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华人第一学霸家族的他,到底有多牛?
他是美國最有名的華裔之一,出生于“學霸世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能源部部長,每一個都是響當當的頭銜,他卻依然心系故鄉(xiāng),關心著中國的教育事業(yè),可謂是海外華人的標桿人物!
>>>>?
“朱棣文”這個名字,對很多國人來說可能并不熟悉,可他實際是美國極負盛名的華裔科學家,更是“華人參政”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深受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賞識。
朱棣文由奧巴馬提名,擔任美國能源部第12屆部長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30歲進入享譽學界的貝爾實驗室;40歲成為斯坦福大學首位華裔教授;50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60歲就任美國能源部部長他的人生每一步,都堪稱精英典范。
可在朱棣文看來,自己卻是個“失敗者”
朱棣文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朱棣文說自己是個“失敗者”,也許有一些自謙的因素在里頭。不過在了解他家卓越的文化學歷背景之后,你就會發(fā)現這種說法竟然有些道理。有時,生在一個擁有眾多杰出人才的家族中,再聰明的人也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讓朱棣文如此“謙遜”又“自卑”的大家庭,展現的是旁人難以想象的書香習俗和學霸基因。
讓朱棣文這么說的家族,你能想象嗎?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高曉松在提到自己家族的時候,曾很自豪地說過:我們家都是知識分子,碩士都算是文盲。
的確,在高曉松的家族履歷中,“清華”、“院士”這樣的字眼隨處可見,滿眼都是國之棟梁。
高曉松出生在一個顯赫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不過,如果高曉松看到朱棣文的家庭情況,可能除了嘆服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因為朱棣文他家簡直就是“常春藤收割機”和“博士生產器”。
祖父,朱祝年,江蘇太倉城廂鎮(zhèn)讀書人,十分重視培養(yǎng)后代。
外祖父,李書田,天津大學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高等教育家、水利學家。
大姑媽,朱汝昭,早年曾留學日本。
二姑媽,朱汝華,化學家,芝加哥大學化學工程教授。
三姑媽,朱汝蓉,化學教授。
父親,朱汝瑾,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美國三所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母親,李靜貞,麻省理工學院博士。
哥哥,朱筑文,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斯坦福大學醫(yī)學系教授。
弟弟,朱欽文,政治學博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美國頂尖律師。
妻子,吉恩,物理學博士,斯坦福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里,難怪朱棣文會亞歷山大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朱棣文的家族履歷其實不止于此,據了解,他的父兄輩中至少有12位博士或大學教授。
朱棣文的祖父朱祝年,是清朝光緒年間的讀書人,雖然接受的都是四書五經、科舉八股的舊式教育,但經歷了清朝末年“洋務運動”的思想啟蒙,他深知走出國門、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在開明祖父的影響下,朱棣文的父親朱汝瑾和姑媽們都沒有被送去舊式私塾接受教育,而是能夠積極追尋自己所喜愛的道路,尤其是奔赴海外留學深造,最終在專業(yè)領域有所造詣。
可以說,是祖父為朱棣文的“美國夢”埋下了伏筆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父親一脈的優(yōu)秀,還不足以成就這個華人學霸家族的傳奇,朱棣文的母親李靜貞,和丈夫朱汝瑾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友,夫妻倆也都是該校的博士。在那個年代里,一個女生能拿下美國名校的博士學位,可想而知是多么不容易。
李靜貞自身的優(yōu)異,想來也和家教有著密切聯系。因為她的父親、朱棣文的外祖父,正是大名鼎鼎的水利學家李書田,他不僅擔任過高校校長,還坐到了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位子。
朱棣文的外祖父李書田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門當戶對”,成就的是“強強聯合”下的卓越家風。朱棣文的兩個兄弟,都是哈佛、麻省理工這樣的常春藤名校出身;自詡為“失敗者”的朱棣文,也早就用“諾貝爾獎”和“能源部部長”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讀書和學識的重要性,在這一家子身上顯露無遺。
左起為二哥朱棣文、小弟朱欽文和大哥朱筑文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生長在學霸家族的朱棣文,即使如今已經擁有諸多令人羨慕的成就和頭銜。和他的父母兄弟相比,走的卻是一條相對“離經叛道”的道路。
朱棣文坦言自己是“第一個沒去常春藤盟校的人”
