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因发消息爱打“???”被学生投诉,被学校撤职后反手上述获赔13万...
一連打幾個問號?“???”,你在給別人發信息的時候會有這樣的習慣嗎?
>>>>
?
最近,英國的一位高校講師,就因為發信息太愛加問號“???”,被學生投訴之后,被學校撤職了。(后來老師又在法庭上狀告了學校并拿到了1.44萬英鎊賠償)
看來網絡上的師生溝通,還真是門學問吶....
因發消息太愛打問號
老師被學生投訴后被撤職
事件的主人公叫諾伊·索布那克(Binoy Sobnack),他是英國拉夫堡大學的講師。
英國拉夫堡大學:始建于1909年,英國頂尖學府,拉夫堡大學在《衛報》英國大學2020年度綜合排名第4名,榮獲“英國年度大學稱號”、“大學設施獎”金獎。還曾連續五年榮獲QS“世界五星+”大學殊榮。?
他獲有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并從1999年開始,在拉夫堡主授凝聚態物理學。
2002年起,索布那克還被聘為校內學生公寓Warden of Harry French Hall of Residence的管理員。
問題就出現在這兒。
在公寓內,除索布那克外,還有一些副管理人員來幫助他一起工作,他們通常是大學的博士生。
2018年7月,其中一位管理人員對索布那克博士提出投訴,并說索布那克的離職將是“公寓里最好的事情”。
次年(2019年)4月,另一位管理人員指責索布那克發送給她的信息具有“攻擊性”。
為什么大家都這么討厭他呢?
原來,索布那克有一個習慣,就是在發送信息的時候,一連加上好幾個問號。
比如說來自索布那克副手那的投訴中,是這樣寫的:“索布那克向我發送了“具有攻擊性”的聊天信息。”
信息中,索布那克希望這個副手堅持已經決定的事情,并質問對方“你為什么不聽”。需要強調的是,索布那克在這句話后連用了6個問號。
翻譯成中文視覺效果上是這樣
你為什么不聽??????
投訴抱怨,這樣的信息讓自己感到丟臉,“索布那克用那么多的問號制造了一種不恰當的語氣。”
索布那克和他發送的消息
在另一則投訴中,學生表示她被索布那克通知要去參加某個會議,但是索布那克的語氣十分不善,“你一定要留下來吃晚飯嗎????”是的,索布那克連用了四個問號強調參加會議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收到這樣的信息的人認為,索布那克使用多個問號的語氣是強硬的,具有威脅性和壓迫性。
在收到幾次投訴后,校方決定對索布那克進行調查,學生服務處主任曼努埃爾·阿隆索(Manuel Alonso)介紹,校方當時調查認定,索布那克在溝通交流中的語氣和方式是“毫無幫助的情感宣泄”,并稱這些信息令人感到羞恥,索布那克博士使用了很多問號,造成了一種“不合適”的語氣。
最后學校決定給予索布那克警告,希望他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改正。并表示多年來,在和索布那克博士一起工作的人中,有很多都是新來的學生,本來就對環境不太熟悉,而索布那克博士的語氣更是給他們施加了額外的壓力。
然后,你以為這就完了?
不!
2019年10月,該大學又收到了另一封關于索布那克的“驚人相似”的投訴,而這是18個月內的第三次投訴了。
投訴人是另一名協助管理學生公寓的副手。投訴指稱,索布那克的行為和溝通方式“咄咄逼人,充滿攻擊性和對抗性”,甚至于是私人休息時間,索布那克也試圖掌握自己的行蹤。
鑒于一再被投訴,拉夫堡大學決定于2020年3月以“違反職業道德、不適任”為由撤去了索布那克宿舍管理員的職務。
被撤職后老師不服
反手狀告學校獲得1.44萬英鎊賠償金
被撤職后的索布那克越想越覺得這不公平,于是2020年3月,索布那克因“不公平解雇”把拉夫堡大學告上了法庭,并提出了2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8萬元)的賠償金。
圖片來源:Loughborough University
在法庭上,聽取雙方意見后,法官理查德·阿德金森說道:
“使用多個感嘆號或問號可能會很大程度地改變或影響收件人對短信的感知方式,并可能使原本中立的文字顯得激進,恐嚇或暗示懷疑。”
截圖自知乎
阿德金森還補充說,并沒有證據表明索布那克在溝通交流中連用多個問號是偶發情況,“那一定就是故意為之的,他一定是想表達某種潛臺詞。”
并且在審問中,索布那克博士也承認了他的語氣至少在某些情況下是不合適的。
但最后,阿德金森指出,校方的撤職決定同樣是錯誤的,“因為有關于索布那克的很多投訴都是沒有得到證實的,甚至最近一次的投訴,校方都沒有開展調查、找到當事人談話了解情況,就匆忙撤職。”
最后,經過協商,法庭將賠償金的數額有所下調,判處校方賠償索布那克約1.44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3萬元)。
最后,阿德金森基于校方曾對索布那克的學生工作提出警告,建議他注意溝通交流的方法方式。
目前,索布那克仍在拉夫堡大學任教。
高校師生的網絡溝通是門學問
因為發消息愛打“???”被撤職自己狀告學校后反獲賠償。這樣一波三折的故事看下來不知道大家對于打問號是否有新的理解?
