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破“SCI至上”,科研资源配置怎么调整
最近一個時期,有關部門下決心破除“唯論文”頑瘴痼疾,打出一套組合拳,發布一系列文件,改革科技評價體系中備受詬病的論文“SCI至上”,為此,傳統的科研資源分配方式也面臨重大轉變。
破“SCI至上”,科研資源配置方式面臨重大轉變
近年來,伴隨我國經濟實力的大幅度提升,國家對于科研經費的投入也連年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全國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在2018年為19677.9億元,比上年增加2071.8億元,增長11.8%。2019年的數據統計尚未出來,但是一定會超過2萬億元。這就是中國的科研資源總量。《Nature》(《自然》)在2016年6月曾發表一位英國科學家的文章《數字中的中國科研》,作者是該雜志的長期特約評論員。文章認為,中國的科研體量快速增長,而且質量也在提升。中國科研資源投入在2010年位居世界第三,低于美國和歐盟;2014年,位居世界第二,超過了歐盟,僅次于美國。文章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科研投入將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
按照國際通行的分類,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分為三大類,分別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研究,中國2018年三類科研活動所占科研資源比重分別為5.5%、11.1%和83.3%。長期以來,國家龐大科研資源的配置主要是通過科研項目、人才項目、研究平臺等方式下達,通過各類政府科研基金項目申請,課題結項,科研成果獎勵,人員職稱晉升,學位點評審,學科評估,長江學者、院士等人才項目的遴選,重點實驗室平臺的立項建設等,完成科研資源分配。具體到高等學校的科研人員,獲得的科研資源,包括從國家財政獲得的縱向科研項目經費,從企業獲得的橫向科技研發經費,還有學校因為他們的科研成果獎勵給他們的獎金支出。
我國巨額的科研投入,取得了全世界科技論文總量第一的結果,但與此同時,我們在國家創新力方面的提升并不盡如人意。此番國家強力出臺文件,明確反對“SCI至上”,破除SCI指揮棒,不是為了再樹立其它一個指揮棒,而是優化學術生態,在全社會為科研工作者營造一個可以潛心研究、消除急功近利思想的創新氛圍,克服浮躁,通過長期積累和持續攻關,促進高校科技創新活動回歸初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本質是倡導科學精神,提高創新質量,立足服務貢獻,注重原始創新,實現重大突破。這就需要我們的資源配置率先做出革新,而這樣的革新不是簡單的破除“SCI至上”,而是要依上述理念,做好資源配置工作,營造風清氣正、利于致學的學術環境。
科研資源配置時可適當考慮緩評、少評、不評
近20年來,我國科研評價體系從以往的平均主義走向側重績效主義,在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也使“量化主義”泛濫,從國家層面到部委再到學校甚至院系,在配置科研資源時都以量化評價為基本評價方法,使科研工作者和大學教師不堪重負。破除“SCI至上”,科研資源配置在調整時不僅需要不唯SCI,還要在我國科研投入總量不斷加大的背景下,營造出良好的科研生態,促進科技創新力的迸發,適當考慮取消那些不必要的科研評價活動,至少先在學院層面甚至高校層面減少、取消不必要的評價,讓科學家和大學教師從繁重的學術錦標賽中解放出來。
同時,建議提高專家學者的科研啟動費,且對基本科研經費緩評、少評甚至不評,使絕大多數專家學者不為申請基本的科研項目所苦惱,也從各類檢查、考核、評比中解脫出來,進而激發他們的創新力,推動中國科學技術的飛躍。科學史告訴我們,世界上很多重大技術創新和科技發明,并不是利益驅動的結果,而是科學家憑借個人興趣完成的,營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科學研究氛圍,可促進他們憑借興趣,潛心教書育人、開展科學研究,做出精品成果。
此外,在資源配置時要破除“唯帽子”頑瘴痼疾。一段時間以來,科研資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唯“帽子”傾向,使各個大學為了爭奪人才,對有頭銜的人提供高額的年薪制,到處搶人、挖人,人才流動陷入無序狀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面臨人才流失的巨大壓力。對這種現象應該引起重視。破除“SCI至上”,也需要同時破除“唯帽子”現象。面向廣大科研工作者,提倡奉獻精神,倡導學習“兩彈一星”科學家群體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思想上滌除“唯論文”的逐利根源,淡化科學研究的功利性,追求科學研究的真理性。
需要強調的是,國家對大學、學科、學位點建設和優秀人才項目,投入高額的經費支持。對于這些投入的績效評估,能夠少評、緩評的,也要盡可能少評、緩評,不要急于去進行量化評價。
我國一直有重點建設一批大學的成功經驗。新中國成立后,經歷了從重點大學、211大學、985大學到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雙一流”建設的發展過程。在不同時期,國家都投入大量經費。目前,對于“雙一流”建設的設想是五年一個周期進行建設成效評價,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在這一評價中我們要貫徹落實新近發布的文件精神,淡化量化指標,更多關注“雙一流”高校的特色發展和對國家乃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關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度,關注“四個服務”的達成度,這應是“雙一流”建設的本源。
科研資源配置還要充分認識到學科評估是一把雙刃劍。在四年一輪的學科評估中,大學為了追求學科評估的排名,迫使教授們急于拿項目、搞科研、發文章、出專著,疲于奔命,難以靜下心來教書育人。其實,一個學科沒有10年、20年的積淀,是很難有大變化的,而大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如何在搞好學科評估同時,引導大學重視教學,重視人才培養,是一個挑戰,科研資源配置要在這方面做好引導。
對不同類型科研工作資源配置要依賴不同的評價路徑
《意見》提出對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應分別建立各有側重的評價路徑。科研資源配置也要對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依賴不同的評價路徑。