(圖片截取自電視專訪)
的確,出生于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的朱棣文,沒能像哥哥弟弟那樣考入世界知名的常春藤盟校,而是去了相對平凡的羅徹斯特大學。
在同齡學生準備SAT考試的時候,朱棣文還在中學階段輟學了幾個月,原因是“壓力太大”。
在他上中學的時候,他所在的這個學霸家族早就聲名在外,老師們也對他有很高的期待,天天念叨著“你應該像你家里人一樣優(yōu)秀才對”。
在過高的期待下,朱棣文直言自己“做不到”
(圖片截取自電視專訪)
于是在他九年級的時候,被過高的期待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朱棣文,干脆好幾個月沒去上學,徹底“放飛自我”。他的這一舉動讓家人十分憂心,一度以為這個孩子可能就這么“廢了”。
然而,朱棣文最終還是回去參加了SAT考試,在毫無復習準備的情況下考出了不錯的成績。說姐覺得,這個結果除了是因為他的“學霸基因天生注定”,好像也沒有什么別的解釋了……
回憶起這段經歷,朱棣文哈哈大笑
(圖片截取自電視專訪)
雖然朱棣文看上去有點“離經叛道”,可他卻始終清楚自己的愛好所在,并樂意為此而努力。
早在幼兒園的時候,朱棣文就發(fā)現自己對探索世界原理有著濃厚興趣。從小他就喜歡動手拆來拆去,家里也總是堆滿了各種大大小小的螺絲釘和塑料模型。為了實現一次“手工創(chuàng)作”,他甚至一度燒壞了家里用餐的塑料桌子。
這種驚人的“動手能力”,也讓他和物理結下了不解之緣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從羅徹斯特大學畢業(yè)后的朱棣文,在興趣愛好的驅動下讀完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博士,隨后開始專注于關于原子和粒子激光冷卻的學術研究,并最終于49歲那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后,第四位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
談起獲獎的經歷,朱棣文顯得比較淡定,最讓他高興的,可能就是在家人面前不會那么抬不起頭了,“感覺諾貝爾獎比常春藤厲害多了”。
朱棣文是第四位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直爽又率性的人,卻在氣候變暖的議題上顯示出了無與倫比的認真勁。他說,有很多人會覺得,干嘛要考慮一百年之后的事情,我只想說對不住,這事還真要考慮考慮。
朱棣文支持對可替代能源與核能的研究,并認為必須用它們來替代現有的化石燃料,以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他的想法也成功引起了奧巴馬的注意,在奧巴馬的提名和支持下,朱棣文成功就任奧巴馬政府能源部部長一職。
朱棣文深得奧巴馬賞識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朱棣文當年的就職,無疑被許多人視為華人在美國融入主流、步入政壇的一個標志。而他這位毫無政治經驗與商業(yè)背景、僅僅是素人出身的能源部長也曾遭受過眾人的猜測和非議。
對此,朱棣文曾霸氣回應:“若要切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專家比政客更合適!”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比巨大的成就,忠孝的情義更讓人敬重。
而朱棣文,正是這樣一個不忘本的人。
他曾經說過,自己這輩子最內疚的事,就是小時候沒有好好學中文,現在中文也說不利索。
朱棣文和他的洋媳婦吉恩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今,已逾古稀之年的他還在和“洋媳婦”吉恩一起學中文,因為他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
我在美國出生、長大,但我的祖籍在江蘇太倉,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國人。按照科學術語的說法,我身上的基因百分之百屬于中國。
朱棣文回訪太倉時與學生交談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雖然中文還講得不夠流利,朱棣文卻致力于做中美文化交流的紐帶和橋梁。他多次返回自己魂牽夢縈的祖國,并以中科院外籍院士的身份,到北京大學、天津大學等高等院校講學。
在他的祖籍江蘇太倉,朱棣文捐建了一所小學——太倉市朱棣文小學。在關乎國計民生的教育問題上,他也希望貢獻力量,用知識將人與人相連,用科技將年輕人與未來相連。
太倉市朱棣文小學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在回顧自己的大半生時,這位生長在學霸家族的華裔老人說,自己走過的路從來都是“隨意的徜徉(follow the flow)”,即始終追隨本心。
可以說,家族的傳奇影響并造就了他個人的傳奇,而他和他的家族的傳奇經歷,也注定會在華人精英的故事中留下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編輯?|?Gemini
來源 |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算法數學之美微信公眾號歡迎賜稿
稿件涉及數學、物理、算法、計算機、編程等相關領域,經采用我們將奉上稿酬。
投稿郵箱:math_alg@163.com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长在华人第一学霸家族的他,到底有多牛?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此人数学15分考入清华,28岁成清华教授
- 下一篇: Linux 系统进程、线程之间的爱恨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