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会死!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必定都要实现中台
AI 前線導讀:?自 2018 年底以來,伴隨著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一眾互聯網巨頭的大規模組織架構調整,“中臺”的熱度陡然攀升。一時間,各大互聯網公司紛紛開始跟隨建設中臺。中臺的概念是被阿里帶火的,2015 年,馬云正式確定了阿里的中臺戰略,最早從 2009 年建設“共享事業部”開始,經過十年實踐,阿里將自己的技術和業務能力沉淀出了一套綜合能力平臺,并梳理出了一套中臺建設的方法論。
如今,阿里提出的“大中臺、小前臺”的管理模式也已經成為主流的數字化轉型思想,很多企業都想學習阿里的中臺策略。但長期以來,外界多聽聞過關于阿里中臺的各種“故事”,但鮮有人知道,阿里的中臺到底是什么?究竟在做什么?在 ArchSummit 全球架構師峰會(深圳站)2019現場, InfoQ 有幸采訪到了阿里云中間件架構總監謝純良,聽他分享關于阿里巴巴中臺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以下為 InfoQ 與阿里云中間件架構總監謝純良對話全文,有刪減。
InfoQ:您是什么時候、是什么契機加入阿里云?目前主要負責哪一塊業務?
謝純良:?我此前曾先后在 BEA、Oracle 工作,連續 13 年一直在專注于中間件領域,包括中間件的應用、架構。2015 年,當時只是聽說阿里很牛,尤其是做中間件很牛,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就進入了阿里。目前,我在阿里主要負責中間件的應用、商業化等工作。今天再回過頭來看,其實這些東西就是外面傳說中的業務中臺,是其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InfoQ:在明天的演講中,您會講述阿里巴巴數字化轉型的實踐歷程,您覺得有哪些關鍵的經驗可以作為模版,給其他企業借鑒或者直接復制?
謝純良:?有非常多。
InfoQ:最關鍵幾個點?
謝純良:外界只聽聞過阿里當時為什么要提業務中臺這個概念、“大中臺”、“小中臺”等,但鮮有人知道阿里的業務中臺做的究竟是什么,在新聞報道中也找不到特別多相關資料。所以,我們這一次也是正式的、第一次對外去講一講,阿里的業務中臺究竟是什么。
其實掰開來看,它包括幾部分內容:一是阿里這么多年的 IT 建設沉淀的一個技術平臺;第二,整個中臺建設其實是有很多坑的,阿里在長期的實踐中梳理出來了一整套方法論;第三是現在大家看得見的這套業務體系,即在天貓淘寶上交易的這套體系。現在我們要把阿里數字化轉型的經驗對外輸出的話,有一些東西是可以直接拿出去的,比如技術平臺,(其他企業)就可以直接復制。
此外,在方法論層面,以往是很少對外講的,但從今年 5 月開始,我們已經在逐步對外輸出一些經驗,諸如“怎樣建中臺“、“怎樣管理中臺”,“你的業務跑在中臺上,怎樣不斷地進化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中臺“等等,在建設中臺的過程中,“坑”是比較多的,我們積累的一些模版、規范,外部企業是可以直接拿去用的,現在也已經有很多企業在用了,用的效果非常好。
InfoQ:是通過阿里云對外輸出嗎?
謝純良:是的,整個阿里巴巴的輸出都是通過阿里云。
InfoQ:數字化轉型對于企業來說有什么好處?
謝純良:這是個好問題。今天我們大家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要做數字化轉型?(之前)經過十年、二十年的 IT 建設,很多業務已經實現了數字化、流程自動化了,那為什么還要談轉型?第二個思考的問題是,要轉到哪里去?第三個問題是,怎么轉?