在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研究的資源配置上,要堅持技術創新第一。2018年,我國投入應用研究經費2190.9億元,占總投入的11.1%,比上一年增長18.5%;試驗發展經費16396.7億元,占總投入的83.3%,比上一年增長10.9%。二者合計占科研總投入的94.5%,計18587.6億元。對于這一部分科研資源的配置,應以研究的實際貢獻和實現產業化應用的實際效果作為依據,而不是論文的數量與論文的多少。比如在航天航空領域、海上大型船舶技術、高鐵、自航絞吸挖泥船等重大技術領域,以服務國家或者地方重大戰略需求為引領,解決人類和中國重大現實問題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關鍵部件、實驗裝置(系統)、應用解決方案等,都是評價依據。
基礎研究資源的配置要以靈活、多元、富有彈性的科研評價體系為依據。2018年全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全年科研經費總投入的5.5%,這個比例與發達國家相比并不高。但是總額也達到了1090.4億元。對于這部分科研資源的分配,應積極探索改革僵化、剛性的科研評價,建立富有彈性的科研評價體系。論文是基礎研究成果產出的主要表達形式,高水平、高質量,有創新價值,體現服務貢獻的學術論文還是應該受到鼓勵,但與此同時,要堅決摒棄“以刊評文”,不簡單地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而是要合理使用相關指標,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將評價重點聚焦到論文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在給科研工作者創造寬松的創新環境的同時,鼓勵創新,做真學問。
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來說,學術專著、國家級重要報刊上的理論文章,為國家或者一個部門、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所提供的決策咨詢報告,如被采納應用,也應予以承認。本質上,這些成果要比一些SCI、SSCI、CSSCI文章更有價值和意義。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需要多年沉淀之后才能分出優劣,但現在很多地方都是當年對上一年度的人文社會科學成果進行評價和評獎。這樣急于評價的結果,怎么能把優秀的成果評選出來?這樣的評獎,又怎能經受得歷史的檢驗。從某種程度上講,科研資源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配置時,更需要改革目前泛化的“一刀切”、剛性、僵化的科研評價方式,建立多元、靈活、柔性的評價體系,更要依賴同行評議和代表作制度。同時,立足本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卻在評價中過于看重外文期刊發表的情況,也應盡快糾正。
對科學研究活動進行評價,是全球性難題。我國開展科學研究評價,也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起步較晚,沒有自己的評價體系,采取拿來主義,將SCI、ESI、SSCI、HI指數等概念全盤拿過來,這既有尚處于發展階段歷史局限性的必然,也是缺乏自信、創新能力和勇氣的表現。我們要看到,在短時間內徹底扭轉已經根深蒂固的“SCI至上”、唯論文現象,消除弊端,尚有一定困難,但是,克服“SCI至上”的種種弊病,勢在必行。既要破,也要立,雖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要積極探索,提高國家科研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尊重科學規律、繁榮科技創新的科學評價體系。
鏈接
近年來,我國對于科研經費投入連年大幅度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全國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在2018年為19677.9億元,比上年增加2071.8億元,增長11.8%;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R&D投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9%,比上年提高0.04個百分點。按照科研投入類別分,全國基礎研究經費1090.4億元,比上年增長11.8%;應用研究經費2190.9億元,增長18.5%;試驗發展經費16396.7億元,增長10.9%。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所占比重分別為5.5%、11.1%和83.3%。如果按照科研活動投入主體來說,各類企業投入科研經費152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1.5%;政府所屬研究機構科研經費2691.7億元,增長10.5%;高等學校用于R&D經費1457.9億元,增長15.2%。企業、政府所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用于R&D經費所占比重分別為77.4%、13.7%和7.4%。
2018年,國家財政科學研究投入9518.2億元,接近總額的二分之一。財政科學研究投入與當年國家財政投入之比為4.31%。其中,中央財政科學研究投入3738.5億元,占財政科學研究總投入的比重為39.3%;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投入總額為5779.7億元,占比為60.7%。
*?作者:宋偉,系河南大學教授,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凡來源非注明“德先生原創”的所有作品均為轉載稿件,其目的在于促進信息交流,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或對其內容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編輯?∑Gemini
來源:德先生
文章推薦
?數學家探索兩個幾何世界之間的鏡像鏈接
?數學天才帕吉特:他有如電影般的人生際遇
?世界上最奇怪的數學天才,被獎勵100萬卻拒領,寧愿過得像乞丐
?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學習本身就是一門學問
?如果沒有數學,我們如何測量
?數學的真相:物理時空的數字模型還是現實本身?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深度好文:破“SCI至上”,科研资源配置怎么调整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校长回应8名考生放弃清华北大:不喜欢学医
- 下一篇: 美国夫妇用数学算法买彩票赢1.7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