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阿里的逆袭,只因为想做个“锤子”
摘要:?我叫孟白,這是我在阿里的第五年。這五年,我從一個外包工程師,到同事眼中的“鐵打的”技術專家。填過無數次坑,也無數次想過放棄。留在阿里,是因為同事一句無意間的玩笑:“你只能做釘子,做不了錘子。”
我叫孟白,這是我在阿里的第五年。
這五年,我從一個外包工程師,到同事眼中的“鐵打的”技術專家。填過無數次坑,也無數次想過放棄。
留在阿里,是因為同事一句無意間的玩笑:“你只能做釘子,做不了錘子。”
“填坑”
剛來阿里的時候,我是阿里外包團隊的一名工程師。
我悄悄地觀察阿里人怎么工作,他們是什么標準,心里時刻拿著那把尺子衡量自己。就這么干了兩年,我轉正了。
有一次成都出差,幾個同事吃著火鍋聊著說,咱們的招聘系統體驗太差,不然重新做一遍吧,這么一提大家一拍即合,這頓火鍋就算Kick off 了。
回到公司,我們幾個人就一個猛子扎下去,準備做出無紙化的招聘系統3.0,一起搞點“大動作”。
折騰四五個月后,終于在招聘季前項目上線。我們信心滿滿想著這事肯定能成,等著接受大家的贊美,不料系統上午剛上線,因為同時百人在線面試,系統崩潰了。
緊急擴容之后,從下午到晚上我和同事一遍又一遍測試,把一行又一行代碼重新Review,檢查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兩個人在酒店大廳里,摸著黑直到凌晨三點終于把BUG解決了。
最后一次發布結束,我們才聽到肚子咕嚕咕嚕的叫聲,黑漆漆的場地內我們像兩只老鼠似的搜刮了些評委吃剩下的蘋果、餅干。饑腸轆轆的兩個人出了酒店,步行半個小時,終于找到一家小飯館吃了碗揚州炒飯。
那次真是驚險刺激。這種挖坑又填坑的事,經歷的不僅僅只有一次。
做釘子還是做錘子?
有了之前成功的項目經驗,我開始接觸一些管理工作。
我的工作有點特殊,一方面要承接業務方需求,另一方面要對接外包公司執行。在中間協調是個技術活,作為一個只和代碼打交道的“技術”,這對我來說真的有那么一丟丟難。
一次做項目臨近交付,因為不同團隊業務節奏和溝通問題,雙方對于結果都不滿意,作為PM,這事自然就落在了我身上。
心里委屈,但又不服氣,那時年輕氣盛的我是真動了離開的念頭。
留住我的,是同事一句無意的玩笑,“你的技能可以做一顆很好的釘子,但你永遠不能做撬動別人的錘子。”
他并沒有惡意,但當時聽到這句話,一股年輕人的熱血就涌上我的腦門:憑什么我就做不了錘子?
不斷失敗,不斷學習
我決定留下來,我要學習怎么樣做一個“錘子”。
有次我牽頭的項目,緊鑼密鼓地籌備了兩個月后,產品終于上線了。沒想到業務方看完功能演示,皺著眉頭說,“這東西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不想運營了。”
聽到這句話,我的腦袋嗡的一聲,項目室瞬間炸開了鍋,有人敲著桌子問,“這段時間資源浪費的事誰來負責?”
不能讓這個項目就此夭折啊,大家的努力不就全白費了么?眼看著事情已經到了沒法控制的地步,我立馬拉來相關負責人和業務方再次對焦,在項目室的黑板上,把一切推翻重做,整個項目從頭到尾梳理了一遍。
那晚,我徹夜未眠。
第二天,項目二次啟動會上,我鄭重地跟大家道歉,作為PM這個鍋得我來背,也必須由我來背。
做“錘子”,就得反思問題,持續對焦。每天凌晨我騎著二手破電動車,在回家的路上,腦子里不停地和自己掐架過招,想著怎么才能做出最優的方案。連續熬了幾個通宵,經過大半個月的調整,項目終于二次上線了。
在阿里,呆滿五年的人,都會拿到一枚戒指。這周五,我就要去參加我的授戒儀式,挺期待的。
這五年,我的變化很大,唯一不變的就是在不斷失敗,不斷學習。
我的經驗都是在不斷犯錯中積累而來的,同事們給我的評價是“鐵打的,干不死”。慶幸的是,經過反復的捶打和磨練,我這個“錘子”,就算做的東西只是一釘一鉚,也能敲出點叮叮當當的聲響。
工作了這么久,你是釘子還是錘子?
本文作者:橙子
原文鏈接
本文為云棲社區原創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他在阿里的逆袭,只因为想做个“锤子”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leetcode算法题解(Java版)-
- 下一篇: 首帧秒开+智能鉴黄+直播答题,阿里云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