我曾經跟大量的較大型的外部企業的 CEO、CTO 去聊這幾個問題,得到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門,很多人并沒有想清楚為什么要轉?有人說因為我現在系統有問題,不好用,聽說阿里那個好用。其實,為什么要轉?最根本的原因,在我們看來,就是現在的環境變了。我們以前做的系統云有點類似于計劃經濟,你的終端有多少是定的。而今天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環境、尤其是用戶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你的終端用戶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一個基數,可能是幾千萬、上億,像阿里可能都十幾億了。當如此龐大的基數要訪問你的系統的時候,這個系統要有抗壓的能力,在出現大規模瞬間高峰時,要有抗壓能力。
另一方面,今天我們做生意的環境也在變化,從前線下擺個攤別人就會來買,現在很多時候不是這樣,現在在流量經濟下,要去推薦,那么根據什么去推薦?以前的系統都是孤島式的建設,信息在一個系統里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要做一個精準的推薦,你的數據不是夠的,沒法去做精準的營銷,是做不到千人千面的精準營銷的。生意的模式在變化,所以你必須得去轉(型),這個“轉”是大家有意識的,有痛點,才會轉。
轉到哪里去?轉肯定得有個目標,阿里在 2015 年提出要進入 DT 時代,是跟中臺戰略配套提出來的。我的理解是,今天數字化轉型的目標就是要轉到 DT 時代,因為到了 DT 時代,所有數據是有結構化的,數據的清洗也做完了,才能用得上現在大數據的一些技術、AI 的技術,否則就用不上。
那怎么轉呢?從舊時代到新時代怎么去轉?很多人現在提的是中臺,對阿里來說,通過 IT 如何去引領業務的發展這一套體系探索了十年,也形成了一套方法論。業務中臺本身是帶一套方法論的,如果學習借鑒阿里去“轉”,大概率是能成的。因為阿里在十年前就做了數字化轉型,那時阿里做的生意就是基于互聯網的,比很多傳統企業先感知到互聯網環境下的這些特殊要求,而他們這幾年才逐步感覺到環境變了,所以要轉型。
InfoQ:所有的傳統企業都需要去做這個(數字化)轉型嗎?
謝純良:什么時候需要?如果從信息技術發展的大趨勢上看,我覺得是有必要的。我總結過去的 IT 建設時代有點像過去的“馬車時代”,隨著“汽車時代”的到來,它總要被淘汰掉的。而如今,我們已經迎來了云計算時代,或者說數據時代 /DT 時代,它代表了一種先進的生產力,在這個時代,你才能把現在一些重要的云計算技術、大數據的技術、AI 技術等用起來,不到這個時候你用不起來。因此,我覺得企業都要轉,只是早晚的問題。
InfoQ:提到“早晚”,企業需要做怎樣的前期準備,或達到一個什么階段之后,才能開始去做轉型?
謝純良:首先我覺得,如果你的業務還是傳統的業務,可能現在轉的時機還沒到。但如果你的業務跟互聯網密切相關,那就要考慮快速去轉型。
InfoQ:可否分享一個具體案例 ?
謝純良:比如我們接觸最早的中石化最典型。中石化主要做傳統的資源類油品業務,它整個的加油體系都是固定的加油站,好像沒必要放到一個中臺上去。但它后來又發現,它又做采購又做油品相關、煉油等業務,它需要把上百萬與其關系密切的供應商組織起來,這就是一個互聯網生意了,這時,它必須有一個互聯網時代的玩兒法,或互聯網時代的 IT 建設的辦法,它才能做。在采用了阿里的中臺方法后,中石化轉型非常成功。
InfoQ:阿里云是如何幫助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推出了哪些產品支持?
謝純良:現在,從產品到方法論,阿里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全面了。阿里云今年強調“被集成”建生態,我們不但提供先進的平臺,還打包傳輸體系化的經驗方法論,幫助外部企業做好戰略轉型。
InfoQ:近期,“中臺”概念非常火,傳統企業、互聯網公司們紛紛宣布實施數字中臺戰略,涌現了組織中臺、業務中臺、技術中臺、數據中臺……各種“中臺”概念,你怎么看待這幾個概念?
謝純良:他們說得都沒錯。中臺是什么?中臺就是一個企業的 IT 的能力,它是在一個大的平臺上,能夠比較穩定地去往外提出來,要做到這一點,就涉及到數據、業務、技術、組織、文化等,只要他們相互配合、融為一體才能將中臺建設、運行好。
InfoQ:在阿里內部,你們會這樣細分不同的中臺嗎?
謝純良:可能偶爾有人會在叫法上區分,但這個不重要,叫什么名字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整個經濟體的能力,它是有序的在一個平臺上對外提供服務,這很重要。
InfoQ:上述這幾個概念里,熱度最高的當屬“數據中臺”,有媒體把 2019 年稱為“數據中臺元年”,單說數據中臺這塊,阿里有沒有什么經驗可分享下呢?
