕駛技術的最高級別,就如同字面的意思,此時汽車不必有駕駛員,任何時候都不必操作車輛,在任何復雜的路面和環境下,車輛都可以順利完成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所需技術
如何獲得地圖與位置?
要獲得完整準確的地圖信息,需要通過網絡共享到一定范圍內的高精度地圖,這份地圖不止包括建筑和道路的布局,也包括道路擁堵情況、也包括車輛及行人的位置。
最新的通信技術V2X(Vehicle To Everything),保證了車輛與外界網絡信息的高效交換。
此外,要獲得自己當前的位置,需要用到全球定位系統(GPS),這項技術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另外一項技術,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叫做慣性測量單元(IMU),這項技術可以彌補GPS的誤差,并且根據加速度來判斷自身的運動方向。
如何感知周圍情況?
有了宏觀的地圖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感知汽車周圍的狀況。這時候,各種傳感器就要上場了,它們就相當于人的眼睛和耳朵。
傳感器包含哪幾種呢?最常用的是視覺傳感器,也就是攝像頭。
視覺傳感器成本低,但是精確性差一些,故意造成誤導。相比之下,激光傳感器具有很高的速度和精確性,但成本不低。
此外,雷達傳感器在防止車輛碰撞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
如何進行決策?
有了地圖,有了自身位置,有了周圍環境的感知,接下來就輪到做決策了。人類駕駛做決策依靠的是大腦,自動駕駛做決策依靠的是人工智能(AI)。
通過海量數據與深度學習網絡訓練出來的算法,可以為汽車的各種行動作出有效決策,比如什么時候加速、什么時候轉彎、什么時候剎車等等。
如何把決策轉化為行動?
人類把想法轉化為行動,依靠的是神經系統把大腦信號傳遞到肌肉,再通過方向盤、油門、剎車裝置來進行操控。而自動駕駛系統要把算法做出的決策傳遞給汽車的各個零件,需要通過控制器。
目前,車載控制器領域比較成熟的解決方案是域控制器(DCU)。該解決方案根據汽車電子部件功能,將整車劃分為動力總成、車輛安全、車身電子、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幾個域,利用處理能力更強的多核CPU/GPU芯片相對集中的去控制每個域,從而提升控制效率。
自動駕駛的難題
對于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究,盡管已經有了許多不錯的成果,但也存在著一些難題。比如:
1.道路的不確定性
世界各地的道路多種多樣,并非每一條道路都是標準化的。有的道路過于狹窄,有的道路紅綠燈壞掉了,有的道路指示牌被臟東西遮擋......太多的不確定性,都會干擾到算法的判斷。
2.傳感器的準確度
雖然目前已經有了許多種傳感器來幫助檢測周圍環境,但傳感器并非萬能的,會出現種種誤判。如果傳感器設計得不夠敏感,可能會把前方一個小孩子忽略掉;如果設計得太過敏感,又有可能因為一只蝙蝠而刻意躲避,從而帶來新的危險。
3.算法的局限性
算法的設計,會遇到種種矛盾。比如,汽車遇到危險情況,算法應該優先維護車主的安全,還是優先維護路人的安全?如果信息顯示,A道路當前擁堵,B道路當前順暢,那么眾多采用相同算法的自動駕駛汽車,會不會一窩蜂選擇B道路,從而造成更大的擁堵?當兩輛相鄰的汽車采用不同公司設計的算法,會不會做出相沖突的決策而導致事故?
4.網絡安全
如果自動駕駛普及開來,這些車輛勢必會接入到龐大的智能交通網絡當中,聽由算法的調度。如果這個智能交通網絡遭到黑客入侵,惡意控制這些車輛,很可能會造成非常可怕的災難。
往期推薦
蘋果新算法已混進 iOS 14.3!CSAM 檢測技術再遭網友爭議
淺談數據中臺安全體系構建思路
這個數據倉庫,竟然把淘寶和京東干翻了。。
被 AI?算法“監控”的打工人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漫画:什么是自动驾驶?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杀死 Oculus ,Facebook
- 下一篇: 百度研究院发布2022科技趋势预测:大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