但其實,回溯事情本質,還是一個師生網絡溝通問題。
在網絡社交中,標點符號、表情包、語氣詞等早已經是一種常規的表達方式,但是因為不同年齡層、不同社交理解的原因,這些表達方式也在不斷制造出分歧、衍生出特殊涵義。
尤其是在老師和學生的交流中,就常常會產生一些誤解
比如當面對“”這個表情時
導師對此的理解:露出老母親般慈祥而親切的微笑
學生對此的理解:是我又做錯什么了嗎?為什么要發個嘲諷又富含深意的笑
而這樣的對話誤解小到表情包,大到一段話因為所用詞語可能自帶語氣情景而引來老師和學生的對峙。
前幾天,小募在豆瓣小組 #今天被導師關愛了嗎?看到一位同學的投稿,同學表示"因為一句話被導師說沒教養,打電話罵了5分鐘"。
事情原委是老師在指導一個創業類比賽,涉及到了圖表問題,之前老師曾文字提過一次 但后期語音指導的時候學生沒太聽清,因為怕出錯,就又問了一次,想確認一下,用的如下問法:
是的就是這樣一句話,可隨后,同學接到了老師的電話,“他直接早上打電話罵了我五分鐘,說我爸媽沒有教好我說話,說我在質問他。”?
對這樣一句話,有網友表示,可能是“到底”這個詞在老師看來是一種不耐煩的語氣,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老師可能理解為學生是一種質問的語氣。
而這樣的經歷也不止一個人有過,評論里,有網友表示自己也有相似的經歷。
有一次講題目的時候說了一句:“我覺得‘應該’沒問題吧”。然后老師說“應該”這兩個字給其他的同學非常大的誤導,說我不懂裝懂,沒有水平...當著好多人的面罵了我得有十分鐘。
還說用“應該”兩個字的時候就是在告訴別人正確答案。但是我尋思“應該”不是表示推測不確定的意思嗎?怎么就成我肯定了。當時真的被她語氣和用詞嚇到了。現在想想還是覺得難受????
也有同學開始了支招,表示為了不被誤解,最好這樣用詞:
你應該“老師,不好意思我剛才沒太聽明白,我再確認一下,圖是放上面還是下面呢?麻煩您了????”?
打出的話語不同,帶給雙方的理解就會不同,不管是老師給學生發“???”,還是學生給老師發的簡單對話被誤解。都離不開這些標點和話語可能自帶的語氣情景。
所以說,看似簡單的網絡溝通其實內含著說話藝術,所以如果實在不知道發啥好的話,咱們還是打電話溝通吧!(只要不被嚇到的話)
—THE END—
編輯?∑Gemini
募格學術撰寫?參考來源:《紐約郵報》、觀察者網、知乎、豆瓣、北京時間等
文章推薦
?數學的威力:一個方程提升中國衛星圖像質量30%
?圖解最常用的10個機器學習算法!
?中科院最年輕院士入職浙大!他一篇論文未發博士畢業!
?通往諾貝爾獎之路的十個科學家族
?統計學知識大梳理
?娶妻當娶女博士!這位北大女博士的脫口秀又來了,笑到流淚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高校老师因发消息爱打“???”被学生投诉,被学校撤职后反手上述获赔13万...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AI如何用特征、权重和避免过拟合等技术来
- 下一篇: 正式举报林-裴 (1999) 论文涉嫌学