謝純良:今天有很多人對中臺的理解跟阿里的最佳實踐還是有些偏差的。我總感覺是硬生生造出來的一個“數據中臺”概念。我們經常在阿里講“業務數據化”,業務中臺它本質是在做什么?它是在造數據的,源源不斷地造數據。數據中臺在干什么呢?數據中臺是做數據二次加工的,它加工的結果再服務于業務中臺,服務于業務的。現在有很多企業沒有業務中臺、只有數據中臺,那它加工的結果服務于誰呢?大部分是服務于大屏,就搞一個大屏就結束了,你看我中臺有了,看到結果了,其實這個離阿里理解的數據中臺差的還遠呢。
InfoQ:阿里的數據中臺應該是什么樣的?
謝純良:數據中臺二次加工的結果是服務于你的業務的,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從分層的角度來看,我們經常講“前端是客戶的 UI”,有一層是負責處理 UI 的請求和應答的前端系統,再往后走一點,要用到后端的很多業務服務,這就到了業務中臺這一層。
業務中臺光有第二層是跑不起來的,它得有數據庫,可以往數據庫里寫入,或查一些關鍵信息。業務中臺下面應該有兩個數據庫,一個生產庫,一個數據中臺庫(歷史庫),所有的歷史數據都在里面。以阿里電商業務為例,用戶如果想買一個手機,業務中臺會做“手機殼”、“充電寶”等其他相關產品的推薦。但值得注意的是,業務中臺在服務的過程中,它一上來并不知道用戶真正喜歡的是什么,它只能從數據庫里去查找、根據用戶一系列消費行為的歷史記錄去做推薦。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這個數據庫非常龐大,現查是非常慢的,不可能瞬間就查到結果。那怎么辦呢?這個問題怎么解?這就是阿里做的很聰明的地方—— 把數據業務化,把用戶在歷史庫里面的一堆數據做成一個業務類型,將業務固化,然后,在業務中臺里,要查某一用戶喜歡什么,它立馬能調出結果并反饋,這是數據中臺最大的魅力。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東西,為什么阿里做到千人千面,這才是數據中臺真正發揮價值的地方,而不是說,做個大屏就覺得有了數據中臺或一聽說“數據驅動”、“數據有價值”,就去搞個數據中臺,這都沒有真正理解、沒有用好數據中臺。從建設的角度來談,一般是先建業務中臺,然后有一定量的數據,想清楚了這個數據該怎么用才去建數據中臺,然后反過來再建業務中臺。
InfoQ:阿里中臺架構背后有哪些核心技術作為中堅力量支撐?
謝純良:要談技術是非常多的。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核心技術,比如中間件技術、大型平臺技術等,這是比較大的層面,要從小的層面,如中間層面的微服務技術,包括中間件的框架等非常多。現在阿里有很多技術是別人搞不定的,比如異地多核、全鏈路壓測等,這些技術光靠在實驗室是很難想出來的,需要有業務場景“逼”著你去解決,然后再沉淀出來。
在這里,我想強調一點,阿里在做這樣的一個中臺建設時,是大概在十年前就開始自己研究這一套技術平臺和各種需要的技術組件,發展到今天構成了一個新的中臺技術的一個底座,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東西,是外面沒有的。
InfoQ:中臺對阿里來說最大的價值是什么?
