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专访首位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得主陆汝钤
12月8-10日,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和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聯合主辦的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暨2018人工智能產業年會在蘇州舉行。本屆大會同期召開了“中國人工智能弱勢分析座談會”、“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白皮書研討會”和“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競賽”等系列活動。大會組委會邀請到國家部委專家、兩院院士、CAAI理事會理事長、副理事長、常務理事,以及獲獎專家學者、人工智能企業領軍人和長三角及蘇州市所屬高校院所的師生代表共計2000余人出席盛會。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CAIIAM)作為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的主題配套活動,以“高端化、專業性、影響力”為辦會方針,集報告發布、榮譽表彰、高端會議、產品展示、創新大賽、項目路演等六大板塊于一體,是國內權威性高、規模較大、品牌力強、行業影響深遠的年度人工智能標志性盛會。大會共計舉辦了16個核心話題、58場主題報告的高端對話與思想交鋒,邀請了近200位國內權威學者、頂級專家和企業精英分享人工智能研究進展、前沿技術方向和未來創新生態,為人工智能學術、應用、資本、產業搭建了高水平的互動交流平臺,這對引導人工智能企業把握前沿技術熱點、擁抱產業發展新常態,在提升實體經濟能級,推進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近日,在如雷的掌聲中,一位兩鬢已白,卻仍然健步的學者踏上了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的舞臺,接過了首位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的證書。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陸汝鈐。
“完全沒想到,又有些惶恐。”獲獎之際,原本生活簡單安靜、連手機都不用的83歲老先生,突然成為公眾關注的人物,這多少讓他有點不習慣。
然而,在李德毅、譚鐵牛等40多位院士專家組成的大獎評審委員會看來,陸汝鈐作為我國最早開展人工智能理論與技術研究的學者之一,過去數十年在知識工程方面取得的系統性創新成就為國際所公認,足可謂貢獻卓越。
1959年,24歲的陸汝鈐以優等的成績畢業于德國耶拿大學數學系,隨即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此時用于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已有了多年發展,但在國內學界仍是一個追趕先進技術的話題,這引發了他濃厚的興趣。
“那時,關于計算機的圖書資料少得可憐。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就算是這類資料最多的地方了。為了爭看一些熱門資料,我往往一早就守在計算所閱覽室的門口,一開門就沖進去。也不知道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就是想都看一看,地地道道的‘饑不擇食’。”談起這段往事,陸汝鈐平和的語調變得歡快起來。
1972年,中科院數學所成立計算站,迎來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這臺國產晶體管計算機,足有半個辦公室大,每秒鐘只有三萬次浮點運算,存儲量只有8000字,但吸引了附近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甚至外地的用戶前來使用。陸汝鈐受命維護這臺機器的主要軟件Algol60編譯程序,為用戶答題,查錯釋義。
這讓一直著迷于計算機的陸汝鈐忙碌壞了,短短幾年,他開始摸透了計算機的“脾氣”,也接觸到了一個更新的詞語——“人工智能”。
彼時,正處于世界人工智能研究的低谷。由于此前科學家們過于樂觀的估計,社會上普遍認為人工智能沒有多大價值,絕大多數非專業人士更是對此茫然不知。陸汝鈐卻認為:“計算機科學有很多分支,但通過計算機技術賦予機器智能,來代替人的腦力勞動解決更多問題,這樣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工作,必然是有前景的。”
1978年,陸汝鈐初次招收碩士生,課題正是人工智能語言LISP的研究。1981年,他發表了自己的首篇人工智能文章,知識工程進入了他的視線。
作為以人類知識為基礎、通過智能軟件而建立的專家系統,知識工程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進行經驗判斷,1997年打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的專家系統“深藍”,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被視為將人工智能拉出低谷的希望。
80年代初,針對當時國內外知識工程語言和開發工具存在的短板和局限,陸汝鈐設計并主持研制了知識工程語言TUILI和大型專家系統開發環境《天馬》。艱深的符號運算,枯燥的邏輯推理,在他的巧思之下,幻化為計算機的專家智能,大大提高了專家系統自動生成的效率。很快,《天馬》應用于國防和經濟的20多個領域,取得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隨后,他進一步把類自然語言理解與軟件工程中的領域分析、領域建模結合起來,促進管理軟件開發的自動化,并使企業管理人員能夠直接介入軟件的開發和維護。
1994年,英國《AI WATCH》雜志用整整一頁篇幅發表評論說,陸汝鈐的研究成果是他們所見到的“以領域知識庫支持主流軟件開發的第一例”,“很有可能發展為可實用的工業工具”,并就此提出:“是歐洲的人工智能軟件工業界與中國的人工智能界建立聯系的時候了”。
2000年以來,深度學習等新理論的突破,打開了人工智能新的發展路徑,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給知識工程的發展提出了新的任務。這讓始終緊盯技術前沿的陸汝鈐頗感欣慰,又覺緊迫。盡管已年過80,陸汝鈐依然保持著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晚上12點就寢的工作習慣,喜靜的他每天步行往返于家和辦公室之間,閱讀最新文獻、思考研究問題和指導學生幾乎構成了全部的生活。
他告訴記者:“不瞞你說,我覺得自己有點落后了,必須趕上。如今,我和團隊正積極探索將互聯網、大數據、深度學習技術與知識工程相結合,這樣知識工程才能煥發新的活力。”
在陸汝鈐看來,人工智能是“如此能夠激發人類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一個學科,未來完全可以應用到工作生活的任何領域來解決問題,欠缺的只是想象力。“很多年輕人還不太習慣于獨立的思維,走自己的路,而是希望在別人的路上走得更好一點、更遠一點。我的建議是,要放開想象力,敢于去做別人沒有想到的事情,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就像我最贊同的,愛因斯坦說過的一句話——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
編輯?∑Pluto
來源:人工智能人物
更多精彩:
?泰勒定理的奇聞軼事
?丘成桐:漫談微分幾何
?Leibniz?如何想出微積分?(一)
?線性相關和秩的物理意義
?數學史上你認為最丑陋的公式是什么?
?陶哲軒談什么是好的數學
?田淵棟:數學的用處(下篇)
?你絕對沒想過原來數學家這么流氓,一言不合就進行暴力證明
?世界上最牛的五篇博士論文
?數學中有哪些巧合讓人眼前一亮?
?算法立功!清華畢業教授美國被搶車,警察無能為力自己用“貪心算法”找回
?學術史上的奇文:怎樣用數學抓獅子
?臺大教授的反思:最難的一課?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生學習指導—— 怎樣做研究生
?分享 數學,常識和運氣 ——投資大師詹姆斯·西蒙斯2010年在MIT的講座
算法數學之美微信公眾號歡迎賜稿
稿件涉及數學、物理、算法、計算機、編程等相關領域,經采用我們將奉上稿酬。
投稿郵箱:math_alg@163.com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专访首位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得主陆汝钤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这边本来有1个人,现在没了:你有没有想过
- 下一篇: 判别模型、生成模型与朴素贝叶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