謝純良:其實它的價值非常多,要說最大的價值,我也一直在思考,按我的理解,一個公司最寶貴的是什么?是人,那么中臺的價值是什么?它能激發每一個人都去創新,這是第一個很大的價值。第二個價值,它能夠極大地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包括協同效率等。
我具體解釋一下這兩點。為什么能夠激發每個人去創新呢?對于公司各方面的決策,其實很多員工是很有想法的,但在很多企業里,這個想法最終成行可能要經歷立項、申報預算、評估投入產出比、研發周期、采購、營銷等多個環節,十分復雜且漫長。而在阿里的中臺戰略里,因為很多能力都在中臺已經梳理好了,所以當有一個創新的想法的時候,很快就能實踐。比如聚劃算(的誕生),當年就是 7 個普通的員工想要搞出一個阿里的“團購”來,用了大概兩到三個月時間就上線了,而且跑的非常好。為什么這么快,因為他們分析了一下發現,80% 的東西不需要做了,中臺有限制的能力,直接調用就行了,直接把差異化的那部分做好就行了。這樣大家就敢去創新了,這前提是,已經有了相應的組織配套做支撐。不管是組織中臺,還是業務中臺,是相輔相成的,是一整套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能力中臺放在那里,因為大部分都可以重用,“低成本創新、短周期建效”就變得可能了,這樣才能去激發很多人創新的欲望。
第二點,中臺真的是大大解決了人的工作效率。你會發現去調的時候,很多事情有限制,這是一個大家看得見的效率。再一個大家看不見的效率是協同效率,即人與人之間的協同,在阿里,這叫“能力地圖化”,就是中臺上支持的各種能力,會形成能力地圖,不需要人來各種找了,這是別的企業做不到的,這是一個極大的效率提升。
即便中臺戰略落地了,每天的變更仍然頻繁,尤其對阿里而言,每天會產生眾多新的需求。比如阿里新收購了一個公司,這個收購公司的 IT 如何融入到現有的阿里的 IT 平臺上來,還要確保阿里整個經濟體上所有的 IT 業務系統都“長”在一個平臺上,這就是中臺能力的建設。
InfoQ:你剛剛提到的組織中臺,需要做一些什么事情去推進這種“融合”?
謝純良:它可能更多地是跟文化相關,如組織文化,你鼓勵什么,不鼓勵什么,互聯網公司的基因都是鼓勵創新的,比如“賽馬”。
InfoQ:阿里內部有“賽馬”?
謝純良:也有,這是很有效的一種創新辦法,一個組織里面必須有一些比較扁平化的組織,有能夠去快速決策模型、快速拉到資源的模型,這些都需要有配套的支撐才能更好的激發組織創新。其實在中臺建設里面,沒有什么服務一夜之間就建好了,都需要長期瀑布式的開發,而在如今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里,一個中臺會被很多應用訪問,會不斷有新需求進來,如何讓你的中臺這種支撐能力,這是需要組織文化去激勵的。
一個人的效率,發自內心想去做和指派任務帶著情緒做的時候,這差 10 倍不止的。在阿里的組織組織體系里,每個人都在拼盡力全力,大家都覺得我做得事情越多,把事情做得越好,就越有價值。如果沒有這種組織配套,那中臺想建好有難度的。中臺往往都是和前端業務的組織文化隔離的,怎樣能夠讓不同組織的人之間能夠做高效的協同,除了激勵之外就是文化,我認為,中臺不僅僅是技術,也不僅僅是業務、組織或文化,它是一個全部,它代表是組織的能力。
InfoQ:除了中石化采用阿里巴巴中臺技術的案例,可否再分享一個典型案例?
謝純良:比如中國聯通。聯通最寶貴的資源是號碼資源,以前,他們放號都是各個省單獨放的,如這個省分一千個號,那個分八百個號,類似這樣的操作。現在它采用了中臺后,將整個資源、放號能力都集中到一起,效率大大提升。此外,以前聯通的系統能力是沒法跟互聯網公司合作的,現在集中放號后,它可以與很多互聯網公司合作開展新業務,諸如推出聯名電話卡。一改過去的“終端模式”,如今開放出來后,聯通的號卡能力、客服能力等很多能力都逐漸匯集到中臺上來。
InfoQ:阿里巴巴的中臺技術在向傳統企業輸出的過程中是否存在“不受用”的情況?
謝純良:能不能做好中臺,關鍵在于意識。這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提到的從“馬車時代”到“汽車時代”的大趨勢變化會給一個企業帶來信息變革,這個變革涉及整個 IT 建設的理念、人員的調配等等。
因此,中臺建設是一個一把手工程,還有要全員共識,才能把中臺在你的企業里落地好。但如果一個企業抱有“我就想做個項目,我不想這么早去做變化”的想法,硬要生編硬套,它覺得中臺特別貴,不斷壓價,SOA 這邊又大量的裁減,這樣往往做的效果就不好,這是一種不受用的一種情況,這是以一個項目的形式去做的,并沒有真正發揮中臺的作用。
另外還有一點,中臺受用不受用,也不是通過一個項目就能看出來的,它可能要通過一系列項目不斷地去融合,讓中臺的能力慢慢突出來,這樣才能看得出來。
InfoQ:在“中臺”概念火熱的背后,也存在一些問題。各家紛紛宣布建立中臺,這其中也有不少跟風的心理存在,他們到底需不需要這個中臺?
謝純良:只要你做了互聯網的業務一定是需要的,只要你的業務跟互聯網的業務密切相關是一定需要。
InfoQ:所以只要是做互聯網相關的企業,他都需要去做中臺?
謝純良:你不做中臺,最終你會遇到阿里曾經碰到的很多問題。
InfoQ:企業怎樣判斷,我這個中臺到底做的好還是不好?
謝純良:第一個角度,我打一個比方,我曾經跟很多 CEO、CTO 去聊,我建議他做一些簡單的判斷,我說你在沒有建中臺之前,很多業務方提的需求到了你這里,你都會說,這個我做不了,系統不支持,還有一種回答是,這個可以做,等我六個月,時間長。而現在中臺建完之后,你會發現,這個需求沒問題,都能做,大部分都能做了,從說“no”變成說“yes”。另一個關于周期的回答,“這個可以做,給我一周或兩周”,從幾個月變成了幾周。
第二個去判斷的角度是,如果你的 IT 團隊,假設總共一百個人,如果 80% 的人都在研究業務服務的能力怎么去構建,我覺得這個中臺建設就成功了,如果倒過來,你 80% 的人都忙著處理技術故障,那一定是失敗的。
InfoQ:技術中臺只適合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嗎?小企業可以做嗎?
謝純良:小企業,開源的是沒問題的,但企業到一定的規模,選擇開源的話,那就是開始付的成本低一點,后面付的成本是越來越高的,單就 PCU 的角度,如果放大到未來五年來看,那一定是賠本的。
InfoQ:所以其實小企業也需要做中臺,比如說規模一兩百人這種小的企業,如果它的業務跟互聯網相關,它也是需要去做中臺?
謝純良:我覺得是需要的,因為中臺它是一個新的 IT 的治理的方法論,而且現在在公共云上,資源的費用已經下降很多了,比如買個數據庫服務,一年也就一萬塊錢或幾千塊錢,我覺得這個成本對中小企業來講是可以接受的。
InfoQ:中臺建設有哪些坑,怎么才能不踩坑?企業應該如何建設一個適合自己的中臺?
謝純良:坑是很多的。現在很多人提中臺,喊口號,但到目前為止真正成功的就只有阿里。對一家企業來說,希望少走彎路,那可以考慮借鑒阿里的平臺、經驗和方法。
現在在中臺建設里面,常見的一些“坑”,我認為有這樣幾個:
1、要真正樹立一個認識:中臺是企業 IT 變革的一個起點,而不是單純認為,我就是做一個項目,我搞一個采購中臺,就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非也。你要深刻意識到它是變革的關鍵,認真去做戰略規劃,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技術組建、什么樣的平臺、什么樣的人員的配套?需要有這樣統一的意識。把一個項目當成一個中臺去做,這是不合適的,但如果倒過來,我規劃了一個中臺,做一個項目的試點,這是對的,所以這就是一個意識的問題,不見得多投多少。把項目當成中臺去做,這個“坑”是很多人容易踩上的,這是一個最大的坑。
2、第二個“坑”發生在選擇中臺的技術平臺時,很多時候人想,我就選一個便宜的能用的平臺,以后我再選一個復雜的、更全面的平臺。事實上,他們不知道,這就跟“種菜”似的,一旦菜長起來了,你要把底下換了,這幾乎不可能的事情,應該推倒重來。這個坑,尤其是在這中小型企業里較為常見,它可能更多地是被 SV 給洗腦了,你看我的平臺很好的,夠用了,你花那個冤枉錢干什么?這個坑很多是被 SE 平了,你一定要相信一點,如果開源能解決這么大復雜的問題,阿里還養那么多人干什么?在選擇技術平臺這一塊,這是一個大家踩的最多的一個“坑”。
3、第三個坑,我認為這是一個坑,我覺得大家對試點、試點項目這塊不太重視,往往會抱有這樣的想法“反正是試點、大概率是失敗,就試一試”。在中臺建設里頭,我覺得試點項目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定要抱著必勝的態度去做試點。因為中臺的建設會涉及到技術升級、業務升級、組織升級等很多變化,你只有抱著必勝的這樣一些態度去做試點,那這些相應的變化,你才能趕的上,否則到最后你就趕不上,就湊合做個試點,大概率是失敗的。
InfoQ:你剛提到,選技術平臺不能湊合,覺得差不多夠用就行,一定要選一個被成功檢驗過的平臺,但阿里的用戶量、業務量級別太大了,很多企業根本達不到,對企業來說,它現在不需要這么好的,這是否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
謝純良:有很多人有一個誤區:用阿里那么好的平臺干嗎?花冤枉錢。但他們不知道,阿里平臺給到你的是可以支撐同等的業務,當你沒這么大量級的時候,你在這個平臺是非常省心的,可以去發展其他的新業務。但從價格上講,不是因為我這么大的一個平臺,我就收這么多錢,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貴,很多企業被誤導了。
阿里這樣的平臺,能支撐這么大的業務規模,它在兩個維度上是搭積木搭出來的,一個維度是什么?用戶規模沒這么大的時候,你不用買這么多。阿里這個平臺可能它支持的機器都是以萬為單位,你可能就是以百為單位,那你只需要把以百為單位的能力買回去就行了。如果你要把阿里以萬為單位的能力買回去,可以搭積木似的,業務量漲起來再買,再漲再買一點,阿里是階梯式的去計價,這是一個維度,我們稱作“管理能力”。第二個維度是“組件類型或復雜度”,阿里的組件非常多,也是搭積木搭起來,剛開始的時候,如果你沒有用到 AI 的能力,你不需要 AI 的組件,你可以先買個 Basic,基本的一點點去堆起來。不要誤以為,阿里規模那么大,我先把它這個平臺一比一的“搬”回家,并不是這種模式,你可以照著一千分之一的比例,或者萬分之一的比例“搬”回家,這個費用也是很低的。
InfoQ:對一個企業來說,它買一個產品,就能解決中臺問題?還是一個產品無法解決問題,還需要做一些定制化的服務?
謝純良:任何一個產品只解決特定領域的問題,中臺是一個綜合能力的體現,它肯定有很多問題要去解答的,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問題。可能在 A 組織里面,需要買五個產品組合使用,但 B 組織,可能買 8 個產品組合使用,這是不一樣的,這不是一個產品,因為我們都是以平臺的形式對外。
此外,比如你今天做試點可能只需要五個產品就解決了,可能明天,新的業務進來了,又加兩個產品進來,它是這種累加式的。這其實是很多客戶要考慮的一個問題,當你把五個產品揉成一起的時候,它是不是一個整體,這個很重要。因為阿里是以平臺的名義對外,且內部也是一個平臺在運行,所以不管你怎么弄,它都能無縫的對接到一起。
InfoQ:不論企業買多少個組建或產品,就直接買過去這樣一套,還是根據自己的一些業務或問題去做調整?
謝純良:需要做調整。凡是阿里參與的都會給企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去做邏輯部署服務,現在我們好多 SV 也有這個能力了,阿里也會幫助企業提供定制化服務。
InfoQ:阿里的中臺戰略實踐原來只在內部做,當初為什么打算今年開始把這套戰略體系對外放出來?
謝純良:這也是時間的巧合,因為梳理和整理也需要時間,我們做了這么多年了,也是正好這個時候有一部分東西是可以放出來,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外面的呼聲實在太高了,大家都在談中臺。
InfoQ:都想做,但很多人可能還沒徹底搞清楚中臺到底是什么?
謝純良:這次在 InfoQ 的 AS 大會,是第一次來講阿里業務中臺實踐,如果大家想要更深層了解業務中臺解決方案,可以關注 9 月杭州云棲大會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專場。
嘉賓介紹:
謝純良,阿里云中間件架構總監,曾供職于 BEA,Oracle,20 多年來一直從事中間件技術、產品、應用架構和 PaaS 平臺的研究與實踐。近期深度參與了中國郵政、中國聯通、中國石化等核心業務數字化轉型的探討與建設。
原文鏈接
本文為云棲社區原創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不做会死!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必定都要实现中台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初创公司5大Java服务困局,阿里工程师
- 下一篇: HSF/Dubbo序列化时的Loc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